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数读宁波70年|宁波全面确立了国家交通枢纽地位
稿源: 甬派   2019-08-28 11:02:00报料热线:81850000

  相关新闻:宁波交通如何融入长三角、甬舟一体化 交通运输局答记者问

  从内河小港到吞吐量破10亿吨的世界第一大港;

  从通车里程仅242公里到里程达11295公里的公路网;

  从全国铁路末端到“八纵八横”高铁网络重要节点;

  从1984年建立小航站到2018年机场客流量突破1000万人次,120条航线通达78个国内外城市……

  今天(8月28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一组组数据见证了宁波交通由小变大,公路由线到网、铁路由末梢到节点、民航从无到有,运输从单一到立体的巨变。

  “70年来,宁波交通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推动实现了大港梦、机场梦、高速梦、高铁梦和地铁梦,全面确立了国家交通枢纽地位,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日新月异的出行服务,为宁波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宁波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强说。

  宁波向海而生、因港而兴。1973年,宁波率先掀开港口大建设大发展序幕,宁波舟山港从建国初期的一个港区、一座浮码头的内河小港,逐步成为横跨甬舟两市拥有19个港区、170多座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的国际大港。

  2018年底,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稳居全球第一,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600万标箱,跃居全球第三,宁波舟山港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港。

  从线状到成网,从末端到节点,宁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如今,宁波公路设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67公里,农村公路里程9775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一般公路”和全市1小时交通圈;宁波铁路总里程达到350公里,是全国50个铁路枢纽之一

  随着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交通让市民更有“获得感”。近5年,宁波构建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公共自行车为延伸”的“四车一体”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240万人次。

  一图带你看,70年来宁波的交通巨变——

  记者徐挺 金鹭 通讯员余明霞 制图/毛雪娇

----------------------------------

  国家交通枢纽地位怎么来?交通运输局长讲述70年发展成就

  曾经的内河码头已成为世界大港,曾经的“小舢板”已铸成“大巨轮”驶向远洋;曾经只有几条老路且遭受严重破坏,如今已交织起四通八达的路网,绵延城市和乡村;曾经奢侈的“黄包车”已发展成“上天入地”的公共交通,曾经的一票难求到出行的多元选择,甚至能踩着点儿出行……

  8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六场新闻发布会,聚焦交通发展成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交通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推动实现了大港梦、机场梦、高速梦、高铁梦和地铁梦,全面确立了国家交通枢纽地位。”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强用七大变化,诠释了“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的内涵,也让人们体验到交通发展带来的更加多元、快捷的出行选择。

  从内河到深海

  全球第一大港屹立东海之滨

  一个星期前,《宁波市推进甬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公布,将以宁波舟山港深度一体化作为突破口,推进甬舟两地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快速便捷的“一小时”通勤交通圈。

  从连接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港口的国际航线,到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再到年货物吞吐量连续保持全球第一,宁波舟山港再次在大战略大平台中显现其至关重要的作用。

  (镇海港区刚开始建造时的场景。资料照片)

  197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 “三年改变港口面貌”重要指示,1978年12月初,浙江省首座万吨级煤炭码头——镇海港区煤炭码头简易投产,宁波港口实现了从内河港向河口港的跨越。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千年古港带来了春的气息,全国首座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全国首个现代化海上驳油平台、全国首个液体化工专用泊位、大陆沿海首个第四代集装箱码头等一大批重要港口设施相继建成投用,并刷新全国港建纪录。

  宁波舟山港从建国初期的一个港区、一座浮码头的内河小港,一跃成为拥有19个港区、170 多座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的国际大港,创造了世界港口发展的奇迹。

  港口大建设推动了港口运输大发展。到21世纪初,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年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突破1亿吨和100万标准箱。尤其是港口体制改革以来,2006年开启了宁波、舟山两港一体化大发展的新篇章,港口发展再度发力,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穿山港区按下了“第700万箱”的起吊按钮。2015年9月,宁波舟山港完成以资产为纽带的实质性一体化。到2018年底,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稳居全球第一,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600万标箱,跃居全球第三,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港。

