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日报原农村部主任於平: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5-24 20:50: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两代报人对话】

  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访宁波日报原农村部主任於平

image_1

  中国宁波网记者 孙吉晶 唐严

  【人物名片】

  於平,1929年6月出生 ,先后担任宁波日报农村组副组长、农村部副主任、主任。在宁波日报工作的十年间,一直从事“三农”采编工作,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宁波农业农村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记录农村风云变革

  宁波的农村改革,发端于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范围的解放思想热潮波及到宁波农村,激发了在旧的农业经营体制中思想、观念被长期禁锢的广大农民群众求变革、求发展的热情。作为地方党报,《宁波日报》复刊以来,就十分关注农村、农业,党报记者投身基层一线,捕捉新闻线索,记录农村变革。

  记者:於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您是如何看待这一“新生事物”的?

  於平:我是1980年5月从当时的镇海县委报道组调入宁波日报工作的。1980年秋后,宁海县的桑洲、岔路等7个公社的18个生产大队,率先实行了春粮生产包干或包产到户,社员像自留地一样精心呵护承包地。到1983年春耕前,全宁波地区98.56%的生产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13万农户承包了350万亩集体土地。

  如何让广大农户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4月8日《宁波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采写的报道《粮食重点户沈廷耀建立家庭帐册》,并配发了短评。文章说的是,市级农业劳动模范、郊区洪塘公社上沈大队第三生产队社员沈廷耀经常利用雨天召集一家人来结帐,收支帐目未漏下一笔。有了收支帐册,全家一年收入很清楚,干起活来劲更足了。这篇鲜活的报道在农户中引起了反响。

  记者:於老师,从土地家庭承包,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到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随着改革步步深入,党报发挥了怎样的舆论引领作用?

  於平:《宁波日报》历来重视“三农”报道,复刊后的首任总编辑何守先十分关心农村报道,经常亲自拟写报道提示,提出一个阶段的报道重点和方向。他还常常和记者一起下乡,进村入户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农村实际情况。

  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是党报的职责。记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推行时,一些干部对这一做法心存疑虑。《宁波日报》以《包产到户怎么办》为题,用一个版面刊登了各地的做法和经验,引发了很大反响。

  1981年,中央发出《关于积极发展多种农村经营的通知》,犹如一股春风吹暖了四明大地。我们跑农村的记者深入领会政策,和通讯员一起挖掘新闻题材。《泗门农民推销员救活“拳头”商品》、《活跃农村经济的一支机动力量》、《横浦村八户农民联办工厂》等一批稿件在《宁波日报》头版头条刊发。

image_2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农民收入节节攀高,农业现代化风生水起。“三农”领域的历史性巨变,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激励着一代代农村部记者在广阔天地砥砺前行。

  记者:於老师,请您回忆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宁波农村的景象。

  於平:那时候的农村道路基本是泥石机耕路,农村的信息系统主要是广播喇叭,村民的住房低矮陈旧,饮用水水质差。1981年年初,宁海至峡山通公共汽车,这是宁波地区农村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之后,班车线路逐渐增多,但班次相当少。有一次我去镇海汶溪乡采访,上午乘车去,下午采访迟了,只好在条件简陋的小旅馆住了一晚。现在我居住在城郊,房子周边高楼林立,地铁从窗前疾驶而过,环境变化真是太大了!

  记者:的确如此。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二十年来,宁波农村迎来了全面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一批亮点在四明大地涌现,一批典型在全省、全国推广。《宁波日报》加强策划,及时推出有影响的报道,受到了广泛肯定。

  记者:於老师,除了唱好“四季歌”,您认为“三农”报道应怎样创新?

  於平:备春耕、夏收夏种、秋收冬种、冬修水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宁波农业的“四季歌”。唱好“四季歌”,这是我在农村部工作时一项主要的报道任务。作为农村部记者,除了唱好“四季歌”,还应在做好典型报道上下功夫。奉化滕头村是上世纪70年代闻名全省的学大寨典型,这里发生的变化蕴含着新闻价值,记者都十分关注。1982年3月,我和奉化报道组同志一起,采写了通讯《文明花开春色浓》。几年后,农村部一位同事又采写了通讯《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大道上迅跑》,讲述了滕头村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故事。

  邱隘镇、上李家村、湾底村,张祖安、宁波杂交水稻育种创新团队……翻阅这些年的《宁波日报》,典型报道层出不穷。与过去相比,“三农”报道更有指导性和可读性。

  印象比较深的是,2018年和2019年,宁波日报报网分别历时3个多月和2个月多,推出了乡村振兴宁波实践”和“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调研行”大型报道,这两组报道通过蹲点采访,以问题为导向,提炼新鲜经验和创新做法,在全市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一名老报人,我倍感欣慰。希望日报报网记者继续努力,发扬团队作战精神。

  记者:於老师,想当年,农村部记者只有几个人,报道任务又重,你们如何做好组稿工作?

