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不少人当起志愿者还登记成为器官移植捐献者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2-03 07:29:49报料热线:81850000

  张素芬(后排左一)和李明主医生(前排中)合影,其他几位为互助会成员。

  他们是不幸的人,都曾罹患重症,生命垂危。他们也是幸运的人,通过器官移植,战胜病魔,重获新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器官捐献接受者。

  12月1日上午,宁波“生命之花”移友互助会正式成立,全市120多名移友聚在一起,庆祝这一值得纪念的时刻。怀着感恩之心,他们中还有不少人走上了志愿者之路,不仅帮助病友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器官移植手术后的康复,自己也登记成为器官移植捐献者。

  经历生死,她对生命有了新定义

  “生命之花”移友互助会发起人张素芬,当天在互助会成立现场忙前忙后、干劲十足。她说自己快13岁了,这并不是在装嫩。2007年2月2日,因肝内胆管结石、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腹水而濒临死亡的她,在鄞州人民医院接受了肝移植手术。自那以后,她便把手术日当作自己的第二个生日,把当时为她做手术、照顾她的医护人员当成了亲人。

  十几年后再度回忆起这段经历,张素芬还是很感慨。2002年,31岁的她被查出肝脏有问题,之后病情加重,几度生命垂危。为了活下去,她曾奔波于上海多家大医院治疗,花了不少钱,但病情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她挂了鄞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李明主主任医师的专家号。当时张素芬病情非常危急,李明主详细了解病情后,建议她做肝脏移植手术,这是她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2007年2月2日,张素芬获得了一个肝脏供体。当天下午1点左右,她被推进手术室,进行了近8个小时的肝脏置换手术。半个月后,她就出院回家了。李明主和李定耀两位医生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给了她,回家后,她经常打电话和两位医生交流。

  谁也没有想到,如今在众人面前开朗健谈的张素芬,在做肝移植手术前是个内向、胆小的人。肝移植手术后,她开始锻炼身体。2014年,她参加了香港器官移植及透析人士运动会并荣获乒乓球项目的银奖。

  对于自己术前术后的变化,张素芬认为是对生命有了新定义:“经历一次生死后,很多事情都看开了,之前不愿意放下的一些东西也都放下了。这一次生病、重生,也让我知道什么叫感恩。”

  为了让周围的肝移植朋友得到更好的康复,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张素芬创建了“宁波生命之花”移友QQ群,后来又成立了微信群,有成员350多人,其中近150人加入了互助会。这些年,张素芬和群里几名骨干一起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想方设法为移友们帮困解难。

  他的康复让亲友做出了捐献器官的决定

  互助会成立当天,有120多名移友到场,包括58岁的厉达。两年前的肝移植手术,让阔别工作20年之久的他再次踏入社会生活。

  1997年,由于家族遗传病,厉达被诊断为乙肝。2016年4月,医生建议他立即做肝移植手术。他在上海中山医院预付了手术所需的40万元,等待肝源。

  随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体重从之前的160斤降到了不到120斤。实在等不及的厉达在朋友劝导下,找到了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肝胆胰外科一病区主任吴胜东。3个多月后,厉达完成了肝移植手术,可过程却一波三折。

  看完吴主任门诊之后不到1个月,就有了肝源的消息。厉达做好了一切准备躺在手术室里,却被告知捐献者有脂肪肝,不合适捐献。第二次,捐献者是一位脑死亡患者,由于准备时间不够,错过了移植的最佳时机。第三次,所有条件都达到了最佳状态,但厉达慷慨地将肝源让给了上海一名危重的肝癌患者。

  2017年1月4日,幸运最终眷顾了这个善良的人。当天晚上8点,捐献者的肝脏从重庆到达宁波,吴胜东的团队连夜为厉达做了手术,过程十分顺利。厉达醒来时,看到了太阳,温暖又耀眼。之后,他还特意前往重庆寻找“救命恩人”。

  2017年10月,阔别工作岗位20年之久的他终于回到了单位。看到厉达的精神面貌,他的家人、亲戚对器官捐献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就在此时,噩耗传来。厉达妻子的姐姐年仅18岁的儿子遭遇车祸,抢救无效而去世。在孩子弥留之际,家人主动提出器官捐献,捐出了孩子的一对眼角膜、两个肾脏和一个肝脏。“这样的话,等于我们的儿子还活着。”孩子的父亲说。

