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五一"假期 宁波城内出行强度居"新一线"之首!
稿源: 甬上   2020-05-07 10:50:00报料热线:81850000

  以往的“五一”小长假,是人流、物流密集流动,拉动消费的黄金期。在今年“五一”假期里,人们的出行有哪些变化呢?我们通过百度迁徙平台采集到一组数据,并试图从这些大数据中,窥见一二。

  从百度迁徙数据来看,在宁波不论“前浪”“后浪”,还是选择“出去浪”的小伙伴,假日期间出行的人数都明显上升。其中,5月1日,宁波城内出行强度指数居“新一线”城市之首。当天迁入宁波的朋友,有超过30%来自杭州、上海。

  解读这些数据,不仅能反映宁波市民假日出行的特征,更能折射出疫情下人员城际流动的变迁。

  今年“五一”期间,宁波城内出行强度保持在5.29-5.82的区间,超过了4月周末5.24的平均值。    

  值得一提的是,5月1日,宁波居民的城内出行强度,在全国一线与“新一线”城市中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苏州、青岛。而除了刚按下“重启键”不久的武汉外,面临更大防疫压力的“北上广深”则排在了靠后位置。

(注:城内出行强度,是该城市有出行的人数与该城市居住人口比值的指数化结果)

  是什么给了宁波市民高涨的出行热情?

  从宁波市商务局的统计来看,商圈和餐饮业的复苏功不可没。“五一”期间,全市重点监测的23家商圈共实现营业额2.38亿元,同比增长了6.5%;餐饮业的营收则上升至去年同期的6成左右,与节前相比增长110%以上。

  美团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趋势。截至5月6日,宁波的餐饮商户复工率已达到94.7%,在全国仅次于拉萨、西宁,而餐饮消费复苏率更是高达99.2%,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在高德地图的商圈拥堵排名中,更是重现了鼓楼和钟公庙(鄞州万达)一带的熟悉身影。

  由此看来,除了尚未正常营业的影剧院、KTV、教育培训机构外,其他承载宁波市民“买买买”的重要活动空间,都在以全国领先的速度恢复至正常状态。而相关部门联合商家推出的发放消费券等促进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消费回暖的催化剂。

  另一个吸引宁波市民出行的动力,或与短途旅游密不可分。

  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市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近208万人次,而这一规模已达到宁波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全市200余家精品、等级民宿客房出租率也超过了80%,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而东钱湖赏景泛舟、象山石浦品海鲜等个性鲜明的线路也相当热门。无怪乎甬莞高速通往象山的必经路段,时常出现在百度地图智慧交通的全市拥堵排行榜中。

  

  当我们为宁波复苏的城内出行强度“点赞”时,百度大数据还揭示了其背后的普遍趋势——

  在防疫不松懈的背景下,节假日期间人员的城际流动有了明显下滑,取而代之的是本土化出游的兴起。

  放眼全国,所有的“新一线”城市在5月1日的城市迁徙规模指数,都不足去年同期的70%。其中,表现最佳的是制造业大市东莞以及知名旅游城市成都、昆明。宁波当日的人口迁入规模,仅为去年“五一”的54.3%。

  这背后的原因显而易见。一方面,各地严格执行景区“接待量不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30%”的要求,减少了大型景点出游的规模;另一方面,考虑到疫情尚未结束的大环境,人们翻山越岭、跨城流动的出行愿望,也会随之降低。

  这样一来,在服务本地游客上花更多功夫,由拓展外地“增量”向开发本地“存量”转变,或将成为今年节假日各大景区的新动向。

  数据显示,5月1日,宁波本地游客占比从去年同期的65%上升至72%,而省外游客则从21%下降至16%。按照今年宁波景区接待260万游客计算,大约有170万宁波人在假期为全市贡献了旅游票房。

  对于旅游大市杭州来说,这种游客结构的变化更为明显。

  据报道,今年“五一”,杭州的本地游客占比接近65%,而2019年度杭州文旅大数据显示,去年该市仅有13.4%的游客是杭州住客。为此,杭州市文广旅游局倡导“科学分流”,鼓励将西湖、西溪等热门景点让给市外游客,并向本地市民推荐生态养生、茶香骑行、亲子休闲的旅游线路。

  这种推进“全域旅游”的做法,恰是宁波在后疫情时代值得借鉴之处。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王仪指出,此次疫情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旅游消费倾向,如更重视家庭成员的价值,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从而带来一些行业洗牌的机遇:

  “在此次疫情后,旅游者或将减少盲目出行,在目的地选择上更为多样化。对自然的青睐,一定会随之引起人们对乡村旅游的希冀,而自然教育、亲子活动和乡村地区结合的旅游活动尤其适合当下。旅游行业和企业应该积极部署,重塑品牌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宁波的假日旅游而言,既需要像天一阁、雪窦山这样面向全国的“城市名片”,更需要像达人村、东钱湖这样满足市民家庭旅游需要的精品线路。待疫情结束后,或将迎来吸引更多周边游客的契机。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下“五一”期间的城际人口流动,不仅能反映居民旅游出行的动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窥见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跨城运转。    

  宁波5月1日的热门迁入来源地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杭州和上海,两者合计占当日迁入人口的30%以上。而这两座城市,也顺理成章地成为5月5日宁波的热门迁出目的地。

  这背后,既有杭州、上海的游客就近来宁波休闲度假的因素,又在预示着另一种可能——大量的宁波人在杭州、上海工作学习甚至安家落户,他们在为期五天的假期里选择回家探亲访友。无论如何,数据都足以说明,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的宁波,与杭州、上海有着密切的双向互动。

  有趣的是,今年“五一”期间,浙江省内共有5座城市把宁波列入迁入和迁出的“TOP3”,分别是绍兴、金华、衢州、台州、舟山。可见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辐射周边城市的“江湖地位”。

  其中,台州、舟山与宁波的关系更“铁”。5月1日当天,宁波是这两地的最大迁入来源地;紧随其后的是绍兴,也在牵手杭州的同时,将宁波视为第二大伙伴。人员往来的情况,与宁波都市圈、杭绍甬一体化的战略规划不谋而合。

  在假日即将结束的5月5日,全省除了宁波仍是舟山的第一大迁出目的地之外,其他省内城市的第一大迁出目的地几乎清一色都是杭州。

  此外,尽管宁波与上海的直线距离与杭州相当,但在上海的迁入迁出目的地中,宁波的排名顺位大致在5-10名左右。可见接轨上海的程度,较其周边的苏州、嘉兴、杭州而言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不过值得期待的是,今后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尤其是杭甬智慧高速以及通苏嘉甬铁路的开通,沪杭甬将融入1小时乃至半小时交通圈。届时无论是宁波与上海的城际流动,还是与南通、苏州等兄弟城市的交集,都将迎来质的飞跃。东南商报 记者 严瑾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五一"假期 宁波城内出行强度居"新一线"之首!

稿源: 甬上 2020-05-07 10:50:00

  以往的“五一”小长假,是人流、物流密集流动,拉动消费的黄金期。在今年“五一”假期里,人们的出行有哪些变化呢?我们通过百度迁徙平台采集到一组数据,并试图从这些大数据中,窥见一二。

  从百度迁徙数据来看,在宁波不论“前浪”“后浪”,还是选择“出去浪”的小伙伴,假日期间出行的人数都明显上升。其中,5月1日,宁波城内出行强度指数居“新一线”城市之首。当天迁入宁波的朋友,有超过30%来自杭州、上海。

  解读这些数据,不仅能反映宁波市民假日出行的特征,更能折射出疫情下人员城际流动的变迁。

  今年“五一”期间,宁波城内出行强度保持在5.29-5.82的区间,超过了4月周末5.24的平均值。    

  值得一提的是,5月1日,宁波居民的城内出行强度,在全国一线与“新一线”城市中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苏州、青岛。而除了刚按下“重启键”不久的武汉外,面临更大防疫压力的“北上广深”则排在了靠后位置。

(注:城内出行强度,是该城市有出行的人数与该城市居住人口比值的指数化结果)

  是什么给了宁波市民高涨的出行热情?

  从宁波市商务局的统计来看,商圈和餐饮业的复苏功不可没。“五一”期间,全市重点监测的23家商圈共实现营业额2.38亿元,同比增长了6.5%;餐饮业的营收则上升至去年同期的6成左右,与节前相比增长110%以上。

  美团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趋势。截至5月6日,宁波的餐饮商户复工率已达到94.7%,在全国仅次于拉萨、西宁,而餐饮消费复苏率更是高达99.2%,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在高德地图的商圈拥堵排名中,更是重现了鼓楼和钟公庙(鄞州万达)一带的熟悉身影。

  由此看来,除了尚未正常营业的影剧院、KTV、教育培训机构外,其他承载宁波市民“买买买”的重要活动空间,都在以全国领先的速度恢复至正常状态。而相关部门联合商家推出的发放消费券等促进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消费回暖的催化剂。