  於平:农村部最多时也就五六个记者,而联系的范围很广。人手有限,压力很大。于是,我们想到了建立网络,发展通讯员队伍。最多的时候,通讯员有几百人,公社、村都有通讯员。他们经常到报社来,交流报道线索和题材。平时,我们也举办一些学习班,给通讯员讲解新闻写作知识,既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也增进了相互间的感情。

image_3

  传承发扬好的作风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好的作风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宁波日报》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记者脚踏实地,努力践行“四力”,成为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记者:於老师,您印象中,农村部记者最艰巨的报道任务是什么?

  於平:对跑农村的记者来说,最艰巨的报道任务恐怕就是抗洪救灾了。最难忘的是,1988年7月29日晚上9时至30日上午9时,宁海、奉化、余姚三县(市)的部分地区遭受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遭到重大损失之际,我市党政军警民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抢险救灾战斗。当时农村部四位记者蹚着齐腰深的水,白天采访,晚上写稿,连续十多天奔波在抗洪抢险救灾第一线,发回了大量的现场新闻。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抢险救灾表彰大会上,农村部被评为先进集体,四位记者都评上了积极分子。

  记者:於老师,您想对现在的跑农村记者说点啥?

  於平: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路况差,去一趟宁海,要四五个小时,去象山要六七个小时。到了目的地,满脸都是灰。尽管很辛苦,记者都坚持深入一线,到现场抓“活鱼”。如今,交通条件大大改善了,通讯也发达了,但好的作风不能丢。农村天地广阔,新闻资源丰富,记者要不怕吃苦,深入一线,采写鲜活报道,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相关新闻:

  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范伟国:感知生活冷暖 传递媒体温情

  三获中国新闻奖的张登贵:创造党报评论大气象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陈康法:见证世界大港春意涌动

  宁波日报原副总编沈长根:迎着开放曙光踏歌前行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日报原农村部主任於平: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5-24 20:50:00

  【两代报人对话】

  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访宁波日报原农村部主任於平

image_1

  中国宁波网记者 孙吉晶 唐严

  【人物名片】

  於平,1929年6月出生 ,先后担任宁波日报农村组副组长、农村部副主任、主任。在宁波日报工作的十年间,一直从事“三农”采编工作,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宁波农业农村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记录农村风云变革

  宁波的农村改革,发端于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范围的解放思想热潮波及到宁波农村,激发了在旧的农业经营体制中思想、观念被长期禁锢的广大农民群众求变革、求发展的热情。作为地方党报,《宁波日报》复刊以来,就十分关注农村、农业,党报记者投身基层一线,捕捉新闻线索,记录农村变革。

  记者:於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您是如何看待这一“新生事物”的?

  於平:我是1980年5月从当时的镇海县委报道组调入宁波日报工作的。1980年秋后,宁海县的桑洲、岔路等7个公社的18个生产大队,率先实行了春粮生产包干或包产到户,社员像自留地一样精心呵护承包地。到1983年春耕前,全宁波地区98.56%的生产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13万农户承包了350万亩集体土地。

  如何让广大农户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4月8日《宁波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采写的报道《粮食重点户沈廷耀建立家庭帐册》,并配发了短评。文章说的是,市级农业劳动模范、郊区洪塘公社上沈大队第三生产队社员沈廷耀经常利用雨天召集一家人来结帐,收支帐目未漏下一笔。有了收支帐册,全家一年收入很清楚,干起活来劲更足了。这篇鲜活的报道在农户中引起了反响。

  记者:於老师,从土地家庭承包,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到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随着改革步步深入,党报发挥了怎样的舆论引领作用?

