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时隔七年 宁波再推外贸龙头“养成”计划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3-26 18:22: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宁波打赢防疫阻击战发展总体战

  中国宁波网记者单玉紫枫

  告别了2019年的逆势回暖,今年以来宁波外贸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倒春寒”。

  海关数据显示,前两个月我市进出口1150.5亿元,同比下降19.3%。其中,出口726.2亿元,下降19.4%;进口424.3亿元,下降19.1%。下降幅度超过全国平均降幅。

  3月中旬后,海外疫情发酵,外贸进出口及全球产业链的不稳定性加大,外贸企业面临外需萎缩和供应链的双重压力。

  如何稳外贸,成为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继此前密集落地一系列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举措后,宁波率先抢答:从服务上形成合力,全面加大对外贸龙头的培育力度!

  日前,我市出台《外贸实力效益工程实施办法(2020-2022年)》,这是继2013年后,我市推出的第二轮外贸实力效益工程,提出将重点培育进出口规模大、市场拓展能力强、经营模式优、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明显的总部型、龙头型和综合型外贸企业(下称外贸实效企业)。

  疫情之下,重推外贸龙头“养成”计划,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开放大市的“强企梦”

  去年,宁波发展势头喜人,不仅外贸出口超越广州跻身全国第五城,城市GDP也勇夺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二名。

  然而,一个困扰宁波多年的难题,始终没有破解。

  “大而不强。”市商务局负责人坦言,与同类城市相比,宁波开放型经济一直缺乏一线领军企业。

  “虽然头部企业中基、舜宇的年外贸额已近40亿美元,但是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像华为、海尔这样的龙头,就像跑步‘少了一条腿’。”

  拿5个计划单列市来说,深圳自不待言,领军企业云集;青岛有海尔、海信,在全球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厦门有国贸、建发,双双名列世界500强。尤其国贸集团就是从外贸起家,年进出口总额在50亿美元以上;提到大连,万达集团更是绕不开的名字。

  反观宁波,“千军万马做外贸”的格局下,领军企业为数寥寥。

  去年,全市共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1413家,外贸额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却刚满200家。在金字塔的顶部,宁波似乎始终差了“一口气”。

  “大而不强”的表象下,宁波不仅缺少大且强的外贸领军企业,国际市场抗风险能力偏弱,真正有国际话语权的主打产品、拳头品牌也不多,进口商品主要为铁矿石、原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有助于宁波制造升级换代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进口仍然偏少……

  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宁波外贸多年的“意难平”。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既有一批领军企业,又有集团军,还有大量点多面广中小微做支撑,形成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市商务局负责人说。

  事实上,自2013年首轮外贸实力效益工程实施以来,18家企业作为重点培育的“种子选手”,现在已经成长为宁波外贸的中坚力量。

  “所以这一次,我市将扩大培育规模,拟在全市遴选出40-50家企业列入‘种子库’。”

  第一届“种子”今何在?

  中基、萌恒、凯越、美博、前程、远大……这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名字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标签——2013年首批市级外贸实效企业。

  如今,中基宁波集团已连续多年蝉联宁波进出口第一;萌恒集团则是以服装辅料巨头之姿,成为浙非经贸合作排头兵;主营日用品杂货的凯越集团,是我省自营进出口业务额最大、员工人数最多的进出口贸易集团公司之一……

  “如果把全市的外贸企业比作同学,那么列入培育名单的企业相当于优等生。他们‘学有余力’,老师开小灶,就可以帮助他们拔高成绩,加速成长。”政策起草人形象地说。

  2013年,大宗商品出现断崖式下跌,原油从每桶100多美元跌破30美元,铁矿价格腰斩,企业经营面临巨大风险。同时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中基敏锐地意识到,传统外贸公司靠代理稳赚手续费的经营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公司主动求变,及时组建了研投团队,采用“期现结合”模式,借助掉期、套保等金融工具,有效抵抗了大宗商品巨幅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其间,海关、商务、税务、银行、信保等相关部门以及境外机构、律师事务所协同联动,进行点对点辅导,并通过合理配置政策资源,打出一套培育帮扶的“组合拳”。

