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金鹭
8月1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公告,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初步候选人名单(191人)予以公布。
今天,记者从宁波市院士和海外智力服务中心了解到,该中心正紧锣密鼓地统计候选人名单中宁波籍专家人数。根据目前统计情况,至少有3位宁波籍专家入选。
他们分别是:
数学物理学部
朱小华 52岁 基础数学 北京大学
马余强 56岁 软物质物理南京大学
技术科学部
严建华 59岁 能源动力工程、燃烧与环境浙江大学
图为朱小华。
朱小华,宁波鄞州塘溪人。199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数学系,于1995年在杭州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先后荣获香港求是基金青年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意大利理论物理研究中心青年科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十六届陈省身数学奖等荣誉。
朱小华在数学领域里的探索越走越远,他也在北大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北大的学术气氛很浓,接触到的名家也多,前辈老师的学风、品格,传统文化人的那种精神,对我的影响很大。”他还几次拜访陈省身,“他善于鼓励年轻数学家,激励我坚持不懈研究。”
但高中时光在他心里打下的烙印是无法磨灭的。他对数学的兴趣,对师德的理解,就是从那个时候萌芽的,“我是从农村出来的,现在看来,我在咸祥中学的时光,对我后来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图为严建华。
严建华,1962年出生于宁波百丈街道,毕业于四眼碶小学、宁波第十九中学,1978年就读浙江大学热物理工程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垃圾焚烧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作为我国知名的能源环境领域科技专家,他长期从事能源与环保研究,在推动复杂组分固体废弃物燃烧理论与技术和二噁英污染控制机理与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垃圾发电产业化方面进行了重要创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领导团队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严建华说,宁波鄞州是他的家乡。家乡是根、是血脉,永远不会忘记。多年来,作为分管研究生院和浙江大学宁波校区等工作的副校长,严建华努力推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建设,关心浙大宁波研究院落户鄞州。他希望在各方面的合力推动下,不久的将来能在鄞州大地上培育出一所全国百强大学。到时,将为鄞州和宁波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左为马余强教授,右为马余刚院士。
马余强,男,1964年11月出生在宁波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生导师,南大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民进江苏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马余强主要从事物理学与化学和生命科学交叉的软凝聚态物理领域研究,在聚合物凝聚态物理、胶体结晶、生物膜结构组织和细胞骨架的非平衡自组织等若干前沿领域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
2000年以来,他发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论文百余篇,多次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如应邀在国际生物分子和材料模拟会议做大会报告,国际高分子物理会议做邀请报告,全国高分子材料会议做大会报告,以及应邀访问美国麻省大学和康州大学的高分子科学系并做演讲等。
马余强是家中的长子,从小家中家庭学习氛围,家庭和睦,邻里融洽。他的童年及少年时代是在对许多千奇百怪的问题的探索中度过的。高考那年,由于偏科,他未能进入理想中的清华、北大,而是被一所普通的大学——宁波师院录取,这对他是个不小的打击,曾一度消沉。父母对马余强循循教导,最终马余强重新振奋精神,毕业后被留校任教,此后他更是潜心钻研考硕士、攻博士。
2018年,马余强曾与兄弟马余刚院士一同返乡,在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找到了自家祖宅的楠木椅等几样老物件。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