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村口寒暄几句就导致感染?看宁波"病毒捕手"如何寻传染源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3-10 06:57: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宁波打赢防疫阻击战发展总体战

  陈奕在海量资料中寻找线索。

  菜场的15秒相遇,导致新冠肺炎病毒在两个陌生人中传播;医院里挂号时,素不相识的两个人排在一个队伍里,尽管中间隔了一个人,但因为都没戴口罩,还是中招;没去过武汉、也没接触过发热的病人,一次跨区域的亲友聚会最终导致母子两人感染……一起起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感染途径公之于众的背后,是流行病学调查员夜以继日的追寻和求证,他们因此也被称为“病毒捕手”。

  连续十几天宁波没有新增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员们终于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记者来到宁波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请他们讲述“侦破”一个个悬案背后的故事。

  患者发病前十几天的一份聚餐名单

  成了破案的关键线索

  反复追问、仔细搜寻、一一验证,从千丝万缕的行动轨迹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寻找可能感染的关系,这是所有“病毒捕手”的工作日常。

  痴迷《长安十二时辰》的资深流调队员陈奕,是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副所长,有十多年流行病调查工作经历。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方法——现场流行病学信息分析技术,就像电视剧里的“大案牍术”,都是从海量的资料中寻找破案的线索。

  十几天前,宁波确诊的那个无明确暴露史的新冠肺炎病例,是陈奕认为最烧脑的案例。

  一天傍晚,市疾控中心应急办收到信息,A区新上报了1个确诊病例,患者否认发病前14天内接触过类似发热呼吸道病人,否认接触过野生动物,否认近期有宁波市外的外出史。

  陈奕和同事们赶到A区时,A区疾控中心也已经对该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开展了流调,迅速排查了其发病前后的活动轨迹,特别是聚会、出行等重要信息。错综复杂的轨迹图和长长的密切接触者名单陆续摆在了陈奕和同事们眼前。

  在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中,患者发病前10多天的一次聚餐人员名单引起了陈奕的注意:其中有个名字好像在哪里见过?

  “所有确诊患者的流调信息都会在我这里汇总,我对这个名字有印象,但当时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里看到过。”陈奕在脑海里默默细数这一个月以来的各类报表数据,静下心慢慢回忆……对,是那份实验室检测阳性的表单!但这个人并不是A区的,为何会长距离跋涉到A区吃饭?会不会是重名?

  陈奕立刻拿起电话,拨给同事核对。结果,姓名、地址、电话全部吻合!

  在核对了所有信息,并再次询问了当日聚餐人员等具体情况后,一个跨区的传播链已清晰出现。这是一起典型的聚集性疫情,是因家庭聚餐而引发的跨区的二代传播。

  邻居的一次串门

  导致主人和其亲属共三人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要求又快又准,只有争分夺秒找到传染源头,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毒的二代、三代传播。一个确诊病例的传染轨迹确定,需要市、区两级配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疾控中心几十名流调员组成10个小分队,在疫情高发的区域长期驻点。

  流调员马晓印象深刻的,是追踪某街道一对母子的感染源头。母子俩A和B,1月底相继出现发热,都于2月3日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母子俩都没有去过湖北,没有接触过湖北等重点地区人员,和宁波某集聚性活动的人员或者这些人员的密切接触者也没有关系。

  马晓和同事把目光投向了母子俩的密切接触人员信息。一个人员C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是这对母子的亲戚。母子俩发病前曾自驾前往S市与C过年,发病前一天,3人共同自驾返回家中。作为如此亲近并长时间在一起的人员,C难道没有一点症状?但当时C只有一点鼻塞,其他都正常,已在集中隔离点。

  队员们又仔细查看了C的信息,1月中旬C有两次前往F市公干的经历,虽然当时F市还不属于省内病例高发地区,但并不排除在当时有感染的可能!

