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一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为贯彻落实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 深入挖掘对口帮扶黔西南州和延边州的“宁波故事”,系统梳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宁波路径”,全面展示精准帮扶携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风貌,宁波日报与黔 西南日报、延边日报共同策划实施“摆脱贫困携手小康”联合采访活动,三地融媒体记者组成联合采访小组,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吃同住同生产,开展蹲点式采访, 报网端同步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敬请关注。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初夏时节,长白山下海兰江畔,延边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村民周梅浩忙着给自家承租耕种的水稻田插秧收尾。
一眼望去,整整5公顷,大半辈子“靠田吃田”的周梅浩不曾想过,人过花甲竟还有如此胆气操持这70多亩地。
30多年前,周梅浩在村里种起了水田,一家6口的生计全靠地里稻米的收成。“来来去去,1垧(公顷)左右,很多时候,糊口都艰难。”但却因为担心售不完,先前周梅浩一直没敢多种。
好资源,在销路不广的年景,难换回好收益。
作为发源于长白山主峰东麓的图们江支流,海兰江畔土地肥沃,滋养出一片绿洲,特别适合种植水稻。周梅浩听村里的老一辈说,《新唐书》里记载的“卢城之稻”就是指这片“平岗绿洲”所产水稻,光东村就在这片绿洲上。
(初夏时节的光东村稻田)
因为水好、土好、光照好,一年也只种一茬,这里产出的大米营养高、口感好。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口碑不曾叫响,好米长期卖不上好价。守着“低效”的农田,周梅浩一家的生活长期不见起色。
前些年,最让周梅浩头疼的便是销路问题。每年10月等到水稻收割,他就开着“手扶机”去龙井市为稻米找销路,3个月里起早贪黑,来回两个小时,时常冒着风雪,不是在街边售卖,就是在居民楼下吆喝,往往1垧地的大米售卖光,一整个冬天也就过去了。
“不敢”与“敢”的转变,周梅浩记得,那是源于2018年的一天。
光东村第一书记玄杰带来好消息,搭乘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快车,鄞州、和龙两地共同推出特色消费扶贫项目“共享稻田”。从田间到餐桌,让远隔千里之外的宁波市民吃上专属的绿色有机大米,也把最大的收成留在当地。光东村2500余亩稻田试点,首批推出的4000块“共享稻田”认筹一空。
众包、众筹、共享,一连串的新名词,周梅浩说不清是什么,但他弄明白了一点,自打项目推开,他只要负责种地,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都可交托出去。
不做“一锤子买卖”,质量一定得“杠杠”的。村里为此成立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进行管理,种什么品种,怎么种,如何加工,都有统一标准,光东村的大米也“穿上”了印有朝鲜族元素的“外衣”。两年间,全村卯着劲打造本村、本区的优质水稻品牌。
项目的收益,妥妥地“落袋”。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周梅浩和村里其他74户贫困户分别拿到了来自“共享稻田”的2000元红利。更大的欣喜,来自多承租了水稻田,收购价又高于往年,周梅浩家的收入较项目实施前翻了一倍。
“通过这两年‘共享稻田’的推广,村里也变了模样。”周梅浩听村书记说,项目的效益资金一部分留作村集体资产,目前村集体收入已增加至100余万元。村里的门球场、老年活动室等设施得到改善,村民的生活水费得以全免,去年还添置了5台观光电瓶车,村里游客络绎不绝。
走在光东村,道路干净,院落整洁。村口不远处,便是周梅浩的家。院内绿色的菜畦,敞亮的卧室,还有干净的厨房,“这处房子,十年前就开始动工了,但糊口的日子,房子起得很慢,这两年增了收入,终于完工。”2019年,周梅浩还给家里添置了一台液晶彩电。
客厅里,一盆盆绿植清香怡人。“过去,忙着生计,哪有心思养花。如今,不用为大米的销路发愁,农闲时还能四处走走。”在周梅浩心里,这样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窗明几净,一簇簇,一枝枝,一朵朵,迎着阳光绽放。
记者 王佳 延边日报记者 金由美 孙星海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