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今年预计有3-5个台风影响宁波 明天将“入伏”
稿源: 宁波晚报   2020-07-15 17:29:00报料热线:81850000

  7月16日,入伏。

  三伏天的到来,是否有望“终结”今年这个超长的梅雨季?三伏天的到来,是否意味着我们还没爬出“蒸锅”,就要被丢进“烤箱”?三伏天的到来,是否意味着冰棒、冷饮可以囤起来?

  三伏天会是梅雨“终结者”吗?

  可能性很大

  7月15日,依旧是被提醒“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出门要特别注意交通安全”的一天。

  这样的提醒在今年的梅雨季已经听到“耳朵生茧”。市气象台说,自今年5月29日入梅至7月14日9时,全市共经历了9轮集中降雨,全市平均累积雨量509毫米,比常年平均雨量244毫米偏多近1.1倍。

  其中,江北以652毫米的雨量位列全市第一;同时,在全市13个雨量超过700毫米的乡镇中,江北慈城以833毫米的雨量位列第一。必须心疼一下生活在江北的小伙伴们。

  尚未官宣出梅,但今年的梅雨季已经攒够“名列史册”的资本:截至7月14日,今年的梅雨量已经位列历史第二位(排名第一的是1954年);同时,梅雨期已达47天,暂与1984年并列历史第二位(排名第一的还是1954年,为76天)

  三伏天的到来,是否意味着梅雨季终于要告一段落?

  从市气象台的预测看,7月17日夜里,我市就将雨止转为多云天气;7月18日以后,我市将转为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

  市气象台还给我们划了个重点,从现有资料分析,出梅最大可能就在7月17日、18日前后。

  尚未出“蒸锅”,就要进“烤箱”?

  热带云团不甘当“小透明”

  7月16日,正式入伏。

  不知道是不是被梅雨季给“传染”了,今年的三伏天也是个“加长版”,共有40天。不过,对于三伏天来说,“加长”是“家常”,仅以2011年至2019年这10年为例,有8年的三伏天有40天。

  市气象台在7月15发布的十天天气预报中提到,随着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7月18日起,我市的最高气温就将被牢牢地“封印”在34℃及以上了,最高或将达到37℃。

  妥妥的前脚还没爬出“蒸锅”,后脚就直接被丢进“烤箱”的节奏。

  三伏天通常始于每年7月中旬。以2011年到2018年为例,最早7月12日入伏,最晚7月18日入伏。对比上述时段各旬出现35℃以上的高温日数,7月下旬出现高温的概率要远高于7月中旬,各旬高温日数差最多的可达9天;整个7月的最高温通常也会出在7月下旬。

  就像民间常说的“热在中伏”,眼下的热,还只是“小试牛刀”。

  来自市气候中心的预测显示,出梅后,我市将有25-30天的晴热少雨天气,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数20-25天,接近常年略偏多;极端最高气温为39-40℃

  除了高温,夏天的另一位“常客”——台风也即将迎来它的活跃期。从市生态环境气象中心的预测看,今年台汛期期间将有3-5个台风较明显影响我市,比常年略偏多,可能有秋台风影响

  市气象台说,“眼皮子底下”的7月底8月初,热带云团将进入活跃期,台风影响我市概率明显增大,各方要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工作。

  怎么凉快怎么来?

  最好还是“热着过”

  三伏天的热不是一蹴而就的。

  民谚云“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说起“三九”,很多人就会不由自主联想到“数九”,这是民间用来计算寒冷的冬天和春暖花开日期的一种方法。实际上,夏天也有“数九”——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从民谣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四九”至“六九”最热,而这段日子恰好是每年7月中旬至立秋节气,也就是“眼皮子”底下即将开始的三伏天。

  由此可见,在三伏天开始前,热量早已开始累积,等到临近三伏,累积的热量达到高峰;再加上等到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使得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

  持续高温天气迫在眉睫,很多小伙伴是否已经过上“手拿棒冰,怀抱西瓜,头顶空调”的日子?

  千万别!唯有“热着过”,才能通过毛孔的开合,将体内的湿热排出,否则湿热就会淤积在体内,引发各种不适。

  比如从冰箱里拿出来冰西瓜,最好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与其喝那些“透心凉”的冷饮,还不如喝点热茶、温水来得更加适意、解暑;不要贪图“冷水澡一时爽”,洗个热水澡才有“每个毛孔都熨帖”的效果。

  记者 石承承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今年预计有3-5个台风影响宁波 明天将“入伏”

稿源: 宁波晚报 2020-07-15 17:29:00

  7月16日,入伏。

  三伏天的到来,是否有望“终结”今年这个超长的梅雨季?三伏天的到来,是否意味着我们还没爬出“蒸锅”,就要被丢进“烤箱”?三伏天的到来,是否意味着冰棒、冷饮可以囤起来?

