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成良田
正值暑假旅游高峰,游山玩水之时,美景醉人之际,你会做什么?
很多人的答案是:掏出手机,拍美照,发个朋友圈。
镇海蛟川书院初中生程宁远的答案,也许是个例外。就在上周,在云南玩了一圈后,程宁远不吐不快,旅行路上写出800多字的游记,而且是文言文的。
这篇《游大理记》被父亲发到朋友圈后,亲朋好友一时“炸锅”,惊叹其文笔,称赞其才华。
程宁远写道:
“初闻大理,乃于幼学之年。予遍览金庸之作,其一灯、段誉等人皆出于此……未料竟有幸拜访此处,览清秀之山水,观侠客之遗风,实为人生之一大幸事也。
“余等临洱海之边,不禁为之震骇。衔苍山,吞碧天,若宝玉降于群山之中,仙境现于凡尘之世。予心潮澎湃,既登舟而赏之。
“杨柳依依生于径边,游人如织穿于径中,谈笑之声不绝于耳,徜徉之脚步盈满街头。远望苍山,蔚然深秀;近看古城,飞阁流丹。万年之苍山,千载之古城,竟与今人情景交融,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
这篇游记,程宁远是在稿纸上写的,时间不长,一小时有余。
“大理的自然风景、人文风情让人难忘,但是开头也觉得难写,找不到感觉,以后就行云流水一样,记忆全涌上来了。”程宁远说。
实际上,用文言文写作,已是程宁远的习惯性动作,早在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尝试。
小学五年级春游时,程宁远写了一篇《踏春》:
“二零一七,岁在丁酉,三月之中,与同窗及师游酒埕岩,此为踏春也。同窗俱至,兴奋不已。此地有层峦叠翠之山岭,挺拔刚劲之修竹。更有清澈之溪水,映带左右。虽小雨酥酥,不影响吾等之心情……”
游记结尾,他还赋诗一首:
酒埕岩立小溪边,
千载风磨浪正喧。
师生结伴踏春来,
十年过后把愿还。
“这是我第一次写文言文游记,也没人要求,就是看了古代骈文、散文,觉得读起来特别美,所以也想试着写。”程宁远说。
这次尝试之后,他越写越有感觉,有时周记也是文言文的。
六年级的时候,程宁远看了《军师联盟之司马懿》这本书后有感而发,以曹植的口气写了一篇《七步诗》,被老师称赞不已:
“黄初元年,余父薨,壮业遂,乃曹丕掌权,司马出政。余父念我生,器重吾。奈余胸无大志,日饮酒作乐,放浪形骸,不足为外人齿。吾父心冷,惩艾多次,吾依效尤。父观如此,虽表宠爱于我,不赋其大权,乃至临终,传位于曹丕,司马辅政……”
小小年纪,就喜欢文言著文,而且写得有模有样,让人称奇。尤其是,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网络用语大行其道,一位小学生、初中生能有如此古文功底,更是不易。
程宁远是如何炼成的?
“我爸爸喜欢爱书,没事就看他捧着本书,受父母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小学三四年级时各种书都看,接触到古文后,一下子就有了兴趣。”程宁远说。
小学期间,程宁远就读了《伦云》、《古文观止》、《资治通鉴》等古典名著,能背诵《出师表》、《长恨歌》、《曹刿论战》、《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不少名篇。
“这些古文,不是课本要求学的内容,完全是个人兴趣,自己背了下来。”
对程宁远来说,阅读成了兴趣和习惯,“在家里几乎不看电视,有时间就是看看书”。
程宁远入读蛟川书院后,虽然作业比小学多了,学习节奏更紧张了,但是课外阅读这个习惯没变过。
“不管怎样,课外书肯定是要看的,要不然做题目都不想做。”程宁远说。
程宁远看书还有个习惯,就是拿支笔,边看边写。“看书的时候,我总是写写画画,把感想写下来,这样印象、理解更深刻些。”
不仅爱看、会看,他看书还特别快。二月河写的《康熙大帝》,厚厚一本书,不到两天就能看完。
虽然刚刚才结束初一生活,但是粗粗估计,程宁远目前的阅读量已超200本。
以下为两篇短文分别是程宁远小学、初中写的。来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是如何写作文的。
踏春
(程宁远写于小学五年级)
二零一七,岁在丁酉,三月之中,与同窗及师游酒埕岩,此为踏春也。同窗俱至,兴奋不已。此地有层峦叠翠之山岭,挺拔刚劲之修竹。更有清澈之溪水,映带左右。虽小雨酥酥,不影响吾等之心情。正如勃之所言“天高日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之初,随导游到一屋,屋中有呼啦圈数个,原是要比耍呼啦圈。男女各分一队,大战将始,火药遍布。随一声“始”,人人挥臂、摆腿、扭腰、转头。然吾等终究稍逊一筹,连战二局,战战皆北。直男女混搭,方胜一局,终可扬眉吐气也。