  另一个吸引宁波市民出行的动力,或与短途旅游密不可分。

  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市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近208万人次,而这一规模已达到宁波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全市200余家精品、等级民宿客房出租率也超过了80%,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而东钱湖赏景泛舟、象山石浦品海鲜等个性鲜明的线路也相当热门。无怪乎甬莞高速通往象山的必经路段,时常出现在百度地图智慧交通的全市拥堵排行榜中。

  

  当我们为宁波复苏的城内出行强度“点赞”时,百度大数据还揭示了其背后的普遍趋势——

  在防疫不松懈的背景下,节假日期间人员的城际流动有了明显下滑,取而代之的是本土化出游的兴起。

  放眼全国,所有的“新一线”城市在5月1日的城市迁徙规模指数,都不足去年同期的70%。其中,表现最佳的是制造业大市东莞以及知名旅游城市成都、昆明。宁波当日的人口迁入规模,仅为去年“五一”的54.3%。

  这背后的原因显而易见。一方面,各地严格执行景区“接待量不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30%”的要求,减少了大型景点出游的规模;另一方面,考虑到疫情尚未结束的大环境,人们翻山越岭、跨城流动的出行愿望,也会随之降低。

  这样一来,在服务本地游客上花更多功夫,由拓展外地“增量”向开发本地“存量”转变,或将成为今年节假日各大景区的新动向。

  数据显示,5月1日,宁波本地游客占比从去年同期的65%上升至72%,而省外游客则从21%下降至16%。按照今年宁波景区接待260万游客计算,大约有170万宁波人在假期为全市贡献了旅游票房。

  对于旅游大市杭州来说,这种游客结构的变化更为明显。

  据报道,今年“五一”,杭州的本地游客占比接近65%,而2019年度杭州文旅大数据显示,去年该市仅有13.4%的游客是杭州住客。为此,杭州市文广旅游局倡导“科学分流”,鼓励将西湖、西溪等热门景点让给市外游客,并向本地市民推荐生态养生、茶香骑行、亲子休闲的旅游线路。

  这种推进“全域旅游”的做法,恰是宁波在后疫情时代值得借鉴之处。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王仪指出,此次疫情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旅游消费倾向,如更重视家庭成员的价值,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从而带来一些行业洗牌的机遇:

  “在此次疫情后,旅游者或将减少盲目出行,在目的地选择上更为多样化。对自然的青睐,一定会随之引起人们对乡村旅游的希冀,而自然教育、亲子活动和乡村地区结合的旅游活动尤其适合当下。旅游行业和企业应该积极部署,重塑品牌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宁波的假日旅游而言,既需要像天一阁、雪窦山这样面向全国的“城市名片”,更需要像达人村、东钱湖这样满足市民家庭旅游需要的精品线路。待疫情结束后,或将迎来吸引更多周边游客的契机。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下“五一”期间的城际人口流动,不仅能反映居民旅游出行的动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窥见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跨城运转。    

  宁波5月1日的热门迁入来源地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杭州和上海,两者合计占当日迁入人口的30%以上。而这两座城市,也顺理成章地成为5月5日宁波的热门迁出目的地。

  这背后,既有杭州、上海的游客就近来宁波休闲度假的因素,又在预示着另一种可能——大量的宁波人在杭州、上海工作学习甚至安家落户,他们在为期五天的假期里选择回家探亲访友。无论如何,数据都足以说明,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的宁波,与杭州、上海有着密切的双向互动。

  有趣的是,今年“五一”期间,浙江省内共有5座城市把宁波列入迁入和迁出的“TOP3”,分别是绍兴、金华、衢州、台州、舟山。可见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辐射周边城市的“江湖地位”。

  其中,台州、舟山与宁波的关系更“铁”。5月1日当天,宁波是这两地的最大迁入来源地;紧随其后的是绍兴,也在牵手杭州的同时,将宁波视为第二大伙伴。人员往来的情况,与宁波都市圈、杭绍甬一体化的战略规划不谋而合。

  在假日即将结束的5月5日,全省除了宁波仍是舟山的第一大迁出目的地之外,其他省内城市的第一大迁出目的地几乎清一色都是杭州。

  此外,尽管宁波与上海的直线距离与杭州相当,但在上海的迁入迁出目的地中,宁波的排名顺位大致在5-10名左右。可见接轨上海的程度,较其周边的苏州、嘉兴、杭州而言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不过值得期待的是,今后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尤其是杭甬智慧高速以及通苏嘉甬铁路的开通,沪杭甬将融入1小时乃至半小时交通圈。届时无论是宁波与上海的城际流动,还是与南通、苏州等兄弟城市的交集,都将迎来质的飞跃。东南商报 记者 严瑾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