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艺术家重返宁海葛家村发现惊喜 村民设计出更适合乡村作品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8-26 07:01:09报料热线:81850000

  葛家村村中一景。记者崔引摄

  “如果一件乡村艺术作品,教授单独设计可得90分,在教授启蒙下村民自主设计可得70分,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因为后者展现了村民的创造力。”8月22日,从北京来到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参加葛家村融合设计艺术展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站在葛家村的姊妹画廊,指着墙上的布贴画说。在他看来,在艺术家驻村活动中,乡村不是艺术家的秀场,而应该是艺术家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点燃村民文化自信的地方,是村民的主场。

  让丛志强欣慰的是,今年4月他带着一群硕士、博士研究生一进葛家村,激发出了村民的内生动力;今年7月他带领团队二进葛家村,点燃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在他的团队离开后,葛家村人已经能够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已有村民接到外村邀约,要去当设计总监。

  村民不再照抄

  给大象加上了尾巴

  这次带着团队再来葛家村,丛志强发现,以前村民完全按他们的设计稿来做,而现在,村民将他们的许多设计稿给改了。

  改得最明显的,要数村民袁小仙,她给布艺作品设计稿中没尾巴的大象加上了尾巴。

  袁小仙和丛志强团队的故事,得从今年4月说起。

  当时,丛志强团队进驻葛家村,来到开民宿的袁小仙家吃饭。丛志强问袁小仙擅长做什么,袁小仙说啥也不擅长,就会蒸馒头。“蒸馒头也可以进行艺术创作!”丛志强说,并教她用火龙果汁、蔬菜汁等做出不同颜色的面团,然后做出有人有物的一幅画。当作品出笼时,袁小仙惊呆了。

  这次尝试激发了袁小仙的创作欲望。她早年当过裁缝,便让丛志强团队给她设计了布艺玩偶图,她照着做。丛志强团队虽然那次只待了13天,却点燃了袁小仙的艺术激情,她爱上了布艺。

  丛志强团队今年7月第二次进驻葛家村,一待就是20多天,他们不再替村民设计,而是由村民自行设计,团队再提出建议。袁小仙开始自主设计布艺玩偶,常有人买走她的作品,她不再感到艺术高深莫测。有了艺术自信,她觉得丛志强团队给她设计的大象玩偶没尾巴显得不真实,便给大象加上了尾巴。

  “这就是融合设计,村民是主体,艺术家的设计只做参考,这样艺术家走了,村民仍会有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丛志强对袁小仙“加尾巴”的举动大加赞扬。

  “艺术家驻村,改变了我们一家的生活。”袁小仙说,丈夫前几年生过大病,苦闷时爱上山挖笋打发时间,她特别担心丈夫的安全。看到袁小仙做布艺作品,丈夫也开始用竹子做台灯、果盘、花盆,脸上的笑容多了,不再没事往山上跑了。在这次葛家村融合设计艺术展上,大型竹艺灯“葛家之光”就是她丈夫设计制作的。现在,她丈夫已经小有名气,常有人慕名前来购买他的作品。

  对丛志强来说,修改他和学生设计的村民越多,他就越高兴。

  今年7月,葛家村妇女主任葛桂仙在自家空房子里开设了姊妹画廊。丛志强团队的设计是用石块在墙上做艺术造型,葛桂仙考虑到来画廊画画的女性常带着孩子,石块万一脱落会砸伤孩子,于是改成用布艺呈现。

  “应该说,葛桂仙的设计更成功。只有以村民为主体的融合设计,才是接地气的。”丛志强说。

  村民不再单干

  拆掉院墙共建花园

  这次带着团队再来葛家村,丛志强发现,以前村里只有个别人家设计美化庭院,这次村民们开始连片设计美化庭院了,有的村民主动拆掉和邻居家之间的隔墙,使庭院里的景观相互联通,邻里关系也融洽起来了。

  变化最大的,是村民叶仙绒和她的邻居。

  今年4月,丛志强到葛家村,用最通俗的方式给村民讲设计,没上过学的叶仙绒听得很认真,她没太听懂什么叫设计,但听进去了“把废旧物品都拿来利用”这句话,因为自己家里有太多的旧物件。课后,她请丛志强到家里看看。

