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女博士条件出众却因焦虑偏执离婚 医生:自我目标定太高
稿源: 钱江晚报   2019-03-02 09:12:16报料热线:81850000

  焦虑症已成为我国患病率最高的一种精神障碍,成人终身患病率高达7.6%,多达8000万人。确实,现实中,各类焦虑症的患病人群在门诊表现上就很普遍。

  调查结果的出炉,不仅有助于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更有助于人们对于精神障碍的关注,摆脱认知误区。

  她的焦虑和偏执让丈夫和她离婚

  周玲(化名)在朋友的陪伴下第一次来到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杭州心悦健康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许毅的办公室时,又哭又闹折腾不停,让执业多年的许毅都有点惊讶。

  他告诉记者,周玲是非常典型的焦虑障碍症状,“把目标定得太高,一时达不到,焦虑症状就上来了。”

  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周玲根本无需焦虑——名校高材生、博士师从著名院士,并且研究成果不错,无论学历、资源还是职业生涯都令人艳羡。

  但周玲把导师作为自己的标杆,她希望能尽快达到自己的目标,一旦稍有追赶不足,就绕进了“我依旧没能达到院士水平,我必须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去”的怪圈。生活、工作乃至情感,也因此受到影响甚至打击。

  结果令人唏嘘,不仅她自己备受困扰,就连刚刚结婚一年的丈夫,也因无法忍受她的偏执,最终离婚。

  类似案例并不鲜见,杭州第七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心身障碍科副主任/心理治疗中心主任唐光政副主任医师对这类病患就很熟悉。

  唐光政的门诊每天几乎都会接待焦虑症患者。仅最近半个月,就有六七十位焦虑症患者住院。

  “比如有位患者,有紧张、心慌、坐立不安等症状,甚至连手机响起来,他都感到恐惧。”唐光政说,一些性格比较认真劳心的人,有时更容易得焦虑症,“他们会考虑过多的细节,越想越没底,恶性循环。”

  女性焦虑症的比例高于男性

  按照此次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结果的比例估算,我国有近1亿人或患有焦虑障碍,是最大的精神障碍患症人群,且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当然,毕竟是抽样调查,结果还需要学界研究。

  对于此次调查,许毅告诉记者,从学术角度讲,调查结果可以了解我国有多少相关疾病患者,或者说已发病和未被发现的患者。从社会实际应用来讲,政府可以根据调查数据来设置和分配社会的医疗资源,普通人则可以了解这些疾病的存在以及这一疾病的多样性、高发性,“让患者去及时治疗。”

  妈妈过分担心孩子学习患上焦虑症

  许毅就接诊过一些“妈妈病例”——过分担忧孩子的学习生活,导致焦虑症,“比如孩子随口说句话,都会让她们想到很多有的没的,并让自己无比焦虑。”

  唐光政也接诊过一些患者,症状主要体现在日常工作上,“往往工作还没开始,对每个环节的焦虑情绪就扩张开来,最终让工作生活都一团糟。”

  此外,许毅很强调从个人层面来看待这次调查。他认为调查数据出炉,有助于去除患者的羞耻感,“原来很多人和我一样。”

  他说,“精神障碍是一种生物性的疾病,不是思想的问题,更不是道德败坏,只是大脑里面出现了一些生物学的变化。”

  许毅表示,这种正确的认知有助于外界对患者的正确关注。例如焦虑症的影响不仅对病患自己,对身边亲友的生活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采访中,不少焦虑症患者家属都告诉记者,焦虑感会“传染”,当焦虑症患者出现明显症状,身边人也会因此感到焦虑。可以说,有时,焦虑症伤人伤己。

  精神障碍不是散散心就能好的

  “很多人认为看上去外表阳光、性格外向的人不会得焦虑症等精神障碍,其实不然。”唐光政说,不光对焦虑症群体,人们对精神障碍的了解有很多误区。

  许毅对此感受尤为深刻,“调查结果有助于更多人脱离对精神障碍疾病的误区。”他曾接手过一位抑郁症患者,第一次来看病很顺利,患者家属也接受了这个结果。但对于开药治病,家属觉得许毅大惊小怪、小题大做了,“他们认为只要散散心就好了。”后果却令人扼腕,患者不久之后就在风景秀丽的黄山自杀了。

  许毅曾去探访过好几个所谓的“自杀圣地”,那时候他就发现,身处那些大桥、瀑布等地,会让人很想融入大自然中去,正常人都能控制自己。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当他觉得生命缺乏意义,就会希望解脱,风景秀丽的地方,便容易成为他们自杀的地方。

  不少患者只想找我们聊天而不是治病

  “第一个方面误区是人们对疾病的本质的认识,因为人们更多地认为这是心理疾病。”许毅表示,很多病患在获悉自己患病后,会认为只要散散心就可以了。这是导致很多悲剧的原因之一。

  同时,缺乏对治疗方案的认可,致使人们不愿意接受专业治疗,“我在门诊当中就发现,经常有人来说我是在跟你聊聊天的,我只能向他们解释我这是看病的,不只是聊天。”

  即便接受药物治疗,问题依旧存在——患者都希望短时间解决问题,但有时候精神障碍是种慢性病,恢复需要一个过程。

  有的病患吃了一段时间药物后自我感觉病好了就停药了,加之身边很多人会有些误导,比如说精神类药物长期吃会变傻,这就导致病患放弃药物治疗。

  许毅说,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时候,只是大多数人会自我消解,他建议在平时生活中减少使用绝对化的词句;将目标设置得更合理一些;如果求而不得就退一步。

  许毅不喜欢大众轻易用同情的态度去对待精神病患者,他说对于精神障碍,无论是我们的认知,还是治疗,都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女博士条件出众却因焦虑偏执离婚 医生:自我目标定太高

