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从“映山红”到“梁弄红” 四明山老区奔向全面小康样板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4-22 07:41:00报料热线:81850000

  同庆祖国华诞,不忘奋斗初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天开始,中国宁波网、甬派联合推出“华彩70.探寻宁波时代印记”专题。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全媒体记者将循着党报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的足迹,重访当年报道过的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通过蹲点式调研全面反映70年来宁波的巨大变化,揭示宁波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气概。

  梁弄,是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也是浙东地区党报的发源地,一篇篇发自战火硝烟中的新闻报道,吹响了浙东抗战的嘹亮号角。今天的梁弄,继承和发扬四明山革命老区精神,正以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打造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请看记者从梁弄发回的报道。

  芳菲四月,四明山岗映山红烂漫依旧,红色尽染余姚梁弄革命老区。

  走进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院落中一块斑驳的石碑跃入眼帘——《新浙东报》社旧址。橱窗内陈列的一张张《时事简讯》《新浙东报》,一下将我们拉回了那个可歌可泣的战争年代。

  1942年,浙东区党委创办《时事简讯》,1944年正式成为区党委机关报,并改名为《新浙东报》。一篇篇激情洋溢的文章,及时报道了战斗胜利消息和抗战英勇事迹,吹响了浙东抗战的嘹亮号角。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收缴敌人胶印机、印刷机,在昏暗的茅草屋里连夜写作刊发……”在讲解员讲述中,老一辈报人艰苦奋斗、奉献牺牲的形象在我们眼前跃然而出。

  “这正是四明山革命老区精神的生动体现!”76岁的梁弄镇党委原副书记吴国强脸上容光焕发,“战争年代,梁弄人民‘送儿送郎上战场,送粮送衣送情报’。老区精神已融入我们的血脉,薪火相传,延续至今。”

  老区精神,并不囿于战争年代。踱步四明湖畔,碧水悠悠,青山如黛,游人如织,浙东“明珠”光彩夺目。“建设时期,梁弄人民牺牲自我、艰苦奋斗,造福了四乡八邻。”吴国强告诉我们,四明湖水库又是一位老区精神的“见证者”。

  1958年,15420亩肥沃的良田永沉湖底, 33个村庄的村民举家搬迁,梁弄人民全力支援四明湖水库建设,换来了周边33万亩农田“倾盆大雨不受洪,旱来湖水满田流”的幸福场景;1996年,四明湖调整为饮用水源,周边企业陆续关停或外迁,乡亲们放弃赖以生计的家禽家畜养殖,最终换来了绿水青山。

  “有了绿水青山,只要吃苦肯拼,何愁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早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临近中午,横坎头村“百丈农家”已门庭若市。2006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黄彭勋回乡,办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这几年生意越来越旺,最多一天中午连‘翻’53桌。”

  时针拉回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考察调研,强调发扬老区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将梁弄建设成“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

  备受鼓舞的梁弄人民以红色引领,利用绿色资源,风风火火发展特色产业,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樱桃、杨梅“领衔”的特色小水果硕果盈枝,成为老区群众增收的新支柱;红色旅游“流金淌银”,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小小梁弄大糕亦有大作为,去年产值3000多万元,利润达1800万元;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革命老区插上智慧翅膀……

  梁弄镇党委书记何张辉向我们亮出了一张“火红”的成绩单:去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0.49亿元,同比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12元,同比增长15.8%,在全国革命老区中“一马当先”。2018年开始,梁弄财政税收收入跟余姚市财政结算后的可用资金收入(除上级专项资金外),可以保障基本支出,实现收支平衡,不再需要一般性转移支付。

  锦书春暖,尺素传情。2018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一封“家书”,再次振奋四明大地,更为红色引领的新时代革命老区画定了发展蓝图。

  “每次阅读总书记的回信,都能感受到新的力量。”横坎头村老党员黄水夫向我们展示了他珍藏在抽屉内的回信复印件,并道出了梁弄革命老区“奋斗,永不停歇”的心声。

  “山水绿活”四明山时光小镇开工建设,总投资300亿元的金影像(余姚)文化产业城项目正式签约……随着一个个大项目落户梁弄,“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全国乡村振兴样板镇、新时代党建样板镇”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夕阳西下,樱桃“洒向枝头点点红”。我们来到梁弄“百果园”时,园主汪国武正在查看“梁弄红”的长势。他的背后,是映山红点缀的青山。“‘梁弄红’是我们培育的樱桃新品种,果型大、甜度高,大面积推广后,农民收入有望再上一个台阶。”汪国武希望打响“梁弄红”品牌,让家乡小水果红遍全国。

  新时代,新征程。革命老区,与国同梦!

