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炎炎盛夏,进山、亲水,
自然是最为清凉与惬意。
市区西北方向50余公里外余姚陆埠镇,
有一个深藏大山中的村庄:
石门村
从市区出发来到陆埠,再向南前行,
走撞钟山路转西石线后,
顿时有了远离尘嚣的感觉。
山路弯弯,
一边是青翠的毛竹,一边是潺潺的溪流,
气温似乎比山外已然低了几度。
离村庄约一公里的地方,一堵用石头砌成的大门,欢迎着到访的游客。
村口有座永兴庙,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
是专门祭祀唐代大书法家、余姚先贤虞世南,
现为余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虞世南曾在石门讲过学,
因其为人刚正不阿、文采博学,
后人为了感谢他,就在其讲学处修建了此庙。
庙门前,
有一株三百年树龄的香樟树,
虽历经风霜,
但仍郁郁葱葱,
华盖般的树冠为永兴庙遮风挡雨。
溯溪而上,不远处就到了村里唯一一个
保存下来并在使用的水碓了。
村里老人说,以前这条溪上曾有72个水碓,
陆埠有:“七十二道湾,七十二座庙,七十二个碓”的说法,
其中的“七十二个碓”就是在石门村。
夏天的水碓房静默无声,
只有溪水冲刷巨石的声音。
一位老人解释说,
做水碓年糕的米要在溪水中浸泡一个月,
天热会发酸,
因此做年糕只能等到天冷以后。
离水碓房不远,
便是可以直通梨洲街道燕窝村的
将军山古道。
古道全长约5公里,因穿越将军山而得名,
石门是古时余姚和慈溪的分界点,
是余姚山民出入重镇陆埠的必经之地。
千百年来,古道一直为山民的生产,
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记者站在古道旁,
看到一片开阔的山谷地带,
绿意悠悠令人心旷神怡。
正值盛夏,
古道边的李子树上已经挂满了果实,
果子在枝头摇曳,很是诱人。
千百年来,古道一直为山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古道也以其绝美的景色,
险绝的地势,
名冠余姚各条古道之首。
古道两边幽竹蔽日,潺潺水声入耳,
循着声音寻去,只见一道“白龙”在山石上游走,
定睛一看,原来是一道瀑布,
溪水岩石上跌宕跳跃,将清凉散播开来,让人心旷神怡。
大思想家黄宗羲,
在《四明山志》中如此描写石门村:
“石门山,石壁对峙,
若门束流,
于下可容一人而过之。
门外有崩湍数十道,
为水帘,门内有龙潭。”
纵观整个村子,地处高山盆地,
民居皆依溪水而建,
溪水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安静的村庄,村民的还在村民在山间劳作,
山间、田头能看到正在辛苦劳作的村民,
让人想起唐诗名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村中溪水之上的一座小桥上,
一位年届九旬的老者端坐其上,
看溪水奔流,感清风拂面,似不被世事烦扰,
这或许是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四明山北麓·石门村】
导航“余姚陆埠镇石门村”,路线择优
公交车余姚606路可达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