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数读宁波70年|重大工程改变宁波城市格局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7-25 11:20:00报料热线:81850000

  从百废待兴到百业俱兴,70年筚路蓝缕,宁波精彩蝶变——汽车产量超过80万辆、对外贸易达到8576亿元、服务业占GDP比重升至46%、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100万人次、轨道交通运行总里程达到91公里……

  今天(7月25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一串串数字、一个个重点工程写下笔笔浓墨重彩,见证了宁波砥砺前行留下的坚实脚印,擂响了新时代更加铿锵的奋进鼓点。

  回望历史,70年来,正是一系列已建和在建的项目带来的强力推动、储备潜能、集聚后劲,有效发挥了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为宁波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在港口建设上宁波舟山港从内河小港成长为世界一流大港,货物吞吐量从解放初的4万多吨跃升到2018年的10.8亿吨,连续10年位居世界港口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018年达到2635.1万标箱、跃居世界港口第三。“港通天下”实至名归。

  在产业培育上宁波从不足30家企业,总产值约1亿元起步,在一系列重点项目的“催化”下,目前全市各类制造业主体超过12万家,形成了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新材料等8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去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4954亿元,均居浙江省首位。集聚起60家高端科研院所,瑞凌新能源等以新技术为原点的重点工程遍地开花,容百科技成科创板宁波第一股。

  在交通设施上从“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到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全面形成,轨道交通运行总里程达到91公里,铁路、航空线路四通八达,实现交通末梢到区域枢纽的华丽蜕变。

  在城市建设上宁波第一长街“破茧蝶变”,全长达到20.2公里。鄞州万达广场、南部商务中心、宁波行政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拉开了宁波“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城市大框架,高新区、东部新城、鄞州中心区等正成为宁波最具活力的区域。

  “重大项目既是带动投资增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改善民生的切入点。“市发改委主要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说,70年,宁波教育、医养、文旅等领域在重大项目的支撑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校学生从1952年的2.8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84万人。目前全市拥有高等院校16所,中小学775所,养老机构266个,建成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宁波书城等一批重大文体设施,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站在新起点、步入新时代,宁波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深入实施‘六争攻坚’行动,扎实抓好重点工程建设,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宁波发展新局面,努力铸就宁波发展新辉煌。”胡奎说。

  一图带你看,七十年来,重大工程这样改变宁波——

(制图 任峥)

------------------------------------------------

  重大工程这样撑起宁波,市发改委主任为你细数  

  1949年5月25日,走过漫漫长夜的古城宁波解放,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那时起,一个个重点工程稳步推进,促使宁波一步步从资源小市转变为经济大市、从区域内河小港升级为国际深水大港、从浙东商埠小城蜕变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绘出了一幅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克难前行的壮美画卷。

  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首场新闻发布会,聚集重点工程建设成就。

  “1949年,宁波工业企业不足30家,总产值不到1亿元,医院只有15家,几乎没有像样的街道,没有一幢现代化的建筑。”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胡奎重点介绍了光阴流转中的市重点工程变迁史。

  从小城到名都

  基础设施撑起崛起“脊梁”

  胡奎介绍,宁波的重点建设是以开发深水港为起点逐步推进的。“随着一大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建成,城市腹地不断扩大,互联互通更加便捷,资源利用更加充分,载体功能不断提升。”

  高速公路实现网络式布局——

  从1993年杭甬高速公路正式全线动工,2008年建成通车创造多个世界第一的杭州湾跨海大桥,2011年绕城高速“黄金一圈”形成,到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甬温台高速和复线、甬金高速等全线通车,我市“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全面形成。

  去年10月,慈余高速公路开通运营,宁波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公里。

  铁路从端点向枢纽迈进——

  在全国铁路网中,宁波一直是个端点城市。2009年甬台温铁路建成通车后,宁波城市交通地位显著提高。随着甬金铁路开工建设,以及下一步通苏嘉甬铁路和甬舟铁路的规划建设,宁波将基本形成“内联外通、南客北货”的铁路枢纽体系,交通末端的地位将成为历史。

