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宁海
宁海打造"数字村庄" "村民e点通"构建乡村治理新模式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18-11-07 07:24:46 报料热线:81850000

  接到村民反映,消防人员在清理树上的马蜂窝。(孙吉晶摄)

  湖头村“村民e点通”流程上墙公布。(孙吉晶摄)

  网格员向村民宣传“村民e点通”。(前童镇供图)

  背景透析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我市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区,很多社会新问题更加先发、更加集中,传统的乡村治理机制、治理方式率先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智能手机在我市乡村的普及,农村居民之间的联系沟通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性,建设扁平化的治理平台,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今年,宁海运用“互联网+”思维,融入“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推出“村民e点通”村级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基层便民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成为我市乡村治理平台建设的新样板。

  今年4月,宁海“村民e点通”上线运行,这是该县通过政务钉钉推出的一款便民服务平台,具备乡村介绍、民情服务、民情反映、信息公开、咨询沟通、基层党建六大功能。宁海“村民e点通”村级管理服务平台,旨在构建“村情民意快速直达、矛盾纠纷及时化解、群众办事方便快捷、政策宣传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探索打造“网上虚拟村庄”。如今,该模式已在全县建制村逐步推开。到上月底,共录入村户信息25.28万条,上传流转事件信息1256条,成功调处1189条,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4.7%,基本实现群众小事不出村。

  村情民事“掌上”晓

  进入“e点通”平台,笔者看到,村内的大小通知和公告滚动出现;村级权力清单36条、常用民生事项办理指南、村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及工程建设进度等情况一目了然。

  上溪村村民王忠春自己住在宁海城关,父母生活在村里。对村里的事情,以前大多从父母或朋友口中略知一二。“安装了钉钉软件,村里发生了啥事情,能够及时知道。这对像我这样长期在外的村民来说,真是太好了。”

  前童镇综合指挥室专职副主任徐挺介绍,县镇两级紧扣基层群众需求,依托“村民e点通”平台发布党的十九大和各级党委文件精神以及惠农支农、产业发展等各类政策,引导基层群众紧跟发展形势,及时申报、对接惠农惠民政策,累计更新发布各级涉农政策文件100余批次。

  矛盾纠纷及时解

  上月30日晚上11时许,西店镇岭口村一位村民在“村民e点通”上推送了一条信息,反映租住在隔壁的几名外来务工人员过生日划拳,声音很吵,影响到周边其他人休息。看到信息后,村治调委员会主任舒迎春马上赶到出租房进行劝阻,使问题得以及时处置。

  笔者注意到,“村民e点通”设置了民情反映板块,村民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三种方式上传各类问题诉求和意见建议。

  7月29日一早,前童镇柘湖杨一村民反映柘湖杨大桥因运沙车经过,造成附近路段天晴时黄沙满天,影响村民出行及村庄整洁,希望能给予解决。了解了具体情况后,该村网格员康建华将情况反映到镇综合指挥室。随后,镇综合指挥室邀请综合执法中队、县渣土办予以协调处理,最终事情得到及时解决。

  岔路镇下畈村村民周衍臣在村内开设了一个来料加工点,有10多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在做来料加工。周衍臣说,老年人虽不会用智能手机,但他们会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告诉他,由他代为上传到平台。几个月来,周衍臣通过“村民e点通”反映了10多个问题,如村道铺设的石板开裂、大樟树上有个马蜂窝等。

  在采访中,一位村民说,现在反映问题,不用找村、镇干部了,直接发上平台,很快会有人响应。而且问题处理的时候也不用去现场看了,办理人员会把处理结果连同照片一并上传。一看照片,就知道是否真的办好了。

  监督村务聚民心

  8月15日6:39,岭南村服务团队收到村民陈必杰的反映,称岭南村门前溪治理工程中,拦水堰坝新坝没有按工程设计要求施工,直接在老坝基础上做上去,不规范。联村组长一收到信息,马上联系村干部和监理单位一起到现场查看,发现问题属实,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施工方案。

  宁海“村民e点通”运行以来,村民不仅人人是信息员,而且还是村务监督员。

  妙山自然村村民王道恩在“村民e点通”上反映,村里正在施工建造的文化礼堂所用钢筋规格明显不符合要求,希望镇、村干部引起重视。该村服务团队立即受理了这条信息,邀镇城建办、监理等单位实地核查,发现确实存在用材问题,督促施工单位按施工合同施工。

