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这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问 宁波这样回答!
稿源: 宁波发布   2019-07-23 15:24:00报料热线:81850000

  在今天举行的省政府新闻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宁波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们围绕“高质量发展”踊跃提问,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裘东耀,宁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仲朝一一给予回应。

  Q1、2018年初,宁波提出了“六争攻坚、三年攀高”抓落实专项行动,全面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目前时间已经过半,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六争攻坚”行动的进展情况?

  陈仲朝:

  年,宁波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部署开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抓落实专项行动,制定了项目争速、产业争先、科技争投、城乡争优、服务争效、党建争强等6个专项行动方案,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一年多来,我们埋头苦干、真抓实干,较好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一是狠抓项目争速,投资后劲得到增强。我们聚焦提升产业竞争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坚持推进前期、开工、建设、投产“四个一批”,持续打好有效投资攻坚战。去年,省市集中开工的195个项目全部实现实质性开工;省市县长项目落地率达61.8%;市级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00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0.7%。

  二是狠抓产业争先,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我们聚焦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创新,坚持提质增效和扩量争位并举,全面推进大项目、培育新产业、搭建新平台,加快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3%,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总产值增长20.1%。

  三是狠抓科技争投,创新驱动态势良好。我们聚焦“到2020年,率先迈进引领型国家创新城市行列、区域创新能力迈进全国第一方阵,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8个创新指标实现翻番”的发展目标,在重点领域精准施策、在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着力形成以投入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良好态势。去年以来,出台“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引进共建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12家,新增各类人才21.6万人。今年上半年,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增长39.1%。

  四是狠抓城乡争优,现代都市呈现新貌。我们聚焦打造“精致宁波、品质之城”,完善全域统筹机制,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推进重点区块建设,全力打造现代化大都市。截至今年5月底,2650个城乡争优项目完成投资2560.6亿元,完成三年计划的60.9%。今年启动改造老旧小区100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450万平方米。

  五是狠抓服务争效,营商环境稳步提升。我们聚焦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一流环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全力推进服务标准化、服务集成化、服务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绿波带”行动。截至6月底,累计开展“三服务”活动10.9万次,走访企业2.7万家,破解各类难题1.6万个。

  六是狠抓党建争强,组织保障更加有力。我们聚焦提高新时代党建水平,精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发挥党建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作用。余姚横坎头村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党章守护人张人亚红色事迹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去年基层党建和人才工作的年度述职评议居全省各市首位。

  下步,我们将深入推进“六争攻坚”行动,做到热度不降、尺度不松、力度不减,确保圆满完成“三年攀高”目标任务,推动宁波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为全省“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Q2、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成为了国家战略,浙江省也召开了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会。宁波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有什么考虑?

  裘东耀:

  去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决策,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不久前,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工作。宁波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有基础、有优势。去年以来,我们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长三角城市中率先开展战略研究,主动做好向上汇报衔接,许多项目和工作纳入国家规划和省行动方案,研究制定了《宁波市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工作要点》,梳理形成100多项重点任务、20多个重大项目。同时,加强同长三角重点城市的对接,与上海签订并推进产业、交通、科技等专项协议,协同推进浙江大湾区建设。

  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宁波在这方面将拉高标杆、奋勇争先,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推进,构建新优势,提升服务功能,奋力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一是构建现代综合枢纽新优势。坚持交通先行,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空港、海港、陆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进入长三角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沪甬“1小时交通圈”,加快沪嘉甬铁路、甬台温高铁、金甬铁路、甬舟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推进沪甬跨海通道的前期工作。同时,支持宁波舟山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型,增强辐射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能力。

  二是构建产业科创高地新优势。主动对接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优质要素资源,借势借力加快产业转型。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为引领,高起点建设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共建沪杭甬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实践区,提升创新驱动水平。

  三是构建亚太门户城市新优势。主动复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政策,争取浙江自贸区赋权扩区到宁波。高水平建好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高质量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开放平台,推进中意(宁波)生态园、海丝航运大数据中心等载体建设。

  四是构建跨区域合作新优势。坚持以一体化推动社会民生共建,共同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深化教育文化、健康医疗、养老社保等方面的跨区域合作,加快实现同城、同质、同享,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总之,我们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挑大梁、做先锋,奋力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Q3、宁波作为浙江“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近年来在推进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前不久,又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下步,宁波围绕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提升与中东欧国家开放合作水平,有什么具体考虑?