  从线状到成网

  建成“一环六射”高速为骨架的公路网

  (高桥枢纽)

  宁波三面环海,东海、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四大天堑阻隔宁波与周边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对外通道少,市内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且遭严重破坏,境域内公路通车里程仅有242公里。为改变落后的交通面貌,在萧甬铁路老路基上修建甬百公路(宁波到上虞百官),正式拉开新中国公路建设序幕。

  1996年12月,沪杭甬高速公路宁波段建成通车,成为浙江历史上首条高速公路。

  进入21世纪,新一轮建设高潮掀起,2005年到2015年三个五年计划里,全市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191.3亿元,相继建成甬台温、甬金、甬舟、绕城、杭州湾环线、甬台甬复线等高速公路宁波段,形成了“一环六射”高速路网格局。

  目前,全市投入运营的高速公路达12条,总里程567公里,已向“两环十射”目标迈进。农村公里里程达到9775公里,四好农村公路的数量、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均走在前列。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了11295公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67倍,密度达到115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

  从末端到节点

  南客北货全面融入全国高铁网

  (资料图)

  当年得坐上一天一夜的绿皮火车,已被日行千里的“复兴号”所取代;与高铁同样迅速的是手机购票时代,让那些半夜排队买票的场景成为往事;还有因为铁路与公路在同一路面上,很多人在环城北路口等着火车开过的难忘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毁于战争的萧甬铁路重建并通车,在海曙南门设立宁波站。一条萧甬铁路,成为宁波唯一的铁路运力资源。2002年萧甬铁路完成了复线改造后年货运量从原来的750万吨提升到1200万吨,客车从8对增加到12对,但宁波依然是铁路末梢,运力资源十分紧缺,“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现象十分突出。

  进入21世纪,宁波有效抓住全国铁路大建设机遇,迎来了铁路发展重大突破期。2009年,甬台温铁路建成通车;2013年杭甬客专开通;2014年新货运北站运营;2015年,铁路宁波站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投用。

  到目前为止,宁波形成了以萧甬铁路、甬台温铁路为干线,内通镇海、北仑,外接浙赣线、沪杭线、温福线的铁路网,宁波铁路总里程达到350公里,由原来的全国铁路末端上升为“八纵八横”高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成为全国50个铁路枢纽之一

  从航站到产业

  全面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在栎社国际机场现有T1航站楼的西侧,一座贝壳状的建筑物已巍然耸立,这就是今年即将投运的机场三期工程主体——T2航站楼,它将成为宁波城市新门户。

  踏着时光的足迹,我们看到筚路蓝缕中,宁波机场仿佛在跑道上积攒着腾空的力量:

  1984年11月,军民合用的庄桥机场开通历史上首条宁波至上海航线。

  1990年6月,浙江省第一个独立的民用航空机场——宁波栎社机场建成通航。

  1998年12月,宁波国际航空货运报送报验中心正式启用。

  2005年12月,宁波栎社机场升格为国际机场。

  2016年,宁波空港货运吞吐量首破10万吨。

  2018年,机场客流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成功跻身国际大型繁忙机场行列。

  2018年4月,宁波凭借机场客流、物流的跨越发展,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截至目前,宁波机场共有95条国内外航线通达78个国内外城市,45家航空公司在这里运营,国内航线基本覆盖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热门旅游城市。

  从平面到立体

  货畅其流全面形成综合运输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宁波货运经历了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到现代、从平面到立体的历史巨变,逐步形成了高效、快捷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