  前不久,上溪村启动投资17万元的路基工程。有5位村民通过“村民e点通”向村委会反映施工质量存在问题,村委会知道情况后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最后在村级服务团队的协调下,路基得以修缮。一位村民说,以往村里上马工程,大多只征求村民代表的意见。现在,村里重大事情、工程项目以及进展情况,都及时在平台上公布,每个村民都可以发表意见。

  “村民e点通”由宁海县政法委牵头实施。前童是目前全县唯一全面推广乡镇。本期我们邀请宁海县综治办副主任葛爱林、前童镇党委副书记叶能华作为嘉宾,就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记者:政府为解决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问题,正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全覆盖、全方位的各级行政服务体系。在农村,由于村庄较为分散,交通和人员往来较为不便。“村民e点通”平台如何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紧密对接,方便农村群众办事?

  葛爱林:“村民e点通”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为村民提供全天候、定制式服务。其中线上层面依托平台构建民生服务菜单,包含公安户籍、不动产登记、社保办理、税务服务等8个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同时开通“第三方应用”模块,可以对接其他热门政务服务平台。此外,平台还设立网络电话、视频电话功能,村民不但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民生事项的办理流程,还可以直接与县公共行政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在线视频电话,足不出户就能“面对面”进行咨询沟通,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多次跑、重复跑,真正推动“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记者:“村民e点通”的定位是“虚拟村庄”,如何让农民认同并喜欢这样的互联网平台,从中收获快乐,并提高村庄的凝聚力?

  叶能华:村民趣事是“村民e点通”上设置的一个村民互动平台。除了一些村内动态,村民上传的内容大多是发生在自己身边、想与他人分享的趣事、乐事、开心事,诸如晒自家制作的点心、种的花草等。在前童镇乡村振兴运动会期间,上溪村很多村民参加了拔河比赛,并上传转发了比赛现场的许多图文。一些在外地办厂的企业主看到后,主动联系村服务团队人员,询问接下来的运动会比赛安排,并自发出资为本村参赛运动员购买服装等物品。一个平台,无形中凝聚了村民的人心。

  记者:服务是“村民e点通”的核心功能,老百姓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宁海如何把线上功能和线下实际解决问题紧密衔接起来?

  叶能华:村民通过“民情反映”,把邻里纠纷、发现的问题和自己的诉求向村里反映,村服务团队第一时间介入,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镇里制订出台了村服务团队、联村组长、联村干部、村干部、村网格员岗位责任,规范工作方式。同时通过联村组长会议、网格员培训会,要求村服务团队人员、镇职能科室人员礼貌用语、规范答复,树立服务团队人员良好形象。前童还在探索“点邀将”制度,遇到重大疑难事项,由联点领导、联村干部通过“点邀将”程序,协调部门、职能科室加快事件处置。保证村民反馈民情能得到及时、高效解决。目前,全镇村民问题处置率达到100%,满意率为96.5%。

  除了矛盾纠纷,村服务团队积极回应平台上发布的百姓诉求。举个例子,9月6日凌晨2:50,加完夜班的镇网格员葛吉文上床不久,就看到了“村民e点通”里的一条新民情,这条民情是村民王秋燕发的,说村马路对面公共汽车站旁边有人摔倒了,流了很多血,需要急救。葛吉文马上起床赶到事发现场,发现伤者伤情较严重,拨打110报警后,回家拿来止血绷带为伤者做简单处理。最后伤者被紧急送医院救治。

  记者:对于上传的信息,“村民e点通”通过怎样的流程受理和办理?

  葛爱林:对上传的信息,由网格员实行24小时内响应,做到简易问题直接答复,一般问题提交村服务团队5天内处置回复,复杂问题提交乡镇(街道)综合指挥室解决,实现群众的事件件有登记、样样有落实。

  围绕群众反馈的办事服务需求,各村还搭建村级“8+X”服务团队,“8”为联村干部、村干部、网格员、联片民警、医生、教师、农技工作者、法律顾问,“X”则是各村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个性化志愿者团队,如巾帼志愿者、夕阳红志愿者、河小二志愿者、乡贤理事会等。岔路镇把“阳光义警”“红岩谷服务队”等社会服务团队纳入“X”中,并在关爱孤寡老人、助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作为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探索,“村级小微权力清单”被写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宁海如何将“村民e点通”平台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有机结合?

