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打草鞋 马头古村的这首“乡愁曲”渐行渐远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4-25 09:00: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陈琼)“草鞋是船,爸爸是帆”,多年来曾流行的一首台湾校园民谣《爸爸的草鞋》,唱尽沧桑。

  打草鞋,穿草鞋,是农人千百年来的传统。今天,会打草鞋的人已极少,这项古老的手艺正在消失。

  奉化裘村镇马头村,暮春时节,阳光斜照着古老阊门,石磨上几缕络麻,一束稻草。82岁的陈宗曙老人坐在廊檐下,专心致志打草鞋。这一刻,时光仿佛凝固了。

  做草鞋,只要一把木榔头,一个编织架,经过敲草、搓绳、编底、编绑、编脸和锁口几道工序。“最好用糯稻稻草,结实又有韧性,用木榔头反复敲打,将草打至柔软,很费功夫”。

  编织架似一个钉耙,装在长凳上,上面有一个个凸起的“木手指”,中间一根特别长。老人说,这个架子是他爷爷那辈传下来的,用了七八十年了,磨得光滑锃亮。老人跨坐在长凳上,把络麻搓成两条长绳,挂在架子的4根小木指上,用作鞋筋,缚在腰上拉直。

  做草鞋先从“鼻子”做起,将稻草搓成绳子状,把边上的一根鞋筋包进,一压一挑作纬线穿到另一边,用手指勒紧,然后折转再一压一挑穿回来。编织到鞋子约三分之一处时,两边用络麻各装一只“耳朵”,然后继续编织一直到后根,要稍微做高一点,就完成了。

  打好一双草鞋,要将近一个小时,老人还在鞋头、鞋跟处用红蓝布头做装饰。“平时情况下,一双草鞋能穿一星期。但要是下烂泥地干活,一天就穿烂了。”

  陈宗曙老人是农民出身,10来岁就跟着父亲学会做草鞋。后来,他读了师范学校,在奉化多个乡镇学校教书,从教40余年。“老话讲,‘考上大学穿皮鞋,考不上大学穿草鞋’。那时候,打草鞋是农民必修课,人人都会”,老人说,即使他后来当了老师,还要经常下田劳动,自己打草鞋,穿着感觉很舒服。

  在奉化农村,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穿草鞋还很普遍。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条件好了,下地劳作逐渐改穿长筒胶鞋,草鞋渐渐被人遗忘。老人说,现在,农村里会做草鞋的屈指可数,城里的孩子甚至都没看见过。

  “草鞋代表坚韧坎坷、苦扒苦做的品质,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陈宗曙满怀感情地说。这些年来,老人在马头古村当民俗文化传播志愿者,还经常受邀到周边的学校,给孩子们演示打草鞋手艺,很受欢迎。闲暇时,他就在院子里做做草鞋,怀念往昔,“游客有喜欢的,就送两双做纪念。”

  草鞋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老人说,自己上了岁数,再过一两年,草鞋也打不动喽,“以后这几样工具要放进民俗陈列馆,给大家留个念想。”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打草鞋 马头古村的这首“乡愁曲”渐行渐远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4-25 09:00:00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陈琼)“草鞋是船,爸爸是帆”,多年来曾流行的一首台湾校园民谣《爸爸的草鞋》,唱尽沧桑。

  打草鞋,穿草鞋,是农人千百年来的传统。今天,会打草鞋的人已极少,这项古老的手艺正在消失。

  奉化裘村镇马头村,暮春时节,阳光斜照着古老阊门,石磨上几缕络麻,一束稻草。82岁的陈宗曙老人坐在廊檐下,专心致志打草鞋。这一刻,时光仿佛凝固了。

  做草鞋,只要一把木榔头,一个编织架,经过敲草、搓绳、编底、编绑、编脸和锁口几道工序。“最好用糯稻稻草,结实又有韧性,用木榔头反复敲打,将草打至柔软,很费功夫”。

  编织架似一个钉耙,装在长凳上,上面有一个个凸起的“木手指”,中间一根特别长。老人说,这个架子是他爷爷那辈传下来的,用了七八十年了,磨得光滑锃亮。老人跨坐在长凳上,把络麻搓成两条长绳,挂在架子的4根小木指上,用作鞋筋,缚在腰上拉直。

  做草鞋先从“鼻子”做起,将稻草搓成绳子状,把边上的一根鞋筋包进,一压一挑作纬线穿到另一边,用手指勒紧,然后折转再一压一挑穿回来。编织到鞋子约三分之一处时,两边用络麻各装一只“耳朵”,然后继续编织一直到后根,要稍微做高一点,就完成了。

  打好一双草鞋,要将近一个小时,老人还在鞋头、鞋跟处用红蓝布头做装饰。“平时情况下,一双草鞋能穿一星期。但要是下烂泥地干活,一天就穿烂了。”

  陈宗曙老人是农民出身,10来岁就跟着父亲学会做草鞋。后来,他读了师范学校,在奉化多个乡镇学校教书,从教40余年。“老话讲,‘考上大学穿皮鞋,考不上大学穿草鞋’。那时候,打草鞋是农民必修课,人人都会”,老人说,即使他后来当了老师,还要经常下田劳动,自己打草鞋,穿着感觉很舒服。

  在奉化农村,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穿草鞋还很普遍。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条件好了,下地劳作逐渐改穿长筒胶鞋,草鞋渐渐被人遗忘。老人说,现在,农村里会做草鞋的屈指可数,城里的孩子甚至都没看见过。

  “草鞋代表坚韧坎坷、苦扒苦做的品质,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陈宗曙满怀感情地说。这些年来,老人在马头古村当民俗文化传播志愿者,还经常受邀到周边的学校,给孩子们演示打草鞋手艺,很受欢迎。闲暇时,他就在院子里做做草鞋,怀念往昔,“游客有喜欢的,就送两双做纪念。”

  草鞋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老人说,自己上了岁数,再过一两年,草鞋也打不动喽,“以后这几样工具要放进民俗陈列馆,给大家留个念想。”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