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央媒近期密集聚焦浙江 这些细节为何被重点关注?
2021-08-04 09:54:00 稿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专题】推动共同富裕 浙江先行示范

  近段时间,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央媒密集关注浙江。他们所作的报道中,有不少超乎“常规”:像央视新闻联播,用了6分钟超常规时长,并且头条聚焦浙江;《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则进行了连续的长篇报道。

  大家都知道,浙江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正是这些央媒的报道主题。可能因为身处浙江的原因,很多事大家已经觉得习以为常,但央媒毕竟视角不同,能看出大家平时感受不到的地方。

  关于相关政策,已阅君之前已经聊过不少,今天就专门聊央媒在报道中提到的一些细节。

  8月2日《人民日报》就刊发了长篇通讯,专门介绍浙江怎么推动山海协作升级。

  已阅君之前介绍过了:山海协作是一种形象化的提法,“山”主要指以浙西南山区等需加快发展的地区,“海”主要指浙江沿海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县(市、区)。也就是通过政府鼓励、引导和推动,促进这两个地区开展优势互补的协作,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人民日报》这篇通讯,讲了好几个故事,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对浙江人多么团结的感叹。有这么一个故事:

  常山县有个聚宝村,这几年,村子变富了:光村集体经济就累计增收50万元以上。怎么富的?因为村子在荷塘里养起了小龙虾、青虾,发展了旅游和莲子加工产业。

  但这村是经济薄弱村,“启动资金”哪里来?居然是从慈溪市来的,离这村子有400公里远!什么原因呢?因为常山县与慈溪市设立了山海协作的“产业飞地”,聚宝村拿到了约3万元分红,同时还得到了慈溪市10万元山海协作援建资金。

  然后,人民日报记者发现:这类事在浙江很常见,因为浙江有42个山海协作“飞地”园区,光其中30个,就实现返利2亿多元。

  从这篇通讯中,还可以感受到对浙江人务实和巧思的感叹:云和县和湖州市吴兴区有山海协作关系,大家都知道,云和县有山,吴兴区有织里镇,产童装的,大家怎么合作的呢?云和县引进吴兴区的童装产业资源,吴兴区帮助售卖云和高山农产品,优势互补。

  还有一个故事:磐安县和舟山市普陀区之间,也搞了协作。原来磐安县有座白云山,风景不错,两地就一起合作,建了个磐普产业园,现在已经累计引进6个康养休闲项目,签约金额达到了77.2亿元。

  央视和《经济日报》不约而同,都讲到了这个村:淳安县下姜村。已阅君之前介绍过,它曾是大山深处的贫困村,现在已经升级蜕变为美丽乡村。

  这两家央媒没过多谈下姜村的过去,反倒是对这个村现在在做的事非常感兴趣:下姜村自己富裕了以后,并没有“只顾自己”,而是和与周边的24个村一起,组成了“大下姜”乡村联合体,现在正在通过联合体这个形式,把平台、资源整合起来,把下姜村的致富经验辐射出去,使大家都能够共享发展的红利。

  这就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事了。

  所以央视新闻联播里,有这么一句话,对浙江人充满了赞许:如今,浙江多地都开始了大下姜模式的探索,“一处富变为处处富”正逐渐成为现实。

  《光明日报》的长篇通讯,也讲了好几个故事。

  一个故事是:在横店影视城,有个叫史清学的人,他是横店的“车马道具大王”,现在有100多匹马、约300辆老爷车,雇了六七十名员工,大家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的马、老爷车,很多都是他公司的。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史清学是从河南到浙江来的,自己艰苦创业致富后,没忘记老乡,还带动了2000多位河南人到横店,先后走上了致富路。

  浙江的发展,不但让浙江人变富裕,还产生了“外溢”,反过来其实也证明了浙江的环境之好。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织里童装产业全国最大,这大家应该都知道。

  在这个镇,央媒记者遇到一家童装企业的董事长,他说公司没有生产线,把精力集中在品牌营销和设计上。

  这种情况,浙江人应该见过不少。但光明日报这篇文章中,“多”写了一个数字:光这家企业,累计提供社会岗位6000余个。这位董事长也“多”说了一句话:“我们也愿意让利给员工、门店。”

  故事不少,这些仅仅是文章提到的一些点滴。

  但从这些故事里,能看出一些让人敬佩的精神,正在这些被采访的浙江人身上闪闪发光,像常山县聚宝村的村民,当得到一笔来自山海协作的“启动资金”后,立即用于再发展、再提升自己,还记得吧?浙商就是这么“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的。

  再比如说,吴兴区和云和县、磐安县和舟山市普陀区之间的协作,大家是想尽办法,挖掘自己的优势,来实现共赢,既苦干也巧干。

  从史清学能在横店,靠着车马道具发家致富,之后帮助老乡也在横店致富;从吴兴区一家童装企业董事长说愿意让利给员工、门店;从下姜村自己致富后,还带着其他村子一起致富,不但能看出浙江人大气、担当的精神,更能看出浙江人的这种信念: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

  现在作为全国首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肩负起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在中国大地上率先展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基本图景,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率先开始探索。浙江现在已经推出了不少政策,有这些好的政策,再加上身边还有数不清的这些可爱、值得尊敬的浙江人,我们的未来一定非常值得期待。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央媒近期密集聚焦浙江 这些细节为何被重点关注?