  葛爱林:宁海持续放大“村级小微权力清单”首创优势,推动党务、村务、财务在线公示,工程建设、重大村务电子化运作,使群众既可随时查阅配套文件、工作节点、台账资料,又可对项目事项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进一步提升村务决策、工程运作的阳光化、透明化水平。让干部清白,更让群众明白。通过“村民e点通”平台,村民可以参与和监督村里的大小事务,大到村庄规划、工程建设,小到施工中的一砖一瓦。

  记者: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村民e点通”对线下处理有怎样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葛爱林:宁海建立社情民意首问责任、分流交办、研判分析、信息上报等工作制度,形成“反映、受理、分流、处置、评价、考核”的闭环体系,由村民按照答复办理情况给予“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评价。乡镇综合指挥室根据评价结果,对各村的处置率、群众满意率等指标开展量化考核,并采取纪委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督促落实。

  记者:智能手机虽然在乡村已经较为普及,但要村民下载并熟练使用“村民e点通”,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在推广过程中,基层是如何操作的?

  叶能华:前童镇在柘湖杨、上溪、官地严家、板岭陈4个村试点的基础上,5月份启动其余13个村的宣传推广。截至目前,全镇共收集村民信息8326人,注册激活6896人,注册激活率为82.8%。作为试点村之一,上溪村在推广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工作方法。尤其是在信息采集这一关键环节,做到三个保证:一是保证收集的村民电话均为智能手机号码;二是保证每户至少收集一个以上手机号码;三是保证无智能手机的独户老人在村的该子女或孙辈至少收集一个号码。据上溪村村委会主任王凌峰介绍,上溪村实际户数为432户,共收集上传手机号码491个,安装激活数为457个。

  基层音符

  前童镇柘湖杨村党支部书记杨建银:以前村里有啥事情要让村民知道,比如森林防火、五水共治、收医保等等,都是采用“老办法”:敲铜锣。敲锣者走村入巷,一边敲,一边讲事情。现在有了“e点通”,方便多了。

  岔路镇湖头村村民马玉芝:村民对村内事务“说三道四”,真正起到了监督员的作用,这是“村民e点通”带来的一大变化,要动员更多的村民使用好这一平台,为村庄建设出一分力。

  前童镇官地自然村村民杨珊珊:虽然很久没回村了,但通过“村民e点通”平台,能时刻感受村庄发生的变化,跟家人电话、微信联系,也多了不少话题,有了更多的归属感。

  专家点评

  宁海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王小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但也面临着矛盾和信访量居高不下、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群众参政议政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宁海县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村民说事”“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最多跑一次”“村级权力清单36条”等多项社会治理创新举措,以“群众路线+互联网技术”为手段,开发“村民e点通”平台,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数字治理”的新模式。平台主要发挥了信息收集员、民生服务员、政策宣传员、村务监督员的“四大员”作用,实现村情民事“e点就通”,最终达到“矛盾不出村、问题不出门”的目标。

  记者手记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身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

  为顺应农村基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势,宁海县积极谋划,打造“村民e点通”村级管理服务平台,畅通“诉求渠道”,力争“矛盾不出村”。这一乡村治理的创新模式,无疑值得肯定。

  “村民e点通”,是“村民说事”的新阵地。该平台将线下的说事长廊、说事大厅搬到网络,打破了原本“村民说事”的时间、地域、人情瓶颈;镇、村干部提供实时服务,改变了原来村民有事“找不到人”的困境。“线上说事”还帮助每个村建立起“民情档案”,实现件件有登记、事事有回复,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晴雨表”。

  通过这一平台,村民随时随地拿出手机“点一点、拍一拍”就能反映问题,让人人成了信息员和监督员,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村庄治理。

  当前,宁海“村民e点通”仍处于推广阶段,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怎样提高村民的使用率和满意度,需要各级政府不断推出创新举措。

  记者孙吉晶宁海记者站蒋攀

原标题:“村民e点通”,构建乡村治理新模式 顺应互联网时代基层治理新情况、新特点,融入“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结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宁海打造“数字村庄”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海打造"数字村庄" "村民e点通"构建乡村治理新模式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18-11-07 07:24:46

