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抗震救灾精神 铸就灾后重建的中国奇迹
2021-07-16 10:11:00 稿源: 四川日报  

【专题】江山如此多娇 探寻宁波红色印记

展览现场,写着“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石碑引人注目。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树 摄

以圆形的展示场景和地毯图样模仿层层扩散的地震波,以螺旋上升的弧形外墙寓意不断提升的灾后生活……正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壮丽史诗 伟大飞跃”——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上,活动主办方专门辟出一个区域,通过图片和文物资料集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进行集中展示。

圆圈的中心,是一座高擎的石碑,石碑的一面写有“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另一面则写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石碑正面前方,是对“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遗址那座铭刻地震发生时间的钟盘雕塑的复制。两面弧形外墙上,满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地震灾区悲壮而又令人惊叹的涅槃之路。

1

废墟之上

他们用身体托举生命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世界震惊。这场以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为震中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强震。震情就是命令,争分夺秒抢险救人的“黄金72小时”立即展开。

展览现场,一组抗震救灾的新闻照片,将观众带回到地震发生后,各方救援力量汇聚地震灾区,进行生命接力的那些日子。其中,一幅部队官兵用身体搭建人梯,抢运银厂沟灾区伤员和受困群众,名为《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的照片极其震撼。这张由摄影师刘应华所拍,获得“全国地震摄影金奖”的照片,真实记录了人民子弟兵救民于水火的情景。

位于成都彭州市的龙门山银厂沟,是受人喜爱的休闲胜地。汶川特大地震袭来,银厂沟受灾严重,大量游客和当地居民被困。2008年5月13日,1800余名空军官兵冒雨徒步进入银厂沟搜救,当天共转移解救被困群众6600余人。群众要脱困,必经白水河大桥,但距白水河大桥约500米处,滑坡体掩埋了公路,形成高约40米、坡度约60度的陡坡,这个陡坡经雨水浸泡泥泞难行,官兵们只得冒雨用身体搭成人梯,辟出一条生命通道。照片中,被众人接力传递的木板担架上躺着的是受重伤的王兰,她在彭州龙门山东林寺废墟中被救出。身披雨衣的众多官兵紧紧靠拢,身体几乎是贴在泥泞的陡坡上,将王兰高高举过头顶……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现场照片记录着一个个令人动容的瞬间:平武县党员干部与村民积极自救互救,东汽公司党委组织职工抢救被埋人员,医务工作者响应号召就地进行紧急治疗,15名空降兵勇士在没有准确气象资料、地面引导和地形极其复杂的情况下成功伞降进入灾区,各路救援大军挺进灾区抗震救灾,四川路桥公司抢修国道213线……时隔13年,观众依然能从这些照片中体验到抗震救灾的惊心动魄,感受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救援生命的力量。

2

大灾之后

他们用乐观面对灾难

大灾之后,家园变废墟,但生活还要继续。于是,灾区群众开始了在体育馆、在帐篷、在板房的过渡生活。学生们在安置区帐篷内学习、庇护受灾群众的绵阳九洲体育馆……这些特殊情境下的照片,定格了大灾之后,灾区群众日常生活的坚强姿态。

绵阳九洲体育馆,从2008年5月12日接到安置受灾群众的任务到2008年6月29日晚最后一批避难者离开,一共收留过10余万人,单日最多容纳4.5万人。不少人将它比喻为拯救众生的“诺亚方舟”。

对于曾经在绵阳九洲体育馆度过了灾后最初那段艰难时光的人们,灰色巨型钢架支撑的屋顶和钢屋顶上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都令他们毕生难忘,而他们更不会忘记的,还有当时体育馆内那面“寻亲墙”:“王丽玲,女,6岁,地震不慎走失,请速与爸爸王明联系。”“陈青青,12岁,绵阳安县人,爸爸妈妈在馆内等你。”“哥哥李鑫就读于北川刘汉希望小学五年级(2)班,弟弟李君就读于一年级,寻找父亲李孝文与母亲杨坤,联系人刘老师!”“我是周新宇,半岁,手戴长命福贵银圈。爸爸,妈妈,你们快回家!”……密密麻麻的纸条,或深或浅的留言,是一封家书,是一丝希望,是大灾大难的历史印迹。

