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唐古拉作证·援藏记”
宁网编前语
日前,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下一步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出了明确要求。
今年,恰逢宁波援藏25周年,宁波日报报网端联合推出2020“唐古拉作证·援藏记”特别报道,一段山海情,一组援藏记,专题讲述为雪域高原注入“宁波力量”的援藏故事。
中国宁波网记者黄合 单玉紫枫
坐9个小时飞机从宁波到拉萨,再坐4个多小时的绿皮火车,紧接着开车4个多小时,昨晚6点,我们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西藏那曲市比如县。今年是宁波援藏25周年,宁波日报报网派出三人采访小组,跨越数千里来到雪域高原,实地采访、记录挖掘25年来宁波援藏背后的故事。
不巧,抵达那时恰逢变天,黑云压顶,狂风大作,气温骤然降到了8、9度。
“这里气候变化很大,一年大概就两季,'冬季'以及'大约在冬季'。而一天却有四季。”第九批宁波援藏干部叶秀贝已拿着哈达来迎接我们,入藏一年多,看得出头发已苍白了不少。
比如,在藏语里意为“母牦牛角”或“母牦牛部落”,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0300余人,被誉为“藏北江南、虫草之乡”。
不过,高原雪域空气稀薄,交通不便,气候环境恶劣,直到上世纪90年代,比如仍然是外人眼中未开垦的“处女地”,延续着百余年前辛苦漂泊的生活方式。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对口支援西藏建设的重大决策。次年起,根据“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方针,一茬一茬的援藏干部人才踏上对口援建之路。
从沿海到4000多米高的青藏高原,从四季分明的江南到气候恶劣的藏北,从改革开放的前沿到群山怀抱的小城,有多少夜不能寐,有多少风雪兼程,又有多少思乡情切。
空气稀薄,长期缺氧,第一天到高原身体就扛不住,上吐下泻,住进医院急救;
身体不适,生活习惯不同,每天晚上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第二天起来黑着眼圈继续工作;
缺水缺电,生活艰苦,爬个几趟楼梯就气喘吁吁,去乡下调研必须经历坐车、骑马、步行的轮番折腾……
初到高原头昏脑胀的我们,怔怔地听着援藏干部讲述着他们的故事。这些实实在在的困难,在援藏干部口中反倒只是寥寥数语,仿佛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一派云淡风轻。
25年时间,9100多个日夜。
在这“第二故乡”,9批44名宁波援藏干部人才挥洒汗水,累计筹集援藏资金7.8亿元,实施了190余个援藏项目,也为藏北小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个小康示范村、第一条乡镇扶贫商业街、第一条柏油路、第一家医疗集团……在宁波的接力帮扶下,比如县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民生等各领域有了大幅度的发展,成了真正的“藏北江南”。
2017年,比如更是成为西藏首批25个脱贫攻坚摘帽县之一。
浙水那山都是情,宁波比如一家亲。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宁波干部用自己“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作为,给宁波和比如两地的情谊写下了生动的注脚,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接下来,采访小组还将继续怀揣着敬意,沿着援藏干部的足迹,遍访援藏之路。如果广大网友有什么祝福或者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告诉我们,我们将择优送上带有比如印记的小纪念品,将甬藏情谊继续延续下去。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