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在蜿蜒曲折的山路间穿梭,最终停在了“石头村”的入口处,石屋、石巷、石墙、石路,还有身着休闲T恤衫的叶全奖在这等候多时。
“石头是‘硬’的,文化是‘软’的,我们希望做好‘软’‘硬’结合的文章,让这里的乡村振兴之路长长久久地走下去。”叶全奖说。
从“硬”的石头起步
许民村,是茶院乡山岗上的一个“空心村”。房屋破败,环境脏乱,村民们靠种番薯、土豆、青菜自给自足。
2006年,叶全奖经推举成为许民村的党支部书记:“刚接手的时候,村里还有60万元的负债,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说压力不大肯定是假的。”
这样“一穷二白”的山村要靠什么发展?这时,慕名前来村落拍照的摄影爱好者提出,建议村子发展乡村旅游,但叶全奖认认真真打量了下村庄,实在难以想象这些石头房子,可以吸引住惯了高楼大厦的城里人过来。
正当他犹豫时,在宁海县主要领导的帮助下,许民村迎来了王澍等4名国内知名建筑艺术专家,吃下了关于村庄发展方向的“定心丸”:“无论如何,这些石头建筑一定要保留下来,将来不仅可以走向全国,还可以走向世界!”
充满激情的叶全奖赶紧行动,不想立马被泼了一盆冷水。“住了这么多年的破房子,好不容易有了机会改造,为什么还要留下来?!”听说要保留这些石头房,80%的村民坚决表示反对。
叶全奖知道,村民才是村庄建设的主力军,只有村民愿意参与建设,村庄发展才有可能。为此,他带领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去其他优秀的历史文化名村进行考察学习,看看别人如何用“老底子”写就“致富经”。
在村口,原来用来轧米、炒茶的老房子修葺一新,变成了石头博物馆;800平方米的展馆内,陈列着600多件各种石具;成功策划许家山农嫁十二碗品牌,积极扶持农户利用老房子开发建设农家乐……
如今,“石头村”声名在外,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首批休闲游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
据统计,去年“石头村”的年客流量有50余万人次,在宁海各个景点中名列前茅。
有了人气,村民自产的番薯粉、番薯干、土酒等农产品,不用挑到山下去,只要在家门口摆个摊,就能售罄。如今,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至少是2007年的10倍。
向“软”的文化进阶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让未雨绸缪的叶全奖既感受到了国家层面对这块的重视,也开始对眼前“石头村”的发展有了全新思考的视角。
“过去,我们先走一步,喝上了本地乡村旅游的‘头口水’;现在,越来越多乡村在挖掘自身特色主打乡村旅游品牌,我们作为快10年的‘网红村’,是不是还能有新的魅力点?”叶全奖说。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乡村游中突围?除了“硬”的石头,叶全奖想到了“软”的文化。根据村庄发展规划,他准备在老村边上建立一个占地数百亩的“藏书阁”,专门用来收藏来自全国高等院校退休教授的书籍,同时开办“国学讲堂”,让教授可以在这里传道授业。
吸取过去乡村开发的经验,“石头村”决定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将过去分散在村民手中的土地以村集体的名义统一租用过来,然后再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和专业的文化公司进行合作,从经营收入中实现分成。这样既能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稳定发展,还能确保土地不会流失。
“我们规划中的600亩土地97%完成了内部土地流转,目前正在同步进行招商引资。根据前期的市场调研,我们很有信心,希望能够为‘石头村’增加文化底蕴,带来新的客流,引领新的发展。”叶全奖说。
明年,“石头村”即将迎来新的中高端民宿的开业,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书吧、咖啡馆、茶馆等业态也将陆续在此生根;民宿、休闲度假酒店、房车营地、自行车步道等在建工程点缀在山地间,石头迷宫、月季花园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
除了看山看石头,“网红村”里还有手工炒茶叶、捣麻糍、打草鞋、做农家土酒、做番薯面、制阿婆饼等一批传统手工项目,供游客参与体验;还有更多可玩可看、串珠成链的景点,让游客坐下来、住下来,慢慢品味“慢生活”。
谈及未来,叶全奖用了“初心不改”四个字:“带领好整个村班子团队,为村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一直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记者黄合
宁海县委报道组陈云松徐铭怿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