  重获新生

  他们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今天见到了很多老面孔,看到大家精神面貌这么好,我真的很高兴。”在互助会成立现场,吴胜东医生向各位移友表示祝贺后,又匆忙离开,一台女儿为父亲捐献肝脏的移植手术在等待着他。李明主医生也表示,看到大家健康生活,对一个医生而言是最好的奖励。

  这两位医生之所以对移友们这么熟悉,是因为移友们还有另一个身份——志愿者,经常出现在医院病房宣传器官捐献知识。

  “生病的时候,不会想到现在的生活有这么好。我想着我的命是别人给的,自己也要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互助会副会长邹狄时常从慈溪驾车赶来宁波市区参加志愿者活动,来回3小时,不计成本。

  志愿者们面对的都是刚做过肝移植手术的病友。作为“同病相怜”之人,志愿者们把自己这些年来走过的弯路、碰到过的问题说出来和病友分享,目的是想让他们少走弯路,保护好移植器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近半器官移植病人由于不按指示服药、饮食不定等原因,大大降低了移植器官的成活率。鉴于这方面的原因,普及器官捐献知识、传播器官捐献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据张素芬介绍,互助会成员通过现身说法,根据病友的实际需求,提供线上线下、医院内外全方位志愿服务。互助服务内容“菜单”化,从分享术后保健经验、探访病友、为待移病友提供心理疏导,到为癌症复发无法治愈的病友组织人员轮流探望陪聊,在减轻病友心理压力的前提下,陪他们走完人生最后历程。

  两年来,团队共为270余人次提供了各类互助服务,参与志愿服务人员达650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间1400多小时。此外,他们还在全市各大公共场所进行宣讲,2018年至今,共举办器官捐献宣传活动39场次。

  怀着感恩之心,移友中有不少人还登记成为器官捐献者。记者从宁波市红十字会了解到,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已登记器官(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8000余名,实现器官捐献205例、遗体捐献143例、角膜捐献269例。

  宁波晚报记者陆麒雯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不少人当起志愿者还登记成为器官移植捐献者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2-03 07:29:49

  张素芬(后排左一)和李明主医生(前排中)合影,其他几位为互助会成员。

  他们是不幸的人,都曾罹患重症,生命垂危。他们也是幸运的人,通过器官移植,战胜病魔,重获新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器官捐献接受者。

  12月1日上午,宁波“生命之花”移友互助会正式成立,全市120多名移友聚在一起,庆祝这一值得纪念的时刻。怀着感恩之心,他们中还有不少人走上了志愿者之路,不仅帮助病友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器官移植手术后的康复,自己也登记成为器官移植捐献者。

  经历生死,她对生命有了新定义

  “生命之花”移友互助会发起人张素芬,当天在互助会成立现场忙前忙后、干劲十足。她说自己快13岁了,这并不是在装嫩。2007年2月2日,因肝内胆管结石、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腹水而濒临死亡的她,在鄞州人民医院接受了肝移植手术。自那以后,她便把手术日当作自己的第二个生日,把当时为她做手术、照顾她的医护人员当成了亲人。

  十几年后再度回忆起这段经历,张素芬还是很感慨。2002年,31岁的她被查出肝脏有问题,之后病情加重,几度生命垂危。为了活下去,她曾奔波于上海多家大医院治疗,花了不少钱,但病情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她挂了鄞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李明主主任医师的专家号。当时张素芬病情非常危急,李明主详细了解病情后,建议她做肝脏移植手术,这是她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2007年2月2日,张素芬获得了一个肝脏供体。当天下午1点左右,她被推进手术室,进行了近8个小时的肝脏置换手术。半个月后,她就出院回家了。李明主和李定耀两位医生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给了她,回家后,她经常打电话和两位医生交流。

  谁也没有想到,如今在众人面前开朗健谈的张素芬,在做肝移植手术前是个内向、胆小的人。肝移植手术后,她开始锻炼身体。2014年,她参加了香港器官移植及透析人士运动会并荣获乒乓球项目的银奖。