  记者 何峰 沈孙晖 通讯员 谢敏军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从“映山红”到“梁弄红” 四明山老区奔向全面小康样板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4-22 07:41:00

  同庆祖国华诞,不忘奋斗初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天开始,中国宁波网、甬派联合推出“华彩70.探寻宁波时代印记”专题。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全媒体记者将循着党报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的足迹,重访当年报道过的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通过蹲点式调研全面反映70年来宁波的巨大变化,揭示宁波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气概。

  梁弄,是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也是浙东地区党报的发源地,一篇篇发自战火硝烟中的新闻报道,吹响了浙东抗战的嘹亮号角。今天的梁弄,继承和发扬四明山革命老区精神,正以红色基因引领绿色发展,打造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请看记者从梁弄发回的报道。

  芳菲四月,四明山岗映山红烂漫依旧,红色尽染余姚梁弄革命老区。

  走进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院落中一块斑驳的石碑跃入眼帘——《新浙东报》社旧址。橱窗内陈列的一张张《时事简讯》《新浙东报》,一下将我们拉回了那个可歌可泣的战争年代。

  1942年,浙东区党委创办《时事简讯》,1944年正式成为区党委机关报,并改名为《新浙东报》。一篇篇激情洋溢的文章,及时报道了战斗胜利消息和抗战英勇事迹,吹响了浙东抗战的嘹亮号角。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收缴敌人胶印机、印刷机,在昏暗的茅草屋里连夜写作刊发……”在讲解员讲述中,老一辈报人艰苦奋斗、奉献牺牲的形象在我们眼前跃然而出。

  “这正是四明山革命老区精神的生动体现!”76岁的梁弄镇党委原副书记吴国强脸上容光焕发,“战争年代,梁弄人民‘送儿送郎上战场,送粮送衣送情报’。老区精神已融入我们的血脉,薪火相传,延续至今。”

  老区精神,并不囿于战争年代。踱步四明湖畔,碧水悠悠,青山如黛,游人如织,浙东“明珠”光彩夺目。“建设时期,梁弄人民牺牲自我、艰苦奋斗,造福了四乡八邻。”吴国强告诉我们,四明湖水库又是一位老区精神的“见证者”。

  1958年,15420亩肥沃的良田永沉湖底, 33个村庄的村民举家搬迁,梁弄人民全力支援四明湖水库建设,换来了周边33万亩农田“倾盆大雨不受洪,旱来湖水满田流”的幸福场景;1996年,四明湖调整为饮用水源,周边企业陆续关停或外迁,乡亲们放弃赖以生计的家禽家畜养殖,最终换来了绿水青山。

  “有了绿水青山,只要吃苦肯拼,何愁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早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临近中午,横坎头村“百丈农家”已门庭若市。2006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黄彭勋回乡,办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这几年生意越来越旺,最多一天中午连‘翻’53桌。”

  时针拉回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考察调研,强调发扬老区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将梁弄建设成“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

  备受鼓舞的梁弄人民以红色引领,利用绿色资源,风风火火发展特色产业,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樱桃、杨梅“领衔”的特色小水果硕果盈枝,成为老区群众增收的新支柱;红色旅游“流金淌银”,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小小梁弄大糕亦有大作为,去年产值3000多万元,利润达1800万元;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革命老区插上智慧翅膀……

  梁弄镇党委书记何张辉向我们亮出了一张“火红”的成绩单:去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0.49亿元,同比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12元,同比增长15.8%,在全国革命老区中“一马当先”。2018年开始,梁弄财政税收收入跟余姚市财政结算后的可用资金收入(除上级专项资金外),可以保障基本支出,实现收支平衡,不再需要一般性转移支付。

  锦书春暖,尺素传情。2018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一封“家书”,再次振奋四明大地,更为红色引领的新时代革命老区画定了发展蓝图。

  “每次阅读总书记的回信,都能感受到新的力量。”横坎头村老党员黄水夫向我们展示了他珍藏在抽屉内的回信复印件,并道出了梁弄革命老区“奋斗,永不停歇”的心声。

  “山水绿活”四明山时光小镇开工建设,总投资300亿元的金影像(余姚)文化产业城项目正式签约……随着一个个大项目落户梁弄,“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全国乡村振兴样板镇、新时代党建样板镇”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夕阳西下,樱桃“洒向枝头点点红”。我们来到梁弄“百果园”时,园主汪国武正在查看“梁弄红”的长势。他的背后,是映山红点缀的青山。“‘梁弄红’是我们培育的樱桃新品种,果型大、甜度高,大面积推广后,农民收入有望再上一个台阶。”汪国武希望打响“梁弄红”品牌,让家乡小水果红遍全国。

  新时代,新征程。革命老区,与国同梦!

  记者 何峰 沈孙晖 通讯员 谢敏军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