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藏品一共放满了12间屋子,其中6间是镇里提供的,其他6间都是我租的,每年雇人打理要花1万多块钱。现在我年纪大了,实在没有精力打理了,想给它们找个出路,让更多的人了解走马塘文化。”6月4日上午,外面下着小雨,在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一间老房子内,邬毛银指着满屋子的藏品说。
他被誉为“走马塘文化守护人”
现年74岁的邬毛银,在宁波文化圈是一位知名人士,他是宁波晚报的热心读者和通讯员,还有一个身份——“走马塘邬毛银收藏馆”馆长。
1965年3月,邬毛银与20多名同龄人一起到鄞县茅山走马塘村(即现在的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插队落户。走马塘景色迷人,文化底蕴深厚,自宋代以来出过76位进士,有“中国进士第一村”美誉。
1987年春,回城后的邬毛银辞职经商,在百丈路上开了一家“乡城土产日杂店”。正当杂货店生意红火的时候,走马塘又一次闯进了邬毛银的生活。
邬毛银和各种关于走马塘的剪报 资料图片
2005年8月24日,走马塘被列入市级历史文化名村。邬毛银得知此事后,把自己经营了18年的商铺交给了妻女,自己来到走马塘,在自家旧宅,自费创办起了“振兴走马塘 复兴南来第一山”资料室。他一边在旧宅整理资料,一边接待海内外游客,做古村的义务文保讲解员。
此后,他又先后自费创办了“走马塘历代进士(76位进士画像)陈列室”“进士村书画室”“共和国知青宁波实景室”“亲近故乡藏书楼”“我身边的文明之星陈列室”等,相关系列藏品物件,在12间老屋里放得满满当当。
邬毛银在介绍他的藏品
近20年来,邬毛银一直致力于走马塘古村保护和开发,被誉为“第二故乡”的文化志愿者、“走马塘文化守护人”。其间,邬毛银还为来走马塘旅游的海内外游客进行免费义务讲解,其中包括来自俄罗斯、刚果、美国、日本、韩国等13个国家的游客,共达十余万人次。
他要给1万多件藏品找一个归宿
记者在现场看到,邬老先生的藏品很丰富,其中有不少介绍姜山和走马塘历史文化的牌匾。尤为珍贵的,是一块写着“南来第一山”的匾额,系千年普安寺的遗存物件,由清代四川布政使陈璚所题。此外还有"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76位进士中最后一名进士、明监察御史陈良谟的墓碑铭等。
众多藏品中,还有一些老物件,例如老的收录机、烟袋等,还有一些过去用过的农具。这些东西都被整整齐齐地摆在屋子里。置身其中,好像穿越回了上个世纪。
这几年来,看到走马塘的影响越来越大,邬毛银老先生很开心。但是,目前他遇到了一个困境,急需破解。邬老先生告诉记者,他居住在宁波市区,因年事已高不能开车,每次从市区来走马塘都要乘公交,往返需2个多小时。而走马塘馆内的日常工作,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上实在吃不消。记者还了解到,这12间老屋,除了镇里给他提供的6间外,其余6间都是邬老先生自己租的。
邬毛银说,他要给这些藏品找一个归宿
邬毛银最大的想法就是给这些藏品找到一个好的归宿,让它们能够展示出来,传承下去。
发稿前记者获悉,邬老先生的情况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希望经过沟通协调之后,这些藏品能得到妥善安置,为“中国进士第一村”留住这些来之不易的藏品。
专家观点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人民日报社驻上海分社原副社长范伟国
曾几次参观过邬毛银的陈列馆,从邬毛银对藏品的熟悉程度,可知他所下的功夫。
或许有人说,邬毛银的藏品缺乏系统性。范伟国说:“藏品的珍贵与否,一方面需要时间的积累,一方面也需要文化人的开掘与研究;藏品的系统性,更需要有心人的整理与陈列;毛先生是业余出身,你不能用专业的眼光去挑剔他,而恰恰要用专业的眼光鼓励与帮助他。这样热心的走马塘义务宣传员,不可多得。”
邬毛银的藏品
宁波市文化局原副局长、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委员会特聘专家裴明海
建议将邬毛银的陈列馆提升为展示馆,纳入到走马塘文化名村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去考虑、实施。展示馆建设规划完成后,可冠名“走马塘文化历史博物馆”或“走马塘古村邬毛银文化展示馆”,使其成为走马塘文化旅游区域的一块招牌、一个重要景观、一个宣传介绍走马塘文化的重要窗口。
建议调整走马塘文化展示馆的陈列面积,将现在分散展出的多处空间扩大至连结在一体的12统间展馆,甄别、整理、充实、搬迁展示馆大量展品,建议有关部门调派人力,帮助前期布展工作,将来也可留作走马塘专职讲介员。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