  对于自己术前术后的变化,张素芬认为是对生命有了新定义:“经历一次生死后,很多事情都看开了,之前不愿意放下的一些东西也都放下了。这一次生病、重生,也让我知道什么叫感恩。”

  为了让周围的肝移植朋友得到更好的康复,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张素芬创建了“宁波生命之花”移友QQ群,后来又成立了微信群,有成员350多人,其中近150人加入了互助会。这些年,张素芬和群里几名骨干一起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想方设法为移友们帮困解难。

  他的康复让亲友做出了捐献器官的决定

  互助会成立当天,有120多名移友到场,包括58岁的厉达。两年前的肝移植手术,让阔别工作20年之久的他再次踏入社会生活。

  1997年,由于家族遗传病,厉达被诊断为乙肝。2016年4月,医生建议他立即做肝移植手术。他在上海中山医院预付了手术所需的40万元,等待肝源。

  随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体重从之前的160斤降到了不到120斤。实在等不及的厉达在朋友劝导下,找到了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肝胆胰外科一病区主任吴胜东。3个多月后,厉达完成了肝移植手术,可过程却一波三折。

  看完吴主任门诊之后不到1个月,就有了肝源的消息。厉达做好了一切准备躺在手术室里,却被告知捐献者有脂肪肝,不合适捐献。第二次,捐献者是一位脑死亡患者,由于准备时间不够,错过了移植的最佳时机。第三次,所有条件都达到了最佳状态,但厉达慷慨地将肝源让给了上海一名危重的肝癌患者。

  2017年1月4日,幸运最终眷顾了这个善良的人。当天晚上8点,捐献者的肝脏从重庆到达宁波,吴胜东的团队连夜为厉达做了手术,过程十分顺利。厉达醒来时,看到了太阳,温暖又耀眼。之后,他还特意前往重庆寻找“救命恩人”。

  2017年10月,阔别工作岗位20年之久的他终于回到了单位。看到厉达的精神面貌,他的家人、亲戚对器官捐献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就在此时,噩耗传来。厉达妻子的姐姐年仅18岁的儿子遭遇车祸,抢救无效而去世。在孩子弥留之际,家人主动提出器官捐献,捐出了孩子的一对眼角膜、两个肾脏和一个肝脏。“这样的话,等于我们的儿子还活着。”孩子的父亲说。

  重获新生

  他们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今天见到了很多老面孔,看到大家精神面貌这么好,我真的很高兴。”在互助会成立现场,吴胜东医生向各位移友表示祝贺后,又匆忙离开,一台女儿为父亲捐献肝脏的移植手术在等待着他。李明主医生也表示,看到大家健康生活,对一个医生而言是最好的奖励。

  这两位医生之所以对移友们这么熟悉,是因为移友们还有另一个身份——志愿者,经常出现在医院病房宣传器官捐献知识。

  “生病的时候,不会想到现在的生活有这么好。我想着我的命是别人给的,自己也要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互助会副会长邹狄时常从慈溪驾车赶来宁波市区参加志愿者活动,来回3小时,不计成本。

  志愿者们面对的都是刚做过肝移植手术的病友。作为“同病相怜”之人,志愿者们把自己这些年来走过的弯路、碰到过的问题说出来和病友分享,目的是想让他们少走弯路,保护好移植器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近半器官移植病人由于不按指示服药、饮食不定等原因,大大降低了移植器官的成活率。鉴于这方面的原因,普及器官捐献知识、传播器官捐献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据张素芬介绍,互助会成员通过现身说法,根据病友的实际需求,提供线上线下、医院内外全方位志愿服务。互助服务内容“菜单”化,从分享术后保健经验、探访病友、为待移病友提供心理疏导,到为癌症复发无法治愈的病友组织人员轮流探望陪聊,在减轻病友心理压力的前提下,陪他们走完人生最后历程。

  两年来,团队共为270余人次提供了各类互助服务,参与志愿服务人员达650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间1400多小时。此外,他们还在全市各大公共场所进行宣讲,2018年至今,共举办器官捐献宣传活动39场次。

  怀着感恩之心,移友中有不少人还登记成为器官捐献者。记者从宁波市红十字会了解到,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已登记器官(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8000余名,实现器官捐献205例、遗体捐献143例、角膜捐献269例。

  宁波晚报记者陆麒雯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