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北方人的差异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作为人类演化史的重要一环,中国南北方人群从何而来、如何演化,一直以来学界没有定论。而现在,中国科学家给出了更明确的答案。
15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团队独立主导、多家单位参加的研究成果。该成果通过对中国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组研究,逐步揭开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群南北格局、迁徙扩散及遗传混合历史的面纱。
9500年前 中国南北方人群已分化
在我国,北方人与南方人方言各异,外貌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付巧妹团队通过对大量中国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组研究发现,在中国,南北方人群早在9500~7500年前已分化。
付巧妹:北方人的格局主要是跟古北方人群相关,南方同期的人群主要是跟古南方人相关。我们通过分析看到古北方人群跟西伯利亚草原人群的联系,同时还看到了古南方人群跟东南亚相关人群的联系。
△遗址地理位置和时间分布
现代人中 古北方人的基因更“强势”
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亚大陆南北方人群之间的差异性和分化程度逐渐缩小,这种变化暗示着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南北方之间频繁的人群迁移与混合。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古北方人群成分对现在的东亚人显示出更多的影响。
付巧妹:所有的现代人群,相对于古南方人群而言,他们跟古北方人更相关。所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古北方人对整个中国南北方人群的影响。
△三个迁移事件的最大似然系统发育图,箭头代表迁徙方向。
外来人群介入少 中国主体人群保持基本连续
研究同时发现,虽然中国南北人群最初有着明显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一直是基本连续的,没有受到明显的外来人群的影响,迁徙互动主要发生在东亚区域内各人群间。
付巧妹:欧洲人群在9000年前尤其是在农业出现以后,不断受到外来人群大换血。但是在中国,主体人群虽然有南北的分化,但仍然是这些主体人群影响现在的人群。现在不同区域的汉族人群有非常明显的相似性,也体现南北人群相互混合。
△中科院古脊椎所古DNA超净室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欣 供图)
研究团队从11个考古遗址中获取古人类基因样本
这一系列研究成果都是基于对中国南北方人群古基因组的研究。那么,研究团队从哪里获取的古人类基因样本呢?付巧妹表示,他们与多家单位合作,创新古DNA捕获技术,实现从11个考古遗址中的大量土壤微生物DNA里“钓取”极其微量的人类核DNA。
△中国山东扁扁洞一具约9500年前个体的颞骨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高伟 供图)
人类演化史研究中缺失的中国拼图,终于补上了!
近年来,与东亚毗邻的东南亚、西伯利亚等地的古代人类遗传演化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迄今为止,东亚,尤其是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类基因组的相关信息所知甚少。中科院副院长李树深指出,付巧妹团队的研究成果填补了人类演化史所缺失的重要中国篇章,为探源华夏族群及其文化和修正东亚南方人群演化模式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亚南北方不同时期人群遗传特点变化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