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楼道及公共场所一共54个垃圾桶,个个都贴上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精准记录当日垃圾分类情况。根据后台数据,追根溯源,还能对投放垃圾不精准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开发这款APP的,是象山县浙师大附属大目湾实验学校的副校长张金桥。
开发APP看住垃圾桶
浙师大附属大目湾实验学校成立于2016年,是宁波市垃圾分类示范学校,该校已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不错,但学校方面自我要求较高,希望能落实到“每一个”。
现代金报记者了解到,该校此前已实施一些有趣的措施,解决了教室内垃圾桶精准分类的问题。比如,给每个孩子分发环保袋,每人一个。个人将垃圾分类后,每日定时投放到教室后面的垃圾桶里。可回收的垃圾,则定于每日中午12点-12点20分集中搜集,统一售卖后所得再回馈班级,并用于慈善公益事业。
这些小举措令孩子们的积极性高涨,有些学生甚至背着可回收垃圾来上学。然而,教室里的垃圾分类精准了,楼道里以及校园共同场所的垃圾桶怎么办?
今年三月,学校主要领导及骨干教师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最终以智慧的方式,来解决这一困扰。
曾是语文教师,后转型教信息技术的副校长张金桥,经过前期酝酿,中期不断地摸索,以及十几天开发,一款简单实用的APP诞生。
今年5月起,象山县浙师大附属大目湾实验学校楼道及公共场所中的54个垃圾桶全部贴上了二维码,学校借力智慧校园应用,监管垃圾分类的“最细一步”。
一个桶一天“刷”6遍
这个简约款APP,到底如何监管垃圾分类,又是如何运用后台数据进行分析?
原来,在学校未放假时,每天早上和中午固定时段,学校各楼层的垃圾桶旁都有党员教师到现场检查,用手机“扫一扫”,就能跳出相应的管理信息,同时可以对分类情况进行在线反馈。反馈包括垃圾桶整洁度和分类精准度。
检查人员以学校党员教师为主,采用桶长、层楼、楼长层层包干制度,桶长管一个桶,层长管一层楼,楼长管整幢楼,把责任细化到到每个党员,使每个垃圾桶点位都有三个直接责任人,使每个垃圾桶每天至少有六次检查反馈,并将检查结果在全校反馈。
每个垃圾桶“一天六刷”,也就是六次做线上反馈,几乎能动态掌握每个垃圾桶的投放情况了。而每一次例行检查,只占用老师几分钟时间,却让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精准化,检查反馈实时化。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