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通讯员王姿添 陶欢欢 徐欣中 记者张璟璟 金鹭 实习生 林涵茜
(院士们参观考察均胜)
游子心,故乡情。多走走,多看看,每一次回乡,院士们都十分珍视。
今天上午,回乡参加第二届世界“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的甬籍院士们,来到甬江科创大走廊北片区,参观考察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帮博物馆、均胜集团等地,为科创大走廊、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同叙乡情,共话未来。想知道自己有什么可以为宁波做的,要为家乡的发展尽心尽力,这是院士们共同心声。
我们采访了其中4位代表,贺贤土、倪维斗、周永茂、郑颖人,一起来听听“宁波帮”精神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耄耋之年的院士又有什么话对家乡新一代的年轻人说。
贺贤土:半世耕耘结硕果
“贺爷爷,您当时亲眼目睹中国第一朵蘑菇云升起时是怎样的心情?”
蛟川双语小学的科学迷们见到眼前这位“两弹一星”的功臣后,难掩内心的好奇和激动,围在贺贤土老先生身边一个劲地询问。
贺贤土,镇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等职。2018年,贺贤土院士还获得小行星命名殊荣。他的一生长期从事国防高技术、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理专业研究,为中国原子弹以及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巨大奉献。
今年82岁的贺贤土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就在上个月,他还走上了国际惯性聚变科学与应用大会的颁奖台,接过了美国核物理学会授予的2019年度“爱德华·泰勒奖”。这是激光聚变能源领域国际最高奖项,奖励他领导推动中国惯性约束聚变(ICF)领域发展,在靶物理和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激光核聚变除了作为激光能源外,还可以用于研究高能量密度科学。”贺贤土介绍道。
一项科研成果的诞生绝非一朝一夕,在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的研究领域中,贺贤土与之打了三十余年的交道。近年来,他提出的不同于国际上现有ICF点火途径的新型混合驱动点火模型,备受国际同行关注。
1957年离家求学,贺贤土成为“游子”已有60多年,最喜“常回家看看”。
值此第二届宁波帮文化节开展之际,贺贤土时隔三年又一次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变化,他感慨道:“之前一直与宁波市科协、镇海区科协保持着密切沟通,经常提供建议,但没能每年‘回家’瞧瞧。这次能够亲眼看到镇海的发展,变化令人惊讶。就拿GDP来说,和两三年前比起来都是一个质的飞跃。”
离家数载,乡音未改,根总是在宁波,作为一名“宁波帮”人士,贺贤土时刻将“宁波帮”精神根植在心。
“尽管我是搞技术研究的,发挥不了提供产品和项目的能力,但是此次的宁波行让我看到家乡的蓬勃生机,作为一个宁波人为此感到骄傲,如果家乡有需要我定当竭尽所能。”贺贤土说。
倪维斗:立足国情作“中国贡献”
在此次的甬籍院士故乡行活动中,走来一位身着红色夹克,眉开眼笑的慈祥老人,行动丝毫不显老态,精神十分健硕,很难看得出他今年已是87岁的高龄,他就是我国动力机械工程和工程热物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倪维斗。
近十年来,倪院士致力于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战略。
从小在上海长大的他看起来似乎和宁波没有什么渊源,但他的祖籍在这里,根也就在这里。知恩图报,是他为人处事的原则。近年来,他参与讨论宁波的发展情况、给宁波中学做报告,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也向更多的年轻人们介绍着他所从事的科研行业。
如今,倪维斗在清华大学工作已有将近70年,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他坦言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安慰就是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桃李满天下。
“从年纪上看,现在的研究生、博士生都是我的孙子辈,我把他们看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同时又是朋友、互相平等。”倪维斗说。
科研之路荆棘遍布,艰深奥秘,作为一名坚毅勇敢的探路者,倪维斗在反复实践和累计经验中走来。
身为“过来人”的他时时刻刻提醒着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搞科研最主要的是了解国家的资源情况、环保情况,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在此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看法。