  裘东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一直以来,宁波积极发挥好开放平台、开放窗口的重要作用,全力服务全省全国开放大局。作为“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和浙江“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近年来宁波以中东欧国家为重点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开放合作,取得了很好成效。2015年以来,宁波连续承办了4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合作平台。去年,全国首个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落户宁波、启动建设,宁波对中东欧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到39.9亿美元,增长26.8%,占到全国的4.5%。今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取得了丰硕成果。

  下步,宁波将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强与中东欧国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合作,加快综合试验区建设步伐,把宁波打造成中东欧国家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之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向投资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首选之地。主要是“做大一个平台、畅通四个通道”:

  “做大一个平台”,就是做大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平台。我们将对标国际一流展会,加强顶层谋划,强化与国家有关部委、中东欧政府部门和全国地方互动合作,提升展商、展品、采购商质量,增加贸易成效,扩大影响成效。

  “畅通四个通道”:

  一是畅通贸易通道。发挥经贸合作在17+1合作中的推进器作用,全面落实17+1专项贸易便利化服务22条便利化举措。实施中东欧商品跨境电商拓市行动,推进拉脱维亚—宁波电子商务港湾项目建设。健全中东欧商品分销体系,推进华润万家等国内大型渠道商、销售商在宁波设立采购中心,争取设立爱沙尼亚馆。通过扩大双向贸易往来,让更多浙江制造、宁波制造走出去,让更多国外商品包括中东欧国家的商品走进来。

  二是畅通投资通道。进一步深化投资合作,推动双向园区建设。发挥宁波民营经济优势,依托华翔、均胜、敏实等已经在中东欧国家投资的项目,在罗马尼亚设立首个中东欧境外工业园区。优化提升境内园区,推进中东欧工业园(中捷)、中东欧贸易物流园等建设,引导更多中东欧企业到宁波投资发展。

  三是畅通互联通道。海上,重点是推进宁波舟山港与中东欧国家的港口合作。陆上,重点是优化提升白俄罗斯吉利项目建设,加强陆上互联互通。网上,重点是扩大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合作,完善数字17+1经贸促进中心,构建最权威、最完备的数字17+1合作平台。

  四是畅通人文通道。今年是“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青年交流年”。我们将发挥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的作用,在中东欧国家举办宁波文化周、欢乐春节、丝绸之路文化之旅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在教育、旅游、体育、艺术、影视等领域提升与中东欧国家城市的合作层级,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更好促进民心相通。

  Q4、制造业是宁波的主导产业。70年来,宁波制造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跨越,推动宁波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标杆城市。下步,宁波推进制造业发展有什么新举措,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陈仲朝:

  制造业是宁波的主导产业,也是宁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目前,全市各类制造业主体超过12万家,形成了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新材料等8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去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4954亿元,均居浙江省首位。宁波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四大家电生产基地和三大服装产业基地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前不久,我们召开了推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大会,对下阶段制造业发展作了动员部署。下步,我们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创新体系、产业生态,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全力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为全省发展大局贡献更多宁波力量。

  一是建设先进产业集群。全力培育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到2025年建成绿色石化、汽车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与新兴服务业等四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关键基础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等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这方面,我们已经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专项规划和保障措施,加大了统筹推进力度。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培育领军企业梯队,加强总部型企业、平台型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推进实施“增资扩产”工程,在智能制造、工业强基、5G产业化、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取得更大实效。

  二是建设一流数字经济。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推动中芯国际、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推进江北膜幻动力小镇、余姚智能光电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好宁波软件园,争创中国特色软件名城。同时,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前沿产业,举办好世界数字经济大会,争取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和行业解决方案。

  三是建设高水平创新体系。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协同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四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打造掌握核心技术的伺服电机、减速器等10条“四基”产业链。加快新产品推广应用,推动保险产品在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等领域迭代创新。

  四是建设优质产业生态。以宁波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和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构建形成“重点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区—创新产业社区”的三级空间布局体系,加快各类创新资源、要素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的高端化集聚。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亩均论英雄”等重点改革,为广大企业在人才引进、产金融合、产教融合等方面,提供更有效的制度供给。

  总之,我们将扭住实体经济不放松,持之以恒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制造强省、制造强国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Q5、今年4月20日,宁波举办首个人才日活动,并将每年“谷雨”设立为宁波人才日,充分体现了宁波对人才的渴求和礼遇。我也关注到去年以来,宁波全面升级人才政策、人才计划、人才平台、人才生态,动作频频、亮点纷呈。请您介绍一下宁波在引育用留人才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和主要成效? 