  接到村民反映,消防人员在清理树上的马蜂窝。(孙吉晶摄)

  湖头村“村民e点通”流程上墙公布。(孙吉晶摄)

  网格员向村民宣传“村民e点通”。(前童镇供图)

  背景透析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我市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区,很多社会新问题更加先发、更加集中,传统的乡村治理机制、治理方式率先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智能手机在我市乡村的普及,农村居民之间的联系沟通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性,建设扁平化的治理平台,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今年,宁海运用“互联网+”思维,融入“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推出“村民e点通”村级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基层便民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成为我市乡村治理平台建设的新样板。

  今年4月,宁海“村民e点通”上线运行,这是该县通过政务钉钉推出的一款便民服务平台,具备乡村介绍、民情服务、民情反映、信息公开、咨询沟通、基层党建六大功能。宁海“村民e点通”村级管理服务平台,旨在构建“村情民意快速直达、矛盾纠纷及时化解、群众办事方便快捷、政策宣传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探索打造“网上虚拟村庄”。如今,该模式已在全县建制村逐步推开。到上月底,共录入村户信息25.28万条,上传流转事件信息1256条,成功调处1189条,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4.7%,基本实现群众小事不出村。

  村情民事“掌上”晓

  进入“e点通”平台,笔者看到,村内的大小通知和公告滚动出现;村级权力清单36条、常用民生事项办理指南、村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及工程建设进度等情况一目了然。

  上溪村村民王忠春自己住在宁海城关,父母生活在村里。对村里的事情,以前大多从父母或朋友口中略知一二。“安装了钉钉软件,村里发生了啥事情,能够及时知道。这对像我这样长期在外的村民来说,真是太好了。”

  前童镇综合指挥室专职副主任徐挺介绍,县镇两级紧扣基层群众需求,依托“村民e点通”平台发布党的十九大和各级党委文件精神以及惠农支农、产业发展等各类政策,引导基层群众紧跟发展形势,及时申报、对接惠农惠民政策,累计更新发布各级涉农政策文件100余批次。

  矛盾纠纷及时解

  上月30日晚上11时许,西店镇岭口村一位村民在“村民e点通”上推送了一条信息,反映租住在隔壁的几名外来务工人员过生日划拳,声音很吵,影响到周边其他人休息。看到信息后,村治调委员会主任舒迎春马上赶到出租房进行劝阻,使问题得以及时处置。

  笔者注意到,“村民e点通”设置了民情反映板块,村民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三种方式上传各类问题诉求和意见建议。

  7月29日一早,前童镇柘湖杨一村民反映柘湖杨大桥因运沙车经过,造成附近路段天晴时黄沙满天,影响村民出行及村庄整洁,希望能给予解决。了解了具体情况后,该村网格员康建华将情况反映到镇综合指挥室。随后,镇综合指挥室邀请综合执法中队、县渣土办予以协调处理,最终事情得到及时解决。

  岔路镇下畈村村民周衍臣在村内开设了一个来料加工点,有10多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在做来料加工。周衍臣说,老年人虽不会用智能手机,但他们会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告诉他,由他代为上传到平台。几个月来,周衍臣通过“村民e点通”反映了10多个问题,如村道铺设的石板开裂、大樟树上有个马蜂窝等。

  在采访中,一位村民说,现在反映问题,不用找村、镇干部了,直接发上平台,很快会有人响应。而且问题处理的时候也不用去现场看了,办理人员会把处理结果连同照片一并上传。一看照片,就知道是否真的办好了。

  监督村务聚民心

  8月15日6:39,岭南村服务团队收到村民陈必杰的反映,称岭南村门前溪治理工程中,拦水堰坝新坝没有按工程设计要求施工,直接在老坝基础上做上去,不规范。联村组长一收到信息,马上联系村干部和监理单位一起到现场查看,发现问题属实,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施工方案。

  宁海“村民e点通”运行以来,村民不仅人人是信息员,而且还是村务监督员。

  妙山自然村村民王道恩在“村民e点通”上反映,村里正在施工建造的文化礼堂所用钢筋规格明显不符合要求,希望镇、村干部引起重视。该村服务团队立即受理了这条信息,邀镇城建办、监理等单位实地核查,发现确实存在用材问题,督促施工单位按施工合同施工。