  於平:《宁波日报》历来重视“三农”报道,复刊后的首任总编辑何守先十分关心农村报道,经常亲自拟写报道提示,提出一个阶段的报道重点和方向。他还常常和记者一起下乡,进村入户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农村实际情况。

  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是党报的职责。记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推行时,一些干部对这一做法心存疑虑。《宁波日报》以《包产到户怎么办》为题,用一个版面刊登了各地的做法和经验,引发了很大反响。

  1981年,中央发出《关于积极发展多种农村经营的通知》,犹如一股春风吹暖了四明大地。我们跑农村的记者深入领会政策,和通讯员一起挖掘新闻题材。《泗门农民推销员救活“拳头”商品》、《活跃农村经济的一支机动力量》、《横浦村八户农民联办工厂》等一批稿件在《宁波日报》头版头条刊发。

image_2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农民收入节节攀高,农业现代化风生水起。“三农”领域的历史性巨变,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激励着一代代农村部记者在广阔天地砥砺前行。

  记者:於老师,请您回忆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宁波农村的景象。

  於平:那时候的农村道路基本是泥石机耕路,农村的信息系统主要是广播喇叭,村民的住房低矮陈旧,饮用水水质差。1981年年初,宁海至峡山通公共汽车,这是宁波地区农村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之后,班车线路逐渐增多,但班次相当少。有一次我去镇海汶溪乡采访,上午乘车去,下午采访迟了,只好在条件简陋的小旅馆住了一晚。现在我居住在城郊,房子周边高楼林立,地铁从窗前疾驶而过,环境变化真是太大了!

  记者:的确如此。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二十年来,宁波农村迎来了全面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一批亮点在四明大地涌现,一批典型在全省、全国推广。《宁波日报》加强策划,及时推出有影响的报道,受到了广泛肯定。

  记者:於老师,除了唱好“四季歌”,您认为“三农”报道应怎样创新?

  於平:备春耕、夏收夏种、秋收冬种、冬修水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宁波农业的“四季歌”。唱好“四季歌”,这是我在农村部工作时一项主要的报道任务。作为农村部记者,除了唱好“四季歌”,还应在做好典型报道上下功夫。奉化滕头村是上世纪70年代闻名全省的学大寨典型,这里发生的变化蕴含着新闻价值,记者都十分关注。1982年3月,我和奉化报道组同志一起,采写了通讯《文明花开春色浓》。几年后,农村部一位同事又采写了通讯《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大道上迅跑》,讲述了滕头村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故事。

  邱隘镇、上李家村、湾底村,张祖安、宁波杂交水稻育种创新团队……翻阅这些年的《宁波日报》,典型报道层出不穷。与过去相比,“三农”报道更有指导性和可读性。

  印象比较深的是,2018年和2019年,宁波日报报网分别历时3个多月和2个月多,推出了乡村振兴宁波实践”和“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调研行”大型报道,这两组报道通过蹲点采访,以问题为导向,提炼新鲜经验和创新做法,在全市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一名老报人,我倍感欣慰。希望日报报网记者继续努力,发扬团队作战精神。

  记者:於老师,想当年,农村部记者只有几个人,报道任务又重,你们如何做好组稿工作?

  於平:农村部最多时也就五六个记者,而联系的范围很广。人手有限,压力很大。于是,我们想到了建立网络,发展通讯员队伍。最多的时候,通讯员有几百人,公社、村都有通讯员。他们经常到报社来,交流报道线索和题材。平时,我们也举办一些学习班,给通讯员讲解新闻写作知识,既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也增进了相互间的感情。

image_3

  传承发扬好的作风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好的作风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宁波日报》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记者脚踏实地,努力践行“四力”,成为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记者:於老师,您印象中,农村部记者最艰巨的报道任务是什么?

  於平:对跑农村的记者来说,最艰巨的报道任务恐怕就是抗洪救灾了。最难忘的是,1988年7月29日晚上9时至30日上午9时,宁海、奉化、余姚三县(市)的部分地区遭受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遭到重大损失之际,我市党政军警民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抢险救灾战斗。当时农村部四位记者蹚着齐腰深的水,白天采访,晚上写稿,连续十多天奔波在抗洪抢险救灾第一线,发回了大量的现场新闻。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抢险救灾表彰大会上,农村部被评为先进集体,四位记者都评上了积极分子。

  记者:於老师,您想对现在的跑农村记者说点啥?

  於平: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路况差,去一趟宁海,要四五个小时,去象山要六七个小时。到了目的地,满脸都是灰。尽管很辛苦,记者都坚持深入一线,到现场抓“活鱼”。如今,交通条件大大改善了,通讯也发达了,但好的作风不能丢。农村天地广阔,新闻资源丰富,记者要不怕吃苦,深入一线,采写鲜活报道,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相关新闻:

  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范伟国:感知生活冷暖 传递媒体温情

  三获中国新闻奖的张登贵:创造党报评论大气象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陈康法:见证世界大港春意涌动

  宁波日报原副总编沈长根:迎着开放曙光踏歌前行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