  港口变身全球超级大港——

  自开发建设以来,宁波舟山港已陆续建成5期项目,总投资超过130亿。包括大榭、梅山港区在内,已建成包括45万吨级原油码头等多个大型、特大型深水泊位。作为综合性深水大港,30万吨级巨轮可自由进出,40万吨级以上巨轮可候潮进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唯一的10亿吨级超级大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 10 年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位列全球第三,“港通天下”已实至名归。

  航空建设日新月异——

  1990年栎社国际机场建成投用,结束了宁波不通民航的历史。去年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100万人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正在实施的机场三期工程竣工后,T1+T2航站楼总面积将达到16万平米。目前,栎社机场四期和宁波西站空铁联运枢纽已开始前期工作,建成后将极大方便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进一步提升宁波投资环境。值得期待的是,宁海通用机场和杭州湾通用机场先后于2018年获批,计划2020年建成。

  公交出行更加便利——

  通过实施两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目前,宁波已陆续开通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3号线一期,运行总里程达到91公里。到2020前后,随着约20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格局的形成,将进一步确立轨道交通在城市的交通骨干作用,宁波人的地铁梦正越织越密。

  通过机场快速干道、北环快速路、三官堂大桥、西洪大桥等城市交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轨道交通“一环两快七射”放射状网络的进一步构建,人们的交通出行将更加便利,城镇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建成四明湖水库、周公宅水库等大中型水库33座,供给能力达27亿立方米/年,供往市区的水库水质全部在Ⅱ类以上。深入实施“五水共治”等江河流域整治工程,全市“上蓄、外挡、中疏、下排”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甬江、余姚江、奉化江防洪排涝和抗旱防灾减灾能力全面增强,“三江六岸”更加通达、美丽。

  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

  宁波是资源小市,但通过北仑电厂、宁海国华电厂、象山大唐乌沙山电厂、镇海炼化升级改造、浙江LNG接收站工程、海上风电以及电网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能源生产水平不断提升,能源储存运输体系逐步完善。生产和到港的大量能源,通过管道运输,源源不断地送往各地,宁波因此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

  从破旧到惊艳

  历史文化名城涅槃重生

  “解放前的宁波,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没有一幢现代意义上的建筑。”胡奎说,解放后,江厦桥浮桥、解放桥等城建工程陆续实施,但没有根本改变陈旧的城市面貌。港口的发展,再次撬动城市的复兴。改革开放以后,宁波紧紧瞄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目标,实施一系列城建重点工程,城市面貌芳华绽放。

  重塑古城新形象——

  20世纪80年代,宁波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不到8平方公里,七塔寺以东部分还是一片农田。通过中山路改造工程实施,宁波第一长街逐步“破茧蝶变”,现在中山路西至宁波绕城高速,东至盛莫北路,全长达到20.2公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十里长街”。

  随着兴宁桥、江厦桥、甬江大桥、招宝山大桥和甬江隧道、常洪隧道等桥梁和隧道重点工程的实施,促成了江东片区的开发,城市内部交通联系更加紧密。

  近年来,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规划引领下,随着天一广场、老外滩等工程的实施,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断实现涅槃。

  加速扩大城市规模——

  按照国务院对宁波团组式城市的定位,通过实施宁镇公路、江南路、通途路、骆霞公路等工程,强化了中心区与镇海区、北仑区的交通联系。

  进入新世纪,鄞州万达广场、南部商务中心、宁波行政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实施,宁波城市大框架在“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战略中进一步拉开,城市团组将更加紧密,高新区、东部新城、鄞州中心区等正成为宁波最具活力的区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方式更加多元,人流、物流、信息流明显加快,城市化进程迈上“高速”,城市群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20世纪90年代末,宁波启动月湖景区建设工程,沟通月湖水系,治理月湖水体,在保留大量历史文化建筑的前提下,绿化湖畔,恢复湖区传统景点。近20年来,宁波先后实施中山广场、阳光广场、鼓楼步行街、城隍庙步行街等项目,采取拆围透绿等措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近年来,通过实施城市主干道建设、城市亮化工程、三江六岸整治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宁波高楼越来越多、街道越来越宽、环境越来越美,1000多公里的城市绿道,将三江六岸串珠成链,一侧是江景,一侧是绿带,市民乐行其间,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与现代都市水乳交融的和美景象。

