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抗击非典 没有硝烟的战争
2021-06-19 12:50:00 稿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历史瞬间】

万众一心 击退病毒

2003年6月24日下午,原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世卫组织官员郑重宣布:从即日起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并将北京从“近期有当地传播”的非典疫区名单中删除。

这一刻,无数北京市民心潮澎湃。非典型肺炎,这个悄然降临并迅速蔓延的不速之客,终于在众志成城的抗击中颓然倒下。

北京将铭记这个春天,历史将铭记这个春天。

突如其来的疫情曾为这座城市带来危难、恐慌和悲壮,而在英勇的抗击中,这座城市也凝聚了党心、民心、军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迎难而上的伟大民族精神傲然挺立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战胜非典」抗击非典,没有硝烟的战争

非典期间,医生“全副武装”。

抗击非典

没有硝烟的战争

2003年春天,当北京全市正在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两大历史任务阔步迈进之时,非典型肺炎这个“不速之客”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向北京袭来。

3月初,北京发现首例输入性非典病例;4月20日,北京报告非典病例339例;4月27日,北京非典病例累计突破1000例;4月29日,当天新增病例达到创纪录的152例;5月7日,北京非典病例累计突破2000例……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北京市委、市政府带领1300多万市民直面危机,迎难而上,对非典展开了一场坚韧、顽强、壮烈的阻击战。

历史何其相似,历史又何其不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曾担任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的梁万年,曾一度收藏起18年前那段痛与感动并存的岁月。而当他又一次回眸,依旧回忆如潮。

临危受命后提出预测

2003年4月21日,正在外地出差的梁万年接到通知,第二天下午3点前往北京市委大楼。时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的梁万年,正在为编写《卫生事业管理学》教材而奔波调研。一夜之间,他赶回北京,被任命为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那是非常意外的,毕竟之前我只是一个老师。”梁万年说。

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身为首医大研究生院院长、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院长、卫生管理与发展学院院长、《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主编,梁万年这个“读书人”在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领域,绝对称得上是专业和权威。此时,对疫情走势及防控形势的准确研判是全城百姓最关切的问题,梁万年从鲜为人知的学术领域走到公众面前,成了疫情防控的前锋。

梁万年回忆,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就设立在北京市疾控中心,他在那儿一住就是3个多月。梁万年和团队做出了两个在当时看来很“大胆”的预测——4月底,北京疫情正处于“高峰平台期”,平台期将维持两周左右。“这是一个流行病学术语 ,即疫情不会再上升了。”这个预测不仅极大提振了抗疫的信心,对于政府在保障物资的准备和医疗资源的配置上,也给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决策依据。第二个预测,则是疫情“拐点”。梁万年和团队预判,5月4日至10日北京疫情将进入快速下降期,之后稳定在一个低水平锯齿状波动期。

这两项预测被精准“兑现”。到了预测的节点,新增病例数字真的一天天降下来。“其实不是我们预测的精准,而是北京做到了。”梁万年说。

小汤山医院堪称奇迹

梁万年回忆,北京市属医院中最早收治非典患者的是北京佑安医院,到4月已是全市救治患者最多的医院。早期,非典患者多被收治在定点医院,如地坛医院和当时的北京胸科医院(如今的北京老年医院)等。

然而,问题很快显现出来。非典患者一般病情较重,传染病专科医院在危重症的救治上显得乏力。怎么把重症救治的能力快速提高上去,是紧要的问题。

“当时,坐落在北京西郊的胸科医院已经进行了病房改造,但在实际救治过程中还是感觉不够。”梁万年苦苦探索解决方案,最终他提出,应把大型综合医院改造成具有急性传染病救治能力,能够收治重症、危重症非典患者的医院。经过对病例增长速度和重症比例的预判和分析,专家组决定对北京宣武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第一批实行改造。“当时,很多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在宣武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全市优质的学科力量都集中在救治重症患者上。”

小汤山医院的建设则被世卫组织专家称为“医学史上的奇迹”。梁万年回忆,建设小汤山医院的决策是4月22日做出的,当晚接到任务后,市建委连夜召集人马,23日一早开进工地。短短7天,非典定点病房建设完成,5月1日第一批病人住进小汤山。“当时,部队医院的医务人员整建制抽调过去,及时解决了迫在眉睫的患者收治难题,起到了医疗救治压舱石的作用。”

“北京守住了大门”

2003年6月24日,世卫组织官员宣布了北京“双解除”的消息,亿万人为之欢腾。梁万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为庆祝抗击非典取得胜利,北京市还专门组织了一场足球赛。