  裘东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宁波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紧贴发展需求集聚优秀人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去年累计全职引进培养顶尖人才(项目)13个,新增各类人才21.6万人、增长18%,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跃居全国城市第二位,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首位。今年上半年,新引进高校毕业生数、新增高技能人才数分别增长14.1%、29.9%。我们主要是做好“四篇文章”:

  一是千方百计做好“引才”文章。出台“1+X”人才政策升级版,实施“3315计划”“3315资本引才计划”“泛3315计划”三大引才计划,实行“零门槛”落户新政,形成覆盖更全面、指向更精准、支持更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今年“3315系列计划”共受理申报项目1504个,增长20.5%,包括16名两院院士、104名国家重点人才计划专家。构建全球揽才网络,举办人才科技周、中国机器人峰会等多场活动,让更多人才喜爱宁波、选择宁波。

  二是多措并举做好“育才”文章。坚持引育并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出台引聚全球青年才俊专项意见。大力引进名校、名院、名所、名人,推动浙江大学宁波校区、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上海交大宁波人才智能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建设,提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人才承载力。目前,全市新引进的高端人才90%以上集聚在民营企业,90%的研发经费集中在民营企业,95%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设在民营企业。

  三是不拘一格做好“用才”文章。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体制机制。比如,对顶尖人才,赋予最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对科研人员,允许在研发阶段分割成果所有权,提前锁定创新收益;对高科技人才项目,将间接费用提取比例提高至50%。前几天,我们出台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率先把工程系列104个专业中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至县级,在6000多家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

  四是满怀真情做好“留才”文章。把人才的“关键小事”作为“头等大事”,开展人才服务创优提质行动,解决人才普遍关注的房子、票子、孩子等“关键小事”。着力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深入打造文明宁波、美丽宁波。今年首次举办宁波人才日活动,推出“与宁波·共成长”品牌,打造宁波人才专属节日,形成尊才、爱才、重才的浓厚氛围。

  总之,宁波是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福地。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优越的环境广聚人才智力,使宁波成为天下英才的创新热土和圆梦之城。

  Q6、近年来,浙江全力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7月上旬,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宁波前湾新区。请问宁波打算如何抓好前湾新区建设?

  陈仲朝:

  对宁波前湾新区的建设,大家都十分关注。前湾新区是浙江大湾区建设重点打造的“四个新区”之一,也是宁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根据批复,前湾新区空间范围包括现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以及与其接壤的余姚片区和慈溪片区,总面积604平方公里,发展目标是打造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战略大平台、沪浙高水平合作引领区、杭州湾产城融合发展未来之城。建设前湾新区,重点是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和重大标志性平台。

  下步,我们将全面按照全省大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边规划边建设,全面抓好工作推进。重点突出四个方面:

  一是科学编制发布规划。新区建设,规划要前行。前阶段我们已编制形成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并征求了多方面的意见。下步,将按省里要求,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发布实施,作为新区开发建设的总指南。针对具体区块和专项领域,抓紧编制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完善规划体系,为前湾新区高水平发展打好基础。

  二是加快重点区块和项目建设。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推进滨海新城、南部新城拓展区、高铁枢纽区块、通苏嘉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等重大区块项目,提前布局建设通讯、电力、卫生等公共设施,争取早出形象、早见成效。

  三是深化研究沪浙合作发展方案。前不久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前湾新区打造沪浙合作发展区,发挥上海功能转移承接作用。这是国家赋予浙江和宁波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正在研究建设方案和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是学习借鉴上海科技、金融、产业、人才等优势,在规划共编、产业协同、制度对接、利益共享等领域,探索长三角跨省(市)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努力在推进沪浙合作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四是加大产业招商力度。聚焦发展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生命健康、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等,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下步我们将根据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方向,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强化对沪招商,统筹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总之,宁波前湾新区发展的机遇良好、潜力巨大、未来可期。我们将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推动前湾新区高质量建设,打造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Q7、宁波是民营经济大市和开放大市,经济外向度高,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宁波外贸企业发展情况如何?下步如何做好稳外贸工作?

