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张人亚坚守初心感动全国 离不开这位学者十多年的挖掘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9-09 18:47:05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金 史米可

  北仑张人亚党章学堂如今已成热门打卡地,他视死如归守护首部党章的故事感动全国。你也许不知道的是,沉寂数十年的张人亚被世人所关注,离不开一位瑞金学者十多年的挖掘研究和宣传。

  有人说他是公开宣传张人亚革命事迹的第一人,但他很谦虚:“我只是做了一些研究宣传工作。“

  他就是江西瑞金市委党史办原副主任曹春荣。从2005年开始,挖掘、研究张人亚的革命事迹,至今仍孜孜不倦。

  远在瑞金的他为何对一位宁波人这么执着投入研究?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情缘?“探寻初心”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行走式互动报道组记者专程来到曹老的家中一探究竟。

  在瑞金城南桥下巷,曹老怕记者不好找,亲自到路口来接着我们,穿过一段幽静的古街,便到了他家中。

  这是一座30多年的两层建筑,中间有个小院子,房间设施相当简朴,只有屋子里的藏书散发着不尽的书香。

  记者注意到,这些藏书几乎都和史料有关。这是因为曹春荣几十年都与党史工作沾边,多年来从事地方史志、党史、苏区史资料的发掘、收集、整理、编研与利用工作。撰写了一大批书籍、邮册,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瑞金史官”。

  “我从小对历史就比较感兴趣,因为小的时候看大戏时对这块接触比较多,读书的时候加深了这方面的了解,到参加工作时,又整理过一些革命故事和回忆录,后来调到党史办,这时候就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了。”曹春荣告诉记者说。

  因为在史学方面的造诣,他两次应邀到宁波探讨有关张人亚的精神传承等问题。

  第一次是2017年冬。当时,张人亚革命事迹资料征集座谈会在北仑召开。曹老应邀参加。

  “之所以邀请我去了,是因为我在2005-2006那两年先后就张人亚革命事迹资料的发掘和整理研究以及宣传做了一些工作,引起了一些社会反响。“

  这次座谈会,他就张人亚事迹资料征集发表了一些独到的看法与见解,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对我个人来说,也有比较大的收获。就是比较全面了解张人亚革命事迹资料收集的整体情况,得到了一些新的资料,应该说对于动员各方继续深入发掘整理研究张人亚的革命事迹是有比较大的帮助的。“他告诉甬派记者说。

  他第二次来宁波则是去年秋天。这次是因为“张人亚精神”理论研讨会在北仑举行。“会上我提交了我的研究论文,是写张人亚怎样坚守革命初心的问题。这篇文章后来在研讨会上被评为一等奖。“

  说起与张人亚后代的结缘,曹老至今记忆犹新。

  “接到有关张人亚亲属来瑞金的信息时,我内心很兴奋。”曹春荣透露,其实,早在2005年,自己就和张人亚的后人结缘。

  2005年,张人亚的侄孙辈几个人分别从上海、南昌等地到瑞金来,专程找到曹春荣。

  原来,他们在上海到南昌的路上,巧遇一个上海老乡,他正好在江西博物馆主编一本文物杂志,熟悉曹春荣。

  他在江西省博物馆主编杂志的时候,和曹春荣有过接触,曹老还给杂志投过稿。

  这位老乡听说张人亚的侄孙辈不知道该找谁了解张人亚的信息,便推荐曹春荣。“他那么多年都在搞史志工作,这方面可能掌握一些情况 。你们就说我让推荐的,他肯定会接待你。“

  张人亚侄子张时华几个就在宾馆里给曹春荣打了个电话,很快,曹春荣就到宾馆和他们见了面。

  (张人亚故居)

  当时张时华等人还完全没有头绪,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去找张人亚的信息,曹春荣就给分析可以从哪些方面哪些地方去找,双方就这样搭上线了。

  “我内心也很高兴,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把张人亚这个事情搞搞透。”曹春荣说。

  很快,张人亚的亲属千里来瑞金寻二伯的消息就通过媒体报道出去了。根据线索,后人陆陆续续在上海安徽等地找到了张人亚的有关资料,等资料基本齐备的时候,曹春荣就开始撰文,比较权威系统地介绍张人亚革命一生的文章不久就面世。

  这篇文章后来在不少杂志特别是《中华魂》上全文发表,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而在这之前,还没有一篇比较具体比较详细介绍张人亚革命一生的文章,对宣传张人亚事迹可谓作出了特殊贡献。

  (曹春荣家庭被评为赣州首批书香门第)

  从青丝到白发,如今退休多年的曹春荣依然每天坚持做学问,读书写作6至8小时。他散发出的难能可贵的学者精神和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精神风貌,也让记者感受到了苏区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与发展。

  他坚持这么做的动力在哪里呢?他的一番话是最好的初心阐释——

  “在这么多年的学习研究中,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就是在老一辈革命家的英勇斗争事迹面前,在他们高尚的人格面前,我们个人实在是有许多需要努力提高的地方,看到他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我们就不敢有争名争利的思想,不敢有半点偷闲的思想。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史在很大程度上感染了我、改造了我,从参加工作以来到退休,激励我坚持研究下去。“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张人亚坚守初心感动全国 离不开这位学者十多年的挖掘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9-09 18:47:05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金 史米可

