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首页精彩图片
一日热三分的小暑来了!宁波这款地产"小鲜肉"将集中上市
稿源: 宁波晚报生活号   2020-07-05 22:43:48报料热线:81850000

  玩了一个又破又烂的谐音梗:“藕”买噶,号称“一日热三分”的小暑(7月6日)要来啦

  还得再加上一句:买它!买它!买它!

  买啥?藕啊!

小暑至,藕的收获季的“大幕”也缓缓拉开。记者崔引 摄

  小暑不会“凉”

  一直阴沉着脸,结果“憋”了半天还是没“憋”住,“噼噼啪啪”一阵接一阵下雨,最高气温被“挡”在30℃外……是最近这几天天气的“常态”。

  左看右看,不太像传说中“一日热三分”的小暑节气该有的样子。

  所谓小暑,顾名思义,一“小”,一“暑”,就已经将这个节气的特质刻画得淋漓尽致:天气开始变得炎热,却又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小暑期间,我们将送别很“霉”的梅雨季,迎来号称“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无论是闷湿,还是干热,总归是跟一个“热”字脱不了干系。

  出梅,还有待气象部门“官宣”;入伏,“定档”7月16日,今年三伏天的日数有40天,其中,中伏有20天。

  小暑“一日热三分”的“人设”是要崩啊?别操心。

  且看市气象台的预报,等到7月10日以后,我市的最高气温就将“一键启动”一路狂飙的模式,稳居在34℃-36℃。

  天一热,很多人的胃口好像就会不由自主变差,饮食上偏爱冰冰凉凉、酸酸爽爽的口感,比如凉拌藕。

在水里推着藕“船”行走,是件很费力的事。记者崔引 摄

眼下的藕还有点嫩,多半是满足人们尝鲜的欲望。记者崔引 摄

  现在上市的藕是“小鲜肉”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藕是跟秋天联系在一起,就像俗语说的“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事实上,随着小暑的到来,挖藕已经开始。

  余师章和女婿朱为农在海曙区集士港镇新后屠桥村种了100亩藕。“今年开挖有点早,端午前两天就已经挖了。”7月2日上午10点,余师章带记者去水田里看看。

  水田里,朱为农已经下水作业近2个小时。一阵紧一阵松的雨水,早已将他淋得瞬身湿透。

  不过,对农民来说,这样的天气还没有“坏”到让他们回家歇息的地步。

  两个小时的收获不算丰厚,差不多150斤重的样子。朱为农说,等藕大量上市,一人一天能挖的2000斤的藕。

  很好奇余师章和朱为农是如何一眼看穿长在水下淤泥里的藕是否成熟。种了19年藕的余师章指了指荷叶。 

  不同于花莲,藕莲的荷叶长得特别高,“身高一米八”一点儿也不稀奇。

  那些看上去蔫儿吧唧的荷叶下才有成熟的藕,那些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荷叶下,藕通常都还没成熟或还很瘦小。   

  “现在的藕还太嫩,要再等20天到一个月才会真正成熟。”余师章说,所谓的“真正成熟”,指的是“藕里面会有水淀粉生成。”

  “太嫩”的藕恰好满足人们尝鲜的心理,因此能在菜场卖出“10元一斤”的“高价”。

  不过,这并没有让像余师章、朱为农这样的种植户很心动。“销量不大,一天顶多也就卖20-30斤。”朱为农说。

  他们更“看重”批发。当然,批发的价格不能和零售相比,一斤只能卖3-4元。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再加上天气逐渐转热,不少人已经悄悄地摘下口罩,可余师章还是能够感觉到疫情带来的“后遗症”——

  “原来很大部分藕是卖给罐头工厂加工出口到日本的,现在很多罐头工厂都没有开工。”

  “很多原来从外地来宁波工作的人都没回来,对零售的销量也有影响。”

刚挖上来的藕并没有菜场里那般长相讨喜。记者崔引 摄

  糖醋拌藕来一口

  刚从水里捞上来的藕,裹着一层泥,就像它的拼音一样“丑”。

  朱为农拿起水枪一阵猛滋,泥被冲掉,渐渐露出黄褐色外表,还是没法和菜场里雪白的娇俏模样相媲美。 

  现在的藕正嫩,掰下来,切成片,拿糖醋拌一拌,直接就可以吃。很多人看中的就是这口脆爽,而且也十分符合小暑节气的“人设”。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实用的家常做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据说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藕一年四季都可以挖。余师章说,像他们这样,一年也就休息不足两个月。

  等到天气转凉,作家周作人在《藕的吃法》中推荐过的一个吃法既暖胃又暖心:把藕切成大小适宜的块,同红枣、白果煮熟,加入红糖。就像一道甜品,藕和糖都好吃。

  不嫌麻烦的,可以做蒸藕。清代“吃客”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提到过:“藕须贯米加糖自煮,并汤极佳。”其实这种做法,有点像我们现在常见的糯米藕。

  不过,对于藕的选择,袁枚有着极高的要求:“虽软熟而以齿决,故味在也。如老藕一煮成泥,便无味矣。”

  老藕的难吃,其实也怪不得老藕。

  余师章说,藕长得极快,现在挖上来的这些看着很嫩的藕,若在水里再养上一段时间,藕节处就会长出新藕来,老藕的养分一点点被吸收,自然枯萎。记者石承承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一日热三分的小暑来了!宁波这款地产"小鲜肉"将集中上市

稿源: 宁波晚报生活号 2020-07-05 22:43:48

  玩了一个又破又烂的谐音梗:“藕”买噶,号称“一日热三分”的小暑(7月6日)要来啦

  还得再加上一句:买它!买它!买它!

