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母亲确诊后 一家人隔离了14天…当事人讲述这段揪心的日子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2-10 06:41: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宁波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社区主任将生活用品送到医院。

  陈旭的早餐。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一个家庭的生活节奏被完全打乱了。

  春节前,陈旭(化名)的父母从武汉老家来宁波,一家人第一次在这里过大年。

  除夕前一天,母亲去了趟医院,原本以为只是一场普通感冒,结果她从疑似病例变成确诊病例。那天开始,她就一直没能回家。

  紧接着,他们家四口人都被隔离了,每天用电话和视频,传递亲情,传递力量。

  一边是病房里生死未卜的母亲,一边是惶惶不安的家人。陈旭说,14天来,每一天都是煎熬,但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再难都不能倒下。

  他和记者讲述了这段揪心的日子。一个男人,用自己的“云淡风轻”支撑起一个家。

  武汉来甬的母亲被确诊新冠肺炎

  我的老家在湖北武汉,2012年来宁波工作。在这里,我组建了小家庭,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我们两年没有回武汉了,今年一家人早就商量好,父母来宁波一起过年,父子俩好好喝一杯。

  1月15日,二老从武汉坐动车来到宁波,包里装的都是熟悉的家乡味道。

  老人有两年没见到孙子了,看到孩子长高了,会骑自行车了,老人笑得很满足。

  剧情是从1月23日那天反转的。很残忍,就在除夕的前一天,生生打断了我们的幸福时光。

  我记得,那几天,我和老婆还在商量年夜饭的菜单,我扬言要下厨做几个拿手的武汉菜。

  老婆说,父母难得来一趟,要让他们尝尝地道的宁波菜。冰箱里,塞满了各种食材。

  那时候,我对新冠肺炎一无所知。虽然武汉多多少少传出一些消息,但宁波和武汉离得这么远,我丝毫没放在心上,结果证明我大意了。

  那天下午,我妈觉得喉咙不舒服,有点感冒症状,当天去了家门口的医院。本来只想配点药,就回来做饭。

  医生一听说她从武汉回来,而且有点发烧,一下子神情紧张,立马建议她去指定的医院。

  到了李惠利医院,医生问了她很多问题,做了各种检查。

  原本,母亲认为她自己只是普通感冒,医生的一顿操作,一下子让她慌了。

  “儿子,我现在在医院,医生说要做个检查,你说我会不会……”

  她没有继续说下去,我立马打断了她。“没事的,可能就是个小感冒,检查一下是以防万一,不要担心,我们等你回来吃饭!”

  谁都没料到,1月23日开始,母亲离开家去医院,就再也没有回过家。餐厅的椅子上还挂着她从老家带来的围裙。

  经过核酸检测,她从疑似病例变成了确诊病例,直接住进了病房。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完全懵了。

  1月24日除夕当天,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上门消毒。

  “不要担心,在家分房分餐,家人要减少接触,居家隔离14天就可以了。”他们很细心地交代居家隔离的注意事项,还时不时安慰我。

  我爸明显比我紧张一些,一个劲地问他们:“家里需要戴口罩吗?是不是没有发烧就安全了?”

  从那一天开始,生活完全变样了,整个世界仿佛安静了。

  一场疫情,把一家人生生地分开了

  作为确诊病例,母亲在医院住院,我和父亲在家居家隔离,老婆和孩子住在丈母娘家隔离。一场疫情,把我们一家人生生地分开了。

  慢慢地,疫情的消息铺天盖地,我的心越来越慌了。一遍遍刷手机,看疫情的最新报道,每一天的确诊病例数字,都让我提心吊胆。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这个时候,我不能乱。

  每次给母亲打电话,我总会一遍遍安慰她:“要相信医生,会好起来的!”

  为了让她安心,我会有意识地搜集一些正能量新闻。比如专家正在研制新冠肺炎药物,比如有老人确诊病例出院了。

  一天早上,我看到新闻,南京有个95岁的患者治愈出院了,我立马给母亲打电话。

  “95岁都出院了?真的吗?”

  “新闻都报道了,千真万确。你就安心在医院治疗,好了我们接你回家!”