  “你可以办个美术馆呀!”看着叶仙绒家储藏室里早年的床、柜以及孩子们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丛志强兴奋地说。

  于是,叶仙绒将家里一栋没人住的小楼打扫干净,办起了仙绒美术馆,展出的是老物件和自家孩子写的字、画的画。从此,这座原本冷清的院子常有人来参观。叶仙绒又搞起庭院设计,种上花花草草,人们参观完美术馆,会继续参观庭院。

  叶仙绒家和邻居早些年因琐事有些矛盾,两家之间原来隔着一堵高墙。看到叶仙绒家的院子一天比一天漂亮,天天人来人往,今年7月,邻居找到叶仙绒商量,将两家间的高墙拆了,垒了一堵1米多高的景观墙,将自家院子也美化了一番。这样,游客到了仙绒美术馆,就能欣赏到连片的庭院美化。

  “开美术馆后,家里热闹了,邻里关系也好多了,艺术的力量真大……”叶仙绒地说。

  如今,葛家村的庭院美化可谓星火燎原。

  村里有个院子,原来破破烂烂,里面的房子有的倒了,有的成了狗棚。村干部建议将它改造成小公园,院里房子产权涉及的8户村民全部同意。现在公园改造完成,还有了一个雅致的名称——玉兰王院,成了村中一景。

  “这就是艺术的带动力。”丛志强说,艺术能起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治理等诸多作用,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村民不再胆怯

  要外出当设计总监

  这次带着团队再来葛家村,丛志强发现,以前村民在和他讨论方案时,总是说“不知这样行不行”,而这一次,村民个个自信满满,自己画个图纸,就直接上手了,有人还接了外村的活,从设计到施工全包。

  变化最大的,要数村民葛万永。

  丛志强第一次进村,在村里转悠时,看到一户人家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桂花树,就走进去和主人葛万永聊起来。在丛志强的启蒙下,葛万永在树下放置了多边形的石凳,旁边的空地铺上了石子、种上了花草,并给院子取名“桂语茶院”。

  “我家的院子改造好后,我一开始没什么感觉,但常有游客来参观,我才意识到这个院子不一样,心想,艺术设计也就这么回事,挺简单的,我也能搞!”葛万永说,在自家院子小试牛刀后,他更自信了,开始在村里搞设计,给电线杆下半部分围上竹筒,做成竹花坛,里面种上花草。这下,他名气大增,常有村民来找他设计庭院。前不久,宁海县前童镇有个村的村干部找到葛万永,请他去他们村当设计总监,美化村子。葛万永想,这样既可以利用手艺创收,还能把村里的竹子卖出去,一口答应。很快,他就要带着葛家村团队去外村搞设计了。

  像葛万永这样开始靠艺术创业的,在葛家村还有很多。

  看到村里一天一个样,在外经商多年的村民葛品高回到村里,把老屋改造成村里第一个艺术酒吧。“我想着给大家探探路,将村里的旅游休闲产业做大。”葛品高说。

  “艺术家驻村”点燃了村民艺术自信,葛家村成了网红村,也涌现出一批乡村艺术家。8月22日的这场融合设计艺术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大家对一件件乡村艺术作品惊叹不已。

  丛志强成了当天最忙碌的人,村民纷纷向他致谢,请他去家里吃饭。

  “是葛家村让我感到了艺术的力量,我感谢葛家村。”面对葛家村人的致谢,丛志强谦虚地说。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国自然村260多万个,行政村近70万个,只是靠‘外援’建设,可能吗?村民是村子的主人,只有改变村民‘旁观者’的现状,激发与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地建设与发展自己的村子,乡村振兴目标才会实现。不要说村民不会,恰恰相反,几千年来村民一直会,一直搞得很好。葛家村实践证实,村民一旦被激发,真的是‘核力量’。”

  可以说,丛志强激发了葛家村人的艺术自信,葛家村人滋养了丛志强的艺术理念。艺术家驻村,实现了艺术家和村庄的双赢。

  宁波晚报记者杨静雅 孙美星 通讯员陈云松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艺术家重返宁海葛家村发现惊喜 村民设计出更适合乡村作品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8-26 07:01:09