在九洲体育馆一楼的环形走廊两侧,是几十间曾经的“母婴室”和“产房”。据九洲体育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当时好多小朋友、婴儿,都聚集在这里。刚开始,馆内太挤太脏,所以把办公室、球员休息室开辟出来当母婴室,就有秩序多了,奶粉、尿不湿都备齐了的。”

2008年8月4日下午,凝聚着中国人民百年梦想的奥运圣火来到了九洲体育馆,经历特大地震之后的绵阳人民用最隆重热烈的仪式迎接了圣火。当圣火护卫队员从火种灯内取出火种,点燃火炬,九洲体育馆内瞬间沸腾起来:现场群众不断变换场地背景,现场演员不断用歌舞再现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馆内的大屏幕将一个个重建家园的画面徐徐展现……绵阳儿女在重建家园的背后,是他们对“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诠释。

展览中,一张学生们在帐篷学校学习的照片将观众的记忆带回到2008年夏天那场不一样的高考现场。地震发生后,四川作出了受灾严重地区延期高考的决定,实行“分别考试,分列计划,单独划线,同期录取”。按延考区和非延考区组织两次普通高考,是四川省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首次。那年,四川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让考生以“坚强”为话题进行写作。那年,有一名四川学子在考场中用古诗体写下长诗歌《悲中行》,“立我于高山之上兮,远望远方。还看万众一心,不屈脊梁。立我于高山之上兮,展看悲中奋起兮。多难兴邦,中华顽强!”真挚的情感与历历在目的抗震救灾景象,令无数人读来泪眼潸然。

3

灾后重建

他们用双手开启新生活

“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这是完成灾后重建以后,人们重新来到汶川地震灾区的直观感受。广东-汶川,山东-北川,浙江-青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来自中东部地区的18个省市与四川地震重灾县结成对子,实行对口支援。一省帮一重灾县,这一制度创新,是我国抗灾救灾史上的第一次。

30万支援大军、3668项对口支援项目、784亿元对口支援资金投入……援建省市和援建者们不讲条件、不计代价,一切为了灾区人民需要,一切为了灾后恢复重建。“首都标准”“山东情谊”“广东速度”“上海质量”……这些特定名词的背后,是对口支援省市高度负责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结出的丰硕果实。

18个对口援建省市援建指挥部的衔牌、中国侨联援建的北川中学灾后重建工程主体结构全部封顶、香港援建工程绵阳中学竣工典礼、澳门援建项目广元利州菖溪新村、平武县响岩镇涪江村村民打出的“知恩图报要自强,不等不靠建新房”标语……展览中,一组组反映灾区新貌的照片,让人们看到了地震灾区在震后数年内复兴的奇迹,以及灾区人民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开启新生活的精气神。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位于北川县任家坪的北川中学被摧毁。震后,中国侨联主动请缨援建北川中学,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的83万名归侨侨眷、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及爱心人士积极响应,共捐赠2亿元爱心款。新北川中学坐落在安昌河畔、云盘山下,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可容纳5200名学生就读。该工程从2009年5月12日开工到2010年8月竣工落成,新北川中学的建设只用了460天。

在新北川中学外面,是汶川特大地震中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北川新县城。2009年6月,新县城建设全面开工。经过3年艰苦建设,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这里有了城市模样。2010年12月底,老县城建成区受灾群众首批入驻新县城。次年2月,北川新县城正式开城。

这座新城,汇集12位院士和5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的心血。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新县城街道的命名:纵为路,横为街。为了加强新县城整体方向感,便于居民和游客识记,专家们将东西向道路命名为“街”,南北向道路命名为“路”,交通型干道命名为“大道”。新县城的交通干道“永昌大道”堪称新县城“生长脊”,各种城市功能和设施布局均围绕其布局,专家对其命名尤为慎重,先后四次更名。最初为感恩援建方山东省,该大道命名为“山东大道”,后为增强名字的历史厚重感,改名“齐鲁大道”。此后,山东省领导明确表态,不为山东“树碑立传”,该大道更名为“齐心大道”。经反复斟酌,专家们最后形成共识:新县城的重大基础设施都以“永昌”命名,寓意北川永远昌盛,“齐心大道”更名为“永昌大道”。

照片是历史的记录,也是新貌的呈现。近年来,北川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脚步,不仅成功脱贫,还建立了通航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智慧家居及物流产业园、农特产品产业园、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园区,而北川新县城也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域。(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抗震救灾精神 铸就灾后重建的中国奇迹