  “我这几天感觉好多了,好像没有症状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事,我明显感觉到她的语气轻松了。

  新冠肺炎,目前还没有特效药,但我知道,对她来说,我这个儿子就是她的“特效药”。

  但那一天,我明显感觉到了她的慌乱,连说话都不流利了。

  那天,医生让她转院。那阵子,她发烧、咳嗽、胸闷,有时喘不过气来。身体的不适,让她多了几分恐慌。

  “儿子,我在这医院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转院?是不是病情严重了?”

  “那家医院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病人,会不会交叉感染?”

  电话里,她问得很多,紧张的情绪通过电话传递。

  我故作镇定:没事的,那里医疗条件更好一些,有很多这方面的专家,你就放心吧。

  带给她力量的,还有医院的医护人员。

  “这里的医生挺好的,很耐心,他们说我的状态越来越好了,再过几天就能出院了。”

  昨天,母亲给我带来好消息。对我来说,这是一天中最快乐的理由。

  父子俩分房分餐错时晒太阳

  父子俩虽然在同一屋檐下,但我们都分房分餐,尽量减少接触。母亲在医院,我们家不能再有人出事了,我们都格外注意。

  居家隔离的日子,每天都过得很有规律,早睡早起。我知道,保护自己,就是保护这个家。

  做饭洗碗、打扫消毒房间、洗衣服,我简直就成了一个家庭妇男。

  空闲的时候,我会看看书,打开电脑播放音乐。我只是不想那么安静,房间里有点声音,能让我更心安一些。

  以前,下厨的机会不多,这半个月来的做饭次数可能赶上全年了。

  非常时期,饮食主打简约。这几天吃得最多的就是番茄炒蛋和土豆丝,因为制作过程够简单。

  开饭前,我都会进行餐具消毒,每个步骤都不敢落下。

  我们错时做饭,错时就餐,甚至错时晒太阳。

  为了更好地和父亲交流,我教他使用微信,使用视频。以前教他这些,他总会不耐烦,但这一次,他理解了儿子的用心良苦。

  每天早晨,父子俩的交流都是从一通视频电话开始的。

  “今天体温正常吧?想吃点什么,我下单买。”

  “今天你妈状况不错,应该过阵子能出院了。”

  我们通过视频,传递着信息,传递着温度。

  妻儿都好,就是最大的安慰

  一边惦记病房里的母亲,一边想念住在丈母娘家的妻儿。

  儿子今年5岁,平时黏着妈妈,爸爸不在的日子,并没有对他造成太大的影响。

  有时候,儿子在看电视,我就让老婆打开视频。

  我只是想静静地看看儿子,哪怕看着他就好。

  看到我正在视频,他会冲我做个鬼脸,就冷不丁把视频关了。

  妻子和儿子都挺好,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宽慰。

  有天晚上,儿子突然打来电话:爸爸,你给我讲个葫芦娃的故事吧。

  我就隔着屏幕给他讲,仿佛他就在我身边。

  被儿子需要的感觉,真好。

  被隔离的日子,温暖常在

  被隔离的日子,时常有温暖的事发生,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月30日,母亲转院,医院无法提供日常用品,需要家属送过去。

  但我们一家人全都隔离了,怎么办?谁去送?

  无奈之下,我联系了社区主任,问她能不能去医院帮我母亲送点东西?

  没想到,她满口答应了:“要买什么,你告诉我。”

  卫生纸、内衣、脸盆、杯子……我列了一张清单,她还特意问我内衣尺码、卫生纸要卷纸还是抽纸?细心得让我感动。

  第二天一早,她去超市把东西都买齐了,然后“全副武装”送去医院。

  社区主任特别有心,每次问我体温的时候,不忘询问母亲的情况,还时不时给我打气。“都会好起来的!”我也是这样安慰自己的。

  一场新冠肺炎,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炼狱”。

  2月6日,我们一家人终于解除隔离,重见“阳光”的感觉真好。

  但母亲还在医院,我们不敢懈怠,一家人继续居家隔离,保持距离。我们知道,这场仗还要继续打下去。

  我们都盼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街道恢复往日的车水马龙,我们一家人能热热闹闹补上一顿迟到的年夜饭。