  裘东耀:

  宁波是全国的外贸大市,经济外向度高,外贸地位举足轻重。去年,宁波外贸进出口总额8576.3亿元,其中出口5550.6亿元、进口3025.6亿元,分别居全国36个省市第9位和第8位,进出口、出口分别占到全省的30%和26.2%。全市外贸企业超过2万家,合计用工大约120万人,5个宁波人中就有1个从事外贸相关行业。

  去年以来,针对外贸稳定增长压力增大的形势,我们加强主动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加强信保和融资支持,设立“甬贸贷”融资风险专项资金,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比如,助力企业开拓多元市场,引导企业拓展中东欧、金砖五国、东盟十国、中亚、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比如,加强重点外贸企业稳岗就业工作,落实失业、工伤保险费率临时性下调等政策。比如,加强外贸监测分析,健全“订单+清单”预判和管理机制,做好企业典型应对策略、国际贸易救济的宣传报道。

  总体上看,今年以来全市外贸运行比较平稳。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增长7.3%,其中出口增长7.9%、进口增长6.5%,均高于全省和全国增速。

  下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外贸的部署要求,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培育出口新动能,推动外贸稳定发展。

  一是强化政策供给。在去年的基础上,落实好新出台的稳外贸十方面措施,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在信保和融资支持、开拓国内外市场、做大跨境电商、促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有序引导企业“走出去”、提升口岸服务便利化水平、增强网络贸易平台功能、优化营商环境等10个方面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帮助企业树立信心、渡过难关。

  二是强化动态研判。推进“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现外贸企业全上线、涉美企业全覆盖。加强对重点外贸企业的监测、分析、预警,及时掌握企业情况,防范化解风险。

  三是强化精准帮扶。市县两级分档分类做好联系服务企业工作,助力企业积极应对。对重点企业实施专业化、精准化的联系帮扶,帮助解决存在问题。

  四是强化工作合力。坚持政企携手合力,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这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问 宁波这样回答!

稿源: 宁波发布 2019-07-23 15:24:00

  在今天举行的省政府新闻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宁波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们围绕“高质量发展”踊跃提问,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裘东耀,宁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仲朝一一给予回应。

  Q1、2018年初,宁波提出了“六争攻坚、三年攀高”抓落实专项行动,全面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目前时间已经过半,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六争攻坚”行动的进展情况?

  陈仲朝:

  年,宁波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部署开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抓落实专项行动,制定了项目争速、产业争先、科技争投、城乡争优、服务争效、党建争强等6个专项行动方案,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一年多来,我们埋头苦干、真抓实干,较好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一是狠抓项目争速,投资后劲得到增强。我们聚焦提升产业竞争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坚持推进前期、开工、建设、投产“四个一批”,持续打好有效投资攻坚战。去年,省市集中开工的195个项目全部实现实质性开工;省市县长项目落地率达61.8%;市级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00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0.7%。

  二是狠抓产业争先,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我们聚焦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创新,坚持提质增效和扩量争位并举,全面推进大项目、培育新产业、搭建新平台,加快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3%,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总产值增长20.1%。

  三是狠抓科技争投,创新驱动态势良好。我们聚焦“到2020年,率先迈进引领型国家创新城市行列、区域创新能力迈进全国第一方阵,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8个创新指标实现翻番”的发展目标,在重点领域精准施策、在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着力形成以投入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良好态势。去年以来,出台“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引进共建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12家,新增各类人才21.6万人。今年上半年,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增长39.1%。

  四是狠抓城乡争优,现代都市呈现新貌。我们聚焦打造“精致宁波、品质之城”,完善全域统筹机制,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推进重点区块建设,全力打造现代化大都市。截至今年5月底,2650个城乡争优项目完成投资2560.6亿元,完成三年计划的60.9%。今年启动改造老旧小区100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450万平方米。

  五是狠抓服务争效,营商环境稳步提升。我们聚焦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一流环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全力推进服务标准化、服务集成化、服务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绿波带”行动。截至6月底,累计开展“三服务”活动10.9万次,走访企业2.7万家,破解各类难题1.6万个。

  六是狠抓党建争强,组织保障更加有力。我们聚焦提高新时代党建水平,精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发挥党建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作用。余姚横坎头村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党章守护人张人亚红色事迹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去年基层党建和人才工作的年度述职评议居全省各市首位。

  下步,我们将深入推进“六争攻坚”行动,做到热度不降、尺度不松、力度不减,确保圆满完成“三年攀高”目标任务,推动宁波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为全省“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Q2、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成为了国家战略,浙江省也召开了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会。宁波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有什么考虑?