  大家立即对C开展电话流调。流调员小陈详细询问了C在F市、S市的活动范围、时间、接触的人物,一个新线索出现了:C在S市时,有邻居来串门,其中一个邻居D目前有发热症状。

  小陈放下电话,迅速联系S市,证实D确实有发热等其他临床表现,样本正在检测中。

  流调员立即联系隔离点,对C做采样检测。几个小时后,C的核酸检测结果出炉,确诊阳性。

  一条跨区域的传播链就此出炉:C为一代病例,因与A、B在发病前连续5天共同生活,A、B为二代病例。这又是一起典型的家庭聚集性疫情。

  病毒面前没有侥幸

  有人在村口寒暄几句就导致感染

  流调员追问流行病学史,需要询问患者14天前的行动轨迹,而患者已经饱受疾病困扰、身心疲惫,面对反复追问难免有抵触情绪,就算患者高度配合,也很少有人能清晰回忆自己十几天以来的行动轨迹。陈奕说,询问流行病学史需要技巧,有时候一次调查需要询问几个小时,遇到感染轨迹不明朗的,需要根据新线索反复求证,前后持续好几天时间。

  “我记得一次向一位孕妇感染者询问生活轨迹,那个电话打了40多分钟,前面20多分钟都是我在主动为这位患者解答她想知道的问题。后来她很配合,给了不少有用的信息。”陈奕说,拉家常和同理心是流调队员工作时常用的诀窍,有时候被调查者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可能就成了重要线索。

  “我们侦查的对象是病毒,并不是患者,也不是密切接触者,这些人都是帮我们破案的证人。”陈奕说,只有掌握足够多的真实信息,才能对每一个病例解答“是怎么感染的,有可能传染给了谁”的疑问,而错误信息导致的感染来源误判,可能使更多人面临病毒感染的风险。

  说起一个多月来的工作心得,陈奕表示,在了解了很多可能的感染途径后,她最想说的是:“病毒面前没有侥幸!”除了闻名全国的江北某菜场15秒感染案例外,他们还发现了不少感染案例:有两个熟人在村口偶遇,相隔1米多远寒暄几句,最后导致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在乡镇医院挂号时,素不相识的两个人排在一个队伍里,尽管中间隔了一个人,因为两人都没戴口罩,还是中招……

  “虽然现在疫情暂时有所缓和,但大家的防护一定不要放松。”陈奕说。

  宁波晚报记者孙美星通讯员王锋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村口寒暄几句就导致感染?看宁波"病毒捕手"如何寻传染源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3-10 06:57:00

  陈奕在海量资料中寻找线索。

  菜场的15秒相遇,导致新冠肺炎病毒在两个陌生人中传播;医院里挂号时,素不相识的两个人排在一个队伍里,尽管中间隔了一个人,但因为都没戴口罩,还是中招;没去过武汉、也没接触过发热的病人,一次跨区域的亲友聚会最终导致母子两人感染……一起起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感染途径公之于众的背后,是流行病学调查员夜以继日的追寻和求证,他们因此也被称为“病毒捕手”。

  连续十几天宁波没有新增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员们终于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记者来到宁波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请他们讲述“侦破”一个个悬案背后的故事。

  患者发病前十几天的一份聚餐名单

  成了破案的关键线索

  反复追问、仔细搜寻、一一验证,从千丝万缕的行动轨迹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寻找可能感染的关系,这是所有“病毒捕手”的工作日常。

  痴迷《长安十二时辰》的资深流调队员陈奕,是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副所长,有十多年流行病调查工作经历。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方法——现场流行病学信息分析技术,就像电视剧里的“大案牍术”,都是从海量的资料中寻找破案的线索。

  十几天前,宁波确诊的那个无明确暴露史的新冠肺炎病例,是陈奕认为最烧脑的案例。

  一天傍晚,市疾控中心应急办收到信息,A区新上报了1个确诊病例,患者否认发病前14天内接触过类似发热呼吸道病人,否认接触过野生动物,否认近期有宁波市外的外出史。

  陈奕和同事们赶到A区时,A区疾控中心也已经对该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开展了流调,迅速排查了其发病前后的活动轨迹,特别是聚会、出行等重要信息。错综复杂的轨迹图和长长的密切接触者名单陆续摆在了陈奕和同事们眼前。

  在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中,患者发病前10多天的一次聚餐人员名单引起了陈奕的注意:其中有个名字好像在哪里见过?