  加强港口开放合作,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成为全国超大型船舶最大集散港。

  公路运输是主力,全市公路年货物运输量3.2亿吨,周转量471.8亿吨公里。

  铁路运输年货运量达2697万吨。

  内河航道里程927公里,水路运输年均运量2000万吨,杭甬运河宁波段实现500吨级通航,全市水运运力突破1000万载重吨。

  2018年,宁波集装箱海铁联运箱量突破60.2万标箱,排名全国第3位,内陆无水港15家,常态化运行班列13条,业务已辐射15个省、市、自治区的46个城市,巩固了南方海铁联运第一大港地位。

  从单一到多元

  人便其行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

  新中国成立之初,宁波人出行以公路和水路为主,人力车、三轮客车、客货混合车和木质船是主要的客运工具。

  随着城市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出行沧桑巨变。1956年2月,市区第一条公交线路1路车开通运营,开启了宁波城市公交时代。

  60多年来,宁波公共交通不断完善,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公共自行车为延伸”的多模式、一体化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

  全市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3号线一期,形成“网络化”运营骨架,运营里程达91公里,日均客流约57万人次;

  常规公交车9101辆,线路1250条,首末站535个,停靠站1.6万个,成为城市交通的“流动血脉”;

  巡游出租汽车6266辆,为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运输服务;

  1635个公共自行车网点与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共同为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提供服务。乘公交出行不仅仅是城市人的福利,公交梦也照亮了农村,覆盖乡镇及行政村。宁波的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5A级。

  在宁波,机动车出行的人群中有一半以上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作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宁波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240万人次,公交乘客满意度超过90%。

  从传统到现代

  绿色交通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宁波交通领域的快速发展,离不了交通科技的长足进步,智能交通技术、绿色生态技术、软科学决策支持研究等一系列服务于行业发展实际的前沿科技,使宁波交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互联网+交通”之路。

  走进宁波舟山港各大集装箱码头,已听不到龙门吊过去的“隆隆”声,看不到排放的黑烟;十多年前,宁波的公交车就割掉了“黑尾巴”,取而代之的是在车站伸出两个“触角”充电的模样……

  绿色交通是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崭新的车辆、清洁的能源、便捷的支付是宁波人喜爱乘坐公共交通的重要原因。在宁波市区,有三分之二的公交车为清洁能源或新能源车,而出租车的清洁能源比例达95%以上。

  除了绿色,交通惠民也在甬城每一个角落得到体现,移动支付、刷脸进站,各类便民应用实现“买票不出门、出门不问路、堵车不用急、候车有提醒,一卡通行、一键搞定”,出行更加省时、省心。

  2017年12月,宁波便启动市区公交一体化支付终端机具试点工作,仅半年多时间实现市区600余条公交线路、7973辆公交车实现移动支付等多种支付功能全覆盖,日均使用移动支付乘车超18万人次。

  此外,宁波智慧交通平台,实现了对辖区内的路网、运输进行全天候监控服务。宁波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海上丝路指数入驻波罗的海交易所,登陆国际舞台,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风向标。

  今年4月,宁波顺利通过了交通部专家对绿色交通城市创建的考核验收,并对“双层集装箱班列”的新型运输模式、“公路不停车治超电子监控系统”的智能管理系统、“东部新城公交立体停保场”的绿色场站等典型项目给予了高度肯定。

  巨轮劈波江海,公路大道通达,飞机翱翔蓝天,地铁穿梭地下,高铁闪过大地……从百姓便利出行到绿色交通、高速公路ETC福利再到智慧交通带来的便利,宁波交通不断与时代同频共振,拥抱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畅想未来,宁波交通将以交通强国示范城市为目标,“筑梦重行、跨越发展”,推动交通发展由中长期向远期转变、从城市交通向都市交通转变,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城倚其强”。通过一批跨海沿湾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宁波至长三角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将集聚缩短, 形成“1小时交通圈”,实现跨省生活新模式,交通出行将更为便捷高效。

  70年并不只是光阴的故事。70年,更是交通变迁跑出发展加速度的故事。

  记者 张燕 通讯员 余明霞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数读宁波70年|宁波全面确立了国家交通枢纽地位

