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余建文 通讯员黄呈炜
(收卵需要特制大网兜)
每年2月上旬,是大黄鱼催产育苗的关键期。在今年抗击疫情的特殊情况下,渔业科技人员没有停下科研脚步,一边抗疫,一边专心伺候大黄鱼生产、“坐月子”。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象山港畔的市海洋与渔业科创基地。走进育苗温室车间,研究院大黄鱼课题组骨干沈伟良召集了4名小伙伴,准备为大黄鱼收卵。
(满满一袋鱼卵。每口大池,可收集2200万粒鱼卵。)
按照常规,每年2月6日前后是大黄鱼催产育苗的日子。研究院吴雄飞副院长说,受疫情影响,今年催产两度推迟,“鱼儿性腺成熟,再拖下去,‘生娃’可等不起了!”2月11日,技术人员对1000多条待产大黄鱼完成了催产,今天是收卵的日子。沈伟良用手电照向鱼池,“看,水里面一粒粒白色的,都是新产的鱼卵。”
直径8米的大鱼池蓄水50立方米,养着近500条大黄鱼。收卵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力气活。养鱼班组长武正阳把一个直径近一米的特制网兜投入鱼池,另一头由一个人拉着,沿着池壁来回往复,很快鱼卵就密密附在网兜上。收集好的鱼卵立即拿到隔壁的育苗车间,在一个大水桶里一袋袋地再次筛选后,才能正式进入育苗池。沈伟良说,为了保证品质,只收集在水桶的水面30厘米的好鱼卵,那些沉下去的都不要,“我们科研有要求,每个育苗池,投放的鱼卵不超过3.5公斤。”
(再次筛选,精选出的鱼卵才用于孵化)
收卵过程整整持续了一上午,5个小伙子累出一身汗。本来这项工作至少要10来人做,现在人手紧缺,一人要顶两三人用。今年大黄鱼待产、育苗期,正好碰上疫情爆发,遇到了诸多难题。整个基地只有10来人,除了做好防疫,相关科研项目都要照常进行,照顾好基地里用于研究的大黄鱼、蛏子等。为此,行政部门人员当起了饭师傅、防疫门岗,加强消毒作业,一天都没中断。为了保证科研正常进行,研究院这几天想方设法解决燃料和大黄鱼育苗所需的饵料等物品供应。昨天,6吨生物燃料拉到基地,解决了燃眉之急。
(观察鱼卵活性)
武正阳是河南人,从去年底大黄鱼从海里起捕至今,一直待在基地,陪着大黄鱼过年,伺候“做产”,投料、吸污、防病、控制水温等工作一丝不苟。大黄鱼待产期要增加伙食,得人工加工,一天要把几十斤鲜鱼剁成小块做成饲料。从年二十九到大年初三,就小武一人守着鱼儿,靠吃方便面、水饺过年。“养鱼团队是我们自己组建的,今年是第三年了,这些90后的年轻人很敬业,非常不错。”吴雄飞夸赞说。
(用于繁育的亲鱼已是第六代优化品种,每条重1公斤多,非常金贵)
人工繁育的本地岱衢族大黄鱼是我市农业科技领域一项引以为傲的重大成果。经过12年持续攻坚,今年研究院用来繁育的大黄鱼亲鱼有1000多条,已经是第六代优化品种,经过两年的饲养,每条重2斤多,条条金贵无比。吴雄飞副院长说,每500条亲鱼可产2200多万粒卵,三个大鱼池能收6000多万粒卵,到明后天,小鱼就陆续孵出来了。目前,岱衢族大黄鱼商品苗种是宁波渔业的一项优势产业,每年可养出3000多吨优质大黄鱼,供应市场。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