  三伏天会是梅雨“终结者”吗?

  可能性很大

  7月15日,依旧是被提醒“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出门要特别注意交通安全”的一天。

  这样的提醒在今年的梅雨季已经听到“耳朵生茧”。市气象台说,自今年5月29日入梅至7月14日9时,全市共经历了9轮集中降雨,全市平均累积雨量509毫米,比常年平均雨量244毫米偏多近1.1倍。

  其中,江北以652毫米的雨量位列全市第一;同时,在全市13个雨量超过700毫米的乡镇中,江北慈城以833毫米的雨量位列第一。必须心疼一下生活在江北的小伙伴们。

  尚未官宣出梅,但今年的梅雨季已经攒够“名列史册”的资本:截至7月14日,今年的梅雨量已经位列历史第二位(排名第一的是1954年);同时,梅雨期已达47天,暂与1984年并列历史第二位(排名第一的还是1954年,为76天)

  三伏天的到来,是否意味着梅雨季终于要告一段落?

  从市气象台的预测看,7月17日夜里,我市就将雨止转为多云天气;7月18日以后,我市将转为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

  市气象台还给我们划了个重点,从现有资料分析,出梅最大可能就在7月17日、18日前后。

  尚未出“蒸锅”,就要进“烤箱”?

  热带云团不甘当“小透明”

  7月16日,正式入伏。

  不知道是不是被梅雨季给“传染”了,今年的三伏天也是个“加长版”,共有40天。不过,对于三伏天来说,“加长”是“家常”,仅以2011年至2019年这10年为例,有8年的三伏天有40天。

  市气象台在7月15发布的十天天气预报中提到,随着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7月18日起,我市的最高气温就将被牢牢地“封印”在34℃及以上了,最高或将达到37℃。

  妥妥的前脚还没爬出“蒸锅”,后脚就直接被丢进“烤箱”的节奏。

  三伏天通常始于每年7月中旬。以2011年到2018年为例,最早7月12日入伏,最晚7月18日入伏。对比上述时段各旬出现35℃以上的高温日数,7月下旬出现高温的概率要远高于7月中旬,各旬高温日数差最多的可达9天;整个7月的最高温通常也会出在7月下旬。

  就像民间常说的“热在中伏”,眼下的热,还只是“小试牛刀”。

  来自市气候中心的预测显示,出梅后,我市将有25-30天的晴热少雨天气,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数20-25天,接近常年略偏多;极端最高气温为39-40℃

  除了高温,夏天的另一位“常客”——台风也即将迎来它的活跃期。从市生态环境气象中心的预测看,今年台汛期期间将有3-5个台风较明显影响我市,比常年略偏多,可能有秋台风影响

  市气象台说,“眼皮子底下”的7月底8月初,热带云团将进入活跃期,台风影响我市概率明显增大,各方要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工作。

  怎么凉快怎么来?

  最好还是“热着过”

  三伏天的热不是一蹴而就的。

  民谚云“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说起“三九”,很多人就会不由自主联想到“数九”,这是民间用来计算寒冷的冬天和春暖花开日期的一种方法。实际上,夏天也有“数九”——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从民谣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四九”至“六九”最热,而这段日子恰好是每年7月中旬至立秋节气,也就是“眼皮子”底下即将开始的三伏天。

  由此可见,在三伏天开始前,热量早已开始累积,等到临近三伏,累积的热量达到高峰;再加上等到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使得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

  持续高温天气迫在眉睫,很多小伙伴是否已经过上“手拿棒冰,怀抱西瓜,头顶空调”的日子?

  千万别!唯有“热着过”,才能通过毛孔的开合,将体内的湿热排出,否则湿热就会淤积在体内,引发各种不适。

  比如从冰箱里拿出来冰西瓜,最好在常温下放一会儿再吃;与其喝那些“透心凉”的冷饮,还不如喝点热茶、温水来得更加适意、解暑;不要贪图“冷水澡一时爽”,洗个热水澡才有“每个毛孔都熨帖”的效果。

  记者 石承承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