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改造让我市企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市经信局供图)
加码创新是“产业争先”的关键之招。(殷聪摄)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能级。(殷聪摄)
纵然时光易老,总有理想不灭,唯有奋斗不负新时代。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当下,机遇往往稍纵即逝,必须牢牢把握,紧抓不放。去年以来,全市围绕“产业争先”重点工作,积极落实“抢机遇、抢项目、抢人才”理念,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升级、企业主体建设和改革创新试点等领域的突破,逐渐勾勒出“产业争先”新的骨架。
数据显示,去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产业发展较为稳健,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约为6.5%,占全省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为13%、7%与10%左右,高于全市平均增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幅预计超过20%……
抓产业变革
新兴产业突破发展
去年,我市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系统推进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
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去年,我市集成电路产业“一园三基地”加速布局。北仑、鄞州入选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创建名单。其中,中芯宁波N2、南大光电、安集微电子等一批项目在北仑芯港小镇开工建设。全市已集聚材料、设计、制造及封测等企业60余家。预计全年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同比增长11%左右。
软件和工业互联网产业方面,去年,我市积极创建以工业软件为重点的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高标准谋划建设宁波软件园,全力拓展软件和信息产业发展空间。预计全年软件业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630亿元,同比增长20%。产业招商方面,去年工业互联网重大项目招商取得突破性进展,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1个平台+3大产业化公司+1个园区”系列项目和利时工业互联网平台、中软国际工业云等一批重点项目引进落地。去年,落地仅3个月的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还发布了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工业操作系统SupOS。
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去年,平台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源头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相继引进共建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大院大所。与此同时,我市去年还新增了智能成型、磁性材料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7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
抓数字化转型
传统产业智能升级
去年,我市坚持以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全面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升级。
智能化改造方面,去年,我市以“点、线、面”方式推动智能化改造全覆盖,“点”上推进“机器换人”技术改造,推动3244家规上企业实施技改项目,推广工业机器人2331台(套);“线”上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试点,建成奥克斯空调钣金智能冲压生产线等4个示范项目;“面”上已累计实施29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市级示范项目。全市已有12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或专项项目。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示范项目完成后,预计生产效率平均提高60%以上、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31%、单位产值能耗平均降低42%。
企业上云方面,按照“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我市去年开展云化改造工程,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开展研发、制造、营销等云应用服务。全市累计上云企业超7万家,一云通已为5200家中小企业提供云制造服务。
支持开展服务型制造方面,去年,我市围绕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服务等重点领域,支持企业提高“互联网+”应用水平,鼓励企业从“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去年,海伦钢琴、柯力传感、德曼压缩机等3家企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杜亚电机等11家企业被列入第二批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
抓营商环境优化
企业主体做强做大
去年,我市将构建营商环境作为推动企业成长壮大的重要手段,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系列“组合拳”,有效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企业梯队培育方面,去年,我市通过优化企业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千亿级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外贸实力效益企业、创新型小微企业;聚焦健全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体系,推动扩大市级单项冠军培育企业队伍。预计全年千亿级培育企业、行业骨干培育企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3.0%、13.5%左右。此外,我市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已达28家,居国内城市首位。42家企业入选省“小升规”“创业之星”名单,居全省首位。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方面,去年,我市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鼓励大企业从“制造商”向“平台商”转型,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全市共备案50家小微企业双创基地,5600余家入驻小微企业享受平台资源对接、整合服务。强化品牌引领带动,全市企业品牌价值总量累计突破2000亿元,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企业21家,全年“浙江制造”品牌认证获证数居全省第一。