近晌午,食午餐。师领吾等游博物馆。馆内有朱漆之雕塑,此乃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人之技巧,非今人可比也。一孔一洞,一针一线,无不仔细测量、小心打磨,直至天衣无缝、完美无缺。上二楼,有一金碧辉煌之花轿,雕梁画栋,众人皆赞之。最可笑者瑜科也,竟拜花轿妄求金财。
天已不早,吾等将归。回首望去,心生感慨。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故宫已矣,圆明丘墟。临别赠言,赋诗一首:
酒埕岩立小溪边
千载风磨浪正喧
师生结伴踏春来
十年过后把愿还
七步诗
(写于小学六年级)
黄初元年,余父薨,壮业遂,乃曹丕掌权,司马出政。余父念我生,器重吾。奈余胸无大志,日饮酒作乐,放浪形骸,不足为外人齿。吾父心冷,惩艾多次,吾依效尤。父观如此,虽表宠爱于我,不赋其大权,乃至临终,传位于曹丕,司马辅政。
兄视父宠异于我,心存不岔,处处刁难,乃继位后,变本加厉,吾时时隐忍。然蛇虺之心,夫复奈何?加馋佞之人,隐君之威以自守,攻吾而顺君心。嗟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一日,传吾于宫,不知其谓何。但见关卡之人,或怒目而视,或面容忧愁,似有难隐之言。遂走卒,穿于口殿,方始至宣德殿。但见分列谗佞之徒,丕端坐于宝座之上。乃至内官传旨:“皇亲曹植,父薨若天下之大悲也,国戚皆出殡守灵,安父于泥土之中,慰父在天之灵。汝,大胆狂徒,日欢虞于宫内,竟于国丧期饮酒,毫无感恩悲痛之心,置孝道以何存,置礼法以何存?”
丕曰:“植,父待汝不薄,然汝不守孝道,今吾必斩你于玄武门外,以昭天下。然念吾等尚有兄弟情分,汝若七步成诗,可饶汝不死。”
余心有感慨,无若兄弟情深,皇宫之内,留利益、去情分。无所七步成诗,方只避口诛笔伐之借口。然事已至此,惟展吾之才气,七步成诗,或可保余一命。
思绪至此,吾猛然踏出一步,朗声高诵:“七步诗!”然又迈出一步,曰:“煮豆持作羹。”霎时之间,仿若浮现诗中之境。乃继跨一步,诵弦道:“漉菽以为汁。”先帝之模样又映侧眼前,不胜悲哀。若连踏两步,曰:“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年幼之时,吾等兄弟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谓长成之后,却自相残杀。为何金碧辉煌之大殿内,惟存勾心斗角、刀光剑影,是权利抑或人心?念方至此,吾若穿两步,然正言曰:“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丕深有愧色,放吾归。
游大理记
(程宁远写于今年暑假)
远于己亥之夏,随亲大理一游。为其人文地理所动,特表此文以记之。
初闻大理,乃于幼学之年。予遍览金庸之作,其一灯、段誉等人皆出于此。一指可倒挂于地面,一步可纵跨至数丈,令予痴迷其中,直至废寝忘食。其仁者之风、侠客之义,皆深烙于心中。为其所使,大理之名予熟知之,其史也略通一二。未料竟有幸拜访此处,览清秀之山水,观侠客之遗风,实为人生之一大幸事也。
余等临洱海之边,不禁为之震骇。衔苍山,吞碧天,若宝玉降于群山之中,仙境现于凡尘之世。予心潮澎湃,既登舟而赏之。舟缓缓动也,却见湖面又自成一番景象。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水波盈盈,夏风阵阵。潦水尽而洱海清,烟光凝而苍山紫。虽无朱红贵紫之宝气,然有烟霏云敛之清明。人人皆伸颈远望,为此美景所动,悠然自得,天人合一。远自沉醉于此,忽忆范文正公于《岳阳楼记》所云:“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以为所言极是也。
行至大理古城,见城墙森然,城门高耸,砖瓦密布,巍峨雄伟。上书“大理”二字,飘逸潇洒,逸兴遄飞,细观之却又结构平稳,不失一代名城之气魄。上方又书“文献名邦”四字,足见其地位不凡。
闻导游述其历史,其竟尝为国都。唐天宝年间,南诏国君立其为都,至今已有千年之久。杨柳依依生于径边,游人如织穿于径中,谈笑之声不绝于耳,徜徉之脚步盈满街头。远望苍山,蔚然深秀;近看古城,飞阁流丹。万年之苍山,千载之古城,竟与今人情景交融,不禁令人感慨万千。须知此地曾为南诏国都,物华天宝,遍览繁华,也曾金戈铁马,霜露蒙翳,狐虺窜伏。方是时,岂知千年后如此之景象,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几代兴亡,乃过眼云烟。今人葺而新之,游而赏之,撷园蔬,取池鱼,酿米酒于其中,令其重焕生机。景悦人,人护景,方为生生循环之道。纵有苍山之英,洱海之灵在上,也必悦耶。
已而天色将晚,游人渐散,予等同归,惜别大理。斜阳远照,古城耀金,众人皆为其所醉。醉能观其景、怡其情,而后能述以文者,予也。予谓谁,甬城程宁远也。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