稿源: 四川日报 2021-07-16 10:11:00

展览现场,写着“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石碑引人注目。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树 摄

以圆形的展示场景和地毯图样模仿层层扩散的地震波,以螺旋上升的弧形外墙寓意不断提升的灾后生活……正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壮丽史诗 伟大飞跃”——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上,活动主办方专门辟出一个区域,通过图片和文物资料集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进行集中展示。

圆圈的中心,是一座高擎的石碑,石碑的一面写有“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另一面则写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石碑正面前方,是对“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遗址那座铭刻地震发生时间的钟盘雕塑的复制。两面弧形外墙上,满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地震灾区悲壮而又令人惊叹的涅槃之路。

1

废墟之上

他们用身体托举生命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世界震惊。这场以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为震中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强震。震情就是命令,争分夺秒抢险救人的“黄金72小时”立即展开。

展览现场,一组抗震救灾的新闻照片,将观众带回到地震发生后,各方救援力量汇聚地震灾区,进行生命接力的那些日子。其中,一幅部队官兵用身体搭建人梯,抢运银厂沟灾区伤员和受困群众,名为《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的照片极其震撼。这张由摄影师刘应华所拍,获得“全国地震摄影金奖”的照片,真实记录了人民子弟兵救民于水火的情景。

位于成都彭州市的龙门山银厂沟,是受人喜爱的休闲胜地。汶川特大地震袭来,银厂沟受灾严重,大量游客和当地居民被困。2008年5月13日,1800余名空军官兵冒雨徒步进入银厂沟搜救,当天共转移解救被困群众6600余人。群众要脱困,必经白水河大桥,但距白水河大桥约500米处,滑坡体掩埋了公路,形成高约40米、坡度约60度的陡坡,这个陡坡经雨水浸泡泥泞难行,官兵们只得冒雨用身体搭成人梯,辟出一条生命通道。照片中,被众人接力传递的木板担架上躺着的是受重伤的王兰,她在彭州龙门山东林寺废墟中被救出。身披雨衣的众多官兵紧紧靠拢,身体几乎是贴在泥泞的陡坡上,将王兰高高举过头顶……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现场照片记录着一个个令人动容的瞬间:平武县党员干部与村民积极自救互救,东汽公司党委组织职工抢救被埋人员,医务工作者响应号召就地进行紧急治疗,15名空降兵勇士在没有准确气象资料、地面引导和地形极其复杂的情况下成功伞降进入灾区,各路救援大军挺进灾区抗震救灾,四川路桥公司抢修国道213线……时隔13年,观众依然能从这些照片中体验到抗震救灾的惊心动魄,感受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救援生命的力量。

2

大灾之后

他们用乐观面对灾难

大灾之后,家园变废墟,但生活还要继续。于是,灾区群众开始了在体育馆、在帐篷、在板房的过渡生活。学生们在安置区帐篷内学习、庇护受灾群众的绵阳九洲体育馆……这些特殊情境下的照片,定格了大灾之后,灾区群众日常生活的坚强姿态。

绵阳九洲体育馆,从2008年5月12日接到安置受灾群众的任务到2008年6月29日晚最后一批避难者离开,一共收留过10余万人,单日最多容纳4.5万人。不少人将它比喻为拯救众生的“诺亚方舟”。

对于曾经在绵阳九洲体育馆度过了灾后最初那段艰难时光的人们,灰色巨型钢架支撑的屋顶和钢屋顶上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都令他们毕生难忘,而他们更不会忘记的,还有当时体育馆内那面“寻亲墙”:“王丽玲,女,6岁,地震不慎走失,请速与爸爸王明联系。”“陈青青,12岁,绵阳安县人,爸爸妈妈在馆内等你。”“哥哥李鑫就读于北川刘汉希望小学五年级(2)班,弟弟李君就读于一年级,寻找父亲李孝文与母亲杨坤,联系人刘老师!”“我是周新宇,半岁,手戴长命福贵银圈。爸爸,妈妈,你们快回家!”……密密麻麻的纸条,或深或浅的留言,是一封家书,是一丝希望,是大灾大难的历史印迹。