  从制造到智造

  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镇海炼化、中华纸业、宁波钢铁、宝新不锈钢、海螺水泥等一批石化、造纸、钢铁等原材料重大项目陆续实施,临港产业逐渐成为宁波工业的主导产业。胡奎介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打造重大产业平台,大力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宁波下一个万亿增量擘画蓝图。

  石化产业迅速发展——

  1978年元旦,浙江炼油厂年产250万吨炼油项目建成投产,宁波石化产业由此起步。通过年产100万吨乙烯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镇海炼化逐步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炼油公司。

  同时,吸引了大量外资前来投资,LG甬兴化工、台塑企业、善高化学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建设,石化产业长期成为宁波工业产值中比重最大的产业。

  近年来,宁波着力打造上游石油加工为主导、多元化产业源头及中下游化学品产业配套发展的上下游一体化石化产业体系,“油头化尾”的产业链基本成形,力争尽快建成极具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汽车产业后来居上——

  宁波汽车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随着吉利、一汽大众整车制造项目在杭州湾、北仑等地的落地建设,2016年,汽车产业跃升为宁波工业第一大行业,2018年全市汽车产量达到80.27万辆,整车产值906.9亿元,汽车产业产值达到3169.8亿元。创立于1984年的吉利汽车,从宁波走向世界,已连续6年上榜《财富》世界500强。

  高新技术产业勇立潮头——

  1949年,宁波工业企业不足30家,总产值不到1亿元。70年来,宁波通过实施一系列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重点建设项目,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16830亿元。同时,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推动东方电缆、中芯集成电路、舜宇光学、博威合金等重点工程建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宁波规上工业增加值3730.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三成。

  慈溪健信核磁技术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国内首台0.7吨开放式核磁共振成像用超导磁体系统,打破国际垄断,使我国核磁共振费从上千元降至200多元;中芯宁波研制成功600V高压BCD芯片,打破美国、日本的长期垄断;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制出基于石墨烯空气阴极的铝空气电池发电系统,实现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

  传统产业风起云涌——

  宁波商品经济历史悠久。鸦片战争后,被辟为通商口岸,但受连年战乱影响,解放时市面萧条、工厂倒闭、银行外迁、人才外流。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赋予宁波外贸自营权进出口权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服装、塑机、家电、汽配等宁波传统产业纷纷加大投资、扩大生产,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宁波对外贸易2002年跨越百亿,2013年突破千亿,2018年达到8576.3亿,30年间增长了八万倍。

  培育了奥克斯、维科、均胜、得力、申洲、海天塑机、方太等著名企业和雅戈尔、方太、公牛、得力等83个中国驰名商标,200多种工业品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前三名。宁波先后获得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注塑机之都等9个全国唯一的产业品牌称号。

  服务业发展前景美好——

  解放初期,宁波消费主要在菜米油盐、锅碗瓢盆,增长主要依靠传统服务业,到1978年,服务业仅GDP总量的1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需求基础,房地产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之一,商贸服务和电子商务快速增长,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呈现爆发式发展,金融产业进一步升级。

  随着一系列服务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实施,宁波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国际贸易展览中心等初具规模,梅山保税港区、杭州湾新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去年宁波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932亿元,占GDP比重上升至45.9%,成为推动宁波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和省重视协调下,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兵科院和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帮助支持下,宁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重点实验室,设立了科技园区,引进设立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集聚60家高端科研院所,瑞凌新能源等以新技术为原点的重点工程遍地开花,容百科技成科技版宁波第一股。

  70年来,通信技术迭代更新,一大批电信基础设施、智慧城市重大项目快速实施,物联网、移动支付等,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2019年4月22日,宁波电信成功打通全市首个5G电话,标志着通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必将进一步加快宁波数字经济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宁波走向新一代智能经济。

  从一穷二白到富足文明

  勾勒幸福宁波新图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宁波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民生实事工程,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