  前不久,上溪村启动投资17万元的路基工程。有5位村民通过“村民e点通”向村委会反映施工质量存在问题,村委会知道情况后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最后在村级服务团队的协调下,路基得以修缮。一位村民说,以往村里上马工程,大多只征求村民代表的意见。现在,村里重大事情、工程项目以及进展情况,都及时在平台上公布,每个村民都可以发表意见。

  “村民e点通”由宁海县政法委牵头实施。前童是目前全县唯一全面推广乡镇。本期我们邀请宁海县综治办副主任葛爱林、前童镇党委副书记叶能华作为嘉宾,就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记者:政府为解决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问题,正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全覆盖、全方位的各级行政服务体系。在农村,由于村庄较为分散,交通和人员往来较为不便。“村民e点通”平台如何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紧密对接,方便农村群众办事?

  葛爱林:“村民e点通”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为村民提供全天候、定制式服务。其中线上层面依托平台构建民生服务菜单,包含公安户籍、不动产登记、社保办理、税务服务等8个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同时开通“第三方应用”模块,可以对接其他热门政务服务平台。此外,平台还设立网络电话、视频电话功能,村民不但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民生事项的办理流程,还可以直接与县公共行政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在线视频电话,足不出户就能“面对面”进行咨询沟通,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多次跑、重复跑,真正推动“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记者:“村民e点通”的定位是“虚拟村庄”,如何让农民认同并喜欢这样的互联网平台,从中收获快乐,并提高村庄的凝聚力?

  叶能华:村民趣事是“村民e点通”上设置的一个村民互动平台。除了一些村内动态,村民上传的内容大多是发生在自己身边、想与他人分享的趣事、乐事、开心事,诸如晒自家制作的点心、种的花草等。在前童镇乡村振兴运动会期间,上溪村很多村民参加了拔河比赛,并上传转发了比赛现场的许多图文。一些在外地办厂的企业主看到后,主动联系村服务团队人员,询问接下来的运动会比赛安排,并自发出资为本村参赛运动员购买服装等物品。一个平台,无形中凝聚了村民的人心。

  记者:服务是“村民e点通”的核心功能,老百姓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宁海如何把线上功能和线下实际解决问题紧密衔接起来?

  叶能华:村民通过“民情反映”,把邻里纠纷、发现的问题和自己的诉求向村里反映,村服务团队第一时间介入,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镇里制订出台了村服务团队、联村组长、联村干部、村干部、村网格员岗位责任,规范工作方式。同时通过联村组长会议、网格员培训会,要求村服务团队人员、镇职能科室人员礼貌用语、规范答复,树立服务团队人员良好形象。前童还在探索“点邀将”制度,遇到重大疑难事项,由联点领导、联村干部通过“点邀将”程序,协调部门、职能科室加快事件处置。保证村民反馈民情能得到及时、高效解决。目前,全镇村民问题处置率达到100%,满意率为96.5%。

  除了矛盾纠纷,村服务团队积极回应平台上发布的百姓诉求。举个例子,9月6日凌晨2:50,加完夜班的镇网格员葛吉文上床不久,就看到了“村民e点通”里的一条新民情,这条民情是村民王秋燕发的,说村马路对面公共汽车站旁边有人摔倒了,流了很多血,需要急救。葛吉文马上起床赶到事发现场,发现伤者伤情较严重,拨打110报警后,回家拿来止血绷带为伤者做简单处理。最后伤者被紧急送医院救治。

  记者:对于上传的信息,“村民e点通”通过怎样的流程受理和办理?

  葛爱林:对上传的信息,由网格员实行24小时内响应,做到简易问题直接答复,一般问题提交村服务团队5天内处置回复,复杂问题提交乡镇(街道)综合指挥室解决,实现群众的事件件有登记、样样有落实。

  围绕群众反馈的办事服务需求,各村还搭建村级“8+X”服务团队,“8”为联村干部、村干部、网格员、联片民警、医生、教师、农技工作者、法律顾问,“X”则是各村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个性化志愿者团队,如巾帼志愿者、夕阳红志愿者、河小二志愿者、乡贤理事会等。岔路镇把“阳光义警”“红岩谷服务队”等社会服务团队纳入“X”中,并在关爱孤寡老人、助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作为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探索,“村级小微权力清单”被写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宁海如何将“村民e点通”平台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有机结合?

