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村垃圾督导员在指导村民投放垃圾。(陈朝霞崔宁摄)
秋晨,四明山麓寒意微露。6时,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村民郭娣像往日一样在明城港湾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位,开始一天上午、下午各两小时督导村民正确投放垃圾的志愿工作。“原先全村有89个垃圾桶点位,现在只有东南西北4个投放点,一开始村民不习惯,两个多月下来,不但能集中投放,而且分类正确率高达95%。”郭娣笑着告诉记者。
居住着1282名村民的四明山村属于半山区,2018年下半年,因桃源湾项目建设,村民拆迁安置至明城港湾小区。从村民变身居民,很多人依旧习惯在家门口随时投放垃圾。“要撤桶并点、定时投放、定时收运,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四明山村党支部书记谢承龙介绍,村委会集思广益,运用乡村“土办法”,让该村垃圾分类从零起步,成为村民的生活新时尚。
最“土”的办法莫过于沿用村民习惯的耕作模式,将垃圾分类整出“责任田”。“我们将小区划分为4个责任片区,每个片区由村委会成员担任责任人,村民担任组长,网格员为成员,做到分片分户、责任到人。”谢承龙介绍,每周4个片区责任人需要进行不定期交叉巡查,巡查结果则被纳入村干部年度绩效考核。
“分了垃圾分类‘责任田’,大伙就像守护好农作物一样管理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村民谢海良自从被推选为第一责任区组长后,从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桶边督导到入户指导,谁家垃圾分类做得好,谁家分类不到位,他心里有一本“明白账”。
像谢海良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包括郭娣在内,四明山村如今有50名志愿者。每天上下午垃圾定点投放时,他们在桶边认真督导,成为村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另一个“土法子”就是依托农村熟人社会,来个“全民大动员”。“除了在小区内用音响系统、垃圾分类横幅等传统方式进行宣传外,还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并让村民以户为单位,分8批次来村委会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谢承龙说,声势浩大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很快在全村形成了浓郁的氛围,垃圾分类理念和习惯渐渐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真切感受到乡村“颜值”与“气质”有了大变化的还有龙观乡梅树小区村民。有302户居民的梅树小区实行垃圾定点定时投放两个多月来,垃圾分类准确率超过90%。村民吴岙宁见证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素质的蝶变,她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喜欢随手丢垃圾,垃圾桶边发出阵阵异味,还招来蚊蝇。现在,村民非常自觉地做好垃圾分类,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海曙区建制村垃圾分类已经全覆盖。“村民已经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垃圾分类理念,并身体力行,争取做到垃圾分类无死角、无盲区、无空白,让美丽乡村与文明城市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海曙区垃圾分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陈朝霞 通讯员崔宁 郑水萍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