  胡奎介绍,目前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区县(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宁波先后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9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新建迁建等重点工程,促进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全市中小学达到775所,在校学生从1952年的2.8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84万人。

  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八五”期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投资逐年加大,1984年5月,宁波高专动工;1985年10月,由包玉刚先生捐资创办的宁波大学正式奠基。70年来,宁波高校从无到有,到2018年已有16所高等院校,为宁波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为宁波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养保障实现跨越——

  1949年,宁波只有医院15家,病床556张,卫技人员927名。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新建和扩建了多所高等级医院及一大批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院总数达到170家,其中,三甲医院8家,三乙医院12家,床位数2018年达到3.8万余张,三级医院数量、三甲医院数量均居浙江省首位。

  加快实施社会服务兜底工程,推进一批养老院、医养结合体项目建设,截至2018年,全市拥有养老机构266个,床位数5.9万张,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文化传承历久弥新——

  宁波历史悠久,河姆渡博物馆的建成见证了7000年的文明发展史,天一阁的改造扩建向全世界传播着“书藏古今”的美丽传说,保国寺历经900年风雨侵蚀依然矗立。在文物设施保护开发的同时,坚持文化为民,建成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宁波书城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和奥体中心、游泳中心等一批重大体育场馆设施,建成影院99家,银幕总数达到717块。

  大力推进溪口雪窦山名山建设、文化广场等重点工程建设,使传统与现代文化在宁波交相辉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批文化战略合作项目、文旅融合项目、文化制造项目、文化休闲项目持续推进,方特东方神画景区2018年接待游客2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5亿元,宁波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70年间,一个个重大工程,书写、见证了宁波这座城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的历史实践证明,重点工程建设始终是推动宁波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

  站在新起点、新时代,宁波如何把握今天,谋划未来?

  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宁波前湾新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发改委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决策部署,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扎实抓好重点工程建设,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宁波发展新局面,努力铸就宁波发展新辉煌。”胡奎表示。

  记者易鹤 张璟璟 见习记者张凯凯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数读宁波70年|重大工程改变宁波城市格局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7-25 11:20:00

  从百废待兴到百业俱兴,70年筚路蓝缕,宁波精彩蝶变——汽车产量超过80万辆、对外贸易达到8576亿元、服务业占GDP比重升至46%、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100万人次、轨道交通运行总里程达到91公里……

  今天(7月25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一串串数字、一个个重点工程写下笔笔浓墨重彩,见证了宁波砥砺前行留下的坚实脚印,擂响了新时代更加铿锵的奋进鼓点。

  回望历史,70年来,正是一系列已建和在建的项目带来的强力推动、储备潜能、集聚后劲,有效发挥了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为宁波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在港口建设上宁波舟山港从内河小港成长为世界一流大港,货物吞吐量从解放初的4万多吨跃升到2018年的10.8亿吨,连续10年位居世界港口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018年达到2635.1万标箱、跃居世界港口第三。“港通天下”实至名归。

  在产业培育上宁波从不足30家企业,总产值约1亿元起步,在一系列重点项目的“催化”下,目前全市各类制造业主体超过12万家,形成了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新材料等8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去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4954亿元,均居浙江省首位。集聚起60家高端科研院所,瑞凌新能源等以新技术为原点的重点工程遍地开花,容百科技成科创板宁波第一股。

  在交通设施上从“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到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全面形成,轨道交通运行总里程达到91公里,铁路、航空线路四通八达,实现交通末梢到区域枢纽的华丽蜕变。

  在城市建设上宁波第一长街“破茧蝶变”,全长达到20.2公里。鄞州万达广场、南部商务中心、宁波行政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拉开了宁波“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城市大框架,高新区、东部新城、鄞州中心区等正成为宁波最具活力的区域。

  “重大项目既是带动投资增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改善民生的切入点。“市发改委主要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说,70年,宁波教育、医养、文旅等领域在重大项目的支撑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校学生从1952年的2.8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84万人。目前全市拥有高等院校16所,中小学775所,养老机构266个,建成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宁波书城等一批重大文体设施,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站在新起点、步入新时代,宁波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深入实施‘六争攻坚’行动,扎实抓好重点工程建设,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宁波发展新局面,努力铸就宁波发展新辉煌。”胡奎说。

