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首页精彩图片
25年前的一组老照片 牵出这座城市的一个大变化
稿源: 宁波晚报   2020-08-15 22:16: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一组25年前的旧照片,牵出一段“小而美”的故事,还有一座城市的大变化。

  1996年1月18日《宁波晚报》

  从“泥浆遍地,一片狼藉”到“文明施工”

  这组旧照片刊登在1996年1月18日《宁波晚报》上,拍摄者是《宁波晚报》摄影记者龚国荣。

  这组旧照片算是一篇舆论监督新闻,正如配文中提到的:“道路被建房单位的建筑垃圾和挖下水道的泥土堆积侵占,严重影响师生和周围群众通行。”

  8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配文中提到的地址“海曙区云石街52号,镇明中心小学”。

  如今,镇明中心小学面前的这段路早已“旧貌换新颜”:道路经过拓宽,是双向单车道的格局;路面也是平平整整;各种标志线划得清清楚楚。

  如今的云石街52号门前,早已旧貌换新颜。

  因为地处学校门口,各种标志线划得清清楚楚。

  云石街52号斜对面是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镇明小区,隶属县学社区。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们正顶着炎炎烈日在安装脚手架。尚未搭建的脚手架整齐地码放在小区门口,还用隔离栏围了起来。

  挂在小区大门口醒目位置的提示牌显示,这里正准备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希望周围居民对施工带来的不便表示谅解。

  这样的场面和“温馨提示”,对很多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对比25年前的“泥浆遍地,一片狼藉”,“文明施工”折射的是一座城市的进步。

  “小而美”的故事从未中断

  这组旧照片中提到:“学前班小朋友杨贝贝在路上滑跌后碰破了头,被过路群众送到学校。”

  有趣的是,这位好心的“过路群众”正是《宁波晚报》记者戴伟龙。事发当时,他尚未到《宁波晚报》工作,“碰巧路过,没想到被抓拍了。”

  这次正是他在翻阅旧报纸时留意到这组旧照片,并将其发到微信朋友圈,才让这段往事重新被提及——

  冬天,持续下雨使得原本就不平整的施工路段变得更加泥泞;午饭后,孩子们陆陆续续返校上课。

  还在读学前班的杨贝贝不慎滑倒在路上,额头磕出了血,哭得不知所措。

  见此情形,碰巧经过的戴伟龙将他抱起,放到自行车的三角架上,送到学校。

  紧挨着镇明小区的云石小区,虽然也是老小区,但“微改造”让原本斑驳的墙面显得“生机勃勃”。

  这份“举手之劳”传递的善意,历经时光变迁,从未改变——

  在寻找这组旧照片记录的地点的过程中,记者偶遇两位带着红袖标的县学社区志愿者。高温下,她们结束对社区下辖小区的巡查,返回居委会“述职”,她们叮嘱值班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要落实跟进文明养犬问题。

  对于像镇明小区以及同一社区且“同龄”的云石小区来说,尽管建成年代久远,但正因为有这些愿意默默付出的志愿者,才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更加安心。

  路尽头的矮平房早已被国家5A景点代替

  “现在的云石街、鄮山街都是拓宽过的。原来的路,两辆‘黄鱼车’并排开过都要刮到,从云石街弯进鄮山街,方向打得不好,一下子就蹭到。”

  “原来像云石小区里的路,哪配叫路,只能叫弄堂,小的地方,可能两辆自行车都不能‘会车’。”

  在云石街上开布店的张师傅今年69岁。自幼生活在这里的他见证了这一片的变化。

  张师傅说,从旧照片拍摄的时间推算,云石小区、镇明小区差不多已经建起来了,不过,从镇明路拐进云石街的那一段,还多是矮破旧的平房。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戴伟龙的印证。“照片应该是站在云石街上,往镇明路方向拍的,可以看到路的尽头都是旧房子,而不是现在看到的月湖公园景色。”

  站在云石街上拍摄的同角度景色。

  在他的记忆中,当时镇明路还没拓宽,马路两边多是木结构的房子,月湖被“藏”在这一片旧民居中。

  而且,对当时住在附近的居民来说,逛月湖,并不是件赏心悦事,没啥景观可看。

  如今的镇明路,驱车经过,满眼翠绿,十分养眼,尤其是到了秋天,黄山栾树又黄又红,是很多人都会特地赶来“打卡”的网红路。

  如今站在云石街上,一眼就能看到路尽头的月湖公园美景——

  被“打开”之后的月湖,已经成为周围居民的“后花园”,原本想都不敢想的“推门即是景”成为现实。

  同时,月湖景区也已是国家5A级景区,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

  记者石承承 摄影崔引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25年前的一组老照片 牵出这座城市的一个大变化