稿源: 钱江晚报 2019-03-02 09:12:16

  焦虑症已成为我国患病率最高的一种精神障碍,成人终身患病率高达7.6%,多达8000万人。确实,现实中,各类焦虑症的患病人群在门诊表现上就很普遍。

  调查结果的出炉,不仅有助于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更有助于人们对于精神障碍的关注,摆脱认知误区。

  她的焦虑和偏执让丈夫和她离婚

  周玲(化名)在朋友的陪伴下第一次来到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杭州心悦健康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许毅的办公室时,又哭又闹折腾不停,让执业多年的许毅都有点惊讶。

  他告诉记者,周玲是非常典型的焦虑障碍症状,“把目标定得太高,一时达不到,焦虑症状就上来了。”

  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周玲根本无需焦虑——名校高材生、博士师从著名院士,并且研究成果不错,无论学历、资源还是职业生涯都令人艳羡。

  但周玲把导师作为自己的标杆,她希望能尽快达到自己的目标,一旦稍有追赶不足,就绕进了“我依旧没能达到院士水平,我必须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去”的怪圈。生活、工作乃至情感,也因此受到影响甚至打击。

  结果令人唏嘘,不仅她自己备受困扰,就连刚刚结婚一年的丈夫,也因无法忍受她的偏执,最终离婚。

  类似案例并不鲜见,杭州第七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心身障碍科副主任/心理治疗中心主任唐光政副主任医师对这类病患就很熟悉。

  唐光政的门诊每天几乎都会接待焦虑症患者。仅最近半个月,就有六七十位焦虑症患者住院。

  “比如有位患者,有紧张、心慌、坐立不安等症状,甚至连手机响起来,他都感到恐惧。”唐光政说,一些性格比较认真劳心的人,有时更容易得焦虑症,“他们会考虑过多的细节,越想越没底,恶性循环。”

  女性焦虑症的比例高于男性

  按照此次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结果的比例估算,我国有近1亿人或患有焦虑障碍,是最大的精神障碍患症人群,且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当然,毕竟是抽样调查,结果还需要学界研究。

  对于此次调查,许毅告诉记者,从学术角度讲,调查结果可以了解我国有多少相关疾病患者,或者说已发病和未被发现的患者。从社会实际应用来讲,政府可以根据调查数据来设置和分配社会的医疗资源,普通人则可以了解这些疾病的存在以及这一疾病的多样性、高发性,“让患者去及时治疗。”

  妈妈过分担心孩子学习患上焦虑症

  许毅就接诊过一些“妈妈病例”——过分担忧孩子的学习生活,导致焦虑症,“比如孩子随口说句话,都会让她们想到很多有的没的,并让自己无比焦虑。”

  唐光政也接诊过一些患者,症状主要体现在日常工作上,“往往工作还没开始,对每个环节的焦虑情绪就扩张开来,最终让工作生活都一团糟。”

  此外,许毅很强调从个人层面来看待这次调查。他认为调查数据出炉,有助于去除患者的羞耻感,“原来很多人和我一样。”

  他说,“精神障碍是一种生物性的疾病,不是思想的问题,更不是道德败坏,只是大脑里面出现了一些生物学的变化。”

  许毅表示,这种正确的认知有助于外界对患者的正确关注。例如焦虑症的影响不仅对病患自己,对身边亲友的生活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采访中,不少焦虑症患者家属都告诉记者,焦虑感会“传染”,当焦虑症患者出现明显症状,身边人也会因此感到焦虑。可以说,有时,焦虑症伤人伤己。

  精神障碍不是散散心就能好的

  “很多人认为看上去外表阳光、性格外向的人不会得焦虑症等精神障碍,其实不然。”唐光政说,不光对焦虑症群体,人们对精神障碍的了解有很多误区。

  许毅对此感受尤为深刻,“调查结果有助于更多人脱离对精神障碍疾病的误区。”他曾接手过一位抑郁症患者,第一次来看病很顺利,患者家属也接受了这个结果。但对于开药治病,家属觉得许毅大惊小怪、小题大做了,“他们认为只要散散心就好了。”后果却令人扼腕,患者不久之后就在风景秀丽的黄山自杀了。

  许毅曾去探访过好几个所谓的“自杀圣地”,那时候他就发现,身处那些大桥、瀑布等地,会让人很想融入大自然中去,正常人都能控制自己。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当他觉得生命缺乏意义,就会希望解脱,风景秀丽的地方,便容易成为他们自杀的地方。

  不少患者只想找我们聊天而不是治病

  “第一个方面误区是人们对疾病的本质的认识,因为人们更多地认为这是心理疾病。”许毅表示,很多病患在获悉自己患病后,会认为只要散散心就可以了。这是导致很多悲剧的原因之一。

  同时,缺乏对治疗方案的认可,致使人们不愿意接受专业治疗,“我在门诊当中就发现,经常有人来说我是在跟你聊聊天的,我只能向他们解释我这是看病的,不只是聊天。”

  即便接受药物治疗,问题依旧存在——患者都希望短时间解决问题,但有时候精神障碍是种慢性病,恢复需要一个过程。

  有的病患吃了一段时间药物后自我感觉病好了就停药了,加之身边很多人会有些误导,比如说精神类药物长期吃会变傻,这就导致病患放弃药物治疗。

  许毅说,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时候,只是大多数人会自我消解,他建议在平时生活中减少使用绝对化的词句;将目标设置得更合理一些;如果求而不得就退一步。

  许毅不喜欢大众轻易用同情的态度去对待精神病患者,他说对于精神障碍,无论是我们的认知,还是治疗,都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