稿源: 甬派 2019-08-28 11:02:00

  相关新闻:宁波交通如何融入长三角、甬舟一体化 交通运输局答记者问

  从内河小港到吞吐量破10亿吨的世界第一大港;

  从通车里程仅242公里到里程达11295公里的公路网;

  从全国铁路末端到“八纵八横”高铁网络重要节点;

  从1984年建立小航站到2018年机场客流量突破1000万人次,120条航线通达78个国内外城市……

  今天(8月28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一组组数据见证了宁波交通由小变大,公路由线到网、铁路由末梢到节点、民航从无到有,运输从单一到立体的巨变。

  “70年来,宁波交通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推动实现了大港梦、机场梦、高速梦、高铁梦和地铁梦,全面确立了国家交通枢纽地位,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日新月异的出行服务,为宁波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宁波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强说。

  宁波向海而生、因港而兴。1973年,宁波率先掀开港口大建设大发展序幕,宁波舟山港从建国初期的一个港区、一座浮码头的内河小港,逐步成为横跨甬舟两市拥有19个港区、170多座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的国际大港。

  2018年底,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稳居全球第一,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600万标箱,跃居全球第三,宁波舟山港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港。

  从线状到成网,从末端到节点,宁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如今,宁波公路设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67公里,农村公路里程9775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一般公路”和全市1小时交通圈;宁波铁路总里程达到350公里,是全国50个铁路枢纽之一

  随着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交通让市民更有“获得感”。近5年,宁波构建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公共自行车为延伸”的“四车一体”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240万人次。

  一图带你看,70年来宁波的交通巨变——

  记者徐挺 金鹭 通讯员余明霞 制图/毛雪娇

----------------------------------

  国家交通枢纽地位怎么来?交通运输局长讲述70年发展成就

  曾经的内河码头已成为世界大港,曾经的“小舢板”已铸成“大巨轮”驶向远洋;曾经只有几条老路且遭受严重破坏,如今已交织起四通八达的路网,绵延城市和乡村;曾经奢侈的“黄包车”已发展成“上天入地”的公共交通,曾经的一票难求到出行的多元选择,甚至能踩着点儿出行……

  8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六场新闻发布会,聚焦交通发展成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交通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推动实现了大港梦、机场梦、高速梦、高铁梦和地铁梦,全面确立了国家交通枢纽地位。”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强用七大变化,诠释了“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的内涵,也让人们体验到交通发展带来的更加多元、快捷的出行选择。

  从内河到深海

  全球第一大港屹立东海之滨

  一个星期前,《宁波市推进甬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公布,将以宁波舟山港深度一体化作为突破口,推进甬舟两地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快速便捷的“一小时”通勤交通圈。

  从连接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港口的国际航线,到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再到年货物吞吐量连续保持全球第一,宁波舟山港再次在大战略大平台中显现其至关重要的作用。

  (镇海港区刚开始建造时的场景。资料照片)

  197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 “三年改变港口面貌”重要指示,1978年12月初,浙江省首座万吨级煤炭码头——镇海港区煤炭码头简易投产,宁波港口实现了从内河港向河口港的跨越。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千年古港带来了春的气息,全国首座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全国首个现代化海上驳油平台、全国首个液体化工专用泊位、大陆沿海首个第四代集装箱码头等一大批重要港口设施相继建成投用,并刷新全国港建纪录。

  宁波舟山港从建国初期的一个港区、一座浮码头的内河小港,一跃成为拥有19个港区、170 多座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的国际大港,创造了世界港口发展的奇迹。

  港口大建设推动了港口运输大发展。到21世纪初,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年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突破1亿吨和100万标准箱。尤其是港口体制改革以来,2006年开启了宁波、舟山两港一体化大发展的新篇章,港口发展再度发力,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穿山港区按下了“第700万箱”的起吊按钮。2015年9月,宁波舟山港完成以资产为纽带的实质性一体化。到2018年底,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稳居全球第一,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600万标箱,跃居全球第三,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港。