系列惠企政策制定落实方面,去年,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及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政策,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80条”、支持民营经济“25条”、降本减负稳增长“10条”政策,组织开展全市“三联三促”企业服务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全年为企业减轻各类税费负担862.3亿元。
抢抓资源配置优化
“亩均论英雄”全面深化
去年,全市大力构建“亩均论英雄”改革组织体系、评价体系和应用体系,有效推动产业发展有限资源的精准高效配置。
构建协同推进组织体系方面,去年,我市建立市级有关部门、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联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工作部署和系统推进,在全省率先将综合评价工作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向用地3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拓展,并把评价范围从工业企业拓展到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构建规范合理的评价体系方面,去年,我市破解取数难题,制定出台全省首个取数规范文件,将“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分解成59项基本指标,有效夯实综合评价工作基础。同时,我市注重标准操作,编制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工作手册,明确12项规定动作,有效提升“亩产效益”综合评价规范化水平。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19136家工业企业取数和17539家工业企业评价工作。
构建评价结果应用体系方面,去年,我市突出“亩产效益”核心导向,切实推进评价结果应用,全市资源要素实现优化配置,全年新增供应A、B类企业用地4422亩,降低A、B类企业用电成本超过3亿元,209家低效企业通过改造提升实现亩均税收超过1万元或通过依法关停等腾出土地空间。目前,全市单位建设用地财政贡献、亩均税收、单位排放增加值等三项指标居全省第一。
吉利汽车:携手宁波打造中国的“龙湾”
刚刚过去的2018年,国内汽车市场遭遇了二十年来首次销量负增长,但吉利汽车还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全年总销量超过150万辆,逆势增长20%,连续两年蝉联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冠军。
宁波是吉利汽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区域。自1999年落户甬城至今,吉利汽车从单个项目到多点开花,在甬投资的项目已超过30个,涵盖生产制造、研发设计、采购销售、人才培养等领域。去年3月,涵盖新能源汽车制造、高端技术研发、汽车人才培育的汽车项目群在杭州湾新区破土动工。站在新起点上,吉利汽车正在擘画一幅更为瑰丽的梦想蓝图——携手宁波打造中国汽车工业的“龙湾”。
“按照吉利汽车公布的计划,至2020年,吉利汽车将实现年产销量200万辆的目标,宁波将成为吉利汽车重要的整车制造基地之一。”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平告诉记者,“十三五”初期,吉利汽车已在宁波重点布局,两个整车制造项目预计今年上半年便可全面投产。其中,吉利余姚项目总投资115亿元,已于本周提前投产,按照计划,该项目达产后年销售额将达450亿元。未来三年内,吉利汽车便可在甬实现满负荷生产,年产值将达2000亿元。
2019年,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吉利汽车信心满满。李伟平认为,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迅速,此次增速放缓不一定是坏事。中国市场庞大,汽车制造业依然大有可为。企业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实现转型升级、优化人才,有助于整个汽车产业更加健康成长。新的一年,吉利将苦练内功,在做好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全面布局适合吉利汽车发展的国际市场,包括东欧市场、东南亚市场等。“相信在宁波的发展上,吉利汽车会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李伟平说。(记者殷 聪)
芯港小镇:加速崛起的宁波“芯”力量
进入2019年,连日的阴雨并未挡住芯港小镇加速崛起的步伐。在北仑云台山路上,5个项目建设工地机器轰鸣,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自芯港小镇启动开发以来,一批批集成电路产业项目负责人接踵而来,实地考察,洽谈对接,签约落户,让原本静谧的园区热闹非凡。
在芯港小镇内,总投资43亿元的中芯宁波N2项目蓄势待发,作为聚焦模拟及特种工艺集成电路的项目之一,中芯宁波N2项目将针对国内产业布局相对薄弱的环节重点发力,目标市场覆盖移动通信及手持设备、智能家电、工业控制和机器人、汽车电子及新能源汽车、增强现实及虚拟现实系统等领域。
与中芯宁波N2项目比邻而居的南大光电项目也将在国内首次建立ArF光刻胶产品大规模生产线,形成年产25吨ArF光刻胶产品的生产能力,并建立国内首个用于ArF光刻胶产品开发的专业检测评估平台;主要生产化学机械抛光液的安集微电子项目将形成年产3500吨高端微电子材料的规模,预计今年下半年投产,年产值5亿元……
“一年多来,芯港小镇已累计签约、落户19个项目。其中,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中芯宁波N1项目和已落户的两个设计公司去年完成产值4600万元。待园区其他项目投产后,今年园区的产值或将超过4亿元。”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说,除了落户的项目,芯港小镇目前仍有30余个在谈项目,预计总投资逾150亿元。可以预见,芯港小镇将沿着模拟特色工艺的发展路径,不断强化产业发展链条,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新高地。
(记者殷聪 通讯员吕咏 程沅孜 邬静逸 杨常科)
2019:抢抓并善用新机遇
市经信局局长张世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机遇无时不有,就看我们是否善于判断,能否抓住并利用。反应敏捷,就能掌握先机、步步领先;反应迟钝,就会错失良机,步步落后。今年,全市经信系统将积极围绕创建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扎实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入融合,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创建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新优势将是今年全市经信系统的重中之重。按照计划,今年全市经信系统将顺应产业发展大势,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46”工程,全力打造绿色石化、汽车制造2个万亿级,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及新兴服务业等4个五千亿级,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等6个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做好补链、延链、强链工作,将宁波制造业推向新的高度。