  葛爱林:宁海持续放大“村级小微权力清单”首创优势,推动党务、村务、财务在线公示,工程建设、重大村务电子化运作,使群众既可随时查阅配套文件、工作节点、台账资料,又可对项目事项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进一步提升村务决策、工程运作的阳光化、透明化水平。让干部清白,更让群众明白。通过“村民e点通”平台,村民可以参与和监督村里的大小事务,大到村庄规划、工程建设,小到施工中的一砖一瓦。

  记者: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村民e点通”对线下处理有怎样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葛爱林:宁海建立社情民意首问责任、分流交办、研判分析、信息上报等工作制度,形成“反映、受理、分流、处置、评价、考核”的闭环体系,由村民按照答复办理情况给予“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评价。乡镇综合指挥室根据评价结果,对各村的处置率、群众满意率等指标开展量化考核,并采取纪委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督促落实。

  记者:智能手机虽然在乡村已经较为普及,但要村民下载并熟练使用“村民e点通”,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在推广过程中,基层是如何操作的?

  叶能华:前童镇在柘湖杨、上溪、官地严家、板岭陈4个村试点的基础上,5月份启动其余13个村的宣传推广。截至目前,全镇共收集村民信息8326人,注册激活6896人,注册激活率为82.8%。作为试点村之一,上溪村在推广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工作方法。尤其是在信息采集这一关键环节,做到三个保证:一是保证收集的村民电话均为智能手机号码;二是保证每户至少收集一个以上手机号码;三是保证无智能手机的独户老人在村的该子女或孙辈至少收集一个号码。据上溪村村委会主任王凌峰介绍,上溪村实际户数为432户,共收集上传手机号码491个,安装激活数为457个。

  基层音符

  前童镇柘湖杨村党支部书记杨建银:以前村里有啥事情要让村民知道,比如森林防火、五水共治、收医保等等,都是采用“老办法”:敲铜锣。敲锣者走村入巷,一边敲,一边讲事情。现在有了“e点通”,方便多了。

  岔路镇湖头村村民马玉芝:村民对村内事务“说三道四”,真正起到了监督员的作用,这是“村民e点通”带来的一大变化,要动员更多的村民使用好这一平台,为村庄建设出一分力。

  前童镇官地自然村村民杨珊珊:虽然很久没回村了,但通过“村民e点通”平台,能时刻感受村庄发生的变化,跟家人电话、微信联系,也多了不少话题,有了更多的归属感。

  专家点评

  宁海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王小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但也面临着矛盾和信访量居高不下、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群众参政议政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宁海县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村民说事”“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最多跑一次”“村级权力清单36条”等多项社会治理创新举措,以“群众路线+互联网技术”为手段,开发“村民e点通”平台,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数字治理”的新模式。平台主要发挥了信息收集员、民生服务员、政策宣传员、村务监督员的“四大员”作用,实现村情民事“e点就通”,最终达到“矛盾不出村、问题不出门”的目标。

  记者手记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身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

  为顺应农村基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势,宁海县积极谋划,打造“村民e点通”村级管理服务平台,畅通“诉求渠道”,力争“矛盾不出村”。这一乡村治理的创新模式,无疑值得肯定。

  “村民e点通”,是“村民说事”的新阵地。该平台将线下的说事长廊、说事大厅搬到网络,打破了原本“村民说事”的时间、地域、人情瓶颈;镇、村干部提供实时服务,改变了原来村民有事“找不到人”的困境。“线上说事”还帮助每个村建立起“民情档案”,实现件件有登记、事事有回复,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晴雨表”。

  通过这一平台,村民随时随地拿出手机“点一点、拍一拍”就能反映问题,让人人成了信息员和监督员,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村庄治理。

  当前,宁海“村民e点通”仍处于推广阶段,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怎样提高村民的使用率和满意度,需要各级政府不断推出创新举措。

  记者孙吉晶宁海记者站蒋攀

原标题:“村民e点通”,构建乡村治理新模式 顺应互联网时代基层治理新情况、新特点,融入“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结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宁海打造“数字村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