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90岁空巢老人独自生活15年 已记不清日子怎么熬过来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10-17 07:22:00 报料热线:81850000

  “别想那么多。”采访中,72岁的符师傅、67岁的吴阿姨和90岁的郎师傅不约而同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句话背后五味杂陈,有落寞,有迷茫,也有坦然。

  “还是喜欢安安静静待在家里”

  对被问到的大部分问题,符师傅给出的都是“习惯了”“还好吧”“就这样”之类模棱两可、没有“态度”的回答。

  一旁的社区工作人员悄悄说,因为眼疾,符师傅一直未娶妻生子,多年独居。

  一个人生活久了,说话好像也变得没有那么必要。

  平日的生活,符师傅每天就是在小区里散散步,有时会到小区的老年活动室里坐坐。活动室白天热闹,人声鼎沸,而他就安静地坐在角落,听大家天南地北地聊。

  72岁的年纪,一个人生活,各种不便是少不了的。最近的公交车站距离小区差不多1公里,这对患有眼疾的符师傅来说,无异于长途跋涉,这也直接导致他平日很少出门。

  长期独居,符师傅和亲戚之间的走动也越来越少。“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周围的邻居能帮上忙。”他说。

  符师傅住的小区,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搞得如火如荼,但符师傅对此并不感冒。“平时我还是喜欢安安静静待在家里。”这也是记者在采访中唯一一次感到他的态度是如此明确。

  随着年纪增长,生活无法自理似乎成为不久的将来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但提及此事,符师傅的脸上没露出什么特别的情绪。“别想那么多。”符师傅说。他的这句话里,隐约流露出深深的哀愁。

  忙忙碌碌,就没有多余的心思想别的事情

  吴阿姨戴着平日巡逻用的红袖章匆匆而来,接受记者的采访。她住的小区最近每天下午都有戏剧演出,作为志愿者,她几乎每天“打卡”,在现场维持秩序。

  过去的一年多,对吴阿姨来说,是一场考验。

  吴阿姨是在丈夫去世后搬到现在住的小区。刚入住时,周围一个人都不认识,守着空荡荡的屋子,每天百爪挠心般焦虑。“说不出哪里不对劲,就感觉浑身不自在,人住在这里,可心好像还留在原来住的地方。”

  吴阿姨有个儿子,已经成家。她说,儿子有儿子的生活,不到万不得已,她不想去给儿子添麻烦。

  想来想去不是办法,吴阿姨鼓起勇气找到社区,“就想找点事情做做”。

  每天上午8点半、下午1点半,她会准时到社区志愿者办公室报到,帮助其他志愿者登记录入他们的服务项目和时间。另外,社区老年大学的唱歌、养生、普通话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

  生活忙忙碌碌,自然就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想别的事情。“别想那么多。”这也成为吴阿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过去一年多,她如同迈过一道坎,而“过好当下、别想那么多”,也成为她的经验之谈。

  不问过去,不畏将来

  在郎师傅的身上,记者感受不到耄耋老人的暮气。眼前的他,休闲西装加条纹衬衫,衬衫里面还露出一截高领,这是韩剧里经常出现的时髦打扮。

  “我从来不去想自己90岁了,我一直当自己才50岁。”说这话时,郎师傅一脸的认真。

  自从家人去世后,郎师傅已经独自生活了15年。从一屋子的烟火气息到一屋子的敞亮而清冷,他说,“已经记不清当初那段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别想那么多。”郎师傅说,不仅是别去想从前那些事,也不要去想今后还没发生的事。

  和吴阿姨那种刚开始独居生活、业余生活“遍地开花”不同,15年的独居生活经历,已经让郎师傅养成了如同时钟一般准时的生活规律,他也早已想明白自己想过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

  郎师傅每天有锻炼的习惯,每天绕着小区走两圈,差不多2公里;吃过早饭就去买菜,天气热的时候,每天一次,天气凉下来了,就两天一次。

  每天午饭后雷打不动的娱乐项目是搓麻将,别看已经90岁高龄,他一坐下来能打2个小时。

  而郎师傅最喜欢的文化活动还是唱戏,从越剧到甬剧,无不精通。时至今日,还有不少老邻居、老相识邀请他去“亮个嗓”。

  “唱戏很考验一个人的肺活量,嗓子吊得上去,说明身体还蛮健康的。”台下的观众听得是戏,殊不知台上的郎师傅在通过这种方式悄悄给自己做了一下“体检”。

  虽然平日里都是自己“买汰烧”,但郎师傅身边并不缺人,就在同一个小区,他的亲戚,远远近近加起来,有30多人。

  “他们早就说过出钱给我雇个保姆,被我拒绝了。等我真的需要人帮忙的时候,自然会跟他们说。”活到90岁高龄,郎师傅对很多生死攸关的问题,看得很通透。

  他们“不想”的我们得认真想想

  上述三位采访对象的生活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空巢老人群体生活现状的缩影:他们中有的人在孤独中迷失自我,有的人努力在乏味中找到“第二春”,也有的人在日复一日中做好面对孤老的准备……