  还是2013年。凭借二十多年的外贸经验,中基打响“来自外贸,所以更懂得外贸”口号,推出了“中基惠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通关、外汇、出口信保、物流、退税、广交会摊位及融资、汇率避险等各项服务。

  目前,累计服务中小外贸企业一万多家,合作时间3年以上的客户占了70%以上。背后,银行、信保、海关等多部门的助力,功不可没。

  “一边是自己主动求变,抢抓时机,转型升级,另一边又能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一起闯世界,拓市场,这样的‘种子选手’,契合了外贸实力效益工程的初衷,也是政府重点培育对象。”市商务局负责人指出。

  随着低成本外贸时代的结束,稳增长和调结构成为当前外贸发展的战略举措,其中,调结构应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新种子”门槛很“硬核”

  “重视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外贸得以复苏的重要方向。”长城战略咨询宁波研究院国际商务部总监江玉兵指出,当前受海外疫情影响,外需急剧萎缩,很多企业会面临临时性的资金短缺,要注意处理好现金流关系,并积极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用足用好支持政策;在市场渠道上,要危中寻机,线上线下结合,内外贸结合,着力开拓内需市场;在产品设计生产研发上,要维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尤其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企业更应用足用好支持政策,与政府有关部门、银行、信保等进行良性互动,形成合力。固本培元,保存实力,等待疫情消散。” 江玉兵说。

  关于“新种子”的入围条件,我市有5点“硬核”要求:市内登记注册,有独立法人资格;上年度进出口额15亿元以上或出口10亿元以上,缴纳税费总额200万元以上,净资产为正值;对全市经济带动力强,市内产品占企业出口比例不低于35%;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以及预计未来3年的进出口、出口占全市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门槛虽高,一旦入围,即可享受退税、通关、信保、外汇、金融以及商务等六大项28条细致服务。

  以信保为例,将享受外贸实效企业“疑难限额审批绿色通道”,对有在手订单、风险可控的业务,中信保承诺力争限额满足率不低于85%。

  据悉,该办法将自今年4月17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三年磨一剑”,打造宁波外贸龙头梯队。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时隔七年 宁波再推外贸龙头“养成”计划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3-26 18:22:00

  中国宁波网记者单玉紫枫

  告别了2019年的逆势回暖,今年以来宁波外贸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倒春寒”。

  海关数据显示,前两个月我市进出口1150.5亿元,同比下降19.3%。其中,出口726.2亿元,下降19.4%;进口424.3亿元,下降19.1%。下降幅度超过全国平均降幅。

  3月中旬后,海外疫情发酵,外贸进出口及全球产业链的不稳定性加大,外贸企业面临外需萎缩和供应链的双重压力。

  如何稳外贸,成为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继此前密集落地一系列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举措后,宁波率先抢答:从服务上形成合力,全面加大对外贸龙头的培育力度!

  日前,我市出台《外贸实力效益工程实施办法(2020-2022年)》,这是继2013年后,我市推出的第二轮外贸实力效益工程,提出将重点培育进出口规模大、市场拓展能力强、经营模式优、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明显的总部型、龙头型和综合型外贸企业(下称外贸实效企业)。

  疫情之下,重推外贸龙头“养成”计划,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开放大市的“强企梦”

  去年,宁波发展势头喜人,不仅外贸出口超越广州跻身全国第五城,城市GDP也勇夺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二名。

  然而,一个困扰宁波多年的难题,始终没有破解。

  “大而不强。”市商务局负责人坦言,与同类城市相比,宁波开放型经济一直缺乏一线领军企业。

  “虽然头部企业中基、舜宇的年外贸额已近40亿美元,但是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像华为、海尔这样的龙头,就像跑步‘少了一条腿’。”

  拿5个计划单列市来说,深圳自不待言,领军企业云集;青岛有海尔、海信,在全球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厦门有国贸、建发,双双名列世界500强。尤其国贸集团就是从外贸起家,年进出口总额在50亿美元以上;提到大连,万达集团更是绕不开的名字。

  反观宁波,“千军万马做外贸”的格局下,领军企业为数寥寥。

  去年,全市共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1413家,外贸额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却刚满200家。在金字塔的顶部,宁波似乎始终差了“一口气”。