稿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2021-08-04 09:54:00

  近段时间,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央媒密集关注浙江。他们所作的报道中,有不少超乎“常规”:像央视新闻联播,用了6分钟超常规时长,并且头条聚焦浙江;《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则进行了连续的长篇报道。

  大家都知道,浙江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正是这些央媒的报道主题。可能因为身处浙江的原因,很多事大家已经觉得习以为常,但央媒毕竟视角不同,能看出大家平时感受不到的地方。

  关于相关政策,已阅君之前已经聊过不少,今天就专门聊央媒在报道中提到的一些细节。

  8月2日《人民日报》就刊发了长篇通讯,专门介绍浙江怎么推动山海协作升级。

  已阅君之前介绍过了:山海协作是一种形象化的提法,“山”主要指以浙西南山区等需加快发展的地区,“海”主要指浙江沿海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县(市、区)。也就是通过政府鼓励、引导和推动,促进这两个地区开展优势互补的协作,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人民日报》这篇通讯,讲了好几个故事,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对浙江人多么团结的感叹。有这么一个故事:

  常山县有个聚宝村,这几年,村子变富了:光村集体经济就累计增收50万元以上。怎么富的?因为村子在荷塘里养起了小龙虾、青虾,发展了旅游和莲子加工产业。

  但这村是经济薄弱村,“启动资金”哪里来?居然是从慈溪市来的,离这村子有400公里远!什么原因呢?因为常山县与慈溪市设立了山海协作的“产业飞地”,聚宝村拿到了约3万元分红,同时还得到了慈溪市10万元山海协作援建资金。

  然后,人民日报记者发现:这类事在浙江很常见,因为浙江有42个山海协作“飞地”园区,光其中30个,就实现返利2亿多元。

  从这篇通讯中,还可以感受到对浙江人务实和巧思的感叹:云和县和湖州市吴兴区有山海协作关系,大家都知道,云和县有山,吴兴区有织里镇,产童装的,大家怎么合作的呢?云和县引进吴兴区的童装产业资源,吴兴区帮助售卖云和高山农产品,优势互补。

  还有一个故事:磐安县和舟山市普陀区之间,也搞了协作。原来磐安县有座白云山,风景不错,两地就一起合作,建了个磐普产业园,现在已经累计引进6个康养休闲项目,签约金额达到了77.2亿元。

  央视和《经济日报》不约而同,都讲到了这个村:淳安县下姜村。已阅君之前介绍过,它曾是大山深处的贫困村,现在已经升级蜕变为美丽乡村。

  这两家央媒没过多谈下姜村的过去,反倒是对这个村现在在做的事非常感兴趣:下姜村自己富裕了以后,并没有“只顾自己”,而是和与周边的24个村一起,组成了“大下姜”乡村联合体,现在正在通过联合体这个形式,把平台、资源整合起来,把下姜村的致富经验辐射出去,使大家都能够共享发展的红利。

  这就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事了。

  所以央视新闻联播里,有这么一句话,对浙江人充满了赞许:如今,浙江多地都开始了大下姜模式的探索,“一处富变为处处富”正逐渐成为现实。

  《光明日报》的长篇通讯,也讲了好几个故事。

  一个故事是:在横店影视城,有个叫史清学的人,他是横店的“车马道具大王”,现在有100多匹马、约300辆老爷车,雇了六七十名员工,大家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的马、老爷车,很多都是他公司的。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史清学是从河南到浙江来的,自己艰苦创业致富后,没忘记老乡,还带动了2000多位河南人到横店,先后走上了致富路。

  浙江的发展,不但让浙江人变富裕,还产生了“外溢”,反过来其实也证明了浙江的环境之好。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织里童装产业全国最大,这大家应该都知道。

  在这个镇,央媒记者遇到一家童装企业的董事长,他说公司没有生产线,把精力集中在品牌营销和设计上。

  这种情况,浙江人应该见过不少。但光明日报这篇文章中,“多”写了一个数字:光这家企业,累计提供社会岗位6000余个。这位董事长也“多”说了一句话:“我们也愿意让利给员工、门店。”

  故事不少,这些仅仅是文章提到的一些点滴。

  但从这些故事里,能看出一些让人敬佩的精神,正在这些被采访的浙江人身上闪闪发光,像常山县聚宝村的村民,当得到一笔来自山海协作的“启动资金”后,立即用于再发展、再提升自己,还记得吧?浙商就是这么“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的。

  再比如说,吴兴区和云和县、磐安县和舟山市普陀区之间的协作,大家是想尽办法,挖掘自己的优势,来实现共赢,既苦干也巧干。

  从史清学能在横店,靠着车马道具发家致富,之后帮助老乡也在横店致富;从吴兴区一家童装企业董事长说愿意让利给员工、门店;从下姜村自己致富后,还带着其他村子一起致富,不但能看出浙江人大气、担当的精神,更能看出浙江人的这种信念: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

  现在作为全国首个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肩负起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在中国大地上率先展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基本图景,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率先开始探索。浙江现在已经推出了不少政策,有这些好的政策,再加上身边还有数不清的这些可爱、值得尊敬的浙江人,我们的未来一定非常值得期待。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