  裘东耀:

  去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决策,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不久前,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工作。宁波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有基础、有优势。去年以来,我们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长三角城市中率先开展战略研究,主动做好向上汇报衔接,许多项目和工作纳入国家规划和省行动方案,研究制定了《宁波市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工作要点》,梳理形成100多项重点任务、20多个重大项目。同时,加强同长三角重点城市的对接,与上海签订并推进产业、交通、科技等专项协议,协同推进浙江大湾区建设。

  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宁波在这方面将拉高标杆、奋勇争先,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推进,构建新优势,提升服务功能,奋力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一是构建现代综合枢纽新优势。坚持交通先行,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空港、海港、陆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进入长三角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沪甬“1小时交通圈”,加快沪嘉甬铁路、甬台温高铁、金甬铁路、甬舟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推进沪甬跨海通道的前期工作。同时,支持宁波舟山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型,增强辐射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能力。

  二是构建产业科创高地新优势。主动对接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优质要素资源,借势借力加快产业转型。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为引领,高起点建设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共建沪杭甬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实践区,提升创新驱动水平。

  三是构建亚太门户城市新优势。主动复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政策,争取浙江自贸区赋权扩区到宁波。高水平建好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高质量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开放平台,推进中意(宁波)生态园、海丝航运大数据中心等载体建设。

  四是构建跨区域合作新优势。坚持以一体化推动社会民生共建,共同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深化教育文化、健康医疗、养老社保等方面的跨区域合作,加快实现同城、同质、同享,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总之,我们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挑大梁、做先锋,奋力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Q3、宁波作为浙江“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近年来在推进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前不久,又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下步,宁波围绕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提升与中东欧国家开放合作水平,有什么具体考虑?

  裘东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一直以来,宁波积极发挥好开放平台、开放窗口的重要作用,全力服务全省全国开放大局。作为“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和浙江“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近年来宁波以中东欧国家为重点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开放合作,取得了很好成效。2015年以来,宁波连续承办了4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合作平台。去年,全国首个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落户宁波、启动建设,宁波对中东欧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到39.9亿美元,增长26.8%,占到全国的4.5%。今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取得了丰硕成果。

  下步,宁波将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强与中东欧国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合作,加快综合试验区建设步伐,把宁波打造成中东欧国家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之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向投资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首选之地。主要是“做大一个平台、畅通四个通道”:

  “做大一个平台”,就是做大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平台。我们将对标国际一流展会,加强顶层谋划,强化与国家有关部委、中东欧政府部门和全国地方互动合作,提升展商、展品、采购商质量,增加贸易成效,扩大影响成效。

  “畅通四个通道”:

  一是畅通贸易通道。发挥经贸合作在17+1合作中的推进器作用,全面落实17+1专项贸易便利化服务22条便利化举措。实施中东欧商品跨境电商拓市行动,推进拉脱维亚—宁波电子商务港湾项目建设。健全中东欧商品分销体系,推进华润万家等国内大型渠道商、销售商在宁波设立采购中心,争取设立爱沙尼亚馆。通过扩大双向贸易往来,让更多浙江制造、宁波制造走出去,让更多国外商品包括中东欧国家的商品走进来。

  二是畅通投资通道。进一步深化投资合作,推动双向园区建设。发挥宁波民营经济优势,依托华翔、均胜、敏实等已经在中东欧国家投资的项目,在罗马尼亚设立首个中东欧境外工业园区。优化提升境内园区,推进中东欧工业园(中捷)、中东欧贸易物流园等建设,引导更多中东欧企业到宁波投资发展。

  三是畅通互联通道。海上,重点是推进宁波舟山港与中东欧国家的港口合作。陆上,重点是优化提升白俄罗斯吉利项目建设,加强陆上互联互通。网上,重点是扩大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合作,完善数字17+1经贸促进中心,构建最权威、最完备的数字17+1合作平台。

