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精准帮扶8策⑦:用消费搭桥让“相遇”更美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6-23 06:29: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和龙市八家子镇桑黄基地,承载了当地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希望。)           

  黑木耳、辣白菜、大酱、延黄牛、明太鱼……这两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特色农副产品来到宁波,与消费者“相遇”,不仅丰富了宁波人的“菜篮子”“米袋子”,也在实践中开拓了一条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新路子。

  以产品为媒、用消费搭桥,消费扶贫,犹如一根丝带,牵起延边的资源禀赋,“舞”出万千气象。

  在共赢中谋长远,这些年,甬延两地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借力新技术、新业态,提升供给水平,拓宽销售渠道,在推动延边产品融入更大市场的同时,还“有心插柳”促进了当地产业、产品的提质升级。

  (初夏时节,光东村稻田绿得如此清新,充满生命力。)

  创新先行

  “购”出一片天地

  “稻花已作丰年香”,当千亩稻田绿波荡漾,抑或水稻顶部刚抽出花穗子,“专属定制”已高效“锁定”了田间收成。

  众包、众筹、共享,鄞州、和龙两地着眼“延边所有、宁波所能,资源对接、发展共享”,依托和龙优质有机大米,创新打造“共享稻田”消费新模式。

  “从田间到餐桌,让宁波市民共享延边美食,又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把最大的收成留在当地,切实让农户的‘米袋子’变成‘钱袋子’。”宁波挂职干部、和龙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胡宁华说。

  先期试点的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在2018年便尝到了新模式带来的甜头,4000块“共享稻田”认筹一空,带动村里75户贫困户和26户一般农户增收,每户拿到项目红利2000元。

  在“共享稻田”的带动下,延边形成“1+X”共享体系,并逐步向当地畜禽、药材、林特等更多优势产业推广。

  让产品获得“可销售的渠道”,需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让当地产品真正流动起来。

  “有了这批鱼货,就能满足正常的加工生产需求。”珲春“东鹏水产”经营者宿东悬着的心放下了。水产交易多靠“现金”,和当地众多水产加工企业一样,需要鱼料加工的“东鹏”因资金压力,卡在了采购环节,“幸好‘海上鲜’推出有仓储质押业务,解了燃眉之急。”

  在宁波驻延帮扶工作队的牵线、助推下,宁波海上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延边“落户”后,创新性打通了仓储监管、物流调度、供应链金融、电商销售,与当地携手共建水产产业新生态。

  “因为‘海上鲜’有大数据库和智能仓储监管,水产品质押便成为一件可操作的事儿。”据“海上鲜”东北区域经理魏旺介绍,在他们平台,可实时查看质押 水产品在冷库中的情况,以及鱼货的行情信息,并可帮助对接终端客户,前不久,当地加工生产的3吨“黄金鲽鱼”发货内销到了绍兴市场。

  创新方法,更要创新理念。去年下半年,坐飞机从宁波飞往北京的乘客会发现,在所用的机上餐食里,多了一样宁波援建项目产品——延边州的敦化煎饼。

  在延边,敦化煎饼家喻户晓,也是东北农家常用的主食。而小煎饼“摊”出大产业,“飞上天”成为航空餐食,这个质的飞跃离不开两地交流点子碰撞火花,也离不开帮扶干部的辛劳和执着。

  “我常常逮住机会就去找宁波帮扶干部聊聊,每次回来后都对未来发展有了新的想法。”宁波•延边东西部扶贫协作工厂——延边州敦化市长有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长有坦言,煎饼“飞上天”的背后,是宁波帮扶干部的多次来回奔波,连外包装的设计细节他们都亲力亲为。

  “小煎饼‘坐’上大飞机,是对我们产品品质的肯定。同时,也借助这个平台,产品的口碑和宣传覆盖面大大提升。”陈长有说。

  创新,结出了甜果。短短两年时间,长有煎饼东西部扶贫项目累计发放扶贫收益金60万元,帮助约500名贫困人员人均增收1200元。

  (敦化长有煎饼“坐”上大飞机,成为航空餐食。)