  “所有确诊患者的流调信息都会在我这里汇总,我对这个名字有印象,但当时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里看到过。”陈奕在脑海里默默细数这一个月以来的各类报表数据,静下心慢慢回忆……对,是那份实验室检测阳性的表单!但这个人并不是A区的,为何会长距离跋涉到A区吃饭?会不会是重名?

  陈奕立刻拿起电话,拨给同事核对。结果,姓名、地址、电话全部吻合!

  在核对了所有信息,并再次询问了当日聚餐人员等具体情况后,一个跨区的传播链已清晰出现。这是一起典型的聚集性疫情,是因家庭聚餐而引发的跨区的二代传播。

  邻居的一次串门

  导致主人和其亲属共三人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要求又快又准,只有争分夺秒找到传染源头,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毒的二代、三代传播。一个确诊病例的传染轨迹确定,需要市、区两级配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疾控中心几十名流调员组成10个小分队,在疫情高发的区域长期驻点。

  流调员马晓印象深刻的,是追踪某街道一对母子的感染源头。母子俩A和B,1月底相继出现发热,都于2月3日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母子俩都没有去过湖北,没有接触过湖北等重点地区人员,和宁波某集聚性活动的人员或者这些人员的密切接触者也没有关系。

  马晓和同事把目光投向了母子俩的密切接触人员信息。一个人员C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是这对母子的亲戚。母子俩发病前曾自驾前往S市与C过年,发病前一天,3人共同自驾返回家中。作为如此亲近并长时间在一起的人员,C难道没有一点症状?但当时C只有一点鼻塞,其他都正常,已在集中隔离点。

  队员们又仔细查看了C的信息,1月中旬C有两次前往F市公干的经历,虽然当时F市还不属于省内病例高发地区,但并不排除在当时有感染的可能!

  大家立即对C开展电话流调。流调员小陈详细询问了C在F市、S市的活动范围、时间、接触的人物,一个新线索出现了:C在S市时,有邻居来串门,其中一个邻居D目前有发热症状。

  小陈放下电话,迅速联系S市,证实D确实有发热等其他临床表现,样本正在检测中。

  流调员立即联系隔离点,对C做采样检测。几个小时后,C的核酸检测结果出炉,确诊阳性。

  一条跨区域的传播链就此出炉:C为一代病例,因与A、B在发病前连续5天共同生活,A、B为二代病例。这又是一起典型的家庭聚集性疫情。

  病毒面前没有侥幸

  有人在村口寒暄几句就导致感染

  流调员追问流行病学史,需要询问患者14天前的行动轨迹,而患者已经饱受疾病困扰、身心疲惫,面对反复追问难免有抵触情绪,就算患者高度配合,也很少有人能清晰回忆自己十几天以来的行动轨迹。陈奕说,询问流行病学史需要技巧,有时候一次调查需要询问几个小时,遇到感染轨迹不明朗的,需要根据新线索反复求证,前后持续好几天时间。

  “我记得一次向一位孕妇感染者询问生活轨迹,那个电话打了40多分钟,前面20多分钟都是我在主动为这位患者解答她想知道的问题。后来她很配合,给了不少有用的信息。”陈奕说,拉家常和同理心是流调队员工作时常用的诀窍,有时候被调查者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可能就成了重要线索。

  “我们侦查的对象是病毒,并不是患者,也不是密切接触者,这些人都是帮我们破案的证人。”陈奕说,只有掌握足够多的真实信息,才能对每一个病例解答“是怎么感染的,有可能传染给了谁”的疑问,而错误信息导致的感染来源误判,可能使更多人面临病毒感染的风险。

  说起一个多月来的工作心得,陈奕表示,在了解了很多可能的感染途径后,她最想说的是:“病毒面前没有侥幸!”除了闻名全国的江北某菜场15秒感染案例外,他们还发现了不少感染案例:有两个熟人在村口偶遇,相隔1米多远寒暄几句,最后导致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在乡镇医院挂号时,素不相识的两个人排在一个队伍里,尽管中间隔了一个人,因为两人都没戴口罩,还是中招……

  “虽然现在疫情暂时有所缓和,但大家的防护一定不要放松。”陈奕说。

  宁波晚报记者孙美星通讯员王锋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