作为全市聚力打造的“一号工程”,发展数字经济将是今年经信系统抢抓机遇的关键之招。按照计划,今年我市将健全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重点培育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工业互联网、智能电子元器件、人工智能等产业,加快推进软件园、芯港小镇、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智能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和项目建设,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0%。在全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市将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数字融合新格局。
创建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不光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要有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今年,全市经信系统将进一步强化企业梯队培育,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千亿级工业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聚焦“专精特新”的创新型小微企业,助力企业做优做强。鼓励大企业从“制造商”向“平台商”转型,通过协同制造、资源开放、需求对接等方式,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全力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培育自主创新新动力,也是抢抓机遇、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全市经信系统将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与四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聚焦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让创新成为驱动全市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的原动力。
今年,我市将继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以及小微企业园、工业园区整合提升等重点工作,在深入推进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文体用品等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实施低效用地“亩均倍增”行动,全面整治提升亩均1万元以下的低效企业,为“246”现代产业集群腾出空间。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全市经信系统今年将始终保持“六争攻坚”的状态,抓住用好一切重要机遇,力争2019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使宁波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广。
(记者殷聪)
生产性服务业助力“产业争先”
港航物流方面,“海上丝路指数”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成为国家“一带一路”重点建设项目;现代金融方面,我市国家保险创新产业园加快建设,全国首个保险科技产业园开园运营,20余家保险科技公司正式落户;科技创新方面,我市瞄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优质项目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电子商务方面,天猫国际、网易考拉、京东全球购等国内十大跨境进口电商平台落户宁波,入驻企业已有1100多家,我市已成为跨境电商企业布局的首选之地……
工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去年以来,我市重点构建港航物流、现代金融、科技创新、电子商务等四大服务创新体系,形成了多个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在大胆创新的同时,我市去年重新梳理了服务业投资重点项目及其进展情况,并制定《宁波市服务业三年攀高项目建设计划》。力争在重点领域实施200个项目,三年计划完成投资2000亿元,总投资达4800亿元,确保投资增速在8%以上。
据市服务业发展局副局长林洁介绍,按照计划,我市今年将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高端港航物流、科技服务、金融保险、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面促进全市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记者殷聪通讯员王珂琦)
加快外贸企业转型升级
鼓励和指导各区县(市)开展外贸实力效益企业培育先行先试工作;鼓励和支持11家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引领,不断做深做精,形成产业集聚,提高优势行业出口竞争力……
作为宁波重要的经济指标,外贸是宁波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如何通过“产业争先”,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推进外贸强市建设,是宁波亟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面对中美贸易摩擦,我市已经启动了一系列应对工作。其中,在增强外贸主体综合竞争力方面,我市已实施启动新一轮外贸实力效益工程。目的就是培育和支持一批重点外贸企业,鼓励企业创业创新,做大做强,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培育企业在品牌、质量、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竞争新优势,带动地方外贸和经济发展。”市商务局副巡视员刚勇说。
按照计划,市商务局将在全市范围内重点培育进出口规模大、市场拓展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经营模式领先的总部型、龙头型、综合型进出口贸易公司40家;产品竞争力领先、发展潜力大,属于细分领域“单打冠军”、行业骨干的工贸一体出口企业20家。通过培育与支持,我市将力争于2020年实现全市外贸实力效益企业销售额超500亿元的5家,进出口额超100亿元的8家,出口额超50亿元的8家,并争取更多企业进入全国外贸进出口500强。
(记者殷聪通讯员王晓明)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