在九洲体育馆一楼的环形走廊两侧,是几十间曾经的“母婴室”和“产房”。据九洲体育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当时好多小朋友、婴儿,都聚集在这里。刚开始,馆内太挤太脏,所以把办公室、球员休息室开辟出来当母婴室,就有秩序多了,奶粉、尿不湿都备齐了的。”

2008年8月4日下午,凝聚着中国人民百年梦想的奥运圣火来到了九洲体育馆,经历特大地震之后的绵阳人民用最隆重热烈的仪式迎接了圣火。当圣火护卫队员从火种灯内取出火种,点燃火炬,九洲体育馆内瞬间沸腾起来:现场群众不断变换场地背景,现场演员不断用歌舞再现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馆内的大屏幕将一个个重建家园的画面徐徐展现……绵阳儿女在重建家园的背后,是他们对“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诠释。

展览中,一张学生们在帐篷学校学习的照片将观众的记忆带回到2008年夏天那场不一样的高考现场。地震发生后,四川作出了受灾严重地区延期高考的决定,实行“分别考试,分列计划,单独划线,同期录取”。按延考区和非延考区组织两次普通高考,是四川省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首次。那年,四川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让考生以“坚强”为话题进行写作。那年,有一名四川学子在考场中用古诗体写下长诗歌《悲中行》,“立我于高山之上兮,远望远方。还看万众一心,不屈脊梁。立我于高山之上兮,展看悲中奋起兮。多难兴邦,中华顽强!”真挚的情感与历历在目的抗震救灾景象,令无数人读来泪眼潸然。

3

灾后重建

他们用双手开启新生活

“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这是完成灾后重建以后,人们重新来到汶川地震灾区的直观感受。广东-汶川,山东-北川,浙江-青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来自中东部地区的18个省市与四川地震重灾县结成对子,实行对口支援。一省帮一重灾县,这一制度创新,是我国抗灾救灾史上的第一次。

30万支援大军、3668项对口支援项目、784亿元对口支援资金投入……援建省市和援建者们不讲条件、不计代价,一切为了灾区人民需要,一切为了灾后恢复重建。“首都标准”“山东情谊”“广东速度”“上海质量”……这些特定名词的背后,是对口支援省市高度负责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结出的丰硕果实。

18个对口援建省市援建指挥部的衔牌、中国侨联援建的北川中学灾后重建工程主体结构全部封顶、香港援建工程绵阳中学竣工典礼、澳门援建项目广元利州菖溪新村、平武县响岩镇涪江村村民打出的“知恩图报要自强,不等不靠建新房”标语……展览中,一组组反映灾区新貌的照片,让人们看到了地震灾区在震后数年内复兴的奇迹,以及灾区人民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开启新生活的精气神。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位于北川县任家坪的北川中学被摧毁。震后,中国侨联主动请缨援建北川中学,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的83万名归侨侨眷、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及爱心人士积极响应,共捐赠2亿元爱心款。新北川中学坐落在安昌河畔、云盘山下,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可容纳5200名学生就读。该工程从2009年5月12日开工到2010年8月竣工落成,新北川中学的建设只用了460天。

在新北川中学外面,是汶川特大地震中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北川新县城。2009年6月,新县城建设全面开工。经过3年艰苦建设,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这里有了城市模样。2010年12月底,老县城建成区受灾群众首批入驻新县城。次年2月,北川新县城正式开城。

这座新城,汇集12位院士和5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的心血。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新县城街道的命名:纵为路,横为街。为了加强新县城整体方向感,便于居民和游客识记,专家们将东西向道路命名为“街”,南北向道路命名为“路”,交通型干道命名为“大道”。新县城的交通干道“永昌大道”堪称新县城“生长脊”,各种城市功能和设施布局均围绕其布局,专家对其命名尤为慎重,先后四次更名。最初为感恩援建方山东省,该大道命名为“山东大道”,后为增强名字的历史厚重感,改名“齐鲁大道”。此后,山东省领导明确表态,不为山东“树碑立传”,该大道更名为“齐心大道”。经反复斟酌,专家们最后形成共识:新县城的重大基础设施都以“永昌”命名,寓意北川永远昌盛,“齐心大道”更名为“永昌大道”。

照片是历史的记录,也是新貌的呈现。近年来,北川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脚步,不仅成功脱贫,还建立了通航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智慧家居及物流产业园、农特产品产业园、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园区,而北川新县城也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域。(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