  通过他们的讲述,不难发现空巢老人面对的一些共同的难题:

  首先是吃饭问题。

  吴阿姨在志愿服务中,接触到一些空巢老人,她发现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一日三餐。吴阿姨说,有的老人不擅长买菜烧饭或行动不便,老伴去世了,儿女不在身边,吃饭成了难题。可目前的现状是,“有的社区组建了老年食堂,能够提供中餐和晚餐;有的社区受条件限制,仅能提供一顿午餐;有的甚至连午餐都无法提供。”

  比吃饭更要命的是突如其来的疾病。

  85岁的谭阿姨和老伴育有一儿一女。儿女都住在市区,两位老人住在鄞州乡下,两地相距半小时车程。

  一天夜里,谭阿姨的老伴突发高烧。谭阿姨体重只有50多公斤,而老伴有80多公斤,谈不上自救。“多亏隔壁邻居,背起80多公斤重的老头,一路跑,跑到镇上的卫生院。”谭阿姨说,回想起当时的一幕,她现在仍心有余悸。

  比吃饭和疾病更棘手的是情感需求。

  在30岁的高女士印象中,父母都是不轻易表达情感的人,自己从小到大一直被教育“要独立”。特别是母亲,个性大大咧咧,“细腻、温柔这些词,跟她联系不起来”。

  变化发生在高女士嫁人之后,“我结婚后,我妈就像是变了个人,经常给我打电话,说她很想我,还追问我有没有想她。说实话,头几次听到这样的话,我还真是觉得有点肉麻。”

  “人到老年,对亲情的渴望终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高女士说,自己平时工作比较忙,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周尽量抽时间去看望一下父母,“不过,每次见面,他们都说自己过得挺好的,让我不要操心。”

  高女士父母这句“过得挺好的”,跟前文中提到的那句“别去想太多”一样,或许是老人在不知道答案情况下的自言自语,亦或是他们在努力挣扎后的自我安慰。

  专家认为,空巢老人们不愿去想或者不敢去想的,我们应该认真替他们想一想,比如说:

  首先,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正如吴阿姨所说,儿女不在身边,对空巢老人而言,社区无形中承担起一个家的角色。

  其次,要让空巢老人尽可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价值。无论是像吴阿姨那样参与志愿者活动,还是像郎师傅那样发挥余热,都是可取的方式。

  还有,要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尤其是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商品、服务等,开拓老年消费市场,弥补儿女陪伴、社区服务的不足。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通讯员郁妍捷

原标题:空巢老人:“别想那么多”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90岁空巢老人独自生活15年 已记不清日子怎么熬过来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10-17 07:22:00

  “别想那么多。”采访中,72岁的符师傅、67岁的吴阿姨和90岁的郎师傅不约而同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句话背后五味杂陈,有落寞,有迷茫,也有坦然。

  “还是喜欢安安静静待在家里”

  对被问到的大部分问题,符师傅给出的都是“习惯了”“还好吧”“就这样”之类模棱两可、没有“态度”的回答。

  一旁的社区工作人员悄悄说,因为眼疾,符师傅一直未娶妻生子,多年独居。

  一个人生活久了,说话好像也变得没有那么必要。

  平日的生活,符师傅每天就是在小区里散散步,有时会到小区的老年活动室里坐坐。活动室白天热闹,人声鼎沸,而他就安静地坐在角落,听大家天南地北地聊。

  72岁的年纪,一个人生活,各种不便是少不了的。最近的公交车站距离小区差不多1公里,这对患有眼疾的符师傅来说,无异于长途跋涉,这也直接导致他平日很少出门。

  长期独居,符师傅和亲戚之间的走动也越来越少。“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周围的邻居能帮上忙。”他说。

  符师傅住的小区,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搞得如火如荼,但符师傅对此并不感冒。“平时我还是喜欢安安静静待在家里。”这也是记者在采访中唯一一次感到他的态度是如此明确。

  随着年纪增长,生活无法自理似乎成为不久的将来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但提及此事,符师傅的脸上没露出什么特别的情绪。“别想那么多。”符师傅说。他的这句话里,隐约流露出深深的哀愁。

  忙忙碌碌,就没有多余的心思想别的事情

  吴阿姨戴着平日巡逻用的红袖章匆匆而来,接受记者的采访。她住的小区最近每天下午都有戏剧演出,作为志愿者,她几乎每天“打卡”,在现场维持秩序。

  过去的一年多,对吴阿姨来说,是一场考验。

  吴阿姨是在丈夫去世后搬到现在住的小区。刚入住时,周围一个人都不认识,守着空荡荡的屋子,每天百爪挠心般焦虑。“说不出哪里不对劲,就感觉浑身不自在,人住在这里,可心好像还留在原来住的地方。”

  吴阿姨有个儿子,已经成家。她说,儿子有儿子的生活,不到万不得已,她不想去给儿子添麻烦。

  想来想去不是办法,吴阿姨鼓起勇气找到社区,“就想找点事情做做”。

  每天上午8点半、下午1点半,她会准时到社区志愿者办公室报到,帮助其他志愿者登记录入他们的服务项目和时间。另外,社区老年大学的唱歌、养生、普通话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