  四是畅通人文通道。今年是“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青年交流年”。我们将发挥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的作用,在中东欧国家举办宁波文化周、欢乐春节、丝绸之路文化之旅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在教育、旅游、体育、艺术、影视等领域提升与中东欧国家城市的合作层级,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更好促进民心相通。

  Q4、制造业是宁波的主导产业。70年来,宁波制造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跨越,推动宁波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标杆城市。下步,宁波推进制造业发展有什么新举措,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陈仲朝:

  制造业是宁波的主导产业,也是宁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目前,全市各类制造业主体超过12万家,形成了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新材料等8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去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4954亿元,均居浙江省首位。宁波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四大家电生产基地和三大服装产业基地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前不久,我们召开了推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大会,对下阶段制造业发展作了动员部署。下步,我们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创新体系、产业生态,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全力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为全省发展大局贡献更多宁波力量。

  一是建设先进产业集群。全力培育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到2025年建成绿色石化、汽车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与新兴服务业等四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关键基础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等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这方面,我们已经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专项规划和保障措施,加大了统筹推进力度。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培育领军企业梯队,加强总部型企业、平台型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推进实施“增资扩产”工程,在智能制造、工业强基、5G产业化、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取得更大实效。

  二是建设一流数字经济。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推动中芯国际、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推进江北膜幻动力小镇、余姚智能光电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好宁波软件园,争创中国特色软件名城。同时,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前沿产业,举办好世界数字经济大会,争取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和行业解决方案。

  三是建设高水平创新体系。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协同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四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打造掌握核心技术的伺服电机、减速器等10条“四基”产业链。加快新产品推广应用,推动保险产品在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等领域迭代创新。

  四是建设优质产业生态。以宁波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和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构建形成“重点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区—创新产业社区”的三级空间布局体系,加快各类创新资源、要素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的高端化集聚。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亩均论英雄”等重点改革,为广大企业在人才引进、产金融合、产教融合等方面,提供更有效的制度供给。

  总之,我们将扭住实体经济不放松,持之以恒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制造强省、制造强国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Q5、今年4月20日,宁波举办首个人才日活动,并将每年“谷雨”设立为宁波人才日,充分体现了宁波对人才的渴求和礼遇。我也关注到去年以来,宁波全面升级人才政策、人才计划、人才平台、人才生态,动作频频、亮点纷呈。请您介绍一下宁波在引育用留人才方面,有哪些特色做法和主要成效? 

  裘东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宁波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紧贴发展需求集聚优秀人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去年累计全职引进培养顶尖人才(项目)13个,新增各类人才21.6万人、增长18%,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跃居全国城市第二位,制造业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首位。今年上半年,新引进高校毕业生数、新增高技能人才数分别增长14.1%、29.9%。我们主要是做好“四篇文章”:

  一是千方百计做好“引才”文章。出台“1+X”人才政策升级版,实施“3315计划”“3315资本引才计划”“泛3315计划”三大引才计划,实行“零门槛”落户新政,形成覆盖更全面、指向更精准、支持更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今年“3315系列计划”共受理申报项目1504个,增长20.5%,包括16名两院院士、104名国家重点人才计划专家。构建全球揽才网络,举办人才科技周、中国机器人峰会等多场活动,让更多人才喜爱宁波、选择宁波。

  二是多措并举做好“育才”文章。坚持引育并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出台引聚全球青年才俊专项意见。大力引进名校、名院、名所、名人,推动浙江大学宁波校区、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上海交大宁波人才智能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建设,提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人才承载力。目前,全市新引进的高端人才90%以上集聚在民营企业,90%的研发经费集中在民营企业,95%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设在民营企业。

  三是不拘一格做好“用才”文章。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体制机制。比如,对顶尖人才,赋予最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对科研人员,允许在研发阶段分割成果所有权,提前锁定创新收益;对高科技人才项目,将间接费用提取比例提高至50%。前几天,我们出台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率先把工程系列104个专业中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至县级,在6000多家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

  四是满怀真情做好“留才”文章。把人才的“关键小事”作为“头等大事”,开展人才服务创优提质行动,解决人才普遍关注的房子、票子、孩子等“关键小事”。着力提升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深入打造文明宁波、美丽宁波。今年首次举办宁波人才日活动,推出“与宁波·共成长”品牌,打造宁波人才专属节日,形成尊才、爱才、重才的浓厚氛围。

  总之,宁波是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福地。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优越的环境广聚人才智力,使宁波成为天下英才的创新热土和圆梦之城。

  Q6、近年来,浙江全力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7月上旬,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宁波前湾新区。请问宁波打算如何抓好前湾新区建设?