  一图带你看,七十年来,重大工程这样改变宁波——

(制图 任峥)

------------------------------------------------

  重大工程这样撑起宁波,市发改委主任为你细数  

  1949年5月25日,走过漫漫长夜的古城宁波解放,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那时起,一个个重点工程稳步推进,促使宁波一步步从资源小市转变为经济大市、从区域内河小港升级为国际深水大港、从浙东商埠小城蜕变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绘出了一幅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克难前行的壮美画卷。

  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首场新闻发布会,聚集重点工程建设成就。

  “1949年,宁波工业企业不足30家,总产值不到1亿元,医院只有15家,几乎没有像样的街道,没有一幢现代化的建筑。”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胡奎重点介绍了光阴流转中的市重点工程变迁史。

  从小城到名都

  基础设施撑起崛起“脊梁”

  胡奎介绍,宁波的重点建设是以开发深水港为起点逐步推进的。“随着一大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建成,城市腹地不断扩大,互联互通更加便捷,资源利用更加充分,载体功能不断提升。”

  高速公路实现网络式布局——

  从1993年杭甬高速公路正式全线动工,2008年建成通车创造多个世界第一的杭州湾跨海大桥,2011年绕城高速“黄金一圈”形成,到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甬温台高速和复线、甬金高速等全线通车,我市“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全面形成。

  去年10月,慈余高速公路开通运营,宁波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公里。

  铁路从端点向枢纽迈进——

  在全国铁路网中,宁波一直是个端点城市。2009年甬台温铁路建成通车后,宁波城市交通地位显著提高。随着甬金铁路开工建设,以及下一步通苏嘉甬铁路和甬舟铁路的规划建设,宁波将基本形成“内联外通、南客北货”的铁路枢纽体系,交通末端的地位将成为历史。

  港口变身全球超级大港——

  自开发建设以来,宁波舟山港已陆续建成5期项目,总投资超过130亿。包括大榭、梅山港区在内,已建成包括45万吨级原油码头等多个大型、特大型深水泊位。作为综合性深水大港,30万吨级巨轮可自由进出,40万吨级以上巨轮可候潮进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唯一的10亿吨级超级大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 10 年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位列全球第三,“港通天下”已实至名归。

  航空建设日新月异——

  1990年栎社国际机场建成投用,结束了宁波不通民航的历史。去年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100万人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正在实施的机场三期工程竣工后,T1+T2航站楼总面积将达到16万平米。目前,栎社机场四期和宁波西站空铁联运枢纽已开始前期工作,建成后将极大方便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进一步提升宁波投资环境。值得期待的是,宁海通用机场和杭州湾通用机场先后于2018年获批,计划2020年建成。

  公交出行更加便利——

  通过实施两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目前,宁波已陆续开通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3号线一期,运行总里程达到91公里。到2020前后,随着约20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格局的形成,将进一步确立轨道交通在城市的交通骨干作用,宁波人的地铁梦正越织越密。

  通过机场快速干道、北环快速路、三官堂大桥、西洪大桥等城市交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轨道交通“一环两快七射”放射状网络的进一步构建,人们的交通出行将更加便利,城镇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建成四明湖水库、周公宅水库等大中型水库33座,供给能力达27亿立方米/年,供往市区的水库水质全部在Ⅱ类以上。深入实施“五水共治”等江河流域整治工程,全市“上蓄、外挡、中疏、下排”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甬江、余姚江、奉化江防洪排涝和抗旱防灾减灾能力全面增强,“三江六岸”更加通达、美丽。

  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

  宁波是资源小市,但通过北仑电厂、宁海国华电厂、象山大唐乌沙山电厂、镇海炼化升级改造、浙江LNG接收站工程、海上风电以及电网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能源生产水平不断提升,能源储存运输体系逐步完善。生产和到港的大量能源,通过管道运输,源源不断地送往各地,宁波因此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

