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万万没想到!"鱼跃龙门"的主角 竟然是这种鱼…
稿源: 科普中国   2020-08-10 16:29:49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是传说千百年的励志故事,更是中国人民不畏惧艰辛,奋发向上的象征。

  鱼跃龙门的故事到底只是传说,还是现实,这个问题可能有千万个人问过。最近有一系列的报道,向人们诠释了现实版的鱼跃龙门。

  先是有新闻称,来自上游水库的水流奔涌而出,在北京永定河河道里掀起巨大浪花,不时有鲤鱼从水流中跳跃而出,鲤鱼跳龙门的景象在永定河上演。

  这两天,又有几家媒体报道,鱼跃龙门的场面在陕西汉中黎坪景区里真实上演了!只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鲤鱼,而是另外一种鱼类——细鳞鲑。

  鱼跃龙门到底是什么鱼?

  传说大禹治水时,沿着黄河查看水势,到了龙门山(今天的山西、陕西交界处),黄河水流不过去了,开始往回倒流,大禹设法将龙门山凿开,黄河水咆哮着穿过龙门,一泻千里。

  龙门不远处有个鲤鱼涧,里面全是鲤鱼。鲤鱼们见龙门波涛汹涌,龙门上空盘旋着应龙,就争先向龙门跳去。一旦跳过了龙门,鲤鱼立刻就变成了一条龙,这就是鱼跃龙门的传说。

  “鲤跃龙门,化身为龙”被比作经过千辛万苦后终于成功,地位的急剧提升。在这传说中,选择了鲤作为传说的主角,确切地说,是黄河鲤鱼。鲤鱼在我国分布很广,以黄河鲤鱼最为名贵,与淞江鲈鱼、兴凯湖鱼和松花江鲑鱼被共誉为我国四大名鱼。

  鲤鱼真的会逆流而跳吗?跳过后真的会变成龙吗?

  我想告诉你,鲤鱼是一种很健硕的鱼,也的确很会跳,它的跳高水平可能不会比当代跳高冠军差,我们在鲤鱼捕捞时常常会出现鱼跃上空的景象。

  但是,鱼就是鱼,怎么会变龙呢!现在的锦鲤,是千百年前普通野生鲤鱼经过突变,并经过驯化和培育而成的。

  洄游运动的分类

  洄游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也是鱼类内部生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必然反应。

  鱼类需要通过洄游,在生活的各个时期更换不同的生活水域,以满足对生活条件的需要,顺利完成生活史中各重要生命活动。鱼类洄游距离有长有短,洄游类型和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等。

  生殖洄游也叫产卵洄游,一般是鱼达到性成熟出现产卵需求,但所处环境不适合产卵,不得已被迫向适宜产卵场所迁移。

  鲑鱼就是最显著的例子。鲑鱼的洄游旅程将近1万千米,历时半年到一年,远远超过一切鱼类的游程。

  生殖洄游路线最广泛的要数带鱼。它们的洄游方向自南至北,产卵地点地渤海湾、舟山群岛等附近较多。这也是因为那里的浮游性生物稠密的缘故。

  索饵洄游也称摄食洄游,其特点是洄游路线、方向和时间随着饵料生物群的分布和密度、数量和状态而变动。与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不同,其洄游目的在于恢复体力、积累营养,为下一年的生殖和越冬做好准备。

  所以,索饵鱼群较不稳定,也较分散。索饵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饵料生物的数量和质量,鱼的丰满度、含脂量以及水温状况等。

  越冬洄游也称季节洄游或适温洄游。冬季来临前,水文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水温下降,鱼类的活动能力将减低,为了保证在寒冷的季节有适宜的栖息条件,鱼类集群向适温水域游动。