北京的医务人员组成了一支“首都卫生队”,外国大使馆组成了一支“万国联队”,在工人体育场展开对阵,梁万年担任门将。第二天,一张照片登上了各大报纸的版面,画面上梁万年正鱼跃而起,将足球扑出球门,标题则是“北京守住了大门”。回忆起这件往事,梁万年脸上不禁露出了笑意。

“从公共卫生领域学者的角度来看,抗击非典过程中许多做法和经验,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得到了延续和升级。”梁万年说,抗击非典过程中,东城区建立起网格化责任管理体系,在当时让人眼前一亮,起到了良好的防控效果。而这样的管理模式在新冠疫情的防控过程中得到了推广,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抗击非典到抗击新冠,国家在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让梁万年感到欣慰。“当然还有可以完善的地方,比如:如何做到更加精准的防控,如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性,如何进一步对人群和地区进行区分管理……这些地方都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有待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相信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指引下,将来会做得更好。”梁万年说。

「战胜非典」抗击非典,没有硝烟的战争

即将奔赴小汤山医院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医疗队医护人员与亲友挥手告别。

【记者手记】

“抗疫”更加从容

在北京西郊,北京老年医院苍葱的松林下,有一座斑驳古旧的低矮建筑。它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因为独特的造型,医院的职工都叫它“飞机楼”。在18年前,如今的北京老年医院还是当年的北京胸科医院,而这座“飞机楼”曾是收治非典患者的隔离病区。

2003年春夏之交,一个北航的大学生病情治愈了,即将出院。27岁的护士纪冬梅一进病房,他就兴奋地说,“护士,我就要出院了!”

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病房,洒在年轻人的脸上。由于戴着口罩,纪冬梅看不清他的面容,“心里只有一个感觉,他好年轻!”她握了握大学生的手。“好好活着,出院以后好好享受新的人生。”说着,泪水顺着纪冬梅的护目镜流下来。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年轻人,但那个瞬间却一直留存在她的心底。

在此后的18年中,这座有着70余年历史的建筑,曾作为医院的一病区、体检中心几易用途。在新冠疫情暴发后,它又成了医院核酸检测的场所,再度变成了疫情防控的战场。

如今,顺着核酸检测的流程路标再度走进“飞机楼”,曾作为隔离病区的结构依旧呈现在眼前。只不过,一间间病房的标志牌已经改成了咨询室、预约室、处置室;18年后的这场疫情防控战,也变得更加从容。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抗击非典 没有硝烟的战争

稿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06-19 12:50:00

【历史瞬间】

万众一心 击退病毒

2003年6月24日下午,原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世卫组织官员郑重宣布:从即日起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并将北京从“近期有当地传播”的非典疫区名单中删除。

这一刻,无数北京市民心潮澎湃。非典型肺炎,这个悄然降临并迅速蔓延的不速之客,终于在众志成城的抗击中颓然倒下。

北京将铭记这个春天,历史将铭记这个春天。

突如其来的疫情曾为这座城市带来危难、恐慌和悲壮,而在英勇的抗击中,这座城市也凝聚了党心、民心、军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迎难而上的伟大民族精神傲然挺立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战胜非典」抗击非典,没有硝烟的战争

非典期间,医生“全副武装”。

抗击非典

没有硝烟的战争

2003年春天,当北京全市正在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两大历史任务阔步迈进之时,非典型肺炎这个“不速之客”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向北京袭来。

3月初,北京发现首例输入性非典病例;4月20日,北京报告非典病例339例;4月27日,北京非典病例累计突破1000例;4月29日,当天新增病例达到创纪录的152例;5月7日,北京非典病例累计突破2000例……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北京市委、市政府带领1300多万市民直面危机,迎难而上,对非典展开了一场坚韧、顽强、壮烈的阻击战。

历史何其相似,历史又何其不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曾担任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的梁万年,曾一度收藏起18年前那段痛与感动并存的岁月。而当他又一次回眸,依旧回忆如潮。

临危受命后提出预测

2003年4月21日,正在外地出差的梁万年接到通知,第二天下午3点前往北京市委大楼。时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的梁万年,正在为编写《卫生事业管理学》教材而奔波调研。一夜之间,他赶回北京,被任命为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那是非常意外的,毕竟之前我只是一个老师。”梁万年说。

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身为首医大研究生院院长、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院长、卫生管理与发展学院院长、《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主编,梁万年这个“读书人”在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领域,绝对称得上是专业和权威。此时,对疫情走势及防控形势的准确研判是全城百姓最关切的问题,梁万年从鲜为人知的学术领域走到公众面前,成了疫情防控的前锋。

