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官社区为老志愿者看望病中康复的老人。(王佳 徐性纯 摄)
滴水成冰的日子,处在脑梗术后康复期的戴阿姨,郎官社区的为老志愿者们一直牵挂着。“他们定期上门量血压、测血糖,围着唠家常,老伴的笑容多了。”戴阿姨的老伴茅师傅心生暖意。
这支由60岁至70岁低龄老人组成的老年志愿服务队,在郎官家喻户晓。“‘以老助老’,在我们社区蔚为风尚。”新一任郎官社区老年协会会长方珠联说。
郎官社区多为老旧小区,老龄化较为严重,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2000多人,其中80周岁以上436人,独居老人222人。“这些年,通过政府投入、社区资源整合、购买第三方服务、引入义工等渠道,居家养老环境逐渐改善,但服务力量始终存在短板。”郎官社区党委书记阮维芳说。
如何才能让老年人更好安享晚年?郎官社区为此没少琢磨,先后组建“阳光关爱队”,设立“健康聊天室”,成立“防孤独服务联盟”,成员多是居民中的低龄老人。
方珠联便是“阳光关爱队”的队员。2018年,郎官社区老年协会会长因病离职,她主动接过了这一棒。她还动员自己的丈夫成为老年志愿者,义务查看老人家中的水电气等设施有无安全隐患。
像方珠联夫妇一样的为老志愿者在郎官社区有很多。68岁的沈岳庆不仅联合其他4位老人创办了“兄弟磨刀队”,还是社区助老活动的“专属”摄影师;孙小毛、赵东萍等老人所在的“姐妹缝纫队”,定期提供修改衣裤等服务;张建平、王世胤等经常在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老人测量血压,或是做健康指导。“在我们社区,一批老年志愿者退下来后,立马会有新的志愿者补上,这种传承让我很感动。”阮维芳说。
在10余年的为老服务中,郎官社区的为老志愿者也逐渐找到了章法:周一是测量血糖、血压,周二是缝纫、磨刀,周三是洗脚,周四是采耳,周五公益集市。平日以两人为组,上门探望结对的独居、空巢、高龄及有特殊困难的老人,在关心生活的同时,关怀老人内心。
“‘以老助老’、互助性养老的优势,建立在地缘、亲缘等关系上的邻里守望传统,而对于不少独居、留守老人来说,精神层面的需求往往大于物质层面的需求,互助性养老可以让老年人聚集起来,激活社会角色,促进健康养老。”海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6月,海曙启动“以老助老守望相扶”项目工作,选取了南门、西门、月湖、鼓楼、白云、段塘6个街道和古林镇、横街镇作为试点,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作为该项目的具体负责单位,60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下身心健康的老人成为志愿者,同时纳入“以老助老守望相扶”人员库,为独居高龄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被纳入人员库的老年人,只要年满70周岁,就自动成为被服务对象。老年助老人员参与互助服务满一年后,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将进行服务时间的汇总统计,隔年将按照一年服务时间总和的20%享受免费居家养老服务。截至目前,海曙“以老助老守望相扶”人员库中已有近400名老人,结对帮扶1125名老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
升级打造银龄互助“幸福点”,是海曙民政的新设想,将进一步通过制度和资金投入来支持互助养老,探索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构建能客观、准确、动态反映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智能化养老平台,使其为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由“漫灌”到“滴灌”提供科学支撑,精准聚焦老年人需求,重点解决突出问题,让老年人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记者王佳 海曙区委报道组孙勇 通讯员钱怡丰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