  葛家村村中一景。记者崔引摄

  “如果一件乡村艺术作品,教授单独设计可得90分,在教授启蒙下村民自主设计可得70分,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因为后者展现了村民的创造力。”8月22日,从北京来到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参加葛家村融合设计艺术展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站在葛家村的姊妹画廊,指着墙上的布贴画说。在他看来,在艺术家驻村活动中,乡村不是艺术家的秀场,而应该是艺术家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点燃村民文化自信的地方,是村民的主场。

  让丛志强欣慰的是,今年4月他带着一群硕士、博士研究生一进葛家村,激发出了村民的内生动力;今年7月他带领团队二进葛家村,点燃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在他的团队离开后,葛家村人已经能够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已有村民接到外村邀约,要去当设计总监。

  村民不再照抄

  给大象加上了尾巴

  这次带着团队再来葛家村,丛志强发现,以前村民完全按他们的设计稿来做,而现在,村民将他们的许多设计稿给改了。

  改得最明显的,要数村民袁小仙,她给布艺作品设计稿中没尾巴的大象加上了尾巴。

  袁小仙和丛志强团队的故事,得从今年4月说起。

  当时,丛志强团队进驻葛家村,来到开民宿的袁小仙家吃饭。丛志强问袁小仙擅长做什么,袁小仙说啥也不擅长,就会蒸馒头。“蒸馒头也可以进行艺术创作!”丛志强说,并教她用火龙果汁、蔬菜汁等做出不同颜色的面团,然后做出有人有物的一幅画。当作品出笼时,袁小仙惊呆了。

  这次尝试激发了袁小仙的创作欲望。她早年当过裁缝,便让丛志强团队给她设计了布艺玩偶图,她照着做。丛志强团队虽然那次只待了13天,却点燃了袁小仙的艺术激情,她爱上了布艺。

  丛志强团队今年7月第二次进驻葛家村,一待就是20多天,他们不再替村民设计,而是由村民自行设计,团队再提出建议。袁小仙开始自主设计布艺玩偶,常有人买走她的作品,她不再感到艺术高深莫测。有了艺术自信,她觉得丛志强团队给她设计的大象玩偶没尾巴显得不真实,便给大象加上了尾巴。

  “这就是融合设计,村民是主体,艺术家的设计只做参考,这样艺术家走了,村民仍会有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丛志强对袁小仙“加尾巴”的举动大加赞扬。

  “艺术家驻村,改变了我们一家的生活。”袁小仙说,丈夫前几年生过大病,苦闷时爱上山挖笋打发时间,她特别担心丈夫的安全。看到袁小仙做布艺作品,丈夫也开始用竹子做台灯、果盘、花盆,脸上的笑容多了,不再没事往山上跑了。在这次葛家村融合设计艺术展上,大型竹艺灯“葛家之光”就是她丈夫设计制作的。现在,她丈夫已经小有名气,常有人慕名前来购买他的作品。

  对丛志强来说,修改他和学生设计的村民越多,他就越高兴。

  今年7月,葛家村妇女主任葛桂仙在自家空房子里开设了姊妹画廊。丛志强团队的设计是用石块在墙上做艺术造型,葛桂仙考虑到来画廊画画的女性常带着孩子,石块万一脱落会砸伤孩子,于是改成用布艺呈现。

  “应该说,葛桂仙的设计更成功。只有以村民为主体的融合设计,才是接地气的。”丛志强说。

  村民不再单干

  拆掉院墙共建花园

  这次带着团队再来葛家村,丛志强发现,以前村里只有个别人家设计美化庭院,这次村民们开始连片设计美化庭院了,有的村民主动拆掉和邻居家之间的隔墙,使庭院里的景观相互联通,邻里关系也融洽起来了。

  变化最大的,是村民叶仙绒和她的邻居。

  今年4月,丛志强到葛家村,用最通俗的方式给村民讲设计,没上过学的叶仙绒听得很认真,她没太听懂什么叫设计,但听进去了“把废旧物品都拿来利用”这句话,因为自己家里有太多的旧物件。课后,她请丛志强到家里看看。