  聚焦品质

  推动持续发展

  标准化的菌包厂、高规格的定植车间、配套的冷库项目,正成为新一代汪清木耳产业的“代言”。

  近年来,汪清一步步建立起45个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逐渐跻身国内黑木耳高端市场。口感可根据客户个性化定制,产品家族多了木耳脆片等“新面孔”,自主品牌产品首次出口日本……黑木耳变身“黑牡丹”,离不开宁波驻延帮扶工作队的整体规划。

  开拓市场需要高质量产品,不能搞“瓜代菜”之类的低水平建设。当最初的走访调研结束,两地便协商启动黑木耳产业现代化培育模式。

  “过去老百姓自己做的菌包成活率低不说,质量更难以保证。”汪清县鸡冠乡乡长郑木红说,自宁波帮扶资金注入下建起标准化菌包厂,实行制袋、灭菌、接种、养菌一条龙式的菌包生产培养,菌包成活率大大提高。

  当地一些乡镇还引进科研力量不断开发、优化菌种,使木耳标准化生产体系更加完善。在天桥岭镇天河村,汪清桃源小木耳产业园的菌包培养室里,一个个菌包排列整齐。在这里,所有的搬运工作都由两台智能机器人完成,最大程度杜绝了污染。

  遵循产业现代化培育模式,当地还在探索延伸到村、到户、到地块的产品追溯体系,让每一片木耳都让人吃得放心。

  让消费获得“可保证的品质”,需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供给侧改革。外界的助推可能会引起一时的消费,但要形成持续的消费效应,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产品的质量和特色。在延边,对提升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的探索,绝不仅限于此。

  汪清镇东明村是朝鲜族村,制作朝鲜族传统食品大酱的村民很多,且技法独特、口味纯正,很受市场欢迎。村里的酱厂也有多年历史,但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实施前,酱厂只是个小作坊,产量非常有限。

  为打响大酱品牌,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2018年,59万元宁波帮扶资金建设了东明村民俗食品加工厂。“以前每年只能产5万斤,销售额10万元。项 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生产优质大酱等产品20万斤,销售额能达到100万元。”据当地村干部介绍,在宁波驻延帮扶工作队的帮扶下,加工厂已完成商标注册、 SC食品生产许可。目前,“换装一新”的东明村大酱进入商超。

  和龙市八家子镇桑黄种植基地,245座桑黄大棚在平原上整齐排列,棚内是近106.8万个种植菌段。大棚里,67岁的徐明福仔细查看着温度、湿度和桑黄段的生长情况。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的他成了桑黄管护员。

  在东西部帮扶资金的助力下,集约化、标准化“种植”出的桑黄,长势喜人,似耳朵,金黄色。明年9月,首批桑黄就要“变现”,预计全镇贫困人口能人均增收500多元。

  (人参经过深加工,“变身”出人参饮品、人参化妆品等相关产品。珲春华瑞参业企业进行人参液提取。)

  多方参与

  聚合平台谋未来

  “去年收入有11800多元,来自消费扶贫的‘贡献额’就有4000多。”珲春市杨泡满族乡庙岭村贫困户于红花心里有本账,自家种植的玉米、大豆,帮扶方华瑞参业优先采购,流转出去的土地也被用来种植有机作物,除了拿到流转费,还有分红。

  于红花口中的华瑞参业,和很多企业一样,进入了延边州扶贫产品供应商目录。

  近些年,华瑞参业将收购来的贫困户种植的人参、玉米、大米、大豆等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出人参米、人参豆粉等优质产品,销往各地。今年,这一消费扶贫机制扩大到整个杨泡满族乡68户贫困户126人,提高他们在农产品销售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中的参与度。

  消费扶贫是一个“人人皆可为”的事儿。为了营造“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的良好氛围,甬延两地用好消费扶贫这个抓手,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聚合平台,谋划未来。

  当地黑木耳产业的未来发展,甬延两地早有谋划。

  2019年,全国黑木耳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汪清黑木耳节召开,这是汪清县时隔18年举行的第二届大会,活动吸引了100余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企业,包括优秀的木耳生产和装备企业。同时,近20个县市分别带队参加展示展览,打响了汪清黑木耳全国品牌影响力。