  北仑张人亚党章学堂如今已成热门打卡地,他视死如归守护首部党章的故事感动全国。你也许不知道的是,沉寂数十年的张人亚被世人所关注,离不开一位瑞金学者十多年的挖掘研究和宣传。

  有人说他是公开宣传张人亚革命事迹的第一人,但他很谦虚:“我只是做了一些研究宣传工作。“

  他就是江西瑞金市委党史办原副主任曹春荣。从2005年开始,挖掘、研究张人亚的革命事迹,至今仍孜孜不倦。

  远在瑞金的他为何对一位宁波人这么执着投入研究?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情缘?“探寻初心”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行走式互动报道组记者专程来到曹老的家中一探究竟。

  在瑞金城南桥下巷,曹老怕记者不好找,亲自到路口来接着我们,穿过一段幽静的古街,便到了他家中。

  这是一座30多年的两层建筑,中间有个小院子,房间设施相当简朴,只有屋子里的藏书散发着不尽的书香。

  记者注意到,这些藏书几乎都和史料有关。这是因为曹春荣几十年都与党史工作沾边,多年来从事地方史志、党史、苏区史资料的发掘、收集、整理、编研与利用工作。撰写了一大批书籍、邮册,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瑞金史官”。

  “我从小对历史就比较感兴趣,因为小的时候看大戏时对这块接触比较多,读书的时候加深了这方面的了解,到参加工作时,又整理过一些革命故事和回忆录,后来调到党史办,这时候就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了。”曹春荣告诉记者说。

  因为在史学方面的造诣,他两次应邀到宁波探讨有关张人亚的精神传承等问题。

  第一次是2017年冬。当时,张人亚革命事迹资料征集座谈会在北仑召开。曹老应邀参加。

  “之所以邀请我去了,是因为我在2005-2006那两年先后就张人亚革命事迹资料的发掘和整理研究以及宣传做了一些工作,引起了一些社会反响。“

  这次座谈会,他就张人亚事迹资料征集发表了一些独到的看法与见解,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对我个人来说,也有比较大的收获。就是比较全面了解张人亚革命事迹资料收集的整体情况,得到了一些新的资料,应该说对于动员各方继续深入发掘整理研究张人亚的革命事迹是有比较大的帮助的。“他告诉甬派记者说。

  他第二次来宁波则是去年秋天。这次是因为“张人亚精神”理论研讨会在北仑举行。“会上我提交了我的研究论文,是写张人亚怎样坚守革命初心的问题。这篇文章后来在研讨会上被评为一等奖。“

  说起与张人亚后代的结缘,曹老至今记忆犹新。

  “接到有关张人亚亲属来瑞金的信息时,我内心很兴奋。”曹春荣透露,其实,早在2005年,自己就和张人亚的后人结缘。

  2005年,张人亚的侄孙辈几个人分别从上海、南昌等地到瑞金来,专程找到曹春荣。

  原来,他们在上海到南昌的路上,巧遇一个上海老乡,他正好在江西博物馆主编一本文物杂志,熟悉曹春荣。

  他在江西省博物馆主编杂志的时候,和曹春荣有过接触,曹老还给杂志投过稿。

  这位老乡听说张人亚的侄孙辈不知道该找谁了解张人亚的信息,便推荐曹春荣。“他那么多年都在搞史志工作,这方面可能掌握一些情况 。你们就说我让推荐的,他肯定会接待你。“

  张人亚侄子张时华几个就在宾馆里给曹春荣打了个电话,很快,曹春荣就到宾馆和他们见了面。

  (张人亚故居)

  当时张时华等人还完全没有头绪,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去找张人亚的信息,曹春荣就给分析可以从哪些方面哪些地方去找,双方就这样搭上线了。

  “我内心也很高兴,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把张人亚这个事情搞搞透。”曹春荣说。

  很快,张人亚的亲属千里来瑞金寻二伯的消息就通过媒体报道出去了。根据线索,后人陆陆续续在上海安徽等地找到了张人亚的有关资料,等资料基本齐备的时候,曹春荣就开始撰文,比较权威系统地介绍张人亚革命一生的文章不久就面世。

  这篇文章后来在不少杂志特别是《中华魂》上全文发表,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而在这之前,还没有一篇比较具体比较详细介绍张人亚革命一生的文章,对宣传张人亚事迹可谓作出了特殊贡献。

  (曹春荣家庭被评为赣州首批书香门第)

  从青丝到白发,如今退休多年的曹春荣依然每天坚持做学问,读书写作6至8小时。他散发出的难能可贵的学者精神和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精神风貌,也让记者感受到了苏区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与发展。

  他坚持这么做的动力在哪里呢?他的一番话是最好的初心阐释——

  “在这么多年的学习研究中,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就是在老一辈革命家的英勇斗争事迹面前,在他们高尚的人格面前,我们个人实在是有许多需要努力提高的地方,看到他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我们就不敢有争名争利的思想,不敢有半点偷闲的思想。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史在很大程度上感染了我、改造了我,从参加工作以来到退休,激励我坚持研究下去。“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