稿源: 宁波晚报 2020-08-15 22:16:00

  一组25年前的旧照片,牵出一段“小而美”的故事,还有一座城市的大变化。

  1996年1月18日《宁波晚报》

  从“泥浆遍地,一片狼藉”到“文明施工”

  这组旧照片刊登在1996年1月18日《宁波晚报》上,拍摄者是《宁波晚报》摄影记者龚国荣。

  这组旧照片算是一篇舆论监督新闻,正如配文中提到的:“道路被建房单位的建筑垃圾和挖下水道的泥土堆积侵占,严重影响师生和周围群众通行。”

  8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配文中提到的地址“海曙区云石街52号,镇明中心小学”。

  如今,镇明中心小学面前的这段路早已“旧貌换新颜”:道路经过拓宽,是双向单车道的格局;路面也是平平整整;各种标志线划得清清楚楚。

  如今的云石街52号门前,早已旧貌换新颜。

  因为地处学校门口,各种标志线划得清清楚楚。

  云石街52号斜对面是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镇明小区,隶属县学社区。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人们正顶着炎炎烈日在安装脚手架。尚未搭建的脚手架整齐地码放在小区门口,还用隔离栏围了起来。

  挂在小区大门口醒目位置的提示牌显示,这里正准备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希望周围居民对施工带来的不便表示谅解。

  这样的场面和“温馨提示”,对很多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对比25年前的“泥浆遍地,一片狼藉”,“文明施工”折射的是一座城市的进步。

  “小而美”的故事从未中断

  这组旧照片中提到:“学前班小朋友杨贝贝在路上滑跌后碰破了头,被过路群众送到学校。”

  有趣的是,这位好心的“过路群众”正是《宁波晚报》记者戴伟龙。事发当时,他尚未到《宁波晚报》工作,“碰巧路过,没想到被抓拍了。”

  这次正是他在翻阅旧报纸时留意到这组旧照片,并将其发到微信朋友圈,才让这段往事重新被提及——

  冬天,持续下雨使得原本就不平整的施工路段变得更加泥泞;午饭后,孩子们陆陆续续返校上课。

  还在读学前班的杨贝贝不慎滑倒在路上,额头磕出了血,哭得不知所措。

  见此情形,碰巧经过的戴伟龙将他抱起,放到自行车的三角架上,送到学校。

  紧挨着镇明小区的云石小区,虽然也是老小区,但“微改造”让原本斑驳的墙面显得“生机勃勃”。

  这份“举手之劳”传递的善意,历经时光变迁,从未改变——

  在寻找这组旧照片记录的地点的过程中,记者偶遇两位带着红袖标的县学社区志愿者。高温下,她们结束对社区下辖小区的巡查,返回居委会“述职”,她们叮嘱值班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要落实跟进文明养犬问题。

  对于像镇明小区以及同一社区且“同龄”的云石小区来说,尽管建成年代久远,但正因为有这些愿意默默付出的志愿者,才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更加安心。

  路尽头的矮平房早已被国家5A景点代替

  “现在的云石街、鄮山街都是拓宽过的。原来的路,两辆‘黄鱼车’并排开过都要刮到,从云石街弯进鄮山街,方向打得不好,一下子就蹭到。”

  “原来像云石小区里的路,哪配叫路,只能叫弄堂,小的地方,可能两辆自行车都不能‘会车’。”

  在云石街上开布店的张师傅今年69岁。自幼生活在这里的他见证了这一片的变化。

  张师傅说,从旧照片拍摄的时间推算,云石小区、镇明小区差不多已经建起来了,不过,从镇明路拐进云石街的那一段,还多是矮破旧的平房。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戴伟龙的印证。“照片应该是站在云石街上,往镇明路方向拍的,可以看到路的尽头都是旧房子,而不是现在看到的月湖公园景色。”

  站在云石街上拍摄的同角度景色。

  在他的记忆中,当时镇明路还没拓宽,马路两边多是木结构的房子,月湖被“藏”在这一片旧民居中。

  而且,对当时住在附近的居民来说,逛月湖,并不是件赏心悦事,没啥景观可看。

  如今的镇明路,驱车经过,满眼翠绿,十分养眼,尤其是到了秋天,黄山栾树又黄又红,是很多人都会特地赶来“打卡”的网红路。

  如今站在云石街上,一眼就能看到路尽头的月湖公园美景——

  被“打开”之后的月湖,已经成为周围居民的“后花园”,原本想都不敢想的“推门即是景”成为现实。

  同时,月湖景区也已是国家5A级景区,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

  记者石承承 摄影崔引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