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引力波探测器飞天探秘 阿拉宁波大学生也参与设计了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11-15 07:36:00报料热线:81850000

  安鹏教授在指导学生科研攻关。

  近日,首颗由大学生团队设计完成的引力波(伽马射线暴)探测器“天格”与卫星母件长沙天仪研究院的铜川一号卫星,搭载长征二号丙火箭成功进入地球轨道,开始了科学探索之旅。

  这支大学生团队是由清华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院校的大学生组成。

  宁工学子参与“天格计划”

  在物理学上,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时空波动,被视为宇宙中的“时空涟漪”。引力波探测在当前天文学、物理学研究中是最前沿的领域,对人类探索宇宙起源、发展以及认知自我具有重要意义。

  “天格计划”,即是针对空间分布式引力波暴电磁对应体探测所进行的研究计划。通过发射一组小卫星,将这些小卫星内加载的探测器组成一张探测网,捕捉宇宙深处传来的“伽马射线暴”信号。“天格计划”由清华大学发起,该学生科研团队除了本校学生外,还有一部分其他院校的学生参与,宁波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创新团队便是重要参与者。

  “2016年2月11日,Virgo第一次发现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研究团队与我校的人工智能创新团队,由此萌生了能否设计并研发一套我们自己的引力波探测器的想法。”宁波工程学院安鹏教授说。

  两个团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前期准备和沟通交流,2017年下半年,项目进入到有条不紊的研发阶段。当年9月,宁波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创新团队的俞建东、车岳鹏两位同学被指派到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分别进行了为期一年和半年的联合开发与调试。

  实践应用能力强成优势

  谈起在清华大学的一年科研经历,俞建东同学感触很深:“大家科研都很拼,忙的时候吃饭、睡觉都在实验室,有时候甚至没有时间去食堂,干脆点外卖。”每天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多甚至10点,这样的工作强度可能很多大学生都吃不消,但是俞建东和车岳鹏却能很快适应。因为,这样的工作状态,和他们在学校人工智能创新团队的状态很相似。

  “我们团队有将近30名学生,是按照研究生的模式在培养本科生,大家做起科研来,也经常是废寝忘食。除了俞建东、车岳鹏外,还有10位同学也参与了‘天格计划’的研究。”安鹏介绍道。

  在校期间跟着指导老师做科研的经历让俞建东和车岳鹏获益匪浅。“虽然是和清华大学的学生一起做科研,但是我们实践应用能力强,能跟上他们的节奏,可以完全融入团队。”俞建东自豪地说。

  攻克一个个技术难点

  间嵌入式系统设计对于本科大学生团队而言,是一个不敢接触甚至闻所未闻的领域。安鹏在开始就给人工智能创新团队一个“下马威”:“探测器进入地球轨道就无法进行硬件更新、软件更新,调试也没有在地面上那么简单,硬件与软件,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

  指导老师的“下马威”激起了团队成员的斗志,大家夜以继日的投入到研发中,向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发起了冲锋。在系统研制过程中,团队成员针对太空电子辐射、火箭上天过程中的震动等系列问题进行研究与排查。机械振动测试与热循环实验是最难过的一个坎,过了,就证明探测器达到了进入空间进行工作的标准。经过两次结构重新设计,四次电子系统硬件重新研发,当指标最终达到了要求时,团队成员禁不住欢呼雀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科研攻关,人工智能创新团队最终设计完成并定型一枚引力波探测器。看到自己研发的探测器在太空轨道正常运行,进行科学数据采集,团队成员们发出由衷的感叹:“实验室的夜晚,太美好!”

  宁波晚报 记者李臻 通讯员陈红

编辑: 陈捷

引力波探测器飞天探秘 阿拉宁波大学生也参与设计了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11-15 07:36:00

  安鹏教授在指导学生科研攻关。

  近日,首颗由大学生团队设计完成的引力波(伽马射线暴)探测器“天格”与卫星母件长沙天仪研究院的铜川一号卫星,搭载长征二号丙火箭成功进入地球轨道,开始了科学探索之旅。

  这支大学生团队是由清华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院校的大学生组成。

  宁工学子参与“天格计划”

  在物理学上,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时空波动,被视为宇宙中的“时空涟漪”。引力波探测在当前天文学、物理学研究中是最前沿的领域,对人类探索宇宙起源、发展以及认知自我具有重要意义。

  “天格计划”,即是针对空间分布式引力波暴电磁对应体探测所进行的研究计划。通过发射一组小卫星,将这些小卫星内加载的探测器组成一张探测网,捕捉宇宙深处传来的“伽马射线暴”信号。“天格计划”由清华大学发起,该学生科研团队除了本校学生外,还有一部分其他院校的学生参与,宁波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创新团队便是重要参与者。

  “2016年2月11日,Virgo第一次发现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研究团队与我校的人工智能创新团队,由此萌生了能否设计并研发一套我们自己的引力波探测器的想法。”宁波工程学院安鹏教授说。

  两个团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前期准备和沟通交流,2017年下半年,项目进入到有条不紊的研发阶段。当年9月,宁波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创新团队的俞建东、车岳鹏两位同学被指派到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分别进行了为期一年和半年的联合开发与调试。

  实践应用能力强成优势

  谈起在清华大学的一年科研经历,俞建东同学感触很深:“大家科研都很拼,忙的时候吃饭、睡觉都在实验室,有时候甚至没有时间去食堂,干脆点外卖。”每天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多甚至10点,这样的工作强度可能很多大学生都吃不消,但是俞建东和车岳鹏却能很快适应。因为,这样的工作状态,和他们在学校人工智能创新团队的状态很相似。

  “我们团队有将近30名学生,是按照研究生的模式在培养本科生,大家做起科研来,也经常是废寝忘食。除了俞建东、车岳鹏外,还有10位同学也参与了‘天格计划’的研究。”安鹏介绍道。

  在校期间跟着指导老师做科研的经历让俞建东和车岳鹏获益匪浅。“虽然是和清华大学的学生一起做科研,但是我们实践应用能力强,能跟上他们的节奏,可以完全融入团队。”俞建东自豪地说。

  攻克一个个技术难点

  间嵌入式系统设计对于本科大学生团队而言,是一个不敢接触甚至闻所未闻的领域。安鹏在开始就给人工智能创新团队一个“下马威”:“探测器进入地球轨道就无法进行硬件更新、软件更新,调试也没有在地面上那么简单,硬件与软件,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

  指导老师的“下马威”激起了团队成员的斗志,大家夜以继日的投入到研发中,向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发起了冲锋。在系统研制过程中,团队成员针对太空电子辐射、火箭上天过程中的震动等系列问题进行研究与排查。机械振动测试与热循环实验是最难过的一个坎,过了,就证明探测器达到了进入空间进行工作的标准。经过两次结构重新设计,四次电子系统硬件重新研发,当指标最终达到了要求时,团队成员禁不住欢呼雀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科研攻关,人工智能创新团队最终设计完成并定型一枚引力波探测器。看到自己研发的探测器在太空轨道正常运行,进行科学数据采集,团队成员们发出由衷的感叹:“实验室的夜晚,太美好!”

  宁波晚报 记者李臻 通讯员陈红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