  越冬洄游的特点是洄游方向朝着水温逐步升高的方向,往往由浅水环境向深水环境,或由水域的北部向南部移动,方向稳定。

  在中国近海,主要是朝南、朝东移动,长江中下游流域中许多大型鲤科鱼类,平时在通江湖泊中摄食肥育,冬季来临前,则纷纷游向干流的河床深处或坑穴中越冬。

  影响适温洄游鱼类活动的最主要因素当然是水温。一般鱼类可分热带性、温带性、寒带性三种类型。

  热带性鱼类,如鲣、鲔、红鱼、旗鱼等等,都是暖水性鱼,需在南方暖海里活动。寒带性鱼类,如鲑、鳟、鳕鱼等,都是冷水性鱼,要在北方寒海里活动。其他鱼类多数是温带性的。

  我国沿海大部分地区由于季风影响,冬夏气温差别大。水温随季节转移而变化,鱼类也随水温高低,各自选择适宜的环境迁移,因此发生“季节洄游”,不同的鱼类洄游的季节和时间也都是不同的。

  如中华鲟的幼鱼是出生后的第二年5-6月份顺江漂流到长江口,在此停留3个月,把身体养得壮实了,于8-9黄河游向大海;黄河刀鱼的洄游时间是每年春天,也就是4月份左右;而细鳞鲑每年都会在7、8月的时候由河川中游溯河向上游进行产卵洄游。

  以鱼类洄游目来划分的,除了上述三种的类型外,还有避敌、成育目的的洄游,这几种洄游活动中是很难区别的。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还从鱼类的洄游形式,把它们划分为水平洄游、垂直洄游、离陆洄游、向陆洄游、主动洄游、被动洄游等多种洄游类型。

  有的洄游生物堪称“水中大熊猫”

  近年来,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的变迁、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江湖淤积、食饵减少等给许多洄游鱼类的繁殖与生长带来了威胁。特别是众多的水电站和大坝的建设,阻断了鱼类回流产卵的通道,使洄游鱼类的生存和繁衍面临严峻的考验。

  而长江珍稀水生动物白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江豚和胭脂鱼等,数量明显减少是不争的事实,更严重的是有一些洄游水生动物已经灭绝,如白鱀豚。还有一些是处于极危状态,堪称"水中大熊猫"。

  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极危物种。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已在地球上生存2500万年,被称作长江生态的"活化石",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

  江豚通常栖于咸淡水交界的海域,也能在大小河川的下游地带等淡水中生活。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长江流域的江豚约有1800头左右,近几年来,这一数量进一步减少。

  还有家喻户晓的中华鲟。中华鲟在地球上已活了约1.3亿年,它熬过恐龙灭绝并延续至今,堪称活化石。中华鲟可以说是“最恋家的鱼”,它生于长江,长于大海,随后,又迎激流,越险滩,万里归家,回到长江上游出生地。

  而长江口在中华鲟的生命周期里的地位很特殊,是中华鲟生命中栖息时间最长、能顺利完成各项生理调整的唯一天然集中栖息场所。

  在长江和黄河,栖息着多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白鲟、白暨豚、中华白海豚;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胭脂鱼、淞江鲈、江豚、长须鲸、虎鲸、斑海豹等等,其中有许多种类已经多年失踪了!

  前不久报道的失踪20多年又现身的黄河刀鱼,受黄河径流断流影响以及人工捕捞影响,资源日趋减少,至本世纪初已无捕获记录。

  为保护洄游鱼类所做的工作

  我国海域辽阔,江河湖泊众多,为水生生物的繁衍和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受独特的气候、地理和历史等因素影响,我国的水生生物物种数量大、生态类型齐全。

  洄游鱼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的水生生物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许多洄游鱼类更是美食佳肴。科学地保护洄游鱼类,对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部一直高度重视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保护水生生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洄游鱼类的保护,也在探索许多保护措施和设施。建设鱼类洄游通道,给鱼修建鱼梯,让鱼找到回家的路是其中之一。

  人工放流也是一项重要措施,据悉,“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生态治理一期工程生态修复(增殖放流)”项目自去年10月迄今,已实施4次大型增殖放流, 去年就放流了5.2万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和5000余尾长吻鮠。

  该项目计划3年内在长江口水域投放中华鲟、胭脂鱼等国家保护动物10余万尾,其他鱼类96万尾,虾蟹、贝类等经济物种近150吨。配合航道工程进展,2020年有望实施更大规模放流。

  洄游鱼类资源是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不仅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文学和美学价值,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我们要重新认识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重大意义, 更好的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文专家:刘雅丹,研究员,中国农业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万万没想到!"鱼跃龙门"的主角 竟然是这种鱼…