  从线状到成网

  建成“一环六射”高速为骨架的公路网

  (高桥枢纽)

  宁波三面环海,东海、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四大天堑阻隔宁波与周边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对外通道少,市内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且遭严重破坏,境域内公路通车里程仅有242公里。为改变落后的交通面貌,在萧甬铁路老路基上修建甬百公路(宁波到上虞百官),正式拉开新中国公路建设序幕。

  1996年12月,沪杭甬高速公路宁波段建成通车,成为浙江历史上首条高速公路。

  进入21世纪,新一轮建设高潮掀起,2005年到2015年三个五年计划里,全市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191.3亿元,相继建成甬台温、甬金、甬舟、绕城、杭州湾环线、甬台甬复线等高速公路宁波段,形成了“一环六射”高速路网格局。

  目前,全市投入运营的高速公路达12条,总里程567公里,已向“两环十射”目标迈进。农村公里里程达到9775公里,四好农村公路的数量、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均走在前列。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了11295公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67倍,密度达到115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

  从末端到节点

  南客北货全面融入全国高铁网

  (资料图)

  当年得坐上一天一夜的绿皮火车,已被日行千里的“复兴号”所取代;与高铁同样迅速的是手机购票时代,让那些半夜排队买票的场景成为往事;还有因为铁路与公路在同一路面上,很多人在环城北路口等着火车开过的难忘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毁于战争的萧甬铁路重建并通车,在海曙南门设立宁波站。一条萧甬铁路,成为宁波唯一的铁路运力资源。2002年萧甬铁路完成了复线改造后年货运量从原来的750万吨提升到1200万吨,客车从8对增加到12对,但宁波依然是铁路末梢,运力资源十分紧缺,“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现象十分突出。

  进入21世纪,宁波有效抓住全国铁路大建设机遇,迎来了铁路发展重大突破期。2009年,甬台温铁路建成通车;2013年杭甬客专开通;2014年新货运北站运营;2015年,铁路宁波站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投用。

  到目前为止,宁波形成了以萧甬铁路、甬台温铁路为干线,内通镇海、北仑,外接浙赣线、沪杭线、温福线的铁路网,宁波铁路总里程达到350公里,由原来的全国铁路末端上升为“八纵八横”高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成为全国50个铁路枢纽之一

  从航站到产业

  全面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在栎社国际机场现有T1航站楼的西侧,一座贝壳状的建筑物已巍然耸立,这就是今年即将投运的机场三期工程主体——T2航站楼,它将成为宁波城市新门户。

  踏着时光的足迹,我们看到筚路蓝缕中,宁波机场仿佛在跑道上积攒着腾空的力量:

  1984年11月,军民合用的庄桥机场开通历史上首条宁波至上海航线。

  1990年6月,浙江省第一个独立的民用航空机场——宁波栎社机场建成通航。

  1998年12月,宁波国际航空货运报送报验中心正式启用。

  2005年12月,宁波栎社机场升格为国际机场。

  2016年,宁波空港货运吞吐量首破10万吨。

  2018年,机场客流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成功跻身国际大型繁忙机场行列。

  2018年4月,宁波凭借机场客流、物流的跨越发展,获批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截至目前,宁波机场共有95条国内外航线通达78个国内外城市,45家航空公司在这里运营,国内航线基本覆盖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热门旅游城市。

  从平面到立体

  货畅其流全面形成综合运输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宁波货运经历了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到现代、从平面到立体的历史巨变,逐步形成了高效、快捷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