  从破旧到惊艳

  历史文化名城涅槃重生

  “解放前的宁波,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没有一幢现代意义上的建筑。”胡奎说,解放后,江厦桥浮桥、解放桥等城建工程陆续实施,但没有根本改变陈旧的城市面貌。港口的发展,再次撬动城市的复兴。改革开放以后,宁波紧紧瞄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目标,实施一系列城建重点工程,城市面貌芳华绽放。

  重塑古城新形象——

  20世纪80年代,宁波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不到8平方公里,七塔寺以东部分还是一片农田。通过中山路改造工程实施,宁波第一长街逐步“破茧蝶变”,现在中山路西至宁波绕城高速,东至盛莫北路,全长达到20.2公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十里长街”。

  随着兴宁桥、江厦桥、甬江大桥、招宝山大桥和甬江隧道、常洪隧道等桥梁和隧道重点工程的实施,促成了江东片区的开发,城市内部交通联系更加紧密。

  近年来,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规划引领下,随着天一广场、老外滩等工程的实施,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断实现涅槃。

  加速扩大城市规模——

  按照国务院对宁波团组式城市的定位,通过实施宁镇公路、江南路、通途路、骆霞公路等工程,强化了中心区与镇海区、北仑区的交通联系。

  进入新世纪,鄞州万达广场、南部商务中心、宁波行政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实施,宁波城市大框架在“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战略中进一步拉开,城市团组将更加紧密,高新区、东部新城、鄞州中心区等正成为宁波最具活力的区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方式更加多元,人流、物流、信息流明显加快,城市化进程迈上“高速”,城市群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20世纪90年代末,宁波启动月湖景区建设工程,沟通月湖水系,治理月湖水体,在保留大量历史文化建筑的前提下,绿化湖畔,恢复湖区传统景点。近20年来,宁波先后实施中山广场、阳光广场、鼓楼步行街、城隍庙步行街等项目,采取拆围透绿等措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近年来,通过实施城市主干道建设、城市亮化工程、三江六岸整治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宁波高楼越来越多、街道越来越宽、环境越来越美,1000多公里的城市绿道,将三江六岸串珠成链,一侧是江景,一侧是绿带,市民乐行其间,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与现代都市水乳交融的和美景象。

  从制造到智造

  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镇海炼化、中华纸业、宁波钢铁、宝新不锈钢、海螺水泥等一批石化、造纸、钢铁等原材料重大项目陆续实施,临港产业逐渐成为宁波工业的主导产业。胡奎介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打造重大产业平台,大力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宁波下一个万亿增量擘画蓝图。

  石化产业迅速发展——

  1978年元旦,浙江炼油厂年产250万吨炼油项目建成投产,宁波石化产业由此起步。通过年产100万吨乙烯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镇海炼化逐步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炼油公司。

  同时,吸引了大量外资前来投资,LG甬兴化工、台塑企业、善高化学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建设,石化产业长期成为宁波工业产值中比重最大的产业。

  近年来,宁波着力打造上游石油加工为主导、多元化产业源头及中下游化学品产业配套发展的上下游一体化石化产业体系,“油头化尾”的产业链基本成形,力争尽快建成极具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汽车产业后来居上——

  宁波汽车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随着吉利、一汽大众整车制造项目在杭州湾、北仑等地的落地建设,2016年,汽车产业跃升为宁波工业第一大行业,2018年全市汽车产量达到80.27万辆,整车产值906.9亿元,汽车产业产值达到3169.8亿元。创立于1984年的吉利汽车,从宁波走向世界,已连续6年上榜《财富》世界500强。

  高新技术产业勇立潮头——

  1949年,宁波工业企业不足30家,总产值不到1亿元。70年来,宁波通过实施一系列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重点建设项目,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16830亿元。同时,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推动东方电缆、中芯集成电路、舜宇光学、博威合金等重点工程建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宁波规上工业增加值3730.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三成。