  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在一起,便是团圆。宁波晚报记者薛曹盛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母亲确诊后 一家人隔离了14天…当事人讲述这段揪心的日子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2-10 06:41:00

  社区主任将生活用品送到医院。

  陈旭的早餐。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一个家庭的生活节奏被完全打乱了。

  春节前,陈旭(化名)的父母从武汉老家来宁波,一家人第一次在这里过大年。

  除夕前一天,母亲去了趟医院,原本以为只是一场普通感冒,结果她从疑似病例变成确诊病例。那天开始,她就一直没能回家。

  紧接着,他们家四口人都被隔离了,每天用电话和视频,传递亲情,传递力量。

  一边是病房里生死未卜的母亲,一边是惶惶不安的家人。陈旭说,14天来,每一天都是煎熬,但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再难都不能倒下。

  他和记者讲述了这段揪心的日子。一个男人,用自己的“云淡风轻”支撑起一个家。

  武汉来甬的母亲被确诊新冠肺炎

  我的老家在湖北武汉,2012年来宁波工作。在这里,我组建了小家庭,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我们两年没有回武汉了,今年一家人早就商量好,父母来宁波一起过年,父子俩好好喝一杯。

  1月15日,二老从武汉坐动车来到宁波,包里装的都是熟悉的家乡味道。

  老人有两年没见到孙子了,看到孩子长高了,会骑自行车了,老人笑得很满足。

  剧情是从1月23日那天反转的。很残忍,就在除夕的前一天,生生打断了我们的幸福时光。

  我记得,那几天,我和老婆还在商量年夜饭的菜单,我扬言要下厨做几个拿手的武汉菜。

  老婆说,父母难得来一趟,要让他们尝尝地道的宁波菜。冰箱里,塞满了各种食材。

  那时候,我对新冠肺炎一无所知。虽然武汉多多少少传出一些消息,但宁波和武汉离得这么远,我丝毫没放在心上,结果证明我大意了。

  那天下午,我妈觉得喉咙不舒服,有点感冒症状,当天去了家门口的医院。本来只想配点药,就回来做饭。

  医生一听说她从武汉回来,而且有点发烧,一下子神情紧张,立马建议她去指定的医院。

  到了李惠利医院,医生问了她很多问题,做了各种检查。

  原本,母亲认为她自己只是普通感冒,医生的一顿操作,一下子让她慌了。

  “儿子,我现在在医院,医生说要做个检查,你说我会不会……”

  她没有继续说下去,我立马打断了她。“没事的,可能就是个小感冒,检查一下是以防万一,不要担心,我们等你回来吃饭!”

  谁都没料到,1月23日开始,母亲离开家去医院,就再也没有回过家。餐厅的椅子上还挂着她从老家带来的围裙。

  经过核酸检测,她从疑似病例变成了确诊病例,直接住进了病房。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完全懵了。

  1月24日除夕当天,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上门消毒。

  “不要担心,在家分房分餐,家人要减少接触,居家隔离14天就可以了。”他们很细心地交代居家隔离的注意事项,还时不时安慰我。

  我爸明显比我紧张一些,一个劲地问他们:“家里需要戴口罩吗?是不是没有发烧就安全了?”

  从那一天开始,生活完全变样了,整个世界仿佛安静了。

  一场疫情,把一家人生生地分开了

  作为确诊病例,母亲在医院住院,我和父亲在家居家隔离,老婆和孩子住在丈母娘家隔离。一场疫情,把我们一家人生生地分开了。

  慢慢地,疫情的消息铺天盖地,我的心越来越慌了。一遍遍刷手机,看疫情的最新报道,每一天的确诊病例数字,都让我提心吊胆。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这个时候,我不能乱。

  每次给母亲打电话,我总会一遍遍安慰她:“要相信医生,会好起来的!”

  为了让她安心,我会有意识地搜集一些正能量新闻。比如专家正在研制新冠肺炎药物,比如有老人确诊病例出院了。

  一天早上,我看到新闻,南京有个95岁的患者治愈出院了,我立马给母亲打电话。

  “95岁都出院了?真的吗?”

  “新闻都报道了,千真万确。你就安心在医院治疗,好了我们接你回家!”