  买啥?藕啊!

小暑至,藕的收获季的“大幕”也缓缓拉开。记者崔引 摄

  小暑不会“凉”

  一直阴沉着脸,结果“憋”了半天还是没“憋”住,“噼噼啪啪”一阵接一阵下雨,最高气温被“挡”在30℃外……是最近这几天天气的“常态”。

  左看右看,不太像传说中“一日热三分”的小暑节气该有的样子。

  所谓小暑,顾名思义,一“小”,一“暑”,就已经将这个节气的特质刻画得淋漓尽致:天气开始变得炎热,却又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小暑期间,我们将送别很“霉”的梅雨季,迎来号称“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无论是闷湿,还是干热,总归是跟一个“热”字脱不了干系。

  出梅,还有待气象部门“官宣”;入伏,“定档”7月16日,今年三伏天的日数有40天,其中,中伏有20天。

  小暑“一日热三分”的“人设”是要崩啊?别操心。

  且看市气象台的预报,等到7月10日以后,我市的最高气温就将“一键启动”一路狂飙的模式,稳居在34℃-36℃。

  天一热,很多人的胃口好像就会不由自主变差,饮食上偏爱冰冰凉凉、酸酸爽爽的口感,比如凉拌藕。

在水里推着藕“船”行走,是件很费力的事。记者崔引 摄

眼下的藕还有点嫩,多半是满足人们尝鲜的欲望。记者崔引 摄

  现在上市的藕是“小鲜肉”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藕是跟秋天联系在一起,就像俗语说的“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事实上,随着小暑的到来,挖藕已经开始。

  余师章和女婿朱为农在海曙区集士港镇新后屠桥村种了100亩藕。“今年开挖有点早,端午前两天就已经挖了。”7月2日上午10点,余师章带记者去水田里看看。

  水田里,朱为农已经下水作业近2个小时。一阵紧一阵松的雨水,早已将他淋得瞬身湿透。

  不过,对农民来说,这样的天气还没有“坏”到让他们回家歇息的地步。

  两个小时的收获不算丰厚,差不多150斤重的样子。朱为农说,等藕大量上市,一人一天能挖的2000斤的藕。

  很好奇余师章和朱为农是如何一眼看穿长在水下淤泥里的藕是否成熟。种了19年藕的余师章指了指荷叶。 

  不同于花莲,藕莲的荷叶长得特别高,“身高一米八”一点儿也不稀奇。

  那些看上去蔫儿吧唧的荷叶下才有成熟的藕,那些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荷叶下,藕通常都还没成熟或还很瘦小。   

  “现在的藕还太嫩,要再等20天到一个月才会真正成熟。”余师章说,所谓的“真正成熟”,指的是“藕里面会有水淀粉生成。”

  “太嫩”的藕恰好满足人们尝鲜的心理,因此能在菜场卖出“10元一斤”的“高价”。

  不过,这并没有让像余师章、朱为农这样的种植户很心动。“销量不大,一天顶多也就卖20-30斤。”朱为农说。

  他们更“看重”批发。当然,批发的价格不能和零售相比,一斤只能卖3-4元。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再加上天气逐渐转热,不少人已经悄悄地摘下口罩,可余师章还是能够感觉到疫情带来的“后遗症”——

  “原来很大部分藕是卖给罐头工厂加工出口到日本的,现在很多罐头工厂都没有开工。”

  “很多原来从外地来宁波工作的人都没回来,对零售的销量也有影响。”

刚挖上来的藕并没有菜场里那般长相讨喜。记者崔引 摄

  糖醋拌藕来一口

  刚从水里捞上来的藕,裹着一层泥,就像它的拼音一样“丑”。

  朱为农拿起水枪一阵猛滋,泥被冲掉,渐渐露出黄褐色外表,还是没法和菜场里雪白的娇俏模样相媲美。 

  现在的藕正嫩,掰下来,切成片,拿糖醋拌一拌,直接就可以吃。很多人看中的就是这口脆爽,而且也十分符合小暑节气的“人设”。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实用的家常做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据说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藕一年四季都可以挖。余师章说,像他们这样,一年也就休息不足两个月。

  等到天气转凉,作家周作人在《藕的吃法》中推荐过的一个吃法既暖胃又暖心:把藕切成大小适宜的块,同红枣、白果煮熟,加入红糖。就像一道甜品,藕和糖都好吃。

  不嫌麻烦的,可以做蒸藕。清代“吃客”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提到过:“藕须贯米加糖自煮,并汤极佳。”其实这种做法,有点像我们现在常见的糯米藕。

  不过,对于藕的选择,袁枚有着极高的要求:“虽软熟而以齿决,故味在也。如老藕一煮成泥,便无味矣。”

  老藕的难吃,其实也怪不得老藕。

  余师章说,藕长得极快,现在挖上来的这些看着很嫩的藕,若在水里再养上一段时间,藕节处就会长出新藕来,老藕的养分一点点被吸收,自然枯萎。记者石承承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