梁万年回忆,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就设立在北京市疾控中心,他在那儿一住就是3个多月。梁万年和团队做出了两个在当时看来很“大胆”的预测——4月底,北京疫情正处于“高峰平台期”,平台期将维持两周左右。“这是一个流行病学术语 ,即疫情不会再上升了。”这个预测不仅极大提振了抗疫的信心,对于政府在保障物资的准备和医疗资源的配置上,也给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决策依据。第二个预测,则是疫情“拐点”。梁万年和团队预判,5月4日至10日北京疫情将进入快速下降期,之后稳定在一个低水平锯齿状波动期。

这两项预测被精准“兑现”。到了预测的节点,新增病例数字真的一天天降下来。“其实不是我们预测的精准,而是北京做到了。”梁万年说。

小汤山医院堪称奇迹

梁万年回忆,北京市属医院中最早收治非典患者的是北京佑安医院,到4月已是全市救治患者最多的医院。早期,非典患者多被收治在定点医院,如地坛医院和当时的北京胸科医院(如今的北京老年医院)等。

然而,问题很快显现出来。非典患者一般病情较重,传染病专科医院在危重症的救治上显得乏力。怎么把重症救治的能力快速提高上去,是紧要的问题。

“当时,坐落在北京西郊的胸科医院已经进行了病房改造,但在实际救治过程中还是感觉不够。”梁万年苦苦探索解决方案,最终他提出,应把大型综合医院改造成具有急性传染病救治能力,能够收治重症、危重症非典患者的医院。经过对病例增长速度和重症比例的预判和分析,专家组决定对北京宣武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第一批实行改造。“当时,很多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在宣武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全市优质的学科力量都集中在救治重症患者上。”

小汤山医院的建设则被世卫组织专家称为“医学史上的奇迹”。梁万年回忆,建设小汤山医院的决策是4月22日做出的,当晚接到任务后,市建委连夜召集人马,23日一早开进工地。短短7天,非典定点病房建设完成,5月1日第一批病人住进小汤山。“当时,部队医院的医务人员整建制抽调过去,及时解决了迫在眉睫的患者收治难题,起到了医疗救治压舱石的作用。”

“北京守住了大门”

2003年6月24日,世卫组织官员宣布了北京“双解除”的消息,亿万人为之欢腾。梁万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为庆祝抗击非典取得胜利,北京市还专门组织了一场足球赛。

北京的医务人员组成了一支“首都卫生队”,外国大使馆组成了一支“万国联队”,在工人体育场展开对阵,梁万年担任门将。第二天,一张照片登上了各大报纸的版面,画面上梁万年正鱼跃而起,将足球扑出球门,标题则是“北京守住了大门”。回忆起这件往事,梁万年脸上不禁露出了笑意。

“从公共卫生领域学者的角度来看,抗击非典过程中许多做法和经验,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得到了延续和升级。”梁万年说,抗击非典过程中,东城区建立起网格化责任管理体系,在当时让人眼前一亮,起到了良好的防控效果。而这样的管理模式在新冠疫情的防控过程中得到了推广,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抗击非典到抗击新冠,国家在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让梁万年感到欣慰。“当然还有可以完善的地方,比如:如何做到更加精准的防控,如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性,如何进一步对人群和地区进行区分管理……这些地方都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有待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相信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指引下,将来会做得更好。”梁万年说。

「战胜非典」抗击非典,没有硝烟的战争

即将奔赴小汤山医院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医疗队医护人员与亲友挥手告别。

【记者手记】

“抗疫”更加从容

在北京西郊,北京老年医院苍葱的松林下,有一座斑驳古旧的低矮建筑。它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因为独特的造型,医院的职工都叫它“飞机楼”。在18年前,如今的北京老年医院还是当年的北京胸科医院,而这座“飞机楼”曾是收治非典患者的隔离病区。

2003年春夏之交,一个北航的大学生病情治愈了,即将出院。27岁的护士纪冬梅一进病房,他就兴奋地说,“护士,我就要出院了!”

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病房,洒在年轻人的脸上。由于戴着口罩,纪冬梅看不清他的面容,“心里只有一个感觉,他好年轻!”她握了握大学生的手。“好好活着,出院以后好好享受新的人生。”说着,泪水顺着纪冬梅的护目镜流下来。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年轻人,但那个瞬间却一直留存在她的心底。

在此后的18年中,这座有着70余年历史的建筑,曾作为医院的一病区、体检中心几易用途。在新冠疫情暴发后,它又成了医院核酸检测的场所,再度变成了疫情防控的战场。

如今,顺着核酸检测的流程路标再度走进“飞机楼”,曾作为隔离病区的结构依旧呈现在眼前。只不过,一间间病房的标志牌已经改成了咨询室、预约室、处置室;18年后的这场疫情防控战,也变得更加从容。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