  生活忙忙碌碌,自然就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想别的事情。“别想那么多。”这也成为吴阿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过去一年多,她如同迈过一道坎,而“过好当下、别想那么多”,也成为她的经验之谈。

  不问过去,不畏将来

  在郎师傅的身上,记者感受不到耄耋老人的暮气。眼前的他,休闲西装加条纹衬衫,衬衫里面还露出一截高领,这是韩剧里经常出现的时髦打扮。

  “我从来不去想自己90岁了,我一直当自己才50岁。”说这话时,郎师傅一脸的认真。

  自从家人去世后,郎师傅已经独自生活了15年。从一屋子的烟火气息到一屋子的敞亮而清冷,他说,“已经记不清当初那段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

  “别想那么多。”郎师傅说,不仅是别去想从前那些事,也不要去想今后还没发生的事。

  和吴阿姨那种刚开始独居生活、业余生活“遍地开花”不同,15年的独居生活经历,已经让郎师傅养成了如同时钟一般准时的生活规律,他也早已想明白自己想过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

  郎师傅每天有锻炼的习惯,每天绕着小区走两圈,差不多2公里;吃过早饭就去买菜,天气热的时候,每天一次,天气凉下来了,就两天一次。

  每天午饭后雷打不动的娱乐项目是搓麻将,别看已经90岁高龄,他一坐下来能打2个小时。

  而郎师傅最喜欢的文化活动还是唱戏,从越剧到甬剧,无不精通。时至今日,还有不少老邻居、老相识邀请他去“亮个嗓”。

  “唱戏很考验一个人的肺活量,嗓子吊得上去,说明身体还蛮健康的。”台下的观众听得是戏,殊不知台上的郎师傅在通过这种方式悄悄给自己做了一下“体检”。

  虽然平日里都是自己“买汰烧”,但郎师傅身边并不缺人,就在同一个小区,他的亲戚,远远近近加起来,有30多人。

  “他们早就说过出钱给我雇个保姆,被我拒绝了。等我真的需要人帮忙的时候,自然会跟他们说。”活到90岁高龄,郎师傅对很多生死攸关的问题,看得很通透。

  他们“不想”的我们得认真想想

  上述三位采访对象的生活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空巢老人群体生活现状的缩影:他们中有的人在孤独中迷失自我,有的人努力在乏味中找到“第二春”,也有的人在日复一日中做好面对孤老的准备……

  通过他们的讲述,不难发现空巢老人面对的一些共同的难题:

  首先是吃饭问题。

  吴阿姨在志愿服务中,接触到一些空巢老人,她发现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一日三餐。吴阿姨说,有的老人不擅长买菜烧饭或行动不便,老伴去世了,儿女不在身边,吃饭成了难题。可目前的现状是,“有的社区组建了老年食堂,能够提供中餐和晚餐;有的社区受条件限制,仅能提供一顿午餐;有的甚至连午餐都无法提供。”

  比吃饭更要命的是突如其来的疾病。

  85岁的谭阿姨和老伴育有一儿一女。儿女都住在市区,两位老人住在鄞州乡下,两地相距半小时车程。

  一天夜里,谭阿姨的老伴突发高烧。谭阿姨体重只有50多公斤,而老伴有80多公斤,谈不上自救。“多亏隔壁邻居,背起80多公斤重的老头,一路跑,跑到镇上的卫生院。”谭阿姨说,回想起当时的一幕,她现在仍心有余悸。

  比吃饭和疾病更棘手的是情感需求。

  在30岁的高女士印象中,父母都是不轻易表达情感的人,自己从小到大一直被教育“要独立”。特别是母亲,个性大大咧咧,“细腻、温柔这些词,跟她联系不起来”。

  变化发生在高女士嫁人之后,“我结婚后,我妈就像是变了个人,经常给我打电话,说她很想我,还追问我有没有想她。说实话,头几次听到这样的话,我还真是觉得有点肉麻。”

  “人到老年,对亲情的渴望终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高女士说,自己平时工作比较忙,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周尽量抽时间去看望一下父母,“不过,每次见面,他们都说自己过得挺好的,让我不要操心。”

  高女士父母这句“过得挺好的”,跟前文中提到的那句“别去想太多”一样,或许是老人在不知道答案情况下的自言自语,亦或是他们在努力挣扎后的自我安慰。

  专家认为,空巢老人们不愿去想或者不敢去想的,我们应该认真替他们想一想,比如说:

  首先,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正如吴阿姨所说,儿女不在身边,对空巢老人而言,社区无形中承担起一个家的角色。

  其次,要让空巢老人尽可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价值。无论是像吴阿姨那样参与志愿者活动,还是像郎师傅那样发挥余热,都是可取的方式。

  还有,要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尤其是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商品、服务等,开拓老年消费市场,弥补儿女陪伴、社区服务的不足。

  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通讯员郁妍捷

原标题:空巢老人:“别想那么多”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