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习习东风润江南,又是一年春来到。
去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第一站就来到了宁波,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
阳春三月之际,宁波日报派出全媒体采访组分赴全市各地蹲点调研,报网端同步推出“春天的回响”特别报道,生动呈现一年来全市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克难攻坚、砥砺奋进取得的新成绩、新突破,全面展示宁波“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新使命新征程。
宁波日报全媒体采访小组
参与调研人员:何英杰 厉晓杭 陈朝霞 吴冠夏 孙宇卓
阳春三月,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一场在田间地头的数字革命,正在兴起。
在海曙区古林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的核心区,农民正加紧备春耕,播下希望的“种子”。这个国家级数字农业项目已进入第二年耕种阶段。在育秧工厂仅需72小时,1万盘稻谷种子便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成功催芽,且出芽整齐、高效。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等各司其职,四情监测站里的虫情测报设备、孢子测报设备等不放过任何一个“敌人”。
这不是科幻大片,而是宁波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着力建设数字乡村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林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核心区)
古林镇地处宁波西郊,水网纵横交叉,是典型的江南水乡。2017年,作为农业农村部建设试点项目之一,华东地区唯一一个大田种植数字农业项目落户于此。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总面积达10900亩。数字化改革,顺势而立、应运而生。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农业深度融合,加快了宁波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在数字农业项目数据中心,透过大屏幕,记者可以清晰直观地知道目前项目园区内的土壤温度、灌溉时间、病虫害情况等,实时监控园区内水稻的生长情况。
(虫情测报设备)
数据中心是“大脑”,园区周边的监测站等设备则是“耳目”。以数据中心大楼为中心,园区内分别设置了2座小型气象站、5个四情监测站、20套土壤墒情监测点、5套虫情测报设备、2套孢子测报设备。
这些设备看起来平淡无奇,却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特工队”,通过实时的监测和高清拍摄,将数据及时反馈到数据中心及农户手上。“去年,项目区内的市级超高产百亩示范方以946.56公斤/亩的高产量喜获丰收,产量较以往能提高20%左右。”古林镇党委书记周高介绍,数字赋能乡村,直接助力农户高产增收,劳动力用工成本可减少10%,减少肥料施用8%。镇里还与隆平高科合作,建设“优质型超级稻示范基地”,发展特色种子种业,进行示范推广。
(林佳伟记录监测结果)
去年以来,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三农”工作,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提升,富民强村取得明显实效,农业农村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依托农业智慧云平台建设,宁波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应用,培育打造一批数字农业工厂、数字牧场、数字园区,推进农业数字化、智能化,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万物互联”时代已经开启。从最原始的锄头,到拖拉机,再到现在的无人机,全国劳模种粮大户许跃进一路见证了农业的科技化之路。他负责数字农业项目核心区的水稻种植。他介绍,在育秧中心,単个季可以满足1至2万亩水稻的机插供秧,服务半径超过100公里以上,并基本实现自动化,浸种、播种、出苗等环节精准控制,实现了水稻育秧的工厂化生产。许跃进对数字农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过去农民靠一把锄头种地,人力有限,种不了几亩地。数字农业让上万亩土地的机械化种植成为现实,这是过去的农民无法想象的。”
(操作员检查无人机。)
“数字密码”,为乡村发展按下“快进键”。站在风口,古林镇加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未来,这里将通过农旅结合模式,建成可旅游观光的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展示中心,探索农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走进茂新村国际太空农业体验中心,航天飞机模型矗立其中,周边建有一个占地45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一段300米长的火车醒目地“躺在”其间,处处展现了科技感。“我们正在建设的以国际太空农业为主题、互动式和体验式相结合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植入航天文化元素,促进乡村产业全面发展。”茂新村党总支书记林忆聂介绍,太空育种具有高产、高质和早熟的优势,温室大棚里已种下了香蕉、太空南瓜等各类果蔬。在数字农业项目的带动下,农业强了、环境美了、村民富了。尽管民宿项目尚未开业,但开春以来,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茂新村)
不负春光干劲足,乡村振兴万象新。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数字农业,加速了宁波农业智慧化转型,全面激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