  2019年10月底,北仑与汪清完成黑木耳特色小镇规划,该小镇也是吉林省第一个编制产业规划的特色小镇,未来力争在黑木耳研发、加工、集散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探索从企业培育到平台搭建的新思路。

  在宁波驻延帮扶工作队的牵线、推动下,当地援建项目企业与宁波10个区县(市)卫健部门以及中医院签订协议,长白山地道中药材走进宁波大市场,更有 75个延边农特产销售点在宁波设立,木耳、大米等20多种延边农特产品进入大型超市、专卖店,受到宁波各机关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 爱心人士的青睐,2019年销售额超过1.7亿元,带动当地贫困人口10817人增收。

  今年5月,在鄞州南部商务区山丘市集民俗风情街区透明玻璃房里,开启了全市首个专门针对消费扶贫产品的直播时刻,风趣幽默的推介让直播下单量快速增加,一款来自延边的辣白菜让直播间3小时内的下单量超过了3500单。

  山丘市集直播间每周开播5天,每天6小时不间断云带货,通过线上线下一起联动,让消费者与延边特产的“相遇”变得灵动、美妙。

  (桑黄基地)

  点赞

  和龙市八家子镇党委副书记 王世明

  桑黄市场前景广阔,东北无论在生产原料储备还是气候上都非常适合桑黄种植。我们属于国家级贫困县,项目谋划初期没有大额资金来发展如此集聚性的农业 产业,一度被搁置。2018年,在宁波驻延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5900万宁波帮扶资金助力,经过近3年努力,八家子镇桑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形 成了资金、技术、种植、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一条龙产业链。

  最近,八家子桑黄小镇名列第二批吉林省级特色产业小镇创建名单,我们会带着大家的期许、贫困户稳定增收的希望,大步朝前。

  珲春市英安镇双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费守花

  宁波在我们村援建了果蔬仓储项目,去年拿到分红2000元;村里为贫困户申请了小额贷款,成立了合作社,参与一个明太鱼晾晒项目,每户分红4000 元;再加上在奉化工作的工资和村保洁员收入,我们家2019年收入4万多元,就在这一年,正式脱贫。今年,女儿要高考了,几次模拟成绩都不错,相信未来日 子会越来越好。

  点评

  消费扶贫,拓展脱贫新路径

  宁波万里对口协作和反贫困研究院院长 盛 钢

  “甬延”协作用好消费扶贫抓手,合力推进“甬企进延、延品入甬”,彰显了“甬延”两地从单向帮扶到合作共赢的转变,为脱贫致富开辟新路径。

  实践中,“政府搭台,甬企唱戏”,以合作项目为依托,打造富民特色产业,并通过“五进”对接、“农超”对接、基地对接、线上与线下联动、展会与直销 互动等对接市场促销,建立产供销对接机制;“甬延”合力打造产业品牌,提升其品质,“小煎饼”坐上大飞机、黑木耳变身“黑牡丹”、桑黄变成“黄金果”等, 助推了群众持续脱贫增收;创新运用新经济理念,开发“共享稻田”营销新模式,并推广到畜、林、药等领域,促进扶贫增收、帮扶增效;依托延边特色产品和民俗 风情,在宁波打造以民俗风情为特色的“山丘市集消费扶贫综合体”,成为旅游新亮点、消费扶贫新品牌。

