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著名高等学府、普通宁波乡村 在北京上演了一段佳话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2-12 18:42: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特派记者 时晓竹 发自北京

  “我叫袁小仙,袁隆平的袁,大小的小,仙女的仙。”

  粉色围巾,深色大衣,一双高筒黑皮鞋,擦得锃亮。袁小仙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走上讲台,她扶了扶话筒,说出讲台上的第一句话。

  一开口,台下便是赞许的笑声。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五楼的一间活动教室。12月12日上午,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10位村民在这里参加一场“感恩之旅 汇报之行”的创新教学活动,袁小仙等4位村民走上了这座中国著名高等学府的讲台。

  台下,坐着30多位人大艺术学院的本科、硕士生。还有人大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宁海县委副书记李贵军等一众嘉宾。

  场边还有十几家全国媒体的记者,长枪短炮中,村民们用夹杂着“宁海味”的普通话,分享他们的“从艺之路”。

  “对不起……”说了几分钟,袁小仙顿住了,激动又紧张的她,低下了头。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在给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本、硕大学生“上课”,而她自己因为家庭贫困原因,小学都未毕业。这也是她第一次上讲台,第一次进京,第一次一个人面对这么多人。

  台下已是一片掌声。

  袁小仙是脱稿讲的课,虽然眼前放着事先精心准备的讲稿,但是一上台她的眼里就只有学生和嘉宾。

  50多岁的袁小仙,会缝纫会做馒头,之前在家里开杂货店、早餐店、干农活,但是今年4月,一个人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他,就是这次活动的另一大主角——人大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

  受宁海县委、县政府邀请,丛志强带着3位研究生在葛家村进行了一次“艺术振兴乡村”的实验。

  “他们吃住在农村,一遍一遍地做给村民看,一遍一遍地和群众探讨,他们的真诚打动了村民。”李贵军说。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三次进村,历时5个月,村庄焕然一新,小景点、小设计随处可见;村民被艺术激活,纷纷重拾丢失多年的乡村技艺,开始艺术设计和创作,130多位村民蜕变成为“乡建艺术家”。

  袁小仙正是其中的代表。

  “我原先做早点卖馒头,哪想到会搞艺术!”“房客”丛志强教授让她用火龙果汁、蔬菜汁撒入面粉,拼凑成一幅有人有物的图案,“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艺术!”

  如今她的“粉小仙手工艺院”成了游客必到的打卡地,她手工自制的布艺作品深得游客青睐,至今已经卖掉了几十个。

  课堂上讲起这段“从艺之路”,袁小仙一度哽咽。

  “就是做梦也想不到啊。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做玩具上了瘾,一吃完饭就想做玩具。”袁小仙感慨万千。

  50多岁了,岁月雕刻出皱纹,迷失了梦想,但是艺术把心底梦唤醒了。

  “我要教村里的老人做玩具,一起赚钱,哪怕赚的不多。我想做一个伟大的人。”一天,村民袁小仙悄悄地对这个教授“房客”吐露心声,并且嘱咐他“一定保密”。

  但是,丛志强“食言”了。

  “做一个伟大的人!”今天的课堂上,他把这个感动分享给每个人,也温暖了每一个人。

  这是怎样的力量,怎样的蜕变!

  “不要说村民不懂艺术,恰恰相反,几千年来村民一直都会,一直都搞得很好,葛家村的实践证实,村民一旦被激发,真的是核力量。”丛志强说。

  村民葛万永原本是个泥水匠,谁能想到,而今他成了乡村建设的艺术家,还被宁海不少村请去当设计师,一起改造他们的村庄。

  参与设计的桂花王院、玉兰院等艺术共享空间,将村庄脏乱差的卫生死角,改造成村民休闲聊天的小公园……

  课堂上,葛万永讲解了自己就地取材,利用村里的毛竹、溪坑石、瓦片等材料改建村庄和自家庭院的故事,震撼不少人。

  “我是个村民,初中文化,原来什么是艺术都不知道,做梦也想不到,我也能艺术设计,能站在人大的讲堂上。”葛万永说。

  深根农村大地,他们有自己的底气。

  课堂上,10位村民和大学生们互动交流。同学们带来了自己设计的文创产品,向这些乡村艺术家请教。

  “竹子做材料,能用多少年?”

  “没做好,一年就坏了。用得好,几十年没问题。”

  “这个盒子,您觉得行吗?”

  “外形设计很漂亮,就是周围的洞可能太大,装东西可能会漏。”

  ……

  北京的冬天,天寒地冻。但人大这间临时的教室,却异常火热。大学生们虚心请教,村民艺术家热情建议。

  “老师经常说,艺术设计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我们刚接触设计,与村民大叔大婶们的交流,让我们懂得设计要接地气。”人大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大一学生武乐陶说。

  殿堂之高,遇上芬芳之泥土,成就一段佳话。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淳说,“今天上课的教师发展中心,以前请过很多大咖来讲课交流,但是现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热烈过。”

  “人大举办这样的活动是第一次,我很感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说,这次活动叫“感恩之旅、回报之行”,其实不仅是村民对人大的感恩,我们也应该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葛家村的村民。

  “中国人民大学,是人民的大学,我们要向人民学习,向在中国大地上书写奋斗的人民学习。”郑水泉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张耀军说,葛家村的故事,可以说是艺术小试牛刀,它挖掘了内部基因,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让乡村通过艺术而美丽,通过艺术而腾飞,葛家村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一个新希望。第一步已经迈出,希望这个模式可以向全国逐步推广,实现从“一枝独秀”到“万紫千红”。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著名高等学府、普通宁波乡村 在北京上演了一段佳话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12-12 18:42:00

