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21天分类习惯养成记 |培养一支无处不在的分类“志愿军”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8-21 06:57: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宁波“新时尚” 垃圾分类全民参与

                  

  第17天

  每个人都可以是垃圾分类志愿者

  样本家庭:

  朱萍(海曙区段塘街道南都社区居民)

  分类感言:

  垃圾分类“志愿军”的队伍越强大、覆盖的面越广、渗透的“死角”越多,垃圾分类遭受的阻力就会越小。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能成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让垃圾分类真正走进生活。 

  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逐步扭转人们的传统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塑造正确分类观。

  活跃在大街小巷的志愿者们,就是冲在最前面的“先锋”。是他们,在垃圾分类观念尚未普及的时候顶住压力开展前期工作;是他们,冒着遭受旁人白眼甚至家人指责的压力坚守岗位,为现阶段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开展打好基础。

  朱萍做了多年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她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能成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让垃圾分类真正走进你我的生活。

  志愿力量突破国界、跨越年龄

  朱萍所在的南都社区,住户以当地居民为主。愿做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大多是党员干部和已经退休的老人。在上午和下午投放垃圾的高峰期,常常有身穿绿色外套的志愿者守候在楼道口和垃圾箱旁,提醒、督促社区居民正确投放。

  据了解,南都社区的每个楼道都有一名居民志愿者,义务承担起该楼道的垃圾分类工作。部分非志愿者居民也会在上下班或平时散步时主动收集垃圾分类情况,通过微信群等社交媒体反馈意见,在“顾好自家门”的同时“帮到全社区”。

  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宁波,集聚了许多求学、工作、生活的外籍友人,他们也能感知到这座城市的变化,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上个月,宁波诺丁汉大学就组织了25位外籍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项目,观看宁波市垃圾分类宣传片,走访固废车转运站、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站、餐厨废弃物处理点,并在“WE”志愿服务平台上完成注册,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这支国籍不一的志愿者队伍,是宁波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最佳见证者。“在日本,扔垃圾是‘生存技能’。不管哪一个国家,都应该从源头上做好垃圾分类,将环保的理念渗透到日常行为中,为美丽家园贡献一分力量。”一位日本志愿者说。

  除了国籍不同,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年龄跨度也不小。

  除了做垃圾分类志愿者,朱萍还参与了不少社区活动,把自己的退休生活装点得五彩缤纷。但更多老年人限于体力精力,只能另辟蹊径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支持。镇海招宝山街道居民陈桂夫的办法是画画,他以“垃圾分类,党员带头”为主题画了10幅漫画,其中既有正面宣传,也有反面讽刺,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批评乱扔垃圾者。

  孩子们的参与,也和垃圾分类工作的未来息息相关。如今,宁波的校园里出现了不少关于垃圾分类的科普和实践课程,早早将正确的分类知识和环保观念传递给“祖国的花朵”。鄞州区姜山社区更进一步,组织10名“10后”志愿者走进居民家庭,找出混投的垃圾,为分类正确的家庭送上“点赞”贴纸,还将入户检查结果公布出来,警示每一个拒绝分类或疏忽分类的居民。“我们既要努力改变成年人现有的价值观,也要培养孩子们的价值观,这是一项具有长远价值的重要工作。”朱萍说。

  形成“一呼百应”的火热氛围

  前段时间举行的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提出,面对当前源头分类质量不高的难题,我市接下来将精准施策,配备专职督导员,实行单位、街道、社区分类投放设施“实名制”,发动社区楼道长、党员干部、志愿者等进行入户指导、桶边督导,促进市民源头分类、精准投放。

  从专职督导员、社区楼道长、党员干部到志愿者,勾勒出垃圾分类监督队伍的“全景”。其中,志愿者是最贴近老百姓的群体。据了解,今年宁波“WE”志愿者平台发布了约140项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活动,单项服务活动的招募人数最高达1800人,志愿服务时长最长近3个月。和上海垃圾分类志愿者总数超3万人的庞大体量相比,宁波或许还有差距,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一呼百应”的火热氛围,正慢慢形成。

  以江北区雨辰文星小区为例,从去年6月份发布志愿者招募令以来,居民间一传十、十传百,短短一年就组织起一支超过200人的队伍,甚至出现了“祖孙三代都做垃圾分类志愿者”的景象。据了解,该小区居民志愿者的比例约四分之一。“我的祖籍在郑州,宁波则是第二故乡。我干了一辈子的卫生工作,从骨子里支持垃圾分类工作。希望第二故乡能更干净、更美丽、更文明。”今年72岁的社区居民黄奶奶诚恳地说。

  就在本月,江北区还建立了一个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基地,在45名专业讲师的基础上吸纳各机关垃圾分类联络员和街道社区宣讲员,组建一支专业性更强宣传面更广的讲师团队,开展垃圾分类专题讲座、垃圾分类游学和各类志愿者实践活动,开展多样化教育培训工作,帮助“草根”出身的志愿者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带动提升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宁波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的整体环境怎么样?朱萍的回答是“变化很大、相当满意”。身边那些退出过志愿者岗位的朋友重新和她“并肩作战”,工作态度从缩手缩脚转变为积极主动——背后的原因,是全市志愿者力量的不断增强,更是垃圾分类观念的深入人心。