  消费扶贫是一种可持续的市场行为,需在供销之间建立起常态化、规模化、便利化的交易平台和机制方面持续下功夫。

  我在扶贫一线

  消费扶贫,让脱贫攻坚更有温度

  宁波市扶贫干部、珲春市政府党组成员、政府办副主任邬燕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群众,一头连着广阔的消费市场,应该大 有可为。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延边包括珲春的一些贫困户种植的很多优质农特产品因为包装简单、品牌不响导致销路不畅、附加值低。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工作 队就组织我们深入谋划消费扶贫工作,目的就是要建立品牌,提高附加值,打通供应链,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酒香还需勤吆喝。”东西再好,大家不认识市场就不认可。一方面我们抓住各种机会宣传珲春、宣传珲春良好的生态环境、宣传珲春优质的农特产品;另一 方面,积极支持珲春优质的农特产品如大米、蜂蜜、黑耳、人参产品等“走出去”,创造条件让农业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种养农场参加宁波的展销会、购销 会,设立消费扶贫专区,集中推介、展示、销售特色农产品,让更多的宁波消费者认识了这些好产品。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消费扶贫产品亦是如此。我们高度关注卖到宁波市场农特产品的质量,从扶贫企业的资质认定到消费产品的认定和把关,从产品源头 到终端市场和百姓餐桌。今年在疫情影响情况下,联手当地有关部门加快产品认定。目前珲春有18家企业、合作社、专业种植农场与25个贫困村、涉贫村签订了 产业扶贫协议,以结对帮扶、流转贫困户土地、订单收购、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等建立与贫困人口的利益连接机制。其中,15家企业、合作 社、专业种养农场多达190多个品种进入延边州扶贫产品供应商目录。

  打通供应链条至关重要。我们牵线搭桥,支持消费扶贫企业自行或合作开办宁波专卖店、直营店,实行线上线下联动,形成农特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联 动。目前,奉化区已有7家珲春扶贫产品专卖店(直营店),2019年通过前后方共同努力,以直销、购销、展销、助销等方式实现消费额度3020万元。

  我们坚持“政府创建平台,企业创新市场,贫困户创收受益”的三创原则,让脱贫致富更有“温度”。下一步,我们将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把消费扶贫打造成脱贫攻坚的一面旗帜,让消费扶贫惠及所有贫困人口,造福宁波、珲春两地百姓。

  (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朝鲜族民俗村是首批延边州“宁波市职工疗休养推介基地”之一。村落中,一步一景。)

  采访手记

  两端相牵,“共享”促增收

  延边日报记者 金由美 孙星海

  “互联网+”时代,“共享”领域不断扩大,却不曾想,它在我们成长的这片土地,开出如此美丽的花。

  我们蹲点采访的和龙市东城镇,是延边地区最大的水稻基地,种植出的水稻口感好、营养高,但由于过去销售渠道单一,农民单打独斗闯市场,常常遭遇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的尴尬。

  宁波鄞州区对口帮扶和龙市后,创新举措,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推出运用众包、众筹、共享等新经济理念的“共享稻田”帮扶模式。一块块“互联 网+农业”的“共享稻田”,一端连着宁波市民,一端连着和龙农民,实现了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粮食销售难题迎刃而解,不仅使和龙农民的 “米袋子”变成“钱袋子”,而且让宁波市民品尝到优质放心米。

  看到当地村民说起“共享稻田”实施后的新变化而漾起的幸福笑容,我们清楚地感受到,这股共享的力量、创新的力量。

  美丽的“约定”,也是美好的“相遇”

  宁波日报记者 王佳

  在延边州采访,遇见了太多“触手可及”的美好。

  那里的天一碧如洗,蓝得没有一丝杂色;水清澈如练,于平野间欢快奔流;那些“无拘无束”长于林下、田间的农副物产,可爱得令人不由自主放轻脚步,生怕干扰到它们。

  当地的物产,融入在当地浓浓的“烟火气”中。一位“90”后朝鲜族姑娘告诉我,即便现在的商超里有了不同产地的大米可供挑选,她的爸爸依然坚持购买本地稻农自产的大米,一次买上100斤,放在专用的储米器里,软糯、Q弹的滋味,无法割舍。

  有幸的是,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就像一位使者,牵起一份美丽“约定”,两地的人、物、景随之“相遇”。虽相隔千里,延边的独特物产,摆上了宁波人的餐桌。

  美味,更有美景。在“宁波市职工疗休养推介基地”防川朝鲜族民俗村、防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迎来宁波人的身影。多元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在相遇中相知。

  喜欢这样的“相遇”,更喜欢为了这份“相遇”所做的最美好的努力,有当地坚持让特色产品绿色安全的诚意,有甬延两地为提升物产品质的不遗余力,更有全体宁波人的爱心助力。

  相信在携手小康路上,这份“约定”依然美丽!