  “大而不强”的表象下,宁波不仅缺少大且强的外贸领军企业,国际市场抗风险能力偏弱,真正有国际话语权的主打产品、拳头品牌也不多,进口商品主要为铁矿石、原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有助于宁波制造升级换代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进口仍然偏少……

  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宁波外贸多年的“意难平”。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既有一批领军企业,又有集团军,还有大量点多面广中小微做支撑,形成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市商务局负责人说。

  事实上,自2013年首轮外贸实力效益工程实施以来,18家企业作为重点培育的“种子选手”,现在已经成长为宁波外贸的中坚力量。

  “所以这一次,我市将扩大培育规模,拟在全市遴选出40-50家企业列入‘种子库’。”

  第一届“种子”今何在?

  中基、萌恒、凯越、美博、前程、远大……这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名字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标签——2013年首批市级外贸实效企业。

  如今,中基宁波集团已连续多年蝉联宁波进出口第一;萌恒集团则是以服装辅料巨头之姿,成为浙非经贸合作排头兵;主营日用品杂货的凯越集团,是我省自营进出口业务额最大、员工人数最多的进出口贸易集团公司之一……

  “如果把全市的外贸企业比作同学,那么列入培育名单的企业相当于优等生。他们‘学有余力’,老师开小灶,就可以帮助他们拔高成绩,加速成长。”政策起草人形象地说。

  2013年,大宗商品出现断崖式下跌,原油从每桶100多美元跌破30美元,铁矿价格腰斩,企业经营面临巨大风险。同时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中基敏锐地意识到,传统外贸公司靠代理稳赚手续费的经营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公司主动求变,及时组建了研投团队,采用“期现结合”模式,借助掉期、套保等金融工具,有效抵抗了大宗商品巨幅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其间,海关、商务、税务、银行、信保等相关部门以及境外机构、律师事务所协同联动,进行点对点辅导,并通过合理配置政策资源,打出一套培育帮扶的“组合拳”。

  还是2013年。凭借二十多年的外贸经验,中基打响“来自外贸,所以更懂得外贸”口号,推出了“中基惠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通关、外汇、出口信保、物流、退税、广交会摊位及融资、汇率避险等各项服务。

  目前,累计服务中小外贸企业一万多家,合作时间3年以上的客户占了70%以上。背后,银行、信保、海关等多部门的助力,功不可没。

  “一边是自己主动求变,抢抓时机,转型升级,另一边又能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一起闯世界,拓市场,这样的‘种子选手’,契合了外贸实力效益工程的初衷,也是政府重点培育对象。”市商务局负责人指出。

  随着低成本外贸时代的结束,稳增长和调结构成为当前外贸发展的战略举措,其中,调结构应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新种子”门槛很“硬核”

  “重视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外贸得以复苏的重要方向。”长城战略咨询宁波研究院国际商务部总监江玉兵指出,当前受海外疫情影响,外需急剧萎缩,很多企业会面临临时性的资金短缺,要注意处理好现金流关系,并积极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用足用好支持政策;在市场渠道上,要危中寻机,线上线下结合,内外贸结合,着力开拓内需市场;在产品设计生产研发上,要维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尤其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企业更应用足用好支持政策,与政府有关部门、银行、信保等进行良性互动,形成合力。固本培元,保存实力,等待疫情消散。” 江玉兵说。

  关于“新种子”的入围条件,我市有5点“硬核”要求:市内登记注册,有独立法人资格;上年度进出口额15亿元以上或出口10亿元以上,缴纳税费总额200万元以上,净资产为正值;对全市经济带动力强,市内产品占企业出口比例不低于35%;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以及预计未来3年的进出口、出口占全市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门槛虽高,一旦入围,即可享受退税、通关、信保、外汇、金融以及商务等六大项28条细致服务。

  以信保为例,将享受外贸实效企业“疑难限额审批绿色通道”,对有在手订单、风险可控的业务,中信保承诺力争限额满足率不低于85%。

  据悉,该办法将自今年4月17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三年磨一剑”,打造宁波外贸龙头梯队。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