“另外,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今天,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立足中国国情发展自己的事业,作好‘中国贡献’。”倪维斗说。
时隔多年回到镇海,倪维斗在庄市老街上寻觅着祖辈生活过的痕迹,看着身边的白墙青瓦、低檐粉黛,似乎也勾起了他从老一辈人口中得知的关于老家的记忆。从庄市老街出来,林立的楼房、发展迅猛的化工厂、发电厂,让倪维斗看到了宁波的前景。
他告诉记者,宁波是个非常有生命力、有生气的城市,除了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工业情况也不错,期待未来能够发展成国际性大城市。
周永茂:宁波帮精神走出的中国特色
“搞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相关的工作十分困难,但我们中国的原子弹、氢弹、核潜艇,与国外的研究成果相比,无论哪个指标都证明我们做得更好,且更有创造性。这就是宁波帮精神带我们走出的中国特色。”今年88岁的镇海籍院士周永茂说。
周永茂是我国核反应堆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在反应堆工程和科技第一线从事设计、研究和建造工作,主持开展了生产堆、动力堆、游泳池堆的燃料元件与氚靶元件的首次国产工艺定型工作;领导民用微堆的开发和建造,赢得了很好的国际信誉和经济效益;本世纪初主持开发用中子俘获疗法医治脑瘫等的核医疗器械“医院中子照射器”。
“祖父曾经家境贫困,不安于现状的祖父走出宁波,来到武汉兵工厂工作,一直到将近70岁才回乡。从一无所有到衣锦还乡,一字不识的他,因为工作原因竟然能说一口流利的德语。祖父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物质财富,更为后人树立了做人的典范:敢于创新、艰苦奋斗、坚韧不拔、求知好学、建设家乡。”周永茂深受祖父影响。
周永茂年轻时,正是国家站起来的关键时刻,作为第一代核潜艇专家,周永茂长期在反应堆工程和科技第一线从事设计、研究和建设工作,完成了国家交给的许多科研任务。两次面对放射性超标照射,明知会对身体带来损伤,周永茂都冲在一线,并在关键时刻的行动中得出结论性收获,丰富了理论知识。
“宁波是改革开放先行地,也是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凭着敢闯天下路、敢为天下先的‘宁波帮’精神,目前宁波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超过60%的地区生产总值。”周永茂表示,如今他已经不再承担国家任务,他创立负责的两个工作站同样是民营的,目前周永茂致力于将核研究的方向转为民用医疗应用,并希望这项技术可以早日成熟,帮助更多人摆脱疾病困扰。
“父母在家说的是宁波话,生活习惯也保留着不少宁波特色,‘宁波帮’的精神早已根植在了骨髓里。”周永茂虽然不在镇海生活,但一提起镇海,仍心存感恩。此次回乡,周永茂也特地安排出时间,准备与镇海四五十个亲友坐下来,好好感受这份久违的亲情、乡情,还有深植在内心的“宁波帮”精神。
郑颖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他就像一块岩石,一片土,既可筑成梁,也可铺成路。”这是央视七套《军旅人生》栏目对郑颖人的评价。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颖人是著名岩土工程与地下工程专家,1978年提出地下工程弹塑性、粘弹塑性位移解及围岩压力计算公式,完善了地下工程围岩压力理论;发展了应变空间塑性理论与多重屈服面理论,尤其在建立广义塑性理论上取得重大进展。
在军队地下工程、城市岩石工程与区域性土领域,他为部队与地方解决了技术难题,并取得了良好的军事与经济效益。编制过国家《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及多部国军标与地方标准。
出生在澥浦十七房村的郑颖人,是地地道道的老镇海人,虽然因工作原因常年在外,但只要有空,他经常回老家探亲。说起“宁波帮”精神,郑颖人表示,虽然“宁波帮”精神起源于商业领域,但如今早已成为各行各业以及身处天南海北宁波人的一种精神引领。
郑颖人的童年正值国家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高三那年,抱着“爱国、救国、报国”的信念,毅然投笔从戎。
此后多年,根据国家需要,从油料机械专业改行从事军事地下工程建设,从西安到重庆,从平原到山城,在70岁古稀之年,又加入了三峡工程的建设队伍。
几十年来,郑颖人孜孜不倦,一步一个脚印,在自己从事的岩土理论方面默默耕耘,将我国孤独的岩土科学荒地开垦成肥沃的土壤,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和实践表明他是正确的。他用自己的坚韧不拔、开拓创新、执着追求打开了岩土工程理论世界的大门,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尊重。
“现在依旧很忙,一方面,我正致力于两本旧书的修订和一本新书的著作;另一方面,各种讲座和研讨会都需要参与。”今年88岁高龄的郑颖人因疾病困扰,握笔困难的他,生活上很多事情需要别人协助。即便是喝水这一简单的动作,也需要别人帮忙才能完成。但即便如此,郑颖人仍如岩石一般,坚守在自己的工作领域。
近代以来,“宁波帮”人士无论身在何处,都以爱国、救国、报国的信念,将国家富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仅谱写了中国经济史上的百年辉煌,还在科技、教育、文化界各领风骚,而郑颖人也用自己的一生,阐释着真正的“宁波帮”精神。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