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日均活跃人口超千万!跨区通勤哪最火 短期驻留占多少
稿源: 东南财金   2020-07-03 06:50:00报料热线:81850000

  “城,以盛民也。

  疫情以来,新一轮城市化建设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城市空间,也越来越关注。每一位关心宁波的居民,想必都会对这座城市的人口迁徙、出行状况、发展轨迹充满好奇。

  近日,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了报告《宁波市域人口与出行特征分析》,利用大数据对宁波的人口时空布局特征、区间客流强度、主要对外客流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宁波交互最密切的区域在哪?有多少宁波人过着跨区上班的生活?来宁波的短途差旅人士多吗?这份大数据分析给出了答案

  跨区通勤

  在宁波上班族中不多见

  对于每一位在城市工作的上班族来说,通勤是不可避免的环节。若是工作地与居住处相距甚远,人们消磨在堵车、等公交、挤地铁中的时间,免不了让生活质量大打折扣。那么,宁波居民的职住关系究竟如何?

  数据显示,宁波市六区跨区通勤比例仅为1%,说明99%的上班族,都在鄞州、海曙、江北、北仑、镇海、奉化这6区的中心城区范围内居住。相比之下,北京中心城区仅有73%的工作人口能实现内部通勤,其他人不得不选择住在郊区甚至市外。可见,宁波市区的通勤压力普遍小得多。

  另据《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宁波市的平均通勤距离为6.6公里,在中国36个主要城市中,仅高于呼和浩特,远低于包括杭州、南京、青岛、厦门等兄弟城市。可见,在相同的城市能级下,选择在宁波工作生活,上下班途中也能收获更多便捷的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慈溪和余姚两地的跨区通勤比例要远高于宁波市六区,达到4%-6%,职住分离的外区也以两地之间为主。想必不少生活工作在余慈地区的朋友都能感同身受。而城南的宁海、象山两县,跨区通勤比例则在2%-3%之间,也高于市区,但职住分离的总量不足1万人,可见规模相对较小。

  这既符合人们在宁波的生活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宁波尚未形成跨区通勤圈的事实。

  数据显示,宁波市六区与各县市的双向通勤率不足5%,说明中心城区对周边的吸引力并不明显。这或许与宁波县域经济发达的历史沿革相关,但未来宁波若想打造都市圈,务必要在加强区域间流动、提升核心城区辐射力方面下功夫。

  有趣的是,宁波居民的工作生活作息,也在客流交互变化的大数据中有明显体现。从宁波的客流交互时变来看,工作日存在明显早晚高峰,分别在7:00-9:00和17:00-19:00左右,可能意味着“朝八晚六”更符合宁波人的工作节奏。

  但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日,22点之后,宁波市内的客流就明显降低,并与0点左右持平。去年,东南财金记者调查过宁波的24小时业态,当时就有从业者提到,在宁波的文旅消费场所,“22点为界”的现象颇为突出,过了这一节点,人群就会不约而同地散场,这也与数据的呈现不谋而合。

  一直以来,宁波没有夜生活”的论调颇盛,甚至有人直言这与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和国际化港口城市的能级和定位都不相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城市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消费习惯,本无可厚非。但站在城市开放包容的角度看,至少反映出宁波在夜间消费场景方面,仍有较大的可提升和可想象的空间。

  短期驻留人口

  在甬分布有何特点?

  一座城市,不仅是市民安居乐业的载体,更要以开放包容迎接短时游客的走走停停。

  数据表明,2019年,有日均1038万人口活动在宁波大市范围,相比较前年规模有所增加。其中,长期驻留人口与短期驻留人口(非暑假期间)为17:1。

  提及人口规模,大家最熟悉的概念莫过于常住人口,殊不知由于存在出差、旅游、访友、就医而短期驻留的人群,城市的活跃人数可能要比常住人口大得多。就拿广州、深圳、成都来说,尽管它们的常住人口为1500万人左右,但实际管理服务人口已突破2000万。

  由此看来,和吸引大量短期驻留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相比,宁波的城市人口特征,仍是以本地人口活动为主。这恐怕与宁波既非热门旅游城市,又非区域交通枢纽有关。不过,这也使得宁波在交通、居住、社会管理等方面无需承担过大的压力,保留了宜居的优势。

  (宁波市分类人口波动图)

  好在,宁波“小而美”的城市魅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去年的清明、五一、端午小长假期间,宁波短期驻留人口都呈现“倒V”字形的增长,尤其是五一期间,最高达到80万人次。而在非节假日期间,短期驻留人口也呈现周六上升、周日持平、周一下降的周期性波动规律,说明宁波仍走在向周边“圈粉”的路上。

