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冯瑄 北仑区委报道组 顾霄扬通讯员陈文樑
仲夏的长白山北麓,连绵的青山环绕着成片的蓝白色菌包基地,戴着遮阳帽和面罩的“耳农”们,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黑木耳采摘季。
从原来自己上山砍树做菌包,到如今从菌包厂买成品,或委托工厂代种,“耳农”刘树香感慨,“宁波让菌包生产实现了绿色标准化,木耳品质越来越好,我们的钱包也越来越鼓!“
以制约当地黑木耳产业最大短板为突破口,宁波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与汪清全力构建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黑木耳全产业链,探索出了一条生态脱贫新路。
三年来,宁波累计投入援建资金9753.3万元,援建黑木耳产业项目20个,占到该县援建资金的近八成。
作为汪清的主导产业,黑木耳有着百年的种植历史。全县有近4万人从事黑木耳产业,占有劳动能力人口数的一半多,依托黑木耳产业受益的贫困人口占到贫困总人口的81%。
种木耳离不开木头。在黑木耳菌包所需的原材料中,95%的原料来自森林。过去农户将砍伐来的树木加工成锯末用来生产菌包。“差不多一百个菌包大概要用掉一颗6米高直径18公分的大树。”王国光,汪清县天桥岭镇百益菌业总经理,曾经任该镇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
为了摆脱“采伐城兴、禁伐城衰”困境,汪清三年前开始,全面禁伐。由此带来的是,菌包原材料价格的“水涨船高”,仅锯末就“涨了十几倍”。
“其实原材料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归根结底是‘低、小、散’的粗放发展模式造成的,这也是制约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2017年,宁波帮扶干部来到汪清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为当地的黑木耳产业“把脉问诊”。
他们发现,菌包的生产和培育是黑木耳种植的核心环节。在菌包的生产中,汪清百姓一直以自主培育为主,先将其放在自家灶台上面蒸煮杀菌,再植入菌种。
“这样做菌包耗时长,坏死率较高,平均在20%左右,不仅如此,每年过年前是菌包的生产旺季,家家户户烟囱冒黑烟,对环境也会带来一定影响。” 宁波挂职干部、汪清县副县长曹敏杰说。
如何彻底扭转黑木耳产业“低、小、散”的现状,提升汪清整体脱贫奔小康能力,让“青山”与“金山”共赢?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宁波挂职干部将眼光瞄准了产业前端。
在红鸡冠乡的菌包厂,不仅有百万袋菌包摆放基地,更有一个菌种定值培育车间。“这个也是宁波援建的,我过去一年最多也只能种植四五十万袋,现在产值直接翻倍。”作为当地黑木耳种植的“带头人”,红鸡冠乡菌包厂负责人林岩说。
去年林岩的菌包厂利润超过20万元,直接惠及了周边三个村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57户249人受益,人均年增收800余元。眼下是黑木耳采摘旺季,林岩雇了近90个村民采摘,其中有不少贫困户。
倪秀霞就是其中一位。“直接从这个厂子买成品菌包,回去只需浇水就可以,2万个菌包过去一年也就赚个万把块,现在好了,收入基本可以增加一倍,还能抽空出来打工赚两份钱。”
通过“扶贫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宁波在对口帮扶中,将贫困户融入产业链,让村集体有收入、贫困户有分红、菌农有增收。
以精准之“箭”,解贫困之“靶”。这几年,宁波从菌包生产和培育两个核心环节切入,不仅解了农户“禁伐原材料之痛”,更成功将菌包坏死率从百分之二十降至千分之三,让黑木耳实现 “量质齐飞”。同时,宁波还设立了扶贫基金,将援建菌包厂总收益金的6%,用于鼓励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从事公益岗位。截止目前,宁波的援建项目已上缴收益金223万元。
随着汪清县的黑木耳菌包厂基本呈现饱和状态,宁波帮扶的重心也要随之转移,要在研发端、加工端、销售端、回收端同时发力,促进当地木耳产业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天桥岭镇是汪清县黑木耳产量最大的乡镇,约占全县总产量的一半。去年宁波拿出用于汪清的一半援建资金,补齐黑木耳产业链,其中就包括4700平方米的菌种培育室,最终成功助力天桥岭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镇。
体验观光园、绿色加工区、木耳商贸城……一周前,宁波编制完成的天桥岭黑木耳特色小镇规划项目书通过评审。“它将为天桥岭镇实现产业脱贫和产镇融合发展,打响全国黑木耳品牌,提供重要指导。”汪清县发改部门负责人说。
在黑木耳产业帮扶带动下,汪清县贫困人口由2016年底的8375户14214人减少至2018年底的2033户3220人,贫困发生率由14.5%降至3.3%。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