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给娃选培训班“坑”不少 法官提醒:这四类问题要警惕
稿源: 宁波日报   2020-06-07 07:19:00报料热线:81850000

  最近,不少教育培训机构已开始忙着推出促销活动。舞蹈、绘画、数学思维、钢琴、英语、乐高……为了“赢在起跑线”上,不少父母给孩子安排了各种兴趣班、培训班,费用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通常在报名时要一次性付清。

  然而,从甬上司法实践来看,培训机构倒闭、老板跑路等情况并非个例。如何有效规避预付式教育培训机构暗藏的风险,法官提醒:要“一看二审三留四拒”,才能化险为夷。

  课程还有一大半

  竟遭遇“关门大吉”

  今年3月底,家住高新区的周女士到法院起诉,称年前给孩子在高新区某广场的一家培训中心报了轮滑课。结果课没上几节,培训中心已“关门大吉”。

  “刚开始,我以为是受疫情影响不能开课。最近看不少培训机构陆续开课,可他们这边一点动静都没有,我就上门看看,没想到竟然是老板跑路了!”周女士说。

  高新区法院调查发现,今年3月底,该培训中心老板跑路,200余名在该中心报班的家长陷入焦虑,平均每个人预付款在3000元左右。

  “这是一起典型的群体性预付式消费纠纷,不仅涉及200余名消费者的权益,培训中心还与多个联营商家有租赁等合同关系,存在重大风险隐患。”法官介绍,高新区法院立即成立了诉前调查组,联合街道、派出所、市场监管局等多家单位,开展现场调查。

  几经周折,法官终于联系上了培训中心负责人吴某。吴某表示,去年经营不善,且还有60多万贷款,暂时无力退钱。经过法官多次做工作,吴某决定承担责任。目前,已有85名家长与吴某达成了调解协议。

  培训路上“坑”不少

  四类问题要警惕

  不少人调侃,每条带娃奔波的培训路,都是披荆斩棘的辛酸路。这心酸里,有来回奔波的辛苦,也有遭遇各种“坑”的苦恼。

  根据司法实践,法官总结了涉培训机构最常见的四类问题,提醒家长注意:

  首先是教育培训资质问题。“教育培训机构需要先去教育局备案。一些培训机构无牌无证招生,或者选择打擦边球。”法官说,比如一些机构注册的经营范围为教育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业务,实则躲避监管开展教育培训等。

  其次是“挂羊头卖狗肉”问题。一些培训机构以联营或挂靠方式入驻品牌教育公司,由品牌教育公司对外统一宣传、统一招生、统一收费,实际上内部却有多个不同的、完全独立的培训机构。有些家长出于对品牌的信任,将孩子送去学习,直到发生纠纷,才被告知某培训班并非该品牌旗下项目。

  三是违规收取培训费问题。根据相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但现实中,不少培训机构通过打折、赠送课时等变相低价的方式,吸引家长一次性支付半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培训费。

  四是不提供书面合同和票据问题。这类问题在涉培训机构纠纷中很常见。多数家长不会主动要求签订书面合同,付款后也没有要求对方开具发票、收据的习惯,一旦涉及诉讼,因缺乏关键证据,很可能吃“哑巴亏”。

  给娃选择培训班

  一看二审三留四拒

  在带娃奔波培训的路上,如何有效降低“心酸”值,避免培训费、学费“打水漂”?法官提醒:想要不吃亏,务必做到“一看二审三留四拒”。

  一看,主要是指查看培训机构的资质。包括营业执照及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取得的办学许可证等,这些是确认其有无教育培训资质的关键。聘请外籍人员作为教师或管理人员的培训机构,还可以查看相关从业资格证等。

  二审,就是要仔细审查培训合同。不仅要搞清楚为你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究竟是哪家单位,还要看清退款条款是否合理,家长可以要求在协议中注明退款条件、退款时间等。

  三留,即保留好与培训机构的相关证据,以备不时之需。“相关证据,包括收据、合同、培训机构发的招生简章等资料,发生问题时可以到教育主管部门投诉,也可到工商部门进行消费者投诉,最后还可走法律途径。”法官解释。

  四拒,是指要坚持理性消费,拒绝诱惑。“有些培训机构会推出交费时间越长越优惠的举措,切莫贪图便宜而预交了几年学费,期限最好是一学期,这样可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维护自身利益。”法官说。