  宁波旅游大数据中心的统计也证实了这一点。以去年5月1日为例,当日宁波的景区游客中,有14%来自省内、21%来自省外,而在省外的客源中,上海和江苏的朋友占了三分之二。今年受疫情影响,市外游客的占比有所降低,但仍是江浙沪周边城市游客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同时,数据还反映了短期驻留人口的出行活动空间。不出所料的是,以三江口为核心区的市六区,恰是这些差旅客们的主要聚集地。

  从热力图上看,热点区域也大致沿着轨道线路分布,昼夜之间区别不大。至于周边县市,这些短期驻留人口的分布,则是以中心城区、商业区及热点景区为主。

  (宁波市六区短期驻留人口日间分布)

  这样一来,我们便不难勾勒出宁波驻留游客的行踪轨迹:兴许是白天慕名前往天一阁,晚上来到三江六岸驻足,最后乘着末班地铁回到旅店进入梦乡……而轨道交通网络的建成,也为这部分人群的参观游览带来极大的便利。

  今年,连接慈城、火车南站、东钱湖的宁波地铁4号线即将开通,将串联起宁波文化旅游的“大动脉”。届时,乘坐高铁来宁波的旅客,将新增两个触手可及的目的地,而宁波的人口活动热力图或将因此有所改变。

  绍兴和舟山

  谁与宁波最“亲密”?

  与此同时,作为宁波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宁波和周边城市间的双向人员流动,更能体现它在区域一体化中扮演的角色。

  从城市间的日常交往情况来看,在宁波、绍兴、台州、舟山这四座城市之间,宁波是人口流入和流出最主要的城市,这也符合身为都市圈核心城市的“江湖地位”。其中,无论是节假日、周末还是工作日,交互最密集的当属甬绍,其次为甬台和甬舟。

  城际出行方面的数据也有体现。在宁波市对外主要方向的客流中,杭绍方向占比最高,达32%,其次是台温方向的29%、舟山方向的21%,说明以宁波为中心、向东西方向的分头“扩圈”占了不小的比重。

  在这些城市之间,还能窥见跨市通勤的端倪,特别是在甬绍、甬舟、甬台的交界处。数据显示,余姚和绍兴上虞区之间的跨市交互量最高,其次是宁波与舟山之间。另外,有不少台州三门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居住在宁波南部的生活区……这些都对宁波都市圈扩大影响力释放出了强烈的信号。

  与宁波跨市通勤最多的城市,为什么是绍兴而不是舟山这恐怕与绍兴、舟山两地的人口基数有关。

  据市规划院统计,宁波都市圈及绍兴的长期驻留人口共计2206万人,其中宁波以958万人接近半壁江山,其次是台州626万人、绍兴506万人,而舟山仅有117万人。虽然甬舟交互总量最低,但若是通过人口总量折算到人均后,甬舟的交互量为0.023人次/人,远超过甬绍的0.008人次/人,可见宁波与舟山的交互紧密程度显著偏高。

  另 外,若是按照基于县级市行政单元来考察,我们会发现在“宁波与绍兴的双向互动”中,余姚市与上虞区的联系度最为密切,甚至超过了宁波市六区与绍兴柯桥区的 互动;而宁波与舟山的互动,则主要来自于市六区与定海、普陀两区的往来,且在工作日与周末期间,由舟山往宁波的规模超过宁波往舟山,说明宁波已成为吸引舟 山人的重要目的地。

  由此可见,甬舟一体化的基础仍然非常牢固。而要是宁波想将影响力向杭绍方向扩张,还得先加强市六区对余姚、慈溪等地的辐射力,方能打通“一路向西”的节点。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宁波不仅要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小圈子”,更要努力“出圈”,积极接轨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承接更多溢出效益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宁波市域对外出行客流中,上海方向占了11%,且进入上海方向的客流存在潮汐现象,早高峰以前往上海为主、晚高峰以宁波方向为主。

  站在宁波的角度看,这种“朝发夕至”的现象,一方面说明我们与上海的公务、商务交往正在常态化;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目前的交通条件导致的,必须花费5个小时在路上的缘故——要去上海办事,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早出晚归。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通苏嘉甬铁路建成通车,宁波将纳入上海1小时交通圈。届时,差旅人士赴沪办事通勤时间将缩减一半左右。长远来看,我们生活的时空节奏,也将随着交通的完善而不断优化……