稿源: 科普中国 2020-08-10 16:29:49

  中国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是传说千百年的励志故事,更是中国人民不畏惧艰辛,奋发向上的象征。

  鱼跃龙门的故事到底只是传说,还是现实,这个问题可能有千万个人问过。最近有一系列的报道,向人们诠释了现实版的鱼跃龙门。

  先是有新闻称,来自上游水库的水流奔涌而出,在北京永定河河道里掀起巨大浪花,不时有鲤鱼从水流中跳跃而出,鲤鱼跳龙门的景象在永定河上演。

  这两天,又有几家媒体报道,鱼跃龙门的场面在陕西汉中黎坪景区里真实上演了!只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鲤鱼,而是另外一种鱼类——细鳞鲑。

  鱼跃龙门到底是什么鱼?

  传说大禹治水时,沿着黄河查看水势,到了龙门山(今天的山西、陕西交界处),黄河水流不过去了,开始往回倒流,大禹设法将龙门山凿开,黄河水咆哮着穿过龙门,一泻千里。

  龙门不远处有个鲤鱼涧,里面全是鲤鱼。鲤鱼们见龙门波涛汹涌,龙门上空盘旋着应龙,就争先向龙门跳去。一旦跳过了龙门,鲤鱼立刻就变成了一条龙,这就是鱼跃龙门的传说。

  “鲤跃龙门,化身为龙”被比作经过千辛万苦后终于成功,地位的急剧提升。在这传说中,选择了鲤作为传说的主角,确切地说,是黄河鲤鱼。鲤鱼在我国分布很广,以黄河鲤鱼最为名贵,与淞江鲈鱼、兴凯湖鱼和松花江鲑鱼被共誉为我国四大名鱼。

  鲤鱼真的会逆流而跳吗?跳过后真的会变成龙吗?

  我想告诉你,鲤鱼是一种很健硕的鱼,也的确很会跳,它的跳高水平可能不会比当代跳高冠军差,我们在鲤鱼捕捞时常常会出现鱼跃上空的景象。

  但是,鱼就是鱼,怎么会变龙呢!现在的锦鲤,是千百年前普通野生鲤鱼经过突变,并经过驯化和培育而成的。

  洄游运动的分类

  洄游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也是鱼类内部生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必然反应。

  鱼类需要通过洄游,在生活的各个时期更换不同的生活水域,以满足对生活条件的需要,顺利完成生活史中各重要生命活动。鱼类洄游距离有长有短,洄游类型和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等。

  生殖洄游也叫产卵洄游,一般是鱼达到性成熟出现产卵需求,但所处环境不适合产卵,不得已被迫向适宜产卵场所迁移。

  鲑鱼就是最显著的例子。鲑鱼的洄游旅程将近1万千米,历时半年到一年,远远超过一切鱼类的游程。

  生殖洄游路线最广泛的要数带鱼。它们的洄游方向自南至北,产卵地点地渤海湾、舟山群岛等附近较多。这也是因为那里的浮游性生物稠密的缘故。

  索饵洄游也称摄食洄游,其特点是洄游路线、方向和时间随着饵料生物群的分布和密度、数量和状态而变动。与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不同,其洄游目的在于恢复体力、积累营养,为下一年的生殖和越冬做好准备。

  所以,索饵鱼群较不稳定,也较分散。索饵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饵料生物的数量和质量,鱼的丰满度、含脂量以及水温状况等。

  越冬洄游也称季节洄游或适温洄游。冬季来临前,水文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水温下降,鱼类的活动能力将减低,为了保证在寒冷的季节有适宜的栖息条件,鱼类集群向适温水域游动。

