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前洋高架桥
江北前洋E商小镇
美丽慈城
时尚外滩 图片由通讯员张落雁提供
江北区位于宁波市区西北侧,全区面积208平方公里,是宁波“环都市旅游圈和三江风情旅游带”开发的核心区。
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这片区域顺势而为推动改革、因势利导扩大开放,一以贯之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极大地解放和增强了社会活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昨天上午,宁波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江北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飞宇介绍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江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综合实力
财政收入从无到有
到如今已突破百亿大关
1978年前的江北是在宁波解放初以旧鄞县江北镇为基础建立的,属于宁波市(县级)辖区。1978年10月,江北升格为市辖区一级政权建制(县级),并于1980年恢复建立江北区人民政府。
1984年1月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宁波市郊区,成立了现在的新江北区,区域面积扩大到208平方公里。虽然历史上多经波折,但江北的发展从未落后,迄今更为璀璨耀眼。
根据2018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江北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中排名56位、在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中排名第36位。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再到对外经济,这些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经济总量方面,1984年全区实现社会总产值仅为2.3亿元,到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3亿元,为1993年同口径的58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2.3%。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从1993年的3977元增加到2017年的18.6万元,位居全市前列。整体表现呈现出跨越攀升的态势。
财政收入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收支基本持平到突破百亿大关的飞跃。1994年,全区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2004年突破10亿元,2011年突破50亿元,2017年突破百亿元,达到108亿元,是1986年的330.4倍。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94年的6234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65亿元,年均增长21.4%。
对外经济方面,坚持开放兴区,全区自营进出口总额从1998年的3415万美元开始,2001年突破1亿美元,2006年突破10亿美元,到2017年达到62亿美元,年均增长29.7%;自营出口额从1998年的3026万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37.5亿美元,年均增长27.3%。同时,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成效明显,2017年完成实到大市外内资83.4亿元,实到浙商回归资金58.5亿元,实到外资实现1.3亿美元。
产业结构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第三产业占比全市排名第一
砥砺奋进40年,江北聚焦发展实体经济,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数据显示,三次产业比例由1993年的17.5:57.7:24.8,发展为2017年的1.8:35.2:63,第三产业占比全市排名第一。
改革开放初期,江北全力推进乡镇企业发展,积极推行经济承包制、扩大企业自主权,都市工业提能增效明显。妙山砂轮厂基础上创办的金田集团,经过三十多年创业,现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铜加工利用企业,2017年入选宁波千亿级工业龙头培育企业。
为推动工业集聚发展,2000年开始谋划江北投资创业中心建设,聚焦发展都市工业,成功培育了爱柯迪、宁波水表、柯力传感、赛特威尔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单打冠军”;2009年启动建设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2016年成功创建省级光电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同时,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按照城市功能区标准推动工业区二次开发,创新实施增容调绿改造,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通过搭平台、聚产业、优梯队,2017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58亿元,是1984年的801倍,年均增长21.7%;工业产值过亿元企业74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9家;工业强区县(市)全省综合评比排名第27位。“凤凰计划”顺利实施,全区累计培育上市企业5家、发审通过1家、新三板挂牌11家、宁波股权中心挂牌78家。
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82%
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还不仅仅如此。农旅融合普惠“三农”,过去30多年来,江北围绕农村生产关系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全面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快实施土地流转经营制度,积极推行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和“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
2017年,江北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亿元,是1984年的23.5倍;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82%,处于全市领先水平。近年来,全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北山游步道、荪湖花海、达人村,以及毛岙等美丽乡村成为宁波近郊休闲旅游的新热点。
旅游业快速发展,成功创建慈城古县城、保国寺、绿野山庄、老外滩4个国家4A级景区,2017年游客接待总量1285.7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136.7亿元。
城市经济发展壮大。伴随新型城市化步伐加快,江北发展城市经济的条件日臻完善,相继建成老外滩、万达广场、来福士广场等一批休闲街区和大型商业中心。在产业方面,重点发展航运物流、金融服务、商务中介、现代商贸、电子商务、文化健康旅游六大主导产业,2017年全区实现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662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9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1993年以来年均增长14.1%。