  记者 严瑾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日均活跃人口超千万!跨区通勤哪最火 短期驻留占多少

稿源: 东南财金 2020-07-03 06:50:00

  “城,以盛民也。

  疫情以来,新一轮城市化建设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城市空间,也越来越关注。每一位关心宁波的居民,想必都会对这座城市的人口迁徙、出行状况、发展轨迹充满好奇。

  近日,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了报告《宁波市域人口与出行特征分析》,利用大数据对宁波的人口时空布局特征、区间客流强度、主要对外客流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宁波交互最密切的区域在哪?有多少宁波人过着跨区上班的生活?来宁波的短途差旅人士多吗?这份大数据分析给出了答案

  跨区通勤

  在宁波上班族中不多见

  对于每一位在城市工作的上班族来说,通勤是不可避免的环节。若是工作地与居住处相距甚远,人们消磨在堵车、等公交、挤地铁中的时间,免不了让生活质量大打折扣。那么,宁波居民的职住关系究竟如何?

  数据显示,宁波市六区跨区通勤比例仅为1%,说明99%的上班族,都在鄞州、海曙、江北、北仑、镇海、奉化这6区的中心城区范围内居住。相比之下,北京中心城区仅有73%的工作人口能实现内部通勤,其他人不得不选择住在郊区甚至市外。可见,宁波市区的通勤压力普遍小得多。

  另据《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宁波市的平均通勤距离为6.6公里,在中国36个主要城市中,仅高于呼和浩特,远低于包括杭州、南京、青岛、厦门等兄弟城市。可见,在相同的城市能级下,选择在宁波工作生活,上下班途中也能收获更多便捷的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慈溪和余姚两地的跨区通勤比例要远高于宁波市六区,达到4%-6%,职住分离的外区也以两地之间为主。想必不少生活工作在余慈地区的朋友都能感同身受。而城南的宁海、象山两县,跨区通勤比例则在2%-3%之间,也高于市区,但职住分离的总量不足1万人,可见规模相对较小。

  这既符合人们在宁波的生活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宁波尚未形成跨区通勤圈的事实。

  数据显示,宁波市六区与各县市的双向通勤率不足5%,说明中心城区对周边的吸引力并不明显。这或许与宁波县域经济发达的历史沿革相关,但未来宁波若想打造都市圈,务必要在加强区域间流动、提升核心城区辐射力方面下功夫。

  有趣的是,宁波居民的工作生活作息,也在客流交互变化的大数据中有明显体现。从宁波的客流交互时变来看,工作日存在明显早晚高峰,分别在7:00-9:00和17:00-19:00左右,可能意味着“朝八晚六”更符合宁波人的工作节奏。

  但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日,22点之后,宁波市内的客流就明显降低,并与0点左右持平。去年,东南财金记者调查过宁波的24小时业态,当时就有从业者提到,在宁波的文旅消费场所,“22点为界”的现象颇为突出,过了这一节点,人群就会不约而同地散场,这也与数据的呈现不谋而合。

  一直以来,宁波没有夜生活”的论调颇盛,甚至有人直言这与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和国际化港口城市的能级和定位都不相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城市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消费习惯,本无可厚非。但站在城市开放包容的角度看,至少反映出宁波在夜间消费场景方面,仍有较大的可提升和可想象的空间。

  短期驻留人口

  在甬分布有何特点?

  一座城市,不仅是市民安居乐业的载体,更要以开放包容迎接短时游客的走走停停。

  数据表明,2019年,有日均1038万人口活动在宁波大市范围,相比较前年规模有所增加。其中,长期驻留人口与短期驻留人口(非暑假期间)为17:1。

  提及人口规模,大家最熟悉的概念莫过于常住人口,殊不知由于存在出差、旅游、访友、就医而短期驻留的人群,城市的活跃人数可能要比常住人口大得多。就拿广州、深圳、成都来说,尽管它们的常住人口为1500万人左右,但实际管理服务人口已突破2000万。

  由此看来,和吸引大量短期驻留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相比,宁波的城市人口特征,仍是以本地人口活动为主。这恐怕与宁波既非热门旅游城市,又非区域交通枢纽有关。不过,这也使得宁波在交通、居住、社会管理等方面无需承担过大的压力,保留了宜居的优势。

  (宁波市分类人口波动图)

  好在,宁波“小而美”的城市魅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

  去年的清明、五一、端午小长假期间,宁波短期驻留人口都呈现“倒V”字形的增长,尤其是五一期间,最高达到80万人次。而在非节假日期间,短期驻留人口也呈现周六上升、周日持平、周一下降的周期性波动规律,说明宁波仍走在向周边“圈粉”的路上。