  记者徐展新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21天分类习惯养成记 |培养一支无处不在的分类“志愿军”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8-21 06:57:00

                  

  第17天

  每个人都可以是垃圾分类志愿者

  样本家庭:

  朱萍(海曙区段塘街道南都社区居民)

  分类感言:

  垃圾分类“志愿军”的队伍越强大、覆盖的面越广、渗透的“死角”越多,垃圾分类遭受的阻力就会越小。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能成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让垃圾分类真正走进生活。 

  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逐步扭转人们的传统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塑造正确分类观。

  活跃在大街小巷的志愿者们,就是冲在最前面的“先锋”。是他们,在垃圾分类观念尚未普及的时候顶住压力开展前期工作;是他们,冒着遭受旁人白眼甚至家人指责的压力坚守岗位,为现阶段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开展打好基础。

  朱萍做了多年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她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能成为垃圾分类的志愿者,让垃圾分类真正走进你我的生活。

  志愿力量突破国界、跨越年龄

  朱萍所在的南都社区,住户以当地居民为主。愿做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大多是党员干部和已经退休的老人。在上午和下午投放垃圾的高峰期,常常有身穿绿色外套的志愿者守候在楼道口和垃圾箱旁,提醒、督促社区居民正确投放。

  据了解,南都社区的每个楼道都有一名居民志愿者,义务承担起该楼道的垃圾分类工作。部分非志愿者居民也会在上下班或平时散步时主动收集垃圾分类情况,通过微信群等社交媒体反馈意见,在“顾好自家门”的同时“帮到全社区”。

  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宁波,集聚了许多求学、工作、生活的外籍友人,他们也能感知到这座城市的变化,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上个月,宁波诺丁汉大学就组织了25位外籍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项目,观看宁波市垃圾分类宣传片,走访固废车转运站、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站、餐厨废弃物处理点,并在“WE”志愿服务平台上完成注册,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这支国籍不一的志愿者队伍,是宁波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最佳见证者。“在日本,扔垃圾是‘生存技能’。不管哪一个国家,都应该从源头上做好垃圾分类,将环保的理念渗透到日常行为中,为美丽家园贡献一分力量。”一位日本志愿者说。

  除了国籍不同,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年龄跨度也不小。

  除了做垃圾分类志愿者,朱萍还参与了不少社区活动,把自己的退休生活装点得五彩缤纷。但更多老年人限于体力精力,只能另辟蹊径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支持。镇海招宝山街道居民陈桂夫的办法是画画,他以“垃圾分类,党员带头”为主题画了10幅漫画,其中既有正面宣传,也有反面讽刺,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批评乱扔垃圾者。

  孩子们的参与,也和垃圾分类工作的未来息息相关。如今,宁波的校园里出现了不少关于垃圾分类的科普和实践课程,早早将正确的分类知识和环保观念传递给“祖国的花朵”。鄞州区姜山社区更进一步,组织10名“10后”志愿者走进居民家庭,找出混投的垃圾,为分类正确的家庭送上“点赞”贴纸,还将入户检查结果公布出来,警示每一个拒绝分类或疏忽分类的居民。“我们既要努力改变成年人现有的价值观,也要培养孩子们的价值观,这是一项具有长远价值的重要工作。”朱萍说。

  形成“一呼百应”的火热氛围

  前段时间举行的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提出,面对当前源头分类质量不高的难题,我市接下来将精准施策,配备专职督导员,实行单位、街道、社区分类投放设施“实名制”,发动社区楼道长、党员干部、志愿者等进行入户指导、桶边督导,促进市民源头分类、精准投放。

  从专职督导员、社区楼道长、党员干部到志愿者,勾勒出垃圾分类监督队伍的“全景”。其中,志愿者是最贴近老百姓的群体。据了解,今年宁波“WE”志愿者平台发布了约140项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活动,单项服务活动的招募人数最高达1800人,志愿服务时长最长近3个月。和上海垃圾分类志愿者总数超3万人的庞大体量相比,宁波或许还有差距,但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一呼百应”的火热氛围,正慢慢形成。

  以江北区雨辰文星小区为例,从去年6月份发布志愿者招募令以来,居民间一传十、十传百,短短一年就组织起一支超过200人的队伍,甚至出现了“祖孙三代都做垃圾分类志愿者”的景象。据了解,该小区居民志愿者的比例约四分之一。“我的祖籍在郑州,宁波则是第二故乡。我干了一辈子的卫生工作,从骨子里支持垃圾分类工作。希望第二故乡能更干净、更美丽、更文明。”今年72岁的社区居民黄奶奶诚恳地说。

  就在本月,江北区还建立了一个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基地,在45名专业讲师的基础上吸纳各机关垃圾分类联络员和街道社区宣讲员,组建一支专业性更强宣传面更广的讲师团队,开展垃圾分类专题讲座、垃圾分类游学和各类志愿者实践活动,开展多样化教育培训工作,帮助“草根”出身的志愿者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带动提升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宁波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的整体环境怎么样?朱萍的回答是“变化很大、相当满意”。身边那些退出过志愿者岗位的朋友重新和她“并肩作战”,工作态度从缩手缩脚转变为积极主动——背后的原因,是全市志愿者力量的不断增强,更是垃圾分类观念的深入人心。

  记者徐展新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