  策划:金波 董乐平 何英杰

  统筹:朱宇 韩维民 冯瑄

  图文:王佳 金由美 孙星海

  记者王佳 延边日报记者金由美 孙星海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精准帮扶8策⑦:用消费搭桥让“相遇”更美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6-23 06:29:00

  (和龙市八家子镇桑黄基地,承载了当地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希望。)           

  黑木耳、辣白菜、大酱、延黄牛、明太鱼……这两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特色农副产品来到宁波,与消费者“相遇”,不仅丰富了宁波人的“菜篮子”“米袋子”,也在实践中开拓了一条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新路子。

  以产品为媒、用消费搭桥,消费扶贫,犹如一根丝带,牵起延边的资源禀赋,“舞”出万千气象。

  在共赢中谋长远,这些年,甬延两地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借力新技术、新业态,提升供给水平,拓宽销售渠道,在推动延边产品融入更大市场的同时,还“有心插柳”促进了当地产业、产品的提质升级。

  (初夏时节,光东村稻田绿得如此清新,充满生命力。)

  创新先行

  “购”出一片天地

  “稻花已作丰年香”,当千亩稻田绿波荡漾,抑或水稻顶部刚抽出花穗子,“专属定制”已高效“锁定”了田间收成。

  众包、众筹、共享,鄞州、和龙两地着眼“延边所有、宁波所能,资源对接、发展共享”,依托和龙优质有机大米,创新打造“共享稻田”消费新模式。

  “从田间到餐桌,让宁波市民共享延边美食,又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把最大的收成留在当地,切实让农户的‘米袋子’变成‘钱袋子’。”宁波挂职干部、和龙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胡宁华说。

  先期试点的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在2018年便尝到了新模式带来的甜头,4000块“共享稻田”认筹一空,带动村里75户贫困户和26户一般农户增收,每户拿到项目红利2000元。

  在“共享稻田”的带动下,延边形成“1+X”共享体系,并逐步向当地畜禽、药材、林特等更多优势产业推广。

  让产品获得“可销售的渠道”,需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让当地产品真正流动起来。

  “有了这批鱼货,就能满足正常的加工生产需求。”珲春“东鹏水产”经营者宿东悬着的心放下了。水产交易多靠“现金”,和当地众多水产加工企业一样,需要鱼料加工的“东鹏”因资金压力,卡在了采购环节,“幸好‘海上鲜’推出有仓储质押业务,解了燃眉之急。”

  在宁波驻延帮扶工作队的牵线、助推下,宁波海上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延边“落户”后,创新性打通了仓储监管、物流调度、供应链金融、电商销售,与当地携手共建水产产业新生态。

  “因为‘海上鲜’有大数据库和智能仓储监管,水产品质押便成为一件可操作的事儿。”据“海上鲜”东北区域经理魏旺介绍,在他们平台,可实时查看质押 水产品在冷库中的情况,以及鱼货的行情信息,并可帮助对接终端客户,前不久,当地加工生产的3吨“黄金鲽鱼”发货内销到了绍兴市场。

  创新方法,更要创新理念。去年下半年,坐飞机从宁波飞往北京的乘客会发现,在所用的机上餐食里,多了一样宁波援建项目产品——延边州的敦化煎饼。

  在延边,敦化煎饼家喻户晓,也是东北农家常用的主食。而小煎饼“摊”出大产业,“飞上天”成为航空餐食,这个质的飞跃离不开两地交流点子碰撞火花,也离不开帮扶干部的辛劳和执着。

  “我常常逮住机会就去找宁波帮扶干部聊聊,每次回来后都对未来发展有了新的想法。”宁波•延边东西部扶贫协作工厂——延边州敦化市长有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长有坦言,煎饼“飞上天”的背后,是宁波帮扶干部的多次来回奔波,连外包装的设计细节他们都亲力亲为。

  “小煎饼‘坐’上大飞机,是对我们产品品质的肯定。同时,也借助这个平台,产品的口碑和宣传覆盖面大大提升。”陈长有说。

  创新,结出了甜果。短短两年时间,长有煎饼东西部扶贫项目累计发放扶贫收益金60万元,帮助约500名贫困人员人均增收1200元。

  (敦化长有煎饼“坐”上大飞机,成为航空餐食。)

