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沈莉萍 通讯员陈君艳
正月初一,宁波市中医院的护士王海霞随浙江紧急医疗队驰援武汉,今天已是第12天了。
她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每次领导同事问及,不善言辞的王海霞总是笑着说:“挺好的。”
在宁波同事的强烈要求下,她拍了张照片发过来,刚摘下防护面罩和口罩的她,脸上勒出了深深的红印,双眼写满了疲惫。
“我们现在共有6个排班,每四小时一班,24小时内的每个时间段都有可能轮到上班,作息完全是被打乱的。下班来回路程加上穿脱隔离衣、洗漱的时间,差不多需要六七小时。”
在武汉很累,但她已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最开心的莫过于治愈病人。2月1日这天,她特别开心,病区有6名患者出院,其中3名就是她分管的病人。
“患者对我们的工作都很配合,知道我们是从浙江过去支援的,都非常感谢。越是这种危难时刻,医患之间越是齐心,我们就好像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在王海霞的组里,有一位只会讲当地方言的60几岁的男性患者,这让他们之间的沟通有一些费力。但是王海霞每次都很耐心,跟病人一边比划一边确认,了解他的需求,缓解他的紧张和焦虑。她笑说:“几天相处下来,我现在也有点能听懂武汉话了。”
会不会担心很久不能回家?
“不会,这次来支援武汉是我主动要求的,疫情面前我们冲在前面是应该的。只要大家目标一致,团结起来,这一切一定会很快过去!”王海霞说。
王海霞每天在武汉的工作和生活是怎样的?这是她的其中一天:
6:15
闹钟响了,王海霞迅速地起床、洗漱。其实在这之前她已经醒了,因为睡眠不好,她总是很早醒来。收拾停当,她去宾馆电梯口专门供应餐点的地方拿回自己的早饭,快速吃好,准备开始当天的工作。
7:00
走出宾馆,由武汉当地爱心市民自发组织的“摆渡车”已经早早地候在门口。宾馆距离医院并不远,乘车只需要6—7分钟。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每次上下班的时候,“摆渡车”都会静静地等待着她们医疗组的兄弟姐妹们。这让王海霞身处异地,心里却很温暖。
7:15
王海霞来到科室的清洁区,换衣服,洗手,穿隔离衣,戴口罩、面罩、防护镜、帽子等。每一个步骤她都一丝不苟,这是她们每天开始工作前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不得有丝毫马虎。一整套流程下来,差不多需要30分钟。准备工作全部做好后,王海霞深呼一口气,在心里给自己默默打气,然后进入隔离区开始工作。
7:50—12:00
进入隔离区的第一件事,就是交接患者的上一个班情况,王海霞每次都很认真,不敢错过每一个细节。她分管9张床位,最多的时候全部住满,最少的时候也有6个病人。
每天的治疗还是挺多的,比较忙。但即使是这样,她还是会帮助科室其它的同事,去给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打留置针。
当地医院电脑使用的系统和先前的有很大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速度。王海霞和她的同伴们努力去调整和适应。
为了抓紧时间,不浪费物资,降低感染风险,她都会提前穿好尿不湿上班,一旦投入工作就不吃不喝也不上厕所。
12:00—13:00
一般情况下,下班时间都会比规定时间稍微晚一点。交接班后,她便开始脱下一层层防护设备。脱比穿要更小心,所以耗时也更久。在医疗组的反复讨论推敲下,她每做一个步骤,都要进行严格的手消毒。
一套流程结束以后,王海霞终于可以畅快地呼吸新鲜空气了。每次结束工作,她的脸上都布满勒痕,差不多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完全消下去。
13:00—13:30
王海霞回到宾馆,虽然已经过了午餐时间,但是似乎也忘记了饿。她第一时间是冲进卫生间洗澡,把所有的衣服浸泡消毒。由于头部一直闷着出汗,再加上帽子捂着,每次洗头都会有大把的头发掉落。
王海霞已经联系了后勤预约了剪头发。“虽然留了好多年有点不习惯,但还是剪短方便,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14:00—14:30
洗漱好以后,王海霞便去电梯口拿回了自己的午饭。“菜都不错,有鱼有肉有菜,还有水果。但是因为时间隔了太久,基本上都不热了。”王海霞说:“我们浙江医疗队的后勤是做得最好的,别人都羡慕我们,这么多人错峰上班,饭菜冷一点也正常,完全可以理解。”
15:00
为了安全起见,下了班的时间王海霞会“自动隔离”,不去其他房间串门,也不随意走动。王海霞会放空一下大脑,或者跟家里人视频聊天。
为了不让她们担心,她总是挑一些轻松的话题。他8岁的儿子每次说:“妈妈早点回来!”她一遍遍地解释:“妈妈在这里帮助病人呢,等这边病人好了,妈妈就回来”。丈夫总会不停地提醒她注意安全。王海霞宽慰他:“放心好了,我们防护措施很到位,我自己也会很小心的,很小心的!”
王海霞说,24小时内的每个时间段都有可能轮到上班,作息完全打乱。除了跟同事和家人联系外,其余时间她就是尽可能地多休息,保存体力。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