航运总运力突破210万载重吨,占全市总量的1/3以上。以B2B电子商务为龙头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14年启动建设宁波电商经济创新园区,2016年省政府设立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截至今年10月,园区累计招引企业突破1万家,注册资金770亿元。慈城基金小镇成功入列国内八大典型基金小镇之一,2017年管理市值超过1500亿元。
创新发展
成浙江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
全区人才总量超过13万人
迈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兴起,江北借力推进“创新型城区”和“人才强区”建设,成功创建我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区”,2017年成为浙江省科普示范县(市)区。
科技创新活力迸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1.01%上升到2017年的3.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从1998年的2.9万元/人提高到2017年的20万元/人,年均增长10.1%,2011年中策动力大功率柴油机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搭建平台赋能创新。引进浙大宁波工研院等公共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全域孵化器”建设,累计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全区现有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47家,省市级企业技术研究院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5家。
人才强区持续突破。全面推进“北岸智谷”建设,截至2017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3.7万人,累计引进“国千”“省千”人才19名,拥有院士工作站4家,“侨梦苑”成功授牌。长阳、激智、惠之星等一批“国千”“省千”人才领军创业的高端膜材料企业,支撑“中国膜都”建设。
万众创业富民强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截至今年10月份,全区累计实有经济主体5.4万户,其中内资企业2.8万户,注册资本(金)2680亿元;外商投资企业683户,个体工商户2.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64户。
城乡面貌
城镇化率上升到76.6%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全市最好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菜篮子”“米袋子”建设,到后来随着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发生变化,江北统筹谋划推进城市有机更新,2017年全区城镇化率上升到76.6%,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3.8平方公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全市最好、全省居前。
城乡居民的口袋一年比一年鼓,2017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5万元,是1984年的92.7倍,年均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万元,是1984年的60.8倍,年均增长12.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值为1.82:1。
城市框架全面拉开。40年来,投资对江北发展的拉动作用突出,城市开发建设驶入“快车道”,2011年“两江开发”上升为宁波市级开发战略,宁波奥体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相继布局江北,核心滨水区、湾头、慈城新城、天水—谢家片区等重大区块形象更靓、功能更齐、品质更高。
数据显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从1984年的96万元开始,2009年突破百亿元,2013年突破200亿元,2017年达到330亿元,为1984年的3.4万倍,年均增长36%。
交通网络内联外畅。建区之初,江北地处交通末梢,从1996年底横跨中西部区域的江北大道建成通车开始,“四横十纵”干道网大框架全面推进建设,区内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对外交通方面,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线、舟山连岛大桥等重大路桥工程相继开通,进一步提升了江北作为宁波核心区桥头堡和新门户的区位优势。跨江通道更加通畅,相继建成甬江大桥、庆丰桥等对外跨江桥梁和隧道11座。
民生福祉
全力打造区域大平安格局
品质社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与市民衣食住行相关的领域建设,江北取得突破进展。
各项保障更加充分。2017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962人,帮扶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690人,全区累计发放各类就业创业促进资金超过1亿元,惠及3800余家企业和1.9万人次。
参保扩面稳步推进。户籍人口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上升至96.7%和99.2%。
住房保障水平持续提升。自2005年来累计建成拆迁安置社区27个,面积超过360万平方米,30余个农村完成撤村建居改造。过去三年全区实施棚户区改造面积将近80万平方米。
优质教育均衡发展。2017年,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110所,在园幼儿1.75万人,中小学在读学生3.4万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阳光厨房”建成率达到100%。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育均衡化发展,组建“惠贞”“实验”“江北中心”三大教育集团,引进上海世外、福山正达等优质民办教育资源,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浙江省学习型城市”。
病有所医体系健全。深化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新建宁波妇儿医院北部院区,迁建江北区人民医院。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4家,配置区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773人、床位数1227张。
全力打造区域大平安格局,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机制和“大调解”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组建全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基层“四个平台”建设成为全省样板,品质社区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回首日新月异的40年,江北的快速度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面向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江北的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抓牢改革开放这个“牛鼻子”。争当改革的弄潮儿,为宁波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贡献更大“江北力量”。
记者樊莹 制图吴玉涵
原标题:江北:争当改革弄潮儿,为宁波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