  聚焦品质

  推动持续发展

  标准化的菌包厂、高规格的定植车间、配套的冷库项目,正成为新一代汪清木耳产业的“代言”。

  近年来,汪清一步步建立起45个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逐渐跻身国内黑木耳高端市场。口感可根据客户个性化定制,产品家族多了木耳脆片等“新面孔”,自主品牌产品首次出口日本……黑木耳变身“黑牡丹”,离不开宁波驻延帮扶工作队的整体规划。

  开拓市场需要高质量产品,不能搞“瓜代菜”之类的低水平建设。当最初的走访调研结束,两地便协商启动黑木耳产业现代化培育模式。

  “过去老百姓自己做的菌包成活率低不说,质量更难以保证。”汪清县鸡冠乡乡长郑木红说,自宁波帮扶资金注入下建起标准化菌包厂,实行制袋、灭菌、接种、养菌一条龙式的菌包生产培养,菌包成活率大大提高。

  当地一些乡镇还引进科研力量不断开发、优化菌种,使木耳标准化生产体系更加完善。在天桥岭镇天河村,汪清桃源小木耳产业园的菌包培养室里,一个个菌包排列整齐。在这里,所有的搬运工作都由两台智能机器人完成,最大程度杜绝了污染。

  遵循产业现代化培育模式,当地还在探索延伸到村、到户、到地块的产品追溯体系,让每一片木耳都让人吃得放心。

  让消费获得“可保证的品质”,需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供给侧改革。外界的助推可能会引起一时的消费,但要形成持续的消费效应,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产品的质量和特色。在延边,对提升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的探索,绝不仅限于此。

  汪清镇东明村是朝鲜族村,制作朝鲜族传统食品大酱的村民很多,且技法独特、口味纯正,很受市场欢迎。村里的酱厂也有多年历史,但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实施前,酱厂只是个小作坊,产量非常有限。

  为打响大酱品牌,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2018年,59万元宁波帮扶资金建设了东明村民俗食品加工厂。“以前每年只能产5万斤,销售额10万元。项 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生产优质大酱等产品20万斤,销售额能达到100万元。”据当地村干部介绍,在宁波驻延帮扶工作队的帮扶下,加工厂已完成商标注册、 SC食品生产许可。目前,“换装一新”的东明村大酱进入商超。

  和龙市八家子镇桑黄种植基地,245座桑黄大棚在平原上整齐排列,棚内是近106.8万个种植菌段。大棚里,67岁的徐明福仔细查看着温度、湿度和桑黄段的生长情况。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的他成了桑黄管护员。

  在东西部帮扶资金的助力下,集约化、标准化“种植”出的桑黄,长势喜人,似耳朵,金黄色。明年9月,首批桑黄就要“变现”,预计全镇贫困人口能人均增收500多元。

  (人参经过深加工,“变身”出人参饮品、人参化妆品等相关产品。珲春华瑞参业企业进行人参液提取。)

  多方参与

  聚合平台谋未来

  “去年收入有11800多元,来自消费扶贫的‘贡献额’就有4000多。”珲春市杨泡满族乡庙岭村贫困户于红花心里有本账,自家种植的玉米、大豆,帮扶方华瑞参业优先采购,流转出去的土地也被用来种植有机作物,除了拿到流转费,还有分红。

  于红花口中的华瑞参业,和很多企业一样,进入了延边州扶贫产品供应商目录。

  近些年,华瑞参业将收购来的贫困户种植的人参、玉米、大米、大豆等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出人参米、人参豆粉等优质产品,销往各地。今年,这一消费扶贫机制扩大到整个杨泡满族乡68户贫困户126人,提高他们在农产品销售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中的参与度。

  消费扶贫是一个“人人皆可为”的事儿。为了营造“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的良好氛围,甬延两地用好消费扶贫这个抓手,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聚合平台,谋划未来。

  当地黑木耳产业的未来发展,甬延两地早有谋划。

  2019年,全国黑木耳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汪清黑木耳节召开,这是汪清县时隔18年举行的第二届大会,活动吸引了100余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企业,包括优秀的木耳生产和装备企业。同时,近20个县市分别带队参加展示展览,打响了汪清黑木耳全国品牌影响力。

