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子琪 史米可 通讯员沈默
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也是王孝和烈士微笑着走向刑场牺牲的日子。
今天晚上,在9月30日的前一夜,王孝和烈士雕像在鄞州区福明街道新城社区内的王孝和事迹陈列馆内揭幕。
今天,生命定格在24岁的王孝和,以别样的形式回到了家乡宁波!
王孝和烈士“回家”了!家乡父老乡亲为他立了一座雕像,建了一座陈列馆。家乡人以这种低调而隆重的方式,缅怀这位从鄞州区松下村走出的革命烈士。
今天起,这位阔别家乡多年的年轻革命烈士,将巍然屹立于四明大地之上。
王孝和,这位71年前牺牲的宁波籍烈士,这位无所畏惧的工人阶级代表,再次走进宁波人的视野,将他的革命精神定格在这座雕塑像之上,烙印在宁波人的心中。
(主题晚会现场介绍王孝和先进事迹)
今晚,在“辉煌七十载•阔步新时代”福明街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晚会上,王孝和的乡亲们一同见证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共同缅怀这位革命先烈。
王孝和虽然出生在上海,但他的父母是跑到上海"挣生活"的宁波乡下人,是浙江鄞县人,即如今的宁波鄞州区福明街道松下村。
1937年,13岁的王孝和随家人挤上难民船,回乡避难,住在了东钱湖陶公山边的舅父家。
少年王孝和,在宁波度过了两年多的快乐时光,远离战争的硝烟,他体验了渔民的疾苦,他转学继续读书,进行救亡宣传、排演话剧……小学毕业后,王孝和离开东钱湖,只身回到上海。
但在宁波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久久地留在了他的记忆中,成为他革命斗争中的无限动力之一。
1948年的4月21日,年仅24岁的王孝和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他宁死不屈。同年9月30日,他微笑着走向刑场,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上海杨树浦发电厂、上海提篮桥监狱,这些王孝和曾斗争过、留下足迹的地方,都立有王孝和烈士雕塑,提醒后人缅怀先烈,牢记历史。
(晚会现场播放王孝和烈士雕像揭幕视频)
与上海杨树浦发电厂、上海提篮桥监狱的半身雕像不同的是,宁波这座王孝和烈士雕塑是站立挺立的!
站立者的姿势,是年轻的革命者投身革命斗争时的坚强不屈和不卑不亢!
1.9米高的仿古铜色雕像挺立着,右手向胸口处握拳,站姿挺拔,身着夹克衫,神情坚定!圆雕的形式,360度展示烈士的英姿。
烈士圆雕背后的浮雕墙上,工人运动开展得热火朝天,上海工人们是绝对的“主角”。他们在上海街头慷慨陈词,身着工装、汗巾挂脖、肩扛锄头、拉着黄包车,手举“为正义为而继续奋斗下去 前途是光明的”横幅,前呼后拥,聚集在一处。
中国共产党党员信仰的力量,在这座雕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画稿到定型,这座雕像前后历时两个多月,才成就了如今的模样。
创作期间,鄞州区委组织部、福明街道、鄞州区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创作人员和记者一同专程赶赴上海,探访王孝和烈士的女儿王佩民,征求她的意见建议。
(今年8月,一行人到王佩民家探访)
8月27日那天,王佩民拿出自己珍藏的父亲相册,给工作人员展示王孝和不同时期的照片,反复比对,调整表情、神态、动作等细节。
“我父亲有一件黄色灯芯绒夹克,我听妈妈说父亲很喜欢那件衣服。”那天,王佩民陷入深深的回忆中,努力搜寻自己关于父亲的记忆,毫无保留地告诉雕像创作者。
创作者们发现,这个建议与以往影像资料和历史照片十分吻合,便对雕塑服装进行了调整,选择挺立的姿势,以展现工人阶级优秀代表身上散发的精神力量。
一个月后的今天,身在上海王佩民看到雕像图片后,向宁波家乡人表达了谢意,“挺好的,谢谢你们,大家辛苦了。”
(为了讲述王孝和烈士的故事,现场表演节目音画声《初心之旅》。晚会特意准备了一段沙画视频、诗朗诵、舞蹈来讲述王孝和的故事。)
“王孝和烈士雕像和王孝和事迹陈列馆的落成,是一种不忘初心的传承。作为王孝和烈士的同乡人,在今天这样特殊的日子,我很自豪。”鄞州区福明街道新城社区副书记徐云芳说。
“不死的王孝和,他的英名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今天晚会现场,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战士陈伶反复重复着这句话。
(87岁的陈伶老人分享王孝和的事迹)
陈伶老人胸口别着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熠熠生辉,今年87岁的他1949年入党。说起王孝和烈士,老人有说不完的话。
“对于他的不幸被害,即便发生在上海,我也十分痛心。”陈伶老人眼中含泪,颤巍巍地说,解放上海的时候,他的部队驻扎在上海,王孝和的事迹,报纸上都登了,“宁波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很爱宁波,奋斗新时代,不能忘记那些为国献身的人。”
如今,王孝和烈士雕像立于在福明街道新城社区内。这片他曾生活过的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家乡人民对他的缅怀和崇敬。
王孝和事迹陈列馆也建于此,目前正在进行进一步修缮。450平方米的展馆里,将陈列展示王孝和烈士的雕塑和相关事迹、生活用品、革命影像等,供后人缅怀。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