  宁波旅游大数据中心的统计也证实了这一点。以去年5月1日为例,当日宁波的景区游客中,有14%来自省内、21%来自省外,而在省外的客源中,上海和江苏的朋友占了三分之二。今年受疫情影响,市外游客的占比有所降低,但仍是江浙沪周边城市游客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同时,数据还反映了短期驻留人口的出行活动空间。不出所料的是,以三江口为核心区的市六区,恰是这些差旅客们的主要聚集地。

  从热力图上看,热点区域也大致沿着轨道线路分布,昼夜之间区别不大。至于周边县市,这些短期驻留人口的分布,则是以中心城区、商业区及热点景区为主。

  (宁波市六区短期驻留人口日间分布)

  这样一来,我们便不难勾勒出宁波驻留游客的行踪轨迹:兴许是白天慕名前往天一阁,晚上来到三江六岸驻足,最后乘着末班地铁回到旅店进入梦乡……而轨道交通网络的建成,也为这部分人群的参观游览带来极大的便利。

  今年,连接慈城、火车南站、东钱湖的宁波地铁4号线即将开通,将串联起宁波文化旅游的“大动脉”。届时,乘坐高铁来宁波的旅客,将新增两个触手可及的目的地,而宁波的人口活动热力图或将因此有所改变。

  绍兴和舟山

  谁与宁波最“亲密”?

  与此同时,作为宁波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宁波和周边城市间的双向人员流动,更能体现它在区域一体化中扮演的角色。

  从城市间的日常交往情况来看,在宁波、绍兴、台州、舟山这四座城市之间,宁波是人口流入和流出最主要的城市,这也符合身为都市圈核心城市的“江湖地位”。其中,无论是节假日、周末还是工作日,交互最密集的当属甬绍,其次为甬台和甬舟。

  城际出行方面的数据也有体现。在宁波市对外主要方向的客流中,杭绍方向占比最高,达32%,其次是台温方向的29%、舟山方向的21%,说明以宁波为中心、向东西方向的分头“扩圈”占了不小的比重。

  在这些城市之间,还能窥见跨市通勤的端倪,特别是在甬绍、甬舟、甬台的交界处。数据显示,余姚和绍兴上虞区之间的跨市交互量最高,其次是宁波与舟山之间。另外,有不少台州三门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居住在宁波南部的生活区……这些都对宁波都市圈扩大影响力释放出了强烈的信号。

  与宁波跨市通勤最多的城市,为什么是绍兴而不是舟山这恐怕与绍兴、舟山两地的人口基数有关。

  据市规划院统计,宁波都市圈及绍兴的长期驻留人口共计2206万人,其中宁波以958万人接近半壁江山,其次是台州626万人、绍兴506万人,而舟山仅有117万人。虽然甬舟交互总量最低,但若是通过人口总量折算到人均后,甬舟的交互量为0.023人次/人,远超过甬绍的0.008人次/人,可见宁波与舟山的交互紧密程度显著偏高。

  另 外,若是按照基于县级市行政单元来考察,我们会发现在“宁波与绍兴的双向互动”中,余姚市与上虞区的联系度最为密切,甚至超过了宁波市六区与绍兴柯桥区的 互动;而宁波与舟山的互动,则主要来自于市六区与定海、普陀两区的往来,且在工作日与周末期间,由舟山往宁波的规模超过宁波往舟山,说明宁波已成为吸引舟 山人的重要目的地。

  由此可见,甬舟一体化的基础仍然非常牢固。而要是宁波想将影响力向杭绍方向扩张,还得先加强市六区对余姚、慈溪等地的辐射力,方能打通“一路向西”的节点。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宁波不仅要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小圈子”,更要努力“出圈”,积极接轨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承接更多溢出效益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宁波市域对外出行客流中,上海方向占了11%,且进入上海方向的客流存在潮汐现象,早高峰以前往上海为主、晚高峰以宁波方向为主。

  站在宁波的角度看,这种“朝发夕至”的现象,一方面说明我们与上海的公务、商务交往正在常态化;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目前的交通条件导致的,必须花费5个小时在路上的缘故——要去上海办事,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早出晚归。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通苏嘉甬铁路建成通车,宁波将纳入上海1小时交通圈。届时,差旅人士赴沪办事通勤时间将缩减一半左右。长远来看,我们生活的时空节奏,也将随着交通的完善而不断优化……

  记者 严瑾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