  2019年10月底,北仑与汪清完成黑木耳特色小镇规划,该小镇也是吉林省第一个编制产业规划的特色小镇,未来力争在黑木耳研发、加工、集散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探索从企业培育到平台搭建的新思路。

  在宁波驻延帮扶工作队的牵线、推动下,当地援建项目企业与宁波10个区县(市)卫健部门以及中医院签订协议,长白山地道中药材走进宁波大市场,更有 75个延边农特产销售点在宁波设立,木耳、大米等20多种延边农特产品进入大型超市、专卖店,受到宁波各机关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 爱心人士的青睐,2019年销售额超过1.7亿元,带动当地贫困人口10817人增收。

  今年5月,在鄞州南部商务区山丘市集民俗风情街区透明玻璃房里,开启了全市首个专门针对消费扶贫产品的直播时刻,风趣幽默的推介让直播下单量快速增加,一款来自延边的辣白菜让直播间3小时内的下单量超过了3500单。

  山丘市集直播间每周开播5天,每天6小时不间断云带货,通过线上线下一起联动,让消费者与延边特产的“相遇”变得灵动、美妙。

  (桑黄基地)

  点赞

  和龙市八家子镇党委副书记 王世明

  桑黄市场前景广阔,东北无论在生产原料储备还是气候上都非常适合桑黄种植。我们属于国家级贫困县,项目谋划初期没有大额资金来发展如此集聚性的农业 产业,一度被搁置。2018年,在宁波驻延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5900万宁波帮扶资金助力,经过近3年努力,八家子镇桑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形 成了资金、技术、种植、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一条龙产业链。

  最近,八家子桑黄小镇名列第二批吉林省级特色产业小镇创建名单,我们会带着大家的期许、贫困户稳定增收的希望,大步朝前。

  珲春市英安镇双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费守花

  宁波在我们村援建了果蔬仓储项目,去年拿到分红2000元;村里为贫困户申请了小额贷款,成立了合作社,参与一个明太鱼晾晒项目,每户分红4000 元;再加上在奉化工作的工资和村保洁员收入,我们家2019年收入4万多元,就在这一年,正式脱贫。今年,女儿要高考了,几次模拟成绩都不错,相信未来日 子会越来越好。

  点评

  消费扶贫,拓展脱贫新路径

  宁波万里对口协作和反贫困研究院院长 盛 钢

  “甬延”协作用好消费扶贫抓手,合力推进“甬企进延、延品入甬”,彰显了“甬延”两地从单向帮扶到合作共赢的转变,为脱贫致富开辟新路径。

  实践中,“政府搭台,甬企唱戏”,以合作项目为依托,打造富民特色产业,并通过“五进”对接、“农超”对接、基地对接、线上与线下联动、展会与直销 互动等对接市场促销,建立产供销对接机制;“甬延”合力打造产业品牌,提升其品质,“小煎饼”坐上大飞机、黑木耳变身“黑牡丹”、桑黄变成“黄金果”等, 助推了群众持续脱贫增收;创新运用新经济理念,开发“共享稻田”营销新模式,并推广到畜、林、药等领域,促进扶贫增收、帮扶增效;依托延边特色产品和民俗 风情,在宁波打造以民俗风情为特色的“山丘市集消费扶贫综合体”,成为旅游新亮点、消费扶贫新品牌。