  “我这几天感觉好多了,好像没有症状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事,我明显感觉到她的语气轻松了。

  新冠肺炎,目前还没有特效药,但我知道,对她来说,我这个儿子就是她的“特效药”。

  但那一天,我明显感觉到了她的慌乱,连说话都不流利了。

  那天,医生让她转院。那阵子,她发烧、咳嗽、胸闷,有时喘不过气来。身体的不适,让她多了几分恐慌。

  “儿子,我在这医院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转院?是不是病情严重了?”

  “那家医院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病人,会不会交叉感染?”

  电话里,她问得很多,紧张的情绪通过电话传递。

  我故作镇定:没事的,那里医疗条件更好一些,有很多这方面的专家,你就放心吧。

  带给她力量的,还有医院的医护人员。

  “这里的医生挺好的,很耐心,他们说我的状态越来越好了,再过几天就能出院了。”

  昨天,母亲给我带来好消息。对我来说,这是一天中最快乐的理由。

  父子俩分房分餐错时晒太阳

  父子俩虽然在同一屋檐下,但我们都分房分餐,尽量减少接触。母亲在医院,我们家不能再有人出事了,我们都格外注意。

  居家隔离的日子,每天都过得很有规律,早睡早起。我知道,保护自己,就是保护这个家。

  做饭洗碗、打扫消毒房间、洗衣服,我简直就成了一个家庭妇男。

  空闲的时候,我会看看书,打开电脑播放音乐。我只是不想那么安静,房间里有点声音,能让我更心安一些。

  以前,下厨的机会不多,这半个月来的做饭次数可能赶上全年了。

  非常时期,饮食主打简约。这几天吃得最多的就是番茄炒蛋和土豆丝,因为制作过程够简单。

  开饭前,我都会进行餐具消毒,每个步骤都不敢落下。

  我们错时做饭,错时就餐,甚至错时晒太阳。

  为了更好地和父亲交流,我教他使用微信,使用视频。以前教他这些,他总会不耐烦,但这一次,他理解了儿子的用心良苦。

  每天早晨,父子俩的交流都是从一通视频电话开始的。

  “今天体温正常吧?想吃点什么,我下单买。”

  “今天你妈状况不错,应该过阵子能出院了。”

  我们通过视频,传递着信息,传递着温度。

  妻儿都好,就是最大的安慰

  一边惦记病房里的母亲,一边想念住在丈母娘家的妻儿。

  儿子今年5岁,平时黏着妈妈,爸爸不在的日子,并没有对他造成太大的影响。

  有时候,儿子在看电视,我就让老婆打开视频。

  我只是想静静地看看儿子,哪怕看着他就好。

  看到我正在视频,他会冲我做个鬼脸,就冷不丁把视频关了。

  妻子和儿子都挺好,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宽慰。

  有天晚上,儿子突然打来电话:爸爸,你给我讲个葫芦娃的故事吧。

  我就隔着屏幕给他讲,仿佛他就在我身边。

  被儿子需要的感觉,真好。

  被隔离的日子,温暖常在

  被隔离的日子,时常有温暖的事发生,让我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月30日,母亲转院,医院无法提供日常用品,需要家属送过去。

  但我们一家人全都隔离了,怎么办?谁去送?

  无奈之下,我联系了社区主任,问她能不能去医院帮我母亲送点东西?

  没想到,她满口答应了:“要买什么,你告诉我。”

  卫生纸、内衣、脸盆、杯子……我列了一张清单,她还特意问我内衣尺码、卫生纸要卷纸还是抽纸?细心得让我感动。

  第二天一早,她去超市把东西都买齐了,然后“全副武装”送去医院。

  社区主任特别有心,每次问我体温的时候,不忘询问母亲的情况,还时不时给我打气。“都会好起来的!”我也是这样安慰自己的。

  一场新冠肺炎,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炼狱”。

  2月6日,我们一家人终于解除隔离,重见“阳光”的感觉真好。

  但母亲还在医院,我们不敢懈怠,一家人继续居家隔离,保持距离。我们知道,这场仗还要继续打下去。

  我们都盼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街道恢复往日的车水马龙,我们一家人能热热闹闹补上一顿迟到的年夜饭。

  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心在一起,便是团圆。宁波晚报记者薛曹盛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