  慈溪健信核磁技术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国内首台0.7吨开放式核磁共振成像用超导磁体系统,打破国际垄断,使我国核磁共振费从上千元降至200多元;中芯宁波研制成功600V高压BCD芯片,打破美国、日本的长期垄断;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制出基于石墨烯空气阴极的铝空气电池发电系统,实现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

  传统产业风起云涌——

  宁波商品经济历史悠久。鸦片战争后,被辟为通商口岸,但受连年战乱影响,解放时市面萧条、工厂倒闭、银行外迁、人才外流。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赋予宁波外贸自营权进出口权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服装、塑机、家电、汽配等宁波传统产业纷纷加大投资、扩大生产,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宁波对外贸易2002年跨越百亿,2013年突破千亿,2018年达到8576.3亿,30年间增长了八万倍。

  培育了奥克斯、维科、均胜、得力、申洲、海天塑机、方太等著名企业和雅戈尔、方太、公牛、得力等83个中国驰名商标,200多种工业品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前三名。宁波先后获得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注塑机之都等9个全国唯一的产业品牌称号。

  服务业发展前景美好——

  解放初期,宁波消费主要在菜米油盐、锅碗瓢盆,增长主要依靠传统服务业,到1978年,服务业仅GDP总量的1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需求基础,房地产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之一,商贸服务和电子商务快速增长,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呈现爆发式发展,金融产业进一步升级。

  随着一系列服务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实施,宁波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国际贸易展览中心等初具规模,梅山保税港区、杭州湾新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去年宁波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932亿元,占GDP比重上升至45.9%,成为推动宁波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和省重视协调下,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兵科院和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帮助支持下,宁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重点实验室,设立了科技园区,引进设立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集聚60家高端科研院所,瑞凌新能源等以新技术为原点的重点工程遍地开花,容百科技成科技版宁波第一股。

  70年来,通信技术迭代更新,一大批电信基础设施、智慧城市重大项目快速实施,物联网、移动支付等,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2019年4月22日,宁波电信成功打通全市首个5G电话,标志着通信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必将进一步加快宁波数字经济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宁波走向新一代智能经济。

  从一穷二白到富足文明

  勾勒幸福宁波新图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宁波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民生实事工程,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

  胡奎介绍,目前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区县(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宁波先后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9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新建迁建等重点工程,促进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全市中小学达到775所,在校学生从1952年的2.8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84万人。

  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八五”期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投资逐年加大,1984年5月,宁波高专动工;1985年10月,由包玉刚先生捐资创办的宁波大学正式奠基。70年来,宁波高校从无到有,到2018年已有16所高等院校,为宁波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为宁波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养保障实现跨越——

  1949年,宁波只有医院15家,病床556张,卫技人员927名。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新建和扩建了多所高等级医院及一大批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院总数达到170家,其中,三甲医院8家,三乙医院12家,床位数2018年达到3.8万余张,三级医院数量、三甲医院数量均居浙江省首位。

  加快实施社会服务兜底工程,推进一批养老院、医养结合体项目建设,截至2018年,全市拥有养老机构266个,床位数5.9万张,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文化传承历久弥新——

  宁波历史悠久,河姆渡博物馆的建成见证了7000年的文明发展史,天一阁的改造扩建向全世界传播着“书藏古今”的美丽传说,保国寺历经900年风雨侵蚀依然矗立。在文物设施保护开发的同时,坚持文化为民,建成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宁波书城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和奥体中心、游泳中心等一批重大体育场馆设施,建成影院99家,银幕总数达到717块。

  大力推进溪口雪窦山名山建设、文化广场等重点工程建设,使传统与现代文化在宁波交相辉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批文化战略合作项目、文旅融合项目、文化制造项目、文化休闲项目持续推进,方特东方神画景区2018年接待游客2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5亿元,宁波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70年间,一个个重大工程,书写、见证了宁波这座城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的历史实践证明,重点工程建设始终是推动宁波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

  站在新起点、新时代,宁波如何把握今天,谋划未来?

  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宁波前湾新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发改委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决策部署,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扎实抓好重点工程建设,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宁波发展新局面,努力铸就宁波发展新辉煌。”胡奎表示。

  记者易鹤 张璟璟 见习记者张凯凯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