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沈严 通讯员周旦
在新冠肺炎的防疫工作中,除了在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还有无数的基层工作者,他们放弃休息,离开家人,奋战在战“疫”一线。这其中,就有驻守在集中医学观察点的工作人员。
今天,记者收到两位年轻基层工作者的“隔离点手记”,讲述最真实的一线故事。他们分别来自设在洪塘街道的两个集中医学观察点,因工作需要已经快10天没有回过家,每天24小时在岗,负责人员安置和记录的工作。
这两个观察点最多时安置人数达70余人,忙碌的工作让他们长时间处于疲惫状态,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人来换班。最让他们牵挂的是家人,其中一位基层干部是2岁孩子的爸爸,家里人告诉他,孩子每天趴在阳台眼巴巴等着爸爸回来。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两个观察点已有30余人已解除隔离,他们的辛苦也得到了被观察者的理解和感谢。疫情尚未结束,强烈的责任感支持着他们继续坚守:“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本网刊发这两篇“隔离点手记”,一起来看——
2岁孩子每天趴在阳台等我
◎翁浙崴
我是2月6日进入集中医学观察点位的,作为常驻点位工作人员,需要24小时在岗。
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时,有些许抵触,说不害怕,自己都不信。但既然设置了这个岗位总要有人去,谁不是别人的父母,谁又不是别人的孩子,这样一想就释怀了很多。
到点位后发现物资确实很匮乏,口罩只有一次性医用口罩,防护服只有几件女士的。我在那仅剩的几件里找了一件相对最大的尺码,看着180的个子硬塞到了170的衣服里面,还是有些许滑稽的。
后面几天,双手因为每天无数次的清洗和消毒,皮肤已经干裂得和枯树皮一样了。因为要频繁出入紫外线消毒室取东西,刚开始缺少一些保护意识,导致眼睛被紫外线刺激得干涩难受。
最牵挂的还是家里刚满2周岁的女儿,已经好几天没看到爸爸了,接下来什么时候能看到还是未知数。虽然家里每天会打视频电话过来,但我都只能匆匆说两句就挂断了,等晚上忙完了10点左右打过去,孩子已经熟睡了。家人说,孩子每天趴在阳台看着窗外等爸爸回来。
2月9日,我们点位第一位被观察人员结束观察,离开时对我们说了句:“谢谢,你们辛苦了!”让我很欣慰。因为一般初到点位的被观察人员都有负面情绪,对我们的态度也不会很好,有时候甚至会谩骂,所以听到他说这句话,我感觉我们这几天的辛苦都值得了!
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
◎张洋
初到这里时,这个点开始刚刚启用,带来的行李还来不及好好摆放,就开始安置一批批被观察者。
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口罩,看着镜子前的自己,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内心有些胆怯。
“穿上白大褂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武汉一位医务人员说过的话在我的脑中闪过。这给了我力量:作为基层干部,我们与他们又有何异,人民公仆不该只是口号,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
我的主要工作是人员安置和信息登记。之前想过询问时距离这些被观察者远些,但换位思考,如果我被这样对待,肯定会很难受。隔离并非隔心,离他们近一点,是对他们的一种无形支持。
(右一是张洋)
我不是本地人,记得两位老人家乡音很重,我反复询问仍是一头雾水。于是拿出手机录音,回去之后反复听、反复琢磨,听出的地名再上网查询拼凑,再确定详细地址,就这样忙到晚上。
谁知第二天入住人数多了一半,一边是人员安置,一边是信息录入,忙得不可开交。为了避免数据上报不及时,同时可以突出信息重点,入睡前我又重新设计了表格样式,不知不觉又到了凌晨。
日复一日忙碌,但在这场防疫战里,无数人都在努力着,我只是其中的一份子。我坚信,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甬城将很快繁华如初!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