  “你可以办个美术馆呀!”看着叶仙绒家储藏室里早年的床、柜以及孩子们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丛志强兴奋地说。

  于是,叶仙绒将家里一栋没人住的小楼打扫干净,办起了仙绒美术馆,展出的是老物件和自家孩子写的字、画的画。从此,这座原本冷清的院子常有人来参观。叶仙绒又搞起庭院设计,种上花花草草,人们参观完美术馆,会继续参观庭院。

  叶仙绒家和邻居早些年因琐事有些矛盾,两家之间原来隔着一堵高墙。看到叶仙绒家的院子一天比一天漂亮,天天人来人往,今年7月,邻居找到叶仙绒商量,将两家间的高墙拆了,垒了一堵1米多高的景观墙,将自家院子也美化了一番。这样,游客到了仙绒美术馆,就能欣赏到连片的庭院美化。

  “开美术馆后,家里热闹了,邻里关系也好多了,艺术的力量真大……”叶仙绒地说。

  如今,葛家村的庭院美化可谓星火燎原。

  村里有个院子,原来破破烂烂,里面的房子有的倒了,有的成了狗棚。村干部建议将它改造成小公园,院里房子产权涉及的8户村民全部同意。现在公园改造完成,还有了一个雅致的名称——玉兰王院,成了村中一景。

  “这就是艺术的带动力。”丛志强说,艺术能起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治理等诸多作用,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村民不再胆怯

  要外出当设计总监

  这次带着团队再来葛家村,丛志强发现,以前村民在和他讨论方案时,总是说“不知这样行不行”,而这一次,村民个个自信满满,自己画个图纸,就直接上手了,有人还接了外村的活,从设计到施工全包。

  变化最大的,要数村民葛万永。

  丛志强第一次进村,在村里转悠时,看到一户人家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桂花树,就走进去和主人葛万永聊起来。在丛志强的启蒙下,葛万永在树下放置了多边形的石凳,旁边的空地铺上了石子、种上了花草,并给院子取名“桂语茶院”。

  “我家的院子改造好后,我一开始没什么感觉,但常有游客来参观,我才意识到这个院子不一样,心想,艺术设计也就这么回事,挺简单的,我也能搞!”葛万永说,在自家院子小试牛刀后,他更自信了,开始在村里搞设计,给电线杆下半部分围上竹筒,做成竹花坛,里面种上花草。这下,他名气大增,常有村民来找他设计庭院。前不久,宁海县前童镇有个村的村干部找到葛万永,请他去他们村当设计总监,美化村子。葛万永想,这样既可以利用手艺创收,还能把村里的竹子卖出去,一口答应。很快,他就要带着葛家村团队去外村搞设计了。

  像葛万永这样开始靠艺术创业的,在葛家村还有很多。

  看到村里一天一个样,在外经商多年的村民葛品高回到村里,把老屋改造成村里第一个艺术酒吧。“我想着给大家探探路,将村里的旅游休闲产业做大。”葛品高说。

  “艺术家驻村”点燃了村民艺术自信,葛家村成了网红村,也涌现出一批乡村艺术家。8月22日的这场融合设计艺术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大家对一件件乡村艺术作品惊叹不已。

  丛志强成了当天最忙碌的人,村民纷纷向他致谢,请他去家里吃饭。

  “是葛家村让我感到了艺术的力量,我感谢葛家村。”面对葛家村人的致谢,丛志强谦虚地说。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国自然村260多万个,行政村近70万个,只是靠‘外援’建设,可能吗?村民是村子的主人,只有改变村民‘旁观者’的现状,激发与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地建设与发展自己的村子,乡村振兴目标才会实现。不要说村民不会,恰恰相反,几千年来村民一直会,一直搞得很好。葛家村实践证实,村民一旦被激发,真的是‘核力量’。”

  可以说,丛志强激发了葛家村人的艺术自信,葛家村人滋养了丛志强的艺术理念。艺术家驻村,实现了艺术家和村庄的双赢。

  宁波晚报记者杨静雅 孙美星 通讯员陈云松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