  记者 董小芳 通讯员 董怡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给娃选培训班“坑”不少 法官提醒:这四类问题要警惕

稿源: 宁波日报 2020-06-07 07:19:00

  最近,不少教育培训机构已开始忙着推出促销活动。舞蹈、绘画、数学思维、钢琴、英语、乐高……为了“赢在起跑线”上,不少父母给孩子安排了各种兴趣班、培训班,费用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通常在报名时要一次性付清。

  然而,从甬上司法实践来看,培训机构倒闭、老板跑路等情况并非个例。如何有效规避预付式教育培训机构暗藏的风险,法官提醒:要“一看二审三留四拒”,才能化险为夷。

  课程还有一大半

  竟遭遇“关门大吉”

  今年3月底,家住高新区的周女士到法院起诉,称年前给孩子在高新区某广场的一家培训中心报了轮滑课。结果课没上几节,培训中心已“关门大吉”。

  “刚开始,我以为是受疫情影响不能开课。最近看不少培训机构陆续开课,可他们这边一点动静都没有,我就上门看看,没想到竟然是老板跑路了!”周女士说。

  高新区法院调查发现,今年3月底,该培训中心老板跑路,200余名在该中心报班的家长陷入焦虑,平均每个人预付款在3000元左右。

  “这是一起典型的群体性预付式消费纠纷,不仅涉及200余名消费者的权益,培训中心还与多个联营商家有租赁等合同关系,存在重大风险隐患。”法官介绍,高新区法院立即成立了诉前调查组,联合街道、派出所、市场监管局等多家单位,开展现场调查。

  几经周折,法官终于联系上了培训中心负责人吴某。吴某表示,去年经营不善,且还有60多万贷款,暂时无力退钱。经过法官多次做工作,吴某决定承担责任。目前,已有85名家长与吴某达成了调解协议。

  培训路上“坑”不少

  四类问题要警惕

  不少人调侃,每条带娃奔波的培训路,都是披荆斩棘的辛酸路。这心酸里,有来回奔波的辛苦,也有遭遇各种“坑”的苦恼。

  根据司法实践,法官总结了涉培训机构最常见的四类问题,提醒家长注意:

  首先是教育培训资质问题。“教育培训机构需要先去教育局备案。一些培训机构无牌无证招生,或者选择打擦边球。”法官说,比如一些机构注册的经营范围为教育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业务,实则躲避监管开展教育培训等。

  其次是“挂羊头卖狗肉”问题。一些培训机构以联营或挂靠方式入驻品牌教育公司,由品牌教育公司对外统一宣传、统一招生、统一收费,实际上内部却有多个不同的、完全独立的培训机构。有些家长出于对品牌的信任,将孩子送去学习,直到发生纠纷,才被告知某培训班并非该品牌旗下项目。

  三是违规收取培训费问题。根据相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但现实中,不少培训机构通过打折、赠送课时等变相低价的方式,吸引家长一次性支付半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培训费。

  四是不提供书面合同和票据问题。这类问题在涉培训机构纠纷中很常见。多数家长不会主动要求签订书面合同,付款后也没有要求对方开具发票、收据的习惯,一旦涉及诉讼,因缺乏关键证据,很可能吃“哑巴亏”。

  给娃选择培训班

  一看二审三留四拒

  在带娃奔波培训的路上,如何有效降低“心酸”值,避免培训费、学费“打水漂”?法官提醒:想要不吃亏,务必做到“一看二审三留四拒”。

  一看,主要是指查看培训机构的资质。包括营业执照及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取得的办学许可证等,这些是确认其有无教育培训资质的关键。聘请外籍人员作为教师或管理人员的培训机构,还可以查看相关从业资格证等。

  二审,就是要仔细审查培训合同。不仅要搞清楚为你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究竟是哪家单位,还要看清退款条款是否合理,家长可以要求在协议中注明退款条件、退款时间等。

  三留,即保留好与培训机构的相关证据,以备不时之需。“相关证据,包括收据、合同、培训机构发的招生简章等资料,发生问题时可以到教育主管部门投诉,也可到工商部门进行消费者投诉,最后还可走法律途径。”法官解释。

  四拒,是指要坚持理性消费,拒绝诱惑。“有些培训机构会推出交费时间越长越优惠的举措,切莫贪图便宜而预交了几年学费,期限最好是一学期,这样可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维护自身利益。”法官说。

  记者 董小芳 通讯员 董怡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