  越冬洄游的特点是洄游方向朝着水温逐步升高的方向,往往由浅水环境向深水环境,或由水域的北部向南部移动,方向稳定。

  在中国近海,主要是朝南、朝东移动,长江中下游流域中许多大型鲤科鱼类,平时在通江湖泊中摄食肥育,冬季来临前,则纷纷游向干流的河床深处或坑穴中越冬。

  影响适温洄游鱼类活动的最主要因素当然是水温。一般鱼类可分热带性、温带性、寒带性三种类型。

  热带性鱼类,如鲣、鲔、红鱼、旗鱼等等,都是暖水性鱼,需在南方暖海里活动。寒带性鱼类,如鲑、鳟、鳕鱼等,都是冷水性鱼,要在北方寒海里活动。其他鱼类多数是温带性的。

  我国沿海大部分地区由于季风影响,冬夏气温差别大。水温随季节转移而变化,鱼类也随水温高低,各自选择适宜的环境迁移,因此发生“季节洄游”,不同的鱼类洄游的季节和时间也都是不同的。

  如中华鲟的幼鱼是出生后的第二年5-6月份顺江漂流到长江口,在此停留3个月,把身体养得壮实了,于8-9黄河游向大海;黄河刀鱼的洄游时间是每年春天,也就是4月份左右;而细鳞鲑每年都会在7、8月的时候由河川中游溯河向上游进行产卵洄游。

  以鱼类洄游目来划分的,除了上述三种的类型外,还有避敌、成育目的的洄游,这几种洄游活动中是很难区别的。除此之外,科学家们还从鱼类的洄游形式,把它们划分为水平洄游、垂直洄游、离陆洄游、向陆洄游、主动洄游、被动洄游等多种洄游类型。

  有的洄游生物堪称“水中大熊猫”

  近年来,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的变迁、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江湖淤积、食饵减少等给许多洄游鱼类的繁殖与生长带来了威胁。特别是众多的水电站和大坝的建设,阻断了鱼类回流产卵的通道,使洄游鱼类的生存和繁衍面临严峻的考验。

  而长江珍稀水生动物白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江豚和胭脂鱼等,数量明显减少是不争的事实,更严重的是有一些洄游水生动物已经灭绝,如白鱀豚。还有一些是处于极危状态,堪称"水中大熊猫"。

  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极危物种。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已在地球上生存2500万年,被称作长江生态的"活化石",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

  江豚通常栖于咸淡水交界的海域,也能在大小河川的下游地带等淡水中生活。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长江流域的江豚约有1800头左右,近几年来,这一数量进一步减少。

  还有家喻户晓的中华鲟。中华鲟在地球上已活了约1.3亿年,它熬过恐龙灭绝并延续至今,堪称活化石。中华鲟可以说是“最恋家的鱼”,它生于长江,长于大海,随后,又迎激流,越险滩,万里归家,回到长江上游出生地。

  而长江口在中华鲟的生命周期里的地位很特殊,是中华鲟生命中栖息时间最长、能顺利完成各项生理调整的唯一天然集中栖息场所。

  在长江和黄河,栖息着多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华鲟、白鲟、白暨豚、中华白海豚;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胭脂鱼、淞江鲈、江豚、长须鲸、虎鲸、斑海豹等等,其中有许多种类已经多年失踪了!

  前不久报道的失踪20多年又现身的黄河刀鱼,受黄河径流断流影响以及人工捕捞影响,资源日趋减少,至本世纪初已无捕获记录。

  为保护洄游鱼类所做的工作

  我国海域辽阔,江河湖泊众多,为水生生物的繁衍和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受独特的气候、地理和历史等因素影响,我国的水生生物物种数量大、生态类型齐全。

  洄游鱼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的水生生物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许多洄游鱼类更是美食佳肴。科学地保护洄游鱼类,对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部一直高度重视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保护水生生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洄游鱼类的保护,也在探索许多保护措施和设施。建设鱼类洄游通道,给鱼修建鱼梯,让鱼找到回家的路是其中之一。

  人工放流也是一项重要措施,据悉,“长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生态治理一期工程生态修复(增殖放流)”项目自去年10月迄今,已实施4次大型增殖放流, 去年就放流了5.2万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和5000余尾长吻鮠。

  该项目计划3年内在长江口水域投放中华鲟、胭脂鱼等国家保护动物10余万尾,其他鱼类96万尾,虾蟹、贝类等经济物种近150吨。配合航道工程进展,2020年有望实施更大规模放流。

  洄游鱼类资源是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不仅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文学和美学价值,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我们要重新认识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重大意义, 更好的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文专家:刘雅丹,研究员,中国农业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