  消费扶贫是一种可持续的市场行为,需在供销之间建立起常态化、规模化、便利化的交易平台和机制方面持续下功夫。

  我在扶贫一线

  消费扶贫,让脱贫攻坚更有温度

  宁波市扶贫干部、珲春市政府党组成员、政府办副主任邬燕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群众,一头连着广阔的消费市场,应该大 有可为。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延边包括珲春的一些贫困户种植的很多优质农特产品因为包装简单、品牌不响导致销路不畅、附加值低。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工作 队就组织我们深入谋划消费扶贫工作,目的就是要建立品牌,提高附加值,打通供应链,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酒香还需勤吆喝。”东西再好,大家不认识市场就不认可。一方面我们抓住各种机会宣传珲春、宣传珲春良好的生态环境、宣传珲春优质的农特产品;另一 方面,积极支持珲春优质的农特产品如大米、蜂蜜、黑耳、人参产品等“走出去”,创造条件让农业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种养农场参加宁波的展销会、购销 会,设立消费扶贫专区,集中推介、展示、销售特色农产品,让更多的宁波消费者认识了这些好产品。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消费扶贫产品亦是如此。我们高度关注卖到宁波市场农特产品的质量,从扶贫企业的资质认定到消费产品的认定和把关,从产品源头 到终端市场和百姓餐桌。今年在疫情影响情况下,联手当地有关部门加快产品认定。目前珲春有18家企业、合作社、专业种植农场与25个贫困村、涉贫村签订了 产业扶贫协议,以结对帮扶、流转贫困户土地、订单收购、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等建立与贫困人口的利益连接机制。其中,15家企业、合作 社、专业种养农场多达190多个品种进入延边州扶贫产品供应商目录。

  打通供应链条至关重要。我们牵线搭桥,支持消费扶贫企业自行或合作开办宁波专卖店、直营店,实行线上线下联动,形成农特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联 动。目前,奉化区已有7家珲春扶贫产品专卖店(直营店),2019年通过前后方共同努力,以直销、购销、展销、助销等方式实现消费额度3020万元。

  我们坚持“政府创建平台,企业创新市场,贫困户创收受益”的三创原则,让脱贫致富更有“温度”。下一步,我们将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把消费扶贫打造成脱贫攻坚的一面旗帜,让消费扶贫惠及所有贫困人口,造福宁波、珲春两地百姓。

  (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朝鲜族民俗村是首批延边州“宁波市职工疗休养推介基地”之一。村落中,一步一景。)

  采访手记

  两端相牵,“共享”促增收

  延边日报记者 金由美 孙星海

  “互联网+”时代,“共享”领域不断扩大,却不曾想,它在我们成长的这片土地,开出如此美丽的花。

  我们蹲点采访的和龙市东城镇,是延边地区最大的水稻基地,种植出的水稻口感好、营养高,但由于过去销售渠道单一,农民单打独斗闯市场,常常遭遇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的尴尬。

  宁波鄞州区对口帮扶和龙市后,创新举措,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推出运用众包、众筹、共享等新经济理念的“共享稻田”帮扶模式。一块块“互联 网+农业”的“共享稻田”,一端连着宁波市民,一端连着和龙农民,实现了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粮食销售难题迎刃而解,不仅使和龙农民的 “米袋子”变成“钱袋子”,而且让宁波市民品尝到优质放心米。

  看到当地村民说起“共享稻田”实施后的新变化而漾起的幸福笑容,我们清楚地感受到,这股共享的力量、创新的力量。

  美丽的“约定”,也是美好的“相遇”

  宁波日报记者 王佳

  在延边州采访,遇见了太多“触手可及”的美好。

  那里的天一碧如洗,蓝得没有一丝杂色;水清澈如练,于平野间欢快奔流;那些“无拘无束”长于林下、田间的农副物产,可爱得令人不由自主放轻脚步,生怕干扰到它们。

  当地的物产,融入在当地浓浓的“烟火气”中。一位“90”后朝鲜族姑娘告诉我,即便现在的商超里有了不同产地的大米可供挑选,她的爸爸依然坚持购买本地稻农自产的大米,一次买上100斤,放在专用的储米器里,软糯、Q弹的滋味,无法割舍。

  有幸的是,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就像一位使者,牵起一份美丽“约定”,两地的人、物、景随之“相遇”。虽相隔千里,延边的独特物产,摆上了宁波人的餐桌。

  美味,更有美景。在“宁波市职工疗休养推介基地”防川朝鲜族民俗村、防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迎来宁波人的身影。多元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在相遇中相知。

  喜欢这样的“相遇”,更喜欢为了这份“相遇”所做的最美好的努力,有当地坚持让特色产品绿色安全的诚意,有甬延两地为提升物产品质的不遗余力,更有全体宁波人的爱心助力。

  相信在携手小康路上,这份“约定”依然美丽!

  策划:金波 董乐平 何英杰

  统筹:朱宇 韩维民 冯瑄

  图文:王佳 金由美 孙星海

  记者王佳 延边日报记者金由美 孙星海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