  加强港口开放合作,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成为全国超大型船舶最大集散港。

  公路运输是主力,全市公路年货物运输量3.2亿吨,周转量471.8亿吨公里。

  铁路运输年货运量达2697万吨。

  内河航道里程927公里,水路运输年均运量2000万吨,杭甬运河宁波段实现500吨级通航,全市水运运力突破1000万载重吨。

  2018年,宁波集装箱海铁联运箱量突破60.2万标箱,排名全国第3位,内陆无水港15家,常态化运行班列13条,业务已辐射15个省、市、自治区的46个城市,巩固了南方海铁联运第一大港地位。

  从单一到多元

  人便其行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

  新中国成立之初,宁波人出行以公路和水路为主,人力车、三轮客车、客货混合车和木质船是主要的客运工具。

  随着城市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出行沧桑巨变。1956年2月,市区第一条公交线路1路车开通运营,开启了宁波城市公交时代。

  60多年来,宁波公共交通不断完善,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公共自行车为延伸”的多模式、一体化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

  全市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3号线一期,形成“网络化”运营骨架,运营里程达91公里,日均客流约57万人次;

  常规公交车9101辆,线路1250条,首末站535个,停靠站1.6万个,成为城市交通的“流动血脉”;

  巡游出租汽车6266辆,为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运输服务;

  1635个公共自行车网点与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共同为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提供服务。乘公交出行不仅仅是城市人的福利,公交梦也照亮了农村,覆盖乡镇及行政村。宁波的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5A级。

  在宁波,机动车出行的人群中有一半以上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作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宁波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240万人次,公交乘客满意度超过90%。

  从传统到现代

  绿色交通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宁波交通领域的快速发展,离不了交通科技的长足进步,智能交通技术、绿色生态技术、软科学决策支持研究等一系列服务于行业发展实际的前沿科技,使宁波交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互联网+交通”之路。

  走进宁波舟山港各大集装箱码头,已听不到龙门吊过去的“隆隆”声,看不到排放的黑烟;十多年前,宁波的公交车就割掉了“黑尾巴”,取而代之的是在车站伸出两个“触角”充电的模样……

  绿色交通是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崭新的车辆、清洁的能源、便捷的支付是宁波人喜爱乘坐公共交通的重要原因。在宁波市区,有三分之二的公交车为清洁能源或新能源车,而出租车的清洁能源比例达95%以上。

  除了绿色,交通惠民也在甬城每一个角落得到体现,移动支付、刷脸进站,各类便民应用实现“买票不出门、出门不问路、堵车不用急、候车有提醒,一卡通行、一键搞定”,出行更加省时、省心。

  2017年12月,宁波便启动市区公交一体化支付终端机具试点工作,仅半年多时间实现市区600余条公交线路、7973辆公交车实现移动支付等多种支付功能全覆盖,日均使用移动支付乘车超18万人次。

  此外,宁波智慧交通平台,实现了对辖区内的路网、运输进行全天候监控服务。宁波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海上丝路指数入驻波罗的海交易所,登陆国际舞台,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风向标。

  今年4月,宁波顺利通过了交通部专家对绿色交通城市创建的考核验收,并对“双层集装箱班列”的新型运输模式、“公路不停车治超电子监控系统”的智能管理系统、“东部新城公交立体停保场”的绿色场站等典型项目给予了高度肯定。

  巨轮劈波江海,公路大道通达,飞机翱翔蓝天,地铁穿梭地下,高铁闪过大地……从百姓便利出行到绿色交通、高速公路ETC福利再到智慧交通带来的便利,宁波交通不断与时代同频共振,拥抱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畅想未来,宁波交通将以交通强国示范城市为目标,“筑梦重行、跨越发展”,推动交通发展由中长期向远期转变、从城市交通向都市交通转变,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城倚其强”。通过一批跨海沿湾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宁波至长三角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将集聚缩短, 形成“1小时交通圈”,实现跨省生活新模式,交通出行将更为便捷高效。

  70年并不只是光阴的故事。70年,更是交通变迁跑出发展加速度的故事。

  记者 张燕 通讯员 余明霞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