  陈仲朝:

  对宁波前湾新区的建设,大家都十分关注。前湾新区是浙江大湾区建设重点打造的“四个新区”之一,也是宁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平台。根据批复,前湾新区空间范围包括现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以及与其接壤的余姚片区和慈溪片区,总面积604平方公里,发展目标是打造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战略大平台、沪浙高水平合作引领区、杭州湾产城融合发展未来之城。建设前湾新区,重点是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和重大标志性平台。

  下步,我们将全面按照全省大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边规划边建设,全面抓好工作推进。重点突出四个方面:

  一是科学编制发布规划。新区建设,规划要前行。前阶段我们已编制形成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并征求了多方面的意见。下步,将按省里要求,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发布实施,作为新区开发建设的总指南。针对具体区块和专项领域,抓紧编制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完善规划体系,为前湾新区高水平发展打好基础。

  二是加快重点区块和项目建设。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推进滨海新城、南部新城拓展区、高铁枢纽区块、通苏嘉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等重大区块项目,提前布局建设通讯、电力、卫生等公共设施,争取早出形象、早见成效。

  三是深化研究沪浙合作发展方案。前不久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前湾新区打造沪浙合作发展区,发挥上海功能转移承接作用。这是国家赋予浙江和宁波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正在研究建设方案和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是学习借鉴上海科技、金融、产业、人才等优势,在规划共编、产业协同、制度对接、利益共享等领域,探索长三角跨省(市)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努力在推进沪浙合作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四是加大产业招商力度。聚焦发展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生命健康、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等,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下步我们将根据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方向,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强化对沪招商,统筹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总之,宁波前湾新区发展的机遇良好、潜力巨大、未来可期。我们将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推动前湾新区高质量建设,打造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Q7、宁波是民营经济大市和开放大市,经济外向度高,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宁波外贸企业发展情况如何?下步如何做好稳外贸工作?

  裘东耀:

  宁波是全国的外贸大市,经济外向度高,外贸地位举足轻重。去年,宁波外贸进出口总额8576.3亿元,其中出口5550.6亿元、进口3025.6亿元,分别居全国36个省市第9位和第8位,进出口、出口分别占到全省的30%和26.2%。全市外贸企业超过2万家,合计用工大约120万人,5个宁波人中就有1个从事外贸相关行业。

  去年以来,针对外贸稳定增长压力增大的形势,我们加强主动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加强信保和融资支持,设立“甬贸贷”融资风险专项资金,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比如,助力企业开拓多元市场,引导企业拓展中东欧、金砖五国、东盟十国、中亚、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比如,加强重点外贸企业稳岗就业工作,落实失业、工伤保险费率临时性下调等政策。比如,加强外贸监测分析,健全“订单+清单”预判和管理机制,做好企业典型应对策略、国际贸易救济的宣传报道。

  总体上看,今年以来全市外贸运行比较平稳。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增长7.3%,其中出口增长7.9%、进口增长6.5%,均高于全省和全国增速。

  下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外贸的部署要求,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培育出口新动能,推动外贸稳定发展。

  一是强化政策供给。在去年的基础上,落实好新出台的稳外贸十方面措施,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在信保和融资支持、开拓国内外市场、做大跨境电商、促进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有序引导企业“走出去”、提升口岸服务便利化水平、增强网络贸易平台功能、优化营商环境等10个方面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帮助企业树立信心、渡过难关。

  二是强化动态研判。推进“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现外贸企业全上线、涉美企业全覆盖。加强对重点外贸企业的监测、分析、预警,及时掌握企业情况,防范化解风险。

  三是强化精准帮扶。市县两级分档分类做好联系服务企业工作,助力企业积极应对。对重点企业实施专业化、精准化的联系帮扶,帮助解决存在问题。

  四是强化工作合力。坚持政企携手合力,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