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电影《你好,李焕英》刷屏网络,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其实,最戳中人心的是母爱,这是每个人心中最温暖的存在。
最近,宁波晚报推出了寻找“李焕英”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市很多社区都推出了落地活动,社区居民都不约而同晒幸福。
这两天,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金色水岸社区的“寻找‘李焕英’”活动刚刚告一段落,她们对母亲大胆“表白”,背后的故事太暖了。
杨光琼年轻时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38年前的小钢琴藏着温暖“谎言”
讲述人:王珍 年龄:43岁
我的“李焕英”叫杨光琼,今年74岁,身体健康,积极上进,乐于助人,勤俭持家,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姐妹俩养育成人。
母亲的故事要从这架小钢琴说起。这是1985年,我当时上小学一年级,音乐老师要求我们每人准备一台小钢琴,可买可借。
四处借琴无门的我在商店橱窗里看见它,两眼放光。但9.9元的“天价”,让我望而却步。在任何商品都以分计的年代,这样一件于生活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奢侈品”显然是不可能向父母开口的。
不可思议的是,某一天,妈妈竟然把这个小钢琴递给了我。作为羞于直接表达感情的一代人,妈妈只说它是借来的。我心花怒放地接过它,多日的苦恼一下子烟消云散。因为是“借”来的,我万分爱惜,唯恐有一丝闪失。虽然我当时曾疑惑:整个邮电局大院,居然别人家还有我不知道的宝贝!最诡异的是,每次当我询问妈妈需要何时归还时,妈妈总是那句话——不着急。终于在第N次得到相同的回答后,我突然明白:这家钢琴是妈妈买的!
年前的某日,我妈又跨越了半个中国,把它从重庆带回到宁波,让它成为我女儿众多玩具中的一件。看着这台钢琴,时隔30多年又来到我的面前,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件事是否成为我学习经历中某次《最难忘的事》的作文素材已无法考证,但它作为母爱的证明将永远铭刻在我心里。
王金玉年轻时的模样。受访者供图
她是人见人爱的王医生
讲述人:蒋玮 年龄:40岁
我的“李焕英”叫王金玉,今年68岁,她是一名兢兢业业的医护工作者。
每当看到那些止血钳或血压计,我都会想起我的妈妈。我打小体质不好,自然而然成了我妈医院的常客。
我妈妈爱笑,和蔼可亲,总是最受大小朋友的欢迎,因为她最温柔,手法最轻快,大家都对她赞不绝口。每当在医院,经常能听到病人喊着:“打针,我要找王医生打!”。每次听到这个,我就打心底感到自豪,因为那个就是我的妈妈,那个技术、态度最好的医生。
妈妈最厉害的就是扎针,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小朋友,她都是“一针见血”,而且动作娴熟,仿佛感觉不到痛。小时候,很多小朋友都怕医院,怕打针。但我一点都不怕,因为医院里就能看到妈妈。反倒是长大以后,妈妈退休了,上医院体检或挂点滴,我都有些怕,因为熟悉的信任感不在了。
从小到大,妈妈的微笑,温暖了我的整个世界。她仿佛没有烦心的事,再大的事情,她都可以微笑应对。可能是遗传她的基因,身边很多朋友说我很爱笑,乐观开朗,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现在,父母都在杭州,这个春节,他们特意来宁波陪我们过春节。那个笑脸,依旧挂在妈妈的脸上,真好!
母亲和两个女儿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灶台上的烟火气
讲述人:谢仕红 年龄:42岁
小时候的记忆里,妈妈的生活仿佛就是围着灶台转。每次到饭点,我们姐妹几个就喜欢围在灶台边,看母亲烹煮菜肴,仿佛观看一场锅碗瓢盆的奏鸣。
第一次记事的时候,我还没有灶台高。每次妈妈在灶台忙碌,我总喜欢搬张凳子站在上面,往锅里看。热气腾腾的锅里,母亲变着花样烹制的时蔬。灶膛里熊熊燃烧的柴火,发出噼里啪啦热闹的声音,仿佛是我急不可待的心情。
再后来长高了一点,我喜欢踮着脚尖朝锅里瞅。日子虽然清贫,一年开不了几次荤,但冒着热气的大锅里总有母亲用心烹制的美味佳肴。
工作以后,姐妹俩逢年过节才会回家。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团圆的日子。
厨房的灶台上,菜肴逐渐丰富。但母亲的两鬓已经斑白,手脚也不再利索,她仍然坚持着为我们烹制她最拿手的几道菜。厨房热气弥漫,那就是幸福团圆的氤氲。
今年除夕,四世同堂,一大家子好不热闹。母亲不再掌勺了,而是静静看着我在厨房忙碌。母亲,该歇一歇了,往后余生,让我给你做饭。宁波晚报记者薛曹盛 通讯员高秀慧 郑璐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