  中国宁波网特派记者 时晓竹 发自北京

  “我叫袁小仙,袁隆平的袁,大小的小,仙女的仙。”

  粉色围巾,深色大衣,一双高筒黑皮鞋,擦得锃亮。袁小仙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走上讲台,她扶了扶话筒,说出讲台上的第一句话。

  一开口,台下便是赞许的笑声。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五楼的一间活动教室。12月12日上午,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10位村民在这里参加一场“感恩之旅 汇报之行”的创新教学活动,袁小仙等4位村民走上了这座中国著名高等学府的讲台。

  台下,坐着30多位人大艺术学院的本科、硕士生。还有人大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宁海县委副书记李贵军等一众嘉宾。

  场边还有十几家全国媒体的记者,长枪短炮中,村民们用夹杂着“宁海味”的普通话,分享他们的“从艺之路”。

  “对不起……”说了几分钟,袁小仙顿住了,激动又紧张的她,低下了头。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在给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本、硕大学生“上课”,而她自己因为家庭贫困原因,小学都未毕业。这也是她第一次上讲台,第一次进京,第一次一个人面对这么多人。

  台下已是一片掌声。

  袁小仙是脱稿讲的课,虽然眼前放着事先精心准备的讲稿,但是一上台她的眼里就只有学生和嘉宾。

  50多岁的袁小仙,会缝纫会做馒头,之前在家里开杂货店、早餐店、干农活,但是今年4月,一个人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他,就是这次活动的另一大主角——人大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

  受宁海县委、县政府邀请,丛志强带着3位研究生在葛家村进行了一次“艺术振兴乡村”的实验。

  “他们吃住在农村,一遍一遍地做给村民看,一遍一遍地和群众探讨,他们的真诚打动了村民。”李贵军说。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三次进村,历时5个月,村庄焕然一新,小景点、小设计随处可见;村民被艺术激活,纷纷重拾丢失多年的乡村技艺,开始艺术设计和创作,130多位村民蜕变成为“乡建艺术家”。

  袁小仙正是其中的代表。

  “我原先做早点卖馒头,哪想到会搞艺术!”“房客”丛志强教授让她用火龙果汁、蔬菜汁撒入面粉,拼凑成一幅有人有物的图案,“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艺术!”

  如今她的“粉小仙手工艺院”成了游客必到的打卡地,她手工自制的布艺作品深得游客青睐,至今已经卖掉了几十个。

  课堂上讲起这段“从艺之路”,袁小仙一度哽咽。

  “就是做梦也想不到啊。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做玩具上了瘾,一吃完饭就想做玩具。”袁小仙感慨万千。

  50多岁了,岁月雕刻出皱纹,迷失了梦想,但是艺术把心底梦唤醒了。

  “我要教村里的老人做玩具,一起赚钱,哪怕赚的不多。我想做一个伟大的人。”一天,村民袁小仙悄悄地对这个教授“房客”吐露心声,并且嘱咐他“一定保密”。

  但是,丛志强“食言”了。

  “做一个伟大的人!”今天的课堂上,他把这个感动分享给每个人,也温暖了每一个人。

  这是怎样的力量,怎样的蜕变!

  “不要说村民不懂艺术,恰恰相反,几千年来村民一直都会,一直都搞得很好,葛家村的实践证实,村民一旦被激发,真的是核力量。”丛志强说。

  村民葛万永原本是个泥水匠,谁能想到,而今他成了乡村建设的艺术家,还被宁海不少村请去当设计师,一起改造他们的村庄。

  参与设计的桂花王院、玉兰院等艺术共享空间,将村庄脏乱差的卫生死角,改造成村民休闲聊天的小公园……

  课堂上,葛万永讲解了自己就地取材,利用村里的毛竹、溪坑石、瓦片等材料改建村庄和自家庭院的故事,震撼不少人。

  “我是个村民,初中文化,原来什么是艺术都不知道,做梦也想不到,我也能艺术设计,能站在人大的讲堂上。”葛万永说。

  深根农村大地,他们有自己的底气。

  课堂上,10位村民和大学生们互动交流。同学们带来了自己设计的文创产品,向这些乡村艺术家请教。

  “竹子做材料,能用多少年?”

  “没做好,一年就坏了。用得好,几十年没问题。”

  “这个盒子,您觉得行吗?”

  “外形设计很漂亮,就是周围的洞可能太大,装东西可能会漏。”

  ……

  北京的冬天,天寒地冻。但人大这间临时的教室,却异常火热。大学生们虚心请教,村民艺术家热情建议。

  “老师经常说,艺术设计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我们刚接触设计,与村民大叔大婶们的交流,让我们懂得设计要接地气。”人大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大一学生武乐陶说。

  殿堂之高,遇上芬芳之泥土,成就一段佳话。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淳说,“今天上课的教师发展中心,以前请过很多大咖来讲课交流,但是现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热烈过。”

  “人大举办这样的活动是第一次,我很感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说,这次活动叫“感恩之旅、回报之行”,其实不仅是村民对人大的感恩,我们也应该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葛家村的村民。

  “中国人民大学,是人民的大学,我们要向人民学习,向在中国大地上书写奋斗的人民学习。”郑水泉说。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张耀军说,葛家村的故事,可以说是艺术小试牛刀,它挖掘了内部基因,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让乡村通过艺术而美丽,通过艺术而腾飞,葛家村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一个新希望。第一步已经迈出,希望这个模式可以向全国逐步推广,实现